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7-21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7-21》

本期內容
  ◎世界閱讀:花一點時間 讓孩子永遠愛閱讀 
  ◎閱讀巴士 招搖上路 
  ◎兒童讀物按年齡分類 J.K.羅琳反對 
  ◎評教育部「評鑑好壞決定學費調整」的新右派邏輯──高教政策的迷思系列之一 



世界閱讀:花一點時間 讓孩子永遠愛閱讀
  譯寫■葉興台
書本開啟了一扇窗,帶領讀者到不同的時代和地方,為讀者引介新思潮和觀念,但對孩子而言,閱讀不僅是擴大想像力而已,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效益。

研究顯示,孩童在年幼時代就接觸書本(甚至在嬰兒階段),對他們日後的閱讀發展非常關鍵,這是為早期學習經驗建立基石,有助於他們的語言發展和學業成績,並增強成人階段的創造力。

根據美聯社等媒體報導,美國全國教育統計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去年發布年度「閱讀報告」(Reading Report)顯示,美國33%的四年級生連基本閱讀能力都付之闕如,更糟的是,閱讀能力不足,日後在人際、專業和社會領域失敗的風險升高。

即便有基本閱讀能力的孩童,也面臨到不少挑戰。例如,研究發現,孩童花在閱讀的時間減少,八年級尤其是轉捩點,孩童因得花更多時間做功課,加上電腦和電視等其他誘惑,開始停止為了樂趣而閱讀。平均而言,15到24歲青少年每天花約兩小時看電視,但僅花7分鐘閱讀。

那麼家長和照顧人員如何為孩子建立厚實的閱讀基礎,協助他們變成終身的閱讀愛好者?以下介紹幾種方法。

*陪小孩閱讀。為小孩大聲朗讀是家長要做的最重要事情,每天至少一次,試著騰出時間陪小孩閱讀,即便是幾分鐘,閱讀材料可以是書、雜誌或報紙新聞,閱讀不僅讓孩子沉浸在語言、韻律和聲音中,也能建立親子關係。

*滿足小孩的興趣。協助小孩找尋符合他們興趣的書或文章,對於感興趣的題材,他們會有更強大的動機,尊重他們選擇的題材。

*稱讚小孩的努力。正面的鼓勵可以增強他們的閱讀動機。

*以身作則。家長應讓小孩看到自己在閱讀,與他們討論正在閱讀的書,並與他們分想有趣的段落。

*給小孩各種閱讀機會。經常帶小孩上圖書館,家裡各處應隨時擺著書或其他閱讀材料,閱讀材料是自家的或借來的,新的或舊的都無妨,最重要的是,讓閱讀成為家庭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專家表示,孩子是坐在家長膝蓋上愛上閱讀,家長擁有強化孩子生活、改善他們閱讀和培養終身閱讀興趣的力量,而這些都要出自於「偶一為之」。

並非每個家庭都能建立家庭圖書館,根據美國統計署的數據,美國有1,280萬名兒童生活在貧窮之中,如果低收入戶離公立圖書館的距離超過6個街區,他們上圖書館的機率,也就大幅減少。當學校放寒暑假時,低收入兒童就沒有看書或借書的管道。

全球童書出版業者學者出版社(Scholastic)社區事務副總裁凱倫‧普洛克特(Karen Proctor)表示:「閱讀是取得教育和奠定日後成功的第一步,美國的識字統計顯示,孩童的閱讀能力不佳,在孩童發育階段就讓他們接觸書本和閱讀,是非常重要的,這有助於改善下一代的未來。」
(回目錄)



閱讀巴士 招搖上路
   
根據美國密西根州媒體報導,今年夏天當地的庫伯維爾公立學區(Coopersville Area Public School District)將有一輛扶輪社閱讀巴士(Rotary Reading Bus)在大街小巷穿梭,服務放暑假的小朋友。

扶輪社閱讀巴士有3萬本書,兩位司機之一達克‧瓦德(Doc Walde)表示:「第一週就獲得熱烈迴響,我們一停下來,小孩就蜂湧而上。」

這輛色彩鮮豔的閱讀巴士7月的第一週就招搖上路,穿梭在方圓一百平方英哩的庫伯維爾公立學區裡,並在每個指定地區暫停半小時到一小時,小朋友可以進入車裡借書,借期為一週。

上週四在梅德葛林社區,當扶輪社閱讀巴士一停靠在路邊,就有十幾個小朋友前來借書,六年級生亞曼達‧威金森表示,她很高興在暑假暫住祖母家時,可以借到4本書。

當扶輪社閱讀巴士停靠在路邊,車裡的圖書館員史蒂芬妮‧梅洛斯(Stephanie Mayros)就在巴士邊打開一把色彩繽紛的傘,在傘下為已借好書的小朋友朗讀故事。

負責扶輪社閱讀巴士的庫伯維爾公立學區交通主管莎莉‧羅塞爾(Sally Rosel)表示:「目前,一切都按照我們原先計畫所進行。」扶輪社閱讀巴士的經費來自於不同組織和個人的捐贈,有數百人捐出3萬多本新舊書籍。

莎莉‧羅塞爾表示,扶輪社閱讀巴士還要服務3週,明年暑假將提早發車,今年只是要讓計畫能順利上路,儘管暫時命名為扶輪社閱讀巴士,明年將舉行重新命名的活動。

莎莉‧羅塞爾表示:「每個到巴士借書的孩子,有機會為巴士取新名,在明年夏天結束時,我們會從所有名字中挑選一個,並將新名漆在巴士上。」
(回目錄)



兒童讀物按年齡分類 J.K.羅琳反對
   
根據英國衛報等媒體報導,由於英國出版業者有意在今年秋天,實施按年齡分類童書的計畫,引發不少童書作家反對,《哈利波特》系列小說作者J.K.羅琳也加入反對行列,由於因J.K.羅琳書對童書市場的影響力巨大,她的態度對成為這項計畫迄今為止最有力的挑戰。

童書分類計畫是由哈波柯林斯出版社(HarperCollins)與英國出版商協會童書組共同提出,具體做法是,在書的封底接近條碼的區域標明5+、7+、9+、11+和13+等字樣,分別表示該書適合的讀者的年齡段。

哈波‧柯林斯表示:「為了拓展童書的市場,我們有必要提供指導,從而讓顧客的購買更加便捷。」

調查顯示,86%的圖書採購員表示,支持這項圖書分類計畫,49%的顧客表示,如果圖書分類明確,就可能購買更多的書。根據出版商協會統計的資料,英國去年童書銷售冊數成長了17.4%,達到2.25億冊,銷售額成長34%,達到4.04億英鎊。

到目前為止,絕大部分的大型童書出版社,包括阿契特、藍燈書屋、哈波柯林斯和企鵝都已經簽名,表示要參加這項分類計畫。

學者出版社(Scholastic)童書部門主管表示,他們最初對年齡分類存有疑慮,但最後被調查結果說服了。這名主管指出:「調查顯示,潛在的圖書購買者由於不知道他們所處的位置,而放棄了購買,如果是專業的童書書店,那麼圖書分類顯得不那麼必要了,但是市場還有其他非童書專業書店。就獨立書店而言,他們會盡一切辦法推薦圖書,在其他連鎖書店或者超市中,很多店員並不能提供專業的幫助。」

英國百貨連鎖業者特易購早在今年一月就進行童書分類,將童書分為5歲、9歲以及青少年三大分類,圖書分類經理蓋諾‧阿倫(Gaynor Arren)表示:「童書分類確實能幫助我們的顧客,我們的很多銷售額來自禮品購買。如果標明了童書適合的年齡階段,顧客就能了解這本書的內容適合多大的兒童,最後就能刺激買氣。」

但一些獨立書店對這項分類計畫表達疑慮。諾福克青少年圖書中心的瑪瑞林‧布羅克赫斯特(Marilyn Blackhurst)表示:「孩子的年齡其實並不是閱讀的關鍵,關鍵在於孩子本人的個性。」還有一些書商擔心,標明年齡其實是一種限制,而且孩子的智力和閱讀能力不一,這樣做無異於一刀兩斷,從而限制了讀者正確購買。

很多小型出版商還處在觀望狀態。皮卡迪利出版社(Piccadilly Press)表示:「我們出版的書是為10到14歲的孩子看的,如果最後訂出的年齡分類是13歲,那麼10歲的孩子會不會覺得他不應該看?」

由於爭議過大,J.K.羅琳日前也簽署了網路上的「反對童書按年齡分類」活動的請願書。這項請願書指出,對童書進行年齡分類是糟糕的想法,會損害小讀者的閱讀興趣,對提升銷量的可能性也很低。
(回目錄)



評教育部「評鑑好壞決定學費調整」的新右派邏輯──高教政策的迷思系列之一
  ■林柏儀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今年「大專院校學雜費調整案審議結果」,在申請調漲的64所大學中,只同意義守、輔大、東海、嶺東科大、醒吾技院、美和技院等8所私校調漲,下學年可調漲1.92%至1.43%。而甚至有18所校院因「評鑑未通過」等因素,被要求調降學雜費1%至1.43%。

今年被要求「調降的學校」多於「可調漲的學校」,表面上,教育部似乎展現了「嚴格把關」的姿態,甚至調降了許多學校的學費,對學生是件「喜事」。但我認為,教育部此種「評鑑好可漲學費、評鑑壞則降學費」的政策邏輯,實質上根本是一種複合了「新自由主義」與「新管理主義」的「新右派」邏輯,隱藏了「教育私有化」與「對大學層層控制」在其中,有必要在此提出批評與辨明。

新自由主義邏輯下隱藏的教育私有化

讓我們先將「評鑑是否客觀公正及其社會後果」的問題留在後頭處理。表面上看起來,教育部以「辦學好壞」來決定「學費調整」,相當地合理:一來透過這樣的誘因機制,能夠刺激學校為了「增加收入」,而更努力辦學;二來讓「辦學優良學校」的學生,多負擔一些學費成本,也符合「使用者付費」的公平邏輯。基本上,我不否定這樣的政策具有提昇教育品質和維持某種公平的功效可能,但是,我們要問的是:這樣的政策邏輯,它的社會後果是什麼?以及,它沒有更好可取代的政策模式嗎?

很簡單的一個反問是:為什麼不是設立一個公平的公共補助基準,而在這之外,「辦學好的,能多拿到一些公共補助」、「辦學壞的,就少拿到一些公共補助」?此種透過「辦學好壞」來決定「補助調整」的方式,同樣能夠達到:第一、刺激學校努力辦學的誘因機制,第二、讓努力競爭進入「辦學優良學校」的學生,能取得較多補助的另一種公平邏輯。而且還能避免掉「學費調整」可能導致的「高學費後果」:阻礙弱勢就學、以及使教育內容功利化(學生為了回本只讀「賺錢的學問」)。舉例來說,我們國家設立不分公私校,每生能取得每年15萬的公共教育資源補助,而辦學好的學校每生多1到3萬,差的學校每生少1到3萬。可預期地,各個學校為了取得補助,還是會努力辦學(以通過評鑑)。為什麼評鑑與辦學好壞,一定要跟學費調整掛勾呢?

這樣的對比反思讓我們觀察到,「跟學費調整掛勾」的效果,除了前述的功效外,最重要的,其實是將造成了教育的「私有化」:教育的費用更加由私人負擔、掩飾了國家逐漸減少公共補助的事實。這種情況下,調漲學費將加重人民的教育負擔、減輕政府支出;但就是調降學費,政府也不用多出錢補貼。儘管由「辦學好壞」來決定「補助調整」的方式,一樣能促進效率和公平,但政府為了逃避自身的責任,選擇了將「辦學好壞」與「學費調整」掛勾,巧妙地移轉了大眾的注意力,不但讓「學費調漲合理化」(因為調漲代表有較好的教育品質),而且掩蓋了目前公共補助非但不平均、且持續縮減的不合理狀況。

更深入、抽象地來看,教育部此種「評鑑好壞決定學費調整」的邏輯,就是所謂將教育視為一種商品,而讓其透過各個廠商(學校)競爭,而提高品質的「教育商品化」與「教育市場化」邏輯。我認為,並非本質上不得將「教育視為商品」,或者不得「以市場競爭邏輯管制教育」,但問題是,此種邏輯掩蓋了一個事實:教育儘管可以用商品與市場邏輯來思考,但教育的成本一直以來還是有相當部份是由「公部門」所支出。在目前台灣公共教育補助不平等分配──獨厚高教中僅佔3成的公校、另外7成的私校則都靠學費辦學──的狀況下,「評鑑好壞決定學費調整」的邏輯只會讓「辦學優良的私立大學」學生負擔將更重,但學校資源再怎麼樣還是無法比得過拿獨占公共補助的公立大學,如同這次漲學費的義守、輔大、東海、嶺東科大等校,再怎麼漲還是無法與台大競爭一般。這怎麼會是好的學費政策?

新管理主義下國家對大學的層層控管

另一方面,從今年教育部調整學費的動作我們看到,教育部對大學更日益透過「評鑑綁學費調整」而握有「層層控管」能力,甚至有時未必是基於「辦學好壞」的評鑑來控管,而是單純基於「政策考量」、或觀察各校的「順服程度」來運作,逼得各大學更必須遵從於教育部設立的各種「遊戲規則」。

教育部日前的公開聲明講到:「8所調漲學雜費的學校如未達學校預定目標值,明年將會調降其學雜費。另18所調降學雜費的學校,未來如能確實改善,將可回復原來的學雜費收費基準,否則將逐年調降學雜費至改善為止。」,我們可以看到這種表露無遺「管理權力」的展現。「大學自治」早已是法律上虛幻的概念,國家機器透過評鑑、加上綁住學費調整,以設下天羅地網的緊箍咒,能讓學校非「就範」不可。特別是對於「靠學費辦學」的私校而言,將更陷在努力遵循政府邏輯,而不在獨立自主、甚至以批判社會為己任的辦學路途上;可預期地,「評鑑綁學費」下的私校將更加地拚論文數、拚發表、迎合長官的評鑑,但實質的辦學如何?學生的教育權益是否實現?知識份子的社會批判參與……肯定是另外一個問題。

為了避免這種「新管理主義」邏輯假評鑑競爭之名,行鎮壓異己之實,不但前述的「評鑑綁學費」模式不可採,就連「透過辦學好壞來決定補助調整」的方式,也要被一定地限縮。也就是說,各個學校與學生應當有基本的公共教育補助,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行競爭型的補助分配,並且引入教育活動的各種利害關係人──包括學生、教師、社區等──來參與評鑑的設計、執行、與回應,才可能讓評鑑真正反映辦學好壞,也才能將國家「新管理主義」的手拿開。而在這之前,教育部透過「評鑑好壞決定學費調整」的新右派邏輯,還是快停停吧!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