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7-2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大學供過於求的迷思
大學錄取率直逼百分百



【社論】
大學供過於求的迷思
 
 

大學指考7年,首度報名人數不及10萬,大考中心表示大學已供過於求,人人都可以是大學生,或許總分零分也能上大學。

「零分上大學」雖尚未成真,但指考錄取率屢創新高、錄取分數不斷向下看齊已是不爭的事實。從18分到零分,輿論譁然卻大同小異,事實上,這種競爭廝殺、將人分等分級的篩選活動,何止每年7月才舉行一次?而是時時刻刻在進行的工作,因此配套的宣傳言論,不過是一再重覆相同的意識形態說詞。

然而,台灣的大學真的已經「供過於求」嗎?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統治資料,民國95年底,年齡層20至24歲,進入大學就讀及大學畢業(含以上)者僅佔該年齡層總群體的45%,換言之,20至24歲的年輕人,仍有一半以上無法進入大學就讀,更不必說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當多數人尚無法進入大學就讀,輿論卻已塑造出「大學是基本學歷」、「人人有大學讀」的假像,以致不具大學學歷者的處境更加弱勢。而且矛盾的是,輿論一方面以「零分上大學」嘲諷指考失去作為篩選尺度的功能;但另一方面,卻又用是否上大學作為論人高低的基本標準。

至於報考指考的學生內部,進行的也是同一套遊戲。數甲滿分的有362人;同時也有五分之一的人英文翻譯、作文零分;上台大醫科、法律、電機、財金等「熱門科系」的永遠是建中、北一女最多;大學生內部也越來越分化,新設大學「不是大學」或者是「不夠格的大學」的說法,甚囂塵上。

從小到大不停競爭、努力攀爬一層又一層的階梯,其標準絕非文憑主義,而是未來就業、賺錢的能力。但文憑主義好歹重視學歷,如今「大學氾濫」之說當道,視學歷猶廢紙,不再是任何就業的保證;唯有對不具備學歷的人,學歷才有「就業門檻」的意義。

教改10年或許已打開了大學窄門,不過所謂門戶大開,人人都可以讀大學,顯然是過度誇張的宣傳,反而取代了對大學教育內容和目的,以及高等教育制度、學生受教權、學校與企業的關係等討論,甚至不假思索的忽略對無法進入大學者的關注,直接當作他們不存在。指考零分進大學,絕不等於人人都可以是大學生。

(回目錄)



【左右看】大學錄取率直逼百分百

【左看】
高教應去菁英化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針對坊間媒體預測的「零分上大學」現象,前暨南大學教授李家同在日前演講時,絲毫不掩飾其不以為然的態度,並表示「讓沒能力的人進大學,是害了他」。李家同此言初衷或許並非惡意,然若深究此言背後的觀點,卻不無值得商榷之處。

首先,所謂「讓沒能力的人進大學,是害了他」,意味著李早已依據某種標準,將人分為「適合/不適合讀大學」兩類;亦即預設高等教育僅適合於部分人、並非人人都可接受。對照李家同此番言論之邏輯,與高等教育基本初衷的差異,便可發現一項相當明顯的謬處:大學教育的意義,一方面是根據過去所學的基礎,提升、鍛鍊學生的思辯能力;一方面則在於進一步學習各種抽象概念或理論,並將抽象理論應用於自身與總體社會之具體需求、產生助益。

準此,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理當人皆有之,既不會因職業身份的不同而造成高等教育對某些人的「非必要、無需要、不重要」,更不可能因某種「能力差異」而帶來適合接受高等教育與否的問題。

是故,吾人實應詳察:李家同教授此番言論究竟是從受教育者角度出發來看待高教問題、提出建議?抑或只是從升學主義既得利益者的角度視之、議之?如此方能明辨李氏的「高等教育應保持稀有性」思維究竟是良藥還是無效藥。




【右看】
產學合作救高教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據報載,由於今年大學指考報名人數創新低,甚至可能出現「只要繳卡,零分也能上大學」之現象。對此,長期專注國內教育問題的李家同教授雖在第一時間再次提出「廣設大學政策本身就是錯誤」的批評,但這番話只點出了淺層原因,卻未觸及高教問題的真正核心。

自高等教育窄門被打開以來,媒體上確實不斷浮現各種大學生素質普遍下降的現象,然而卻不該因此將高教問題與「普遍廣設」間劃上因果記號。因為若「廣設院校」是高等教育政策的關鍵錯誤,那麼按此因果邏輯,過去將中小學定為義務教育、廣設技職學校的政策,也早該出現「學生素質過低、需要退場機制」的問題才合理?但何以此種情境並未發生在國中小?

原因便在於:當年的義務教育、廣設技職學校等政策,是為了配合經濟發展的總體人才需求,因此人人皆知為何而學、更知道畢業後可將所學應用於何處,才不致普遍發生擁有學歷卻仍失業的狀況,與學生人數、學校數的增加實無必然關係。

職是,真正的問題不在廣設與否,而在於所設院校是否能確實符合社會需求。唯有配合中長期產業政策或兩岸觀光政策,儘速推動更全面的建教合作,方能根本解決大學生畢業無處去、學歷無效化,以及因前兩者而產生的學習態度消極化現象。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