台灣話文提倡者之一郭秋生前輩的許多話語,常不時在我思索母語問題時的耳邊迴盪。這段「若文字不會直接記號言語,便不得配稱忠實了」,其實放在更寬廣的生命課題、甚至只是私密的情感交換,都很適宜。因為,我們且要常常自問:「咱對家己敢有老實?」、「我們對自己誠實嗎?」
「忠實」,則更有順從本質的義務性存在。就怕我們在本質被改變的過程裡,逐漸少了(使用母語)和自己「對話」的勇氣,然後終如愛爾蘭詩人奧登(W. H. Auden)所言:「語言腐化時,人們對所聽到的會失去信心,這就會導致暴力。」是的,我們更是如此極端地對自己的語言,以及四周媒體強灌予我們的消息視 聽,都缺乏信心,於是微型及無形的暴力四起,倒是我們變得麻痺而無感無覺。追根究底,在於我們越來越少忠實地面對自己。
語言問題當然可大可小,而殖民地的語言問題,明明很大,卻往往被視而不見。姑且不論這個號稱民主社會的不正常國家,是否還存在著對語言的歧見,但一個語言卻無正當性、 自然而然的文字書寫,使得文化內涵走向空泛、民族特質逐漸低落而消弭,則絕非三言兩語得以交代。的確,歷來的統治者與所謂本土政權,都難以給殖民地的人們 一個正義而公允的解釋,以及改善之道。
思索語言困境,從有意識地重新找尋、學習母語,進而以實踐生命的態度來從事這個抽象而惱人的課題,誠然要經常與苦悶為伍的。幸好,這樣的人雖然少,總有幾個聚落性的象徵存在,得以相互排解;雖其中焦慮與燥鬱的氛圍,也常令人不禁屏息。
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成大文學院、成大文學院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計畫「馬克思主義組」
成大「馬克思主義在台灣」夏日國際工作坊暨Samir Amin成大演講會
|
一、辦理動機
為了增進台灣對於馬克思主義、第三世界的理解、並配合Samir Amin難得之訪問台灣機會,特舉辦此次工作坊。尤其是對於成大等南部學生來說,一方面把在國際間活躍的理論家、活動家邀請到成大來演講,增加南部學生對於目前國際左翼動態的理解;另一方面,借由此國際性質的活動,讓來訪的人士對成大及台灣南部草根運動的現況,有更深的理解。
同時,透過工作坊的形式,可以使參加成員對認識彼此、深入對話,增加串聯、結盟的機會;另一方面,因著工作坊有較多充裕時間,成員也有比較多時間去研讀、討論理論。
最後,本次工作坊因為獲得其他單位的熱情、有力支援,例如浩然基金會、群學出版社等,而得以成事,這也進一步地增加了學術單位與民間組織的串聯機會與基礎。
二、主辦單位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浩然基金會、成大文學院、成大文學院台灣文化的流變與創新計畫「馬克思主義組」
友情贊助單位: 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一)方案一:參加成大「馬克思主義在台灣」夏日國際工作坊
‧招收學員數:本次工作坊,預計招收30人(同時也是8/14 Samir Amin成大演講會學員)。學員無需繳交任何費用,只有配合課程的購書或論文影印費用,可由學員選擇是否添購。
‧報名時間為即日起到7/23,7/24將會把學員名單公佈在活動部落格上。
‧課程時間:自7/31起到8/21止,每週四下午兩點到五點。(唯,8/14Amin演講是整天課程。)
‧主要活動地點:成大台文系
【課程表】
7/31 Samir Amin讀書會/鍾秀梅(成大台文系助理教授)
8/7 左翼思考在台灣/楊碧川對談姚欣進
8/14 全球化下的農業與環境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 under Globalization/
演講人:Samir Amin主持人:彭明輝(清大電子動機系教授)
8/21 韓國左翼文學書寫/崔末順(中正台文所助理教授)
(二)方案二:參加8/14 Samir Amin成大演講會
‧招收學員數:預計招收120人(含工作坊所有學員)。
‧現場備有限量同步翻譯耳機,只需準備有照證件,即可供免費借用。十分抱歉的是,成大校方可借出之耳機數量很有限,優先提供給南部草根運動工作者;剩餘之耳機,將按照當日報到順序借出,意者煩請準備有照證件換取。
‧中午不供餐,但可以由服務人員代為訂購午餐餐盒。
‧報名時間為即日起到8/5,8/6將會把學員名單公佈在活動部落格上。
‧主要活動地點:成大圖書館B1
【議程】
8:40│9:00 報到(用證件領取同步口譯耳機)
9:00│9:30 【開幕式】Samir Amin對於第三世界的貢獻/浩然基金會、成大文學院院長陳昌明教授等
09:30│12:00 全球化下的農業與環境──Samir Amin訪台演講/演講人:Samir Amin、主持人:彭明輝(清大電子動機系教授)
12:00│14:00 午餐時間
14:00│17:00 全球化與在地化 Glob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主持人:鍾秀梅(成大台文系助理教授)、與談人:美濃愛鄉協進會、高雄市公車處產業工會、台南縣教師會等台灣南部草根團體、游勝冠(成大台文系副教授)、楊子政(成大歷史系助理教授)、簡義明(成大台文系助理教授)
‧報名期間:工作坊部分為即日起到7/23日為止,成功報名名單將在7/24 公佈在活動部落格;8/14Amin成大演講會部分即日起到8/5為止,成功報名名單將在8/6 公佈在活動部落格。
(詳情請見)
|
|
我曾在舊書店買到一本書,那是1990年代,由一群熱情的學生,自主從事台文工作者的訪談,並以民間力量出版的《台語這條路:台文工作者訪談錄》; 那是個我未及趕上的世代。後來,因緣際會地,我與其中一些訪談者、受訪者多少有了接觸;感謝他們,直接地或間接地開啟我生命另一扇思考的門。如今,民間出 版的訪談記錄早已絕版,我則有幸參與另一個階段任務的訪談工作,且為國史館計劃出版,這樣的意義,放在台灣戰後社會運動的層面來看,不妨可視為「改革」走 向體制化的一環。而除了受訪者與1990年代中的幾位重疊,呈現的重點則是書寫符號及受訪者的時空拉距較大的差異。這樣的視角也自然地把「史」的層次伸展 開來,隨著台灣社會結構及政治環境改變,語言環境及文字發展,已具有更明顯的主體性脈絡。
訪談工作前後斷斷續續約莫一年多,總有許多奇怪的感覺:他們每個人其實謙遜有禮,不若平凡社會給予的激進判斷;他們彷彿都如此浪漫而瘋狂,他們少有破碎鄉音的話語裡,也曾透露無力的疼惜與傷感,卻 又不失堅定與毅力。然而很可惜,我罕有機會與年輕的同儕分享這些似乎「只能言說」、「無法書寫」的珍貴記憶、並同時和過去及未來對話的「語言交換」。
完成校對工作後,我總不時重新想起幾些我不曾親身體驗的歷史,那裡流瀉著片片段段、不甚流暢的字字句句,提醒著我們且要不斷勇於嚐試以最忠實的態度,傾聽過去、思索未來。
是的,島上的人民往往已經習慣失憶。但終究,我們是如此需要記憶的。而記憶則是需要書寫的。我們失去了自我書寫的能力,以致記憶支離破碎。於是,我們曾在過渡階段的路程裡,遇到一些擦槍走火(不只是符號上的,還有情感上的種種衝突與掙扎),以及勇往直前、奮不顧身的人們,所以,記憶,會被召喚回來;正如許多台語文工作者及實踐者常將黃石輝名言:「你是台灣人,你頭戴台灣天,腳踏台灣地……嘴裡所說的亦是台灣的語言……」,作為口號性的文宣標語;好一段時間, 我也曾為黃石輝的話感動至極。
倒是近來,我常想起的還是郭秋生〈建設「臺灣話文」一提案〉的幾段文字:「難道這款的臺灣人也要配稱做 是人嗎?有言語沒有記號言語的文字,臺灣人可退化去和原始人做不用文字的生活好,然而臺灣人的現在你就想要做起原始人生活的清夢作得成嗎?若不成,臺灣人 總要覺醒了,至少也要努力做最低生活保得起的一人分了。」台灣人?台灣話?變得多元?是的,時代在前進,或許別忘了也要找回最初的純粹。
感謝張炎憲館長、楊允言老師、張學謙老師,對於計劃的支持與勞心勞力,還有對我的信任;感謝許多參與工作訪談的前輩及朋友們不問代價、不辭辛勞的幫忙。更感 謝諸多受訪者(您們讓美親由衷敬佩),特別是在美國的胡民祥先生(及胡太太:洪珠圓女士)與鄭良光先生(及鄭太太:何如璋女士);人在海外,心在台灣,那 「離而不散」的鄉愁化為最大的力量,將感知於未來世世代代的台灣人。
「有時星光,有時月光,……『建設臺灣話文的確是臺灣人凡有解放的先行條件』……」(〈再聽阮一回呼聲〉,1932),郭秋生的散文在我腦裡不斷地被讀著。
我想,即使一百年,累積的僅僅是殖民語境裡破碎的記憶、斷裂的書寫,在這本《台語文運動訪談暨史料彙編》當中,她看似曾經遭逢頓挫與擠壓而容貌不堪,但依舊 是蘊含著豐富生命力、繼續殘活的語言,她不將再只是一路地崩裂瓦解。我想,靜靜地體會講者與聽者之間具「生命」交流的內在脈動,我們且能「忠實」地在其曖 昧不明的書寫軌跡中,找到永恆不朽的意志。此前一百年撒下的零星種子,在此後一百年,我們預期她會以不一樣的面貌,新生、湠根,在更有創造力的,福爾摩沙。
破碎的言語、破碎的思緒之外,願台灣未來有真正屬於自己完整的文字。是為序。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