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7-22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7-22》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威脅河岸生態 快速道路來勢洶洶 
  ◎以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為名 東南亞三國的環境鎮壓(上) 
  ◎墨西哥灣玉米種過頭 死海區近2/3個台灣 



環境前線:威脅河岸生態 快速道路來勢洶洶
  ■崔愫欣
繼樂生院、溪洲部落後,台北縣政府的推土機又朝向淡水河畔而來,今年台北縣政府宣布將興建「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解決淡水地區聯外交通壅塞問題,該路從北市大度路進入採高架越過關渡大橋後,由平面道路沿淡水河畔行進到紅樹林站,再銜接登輝大道,雖然長度僅4.7公里,但正好行經淡水河口的精華地帶,也是台灣面積最大、較完整的水筆仔純林──竹圍紅樹林自然保留區。

猶記得1996年之前交通部曾計畫興建淡水環河快速道路,但經過淡水居民與文史團體、環保團體的數年努力之下,2000年此案終於在環評程序上被否決,沒料到如今台北縣政府竟然將超過10年的舊案修改後再度提出,淡水環快又借屍還魂,除了將長度縮短、路線稍作變更,但本質不變,仍然是一條破壞景觀與生態的沿河快速道路。

縣府一直低調行事,直到今年6月在淡水鎮公所的一場說明會,這個消息才終於被環保團體得知並趕赴現場表示反對,不但居民少有人知道這個消息,連道路沿線被徵收的地主也十分錯愕,怎麼突然一紙公文來就馬上要徵收?網路上開始有熱心居民開始帶頭發起連署,關心的當地居民也開始自發地組織起來,在縣府7月9日舉辦的說明會上抗議,而環保團體開始串聯,提出了反對道路興建的理由與連署聲明,這是衡諸我們對淡水、竹圍與台2線的環境現況了解,所提出的反對與質疑。

蓋道路就能解決交通問題?

淡水人都知道,淡水的交通壅塞問題其實只有假期、上下班尖峰時段,其他時間交通尚稱順暢。交通部公路總局曾提出說明:「台2線問題不在路面寬度不夠,而在於橫向路口紅綠燈過多。」言猶在耳,今年7月又增加一個缺口提供大樓出入車使用。若能加強尖峰時期交通疏導、假日外地車輛管制、更完善大眾運輸接駁、路邊違規取締、輕軌捷運、台2線局部改善或拓寬,都是立即改善且舒緩交通的努力方式,而非一條5年後完工但危及河岸景觀、自然生態、公共安全的道路。

本案規劃將花費37億元人民納稅錢(隨物價上漲勢必追加),只為節省部分尖峰時段的十幾分鐘時間,況且道路本身無法徹底決交通壅塞問題,到時車輛只是匯集於台北市,造成關渡大度路、洲美快速道路因承受本道路、台二線及台北市車流,成為交通新瓶頸!

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將受生態衝擊

竹圍紅樹林自然保留區是全世界水筆仔分部最北界,因其生態的豐富與珍貴性受《文化資產保存法」規範保護。但本案緊貼保留區邊界而過(林務局測量紅樹林站西側規劃路段緊鄰保留區不到2公尺),施工前後及道路開通將造成化學污染、噪音污染、撞擊傷害、路廊阻隔、棲地破碎等威脅,對紅樹林自然保留區內的生態平衡造成嚴重的衝擊與影響。

農委會林務局公文表示,經現勘認定該計畫道路緊鄰「紅樹林保留區」界,該工程施作勢必嚴重影響紅樹林棲地環境,建議不宜進行道路工程。行政院環保署回覆台北縣政府水利局公文提到(97.6.20),若無審慎評估,認同林務局意見,不宜開發。兩主管環境及生態保育之主管機關均發函認定「不宜開發」,顯見本道路興建將造成生態影響。

單車族被犧牲 河岸美麗景觀不再

「節能減碳」是全球永續發展趨勢,也是新政府一再強調的施政方針,破壞河岸景觀及紅樹林生態的道路興建無疑是背道而馳。油價節節高昇已使得開車、購車民眾逐漸減少,意味著以汽車代步的民眾將逐漸改採大眾運輸或替代方式,可以從現今河岸自行車道與一般道路眾多騎乘單車的民眾印證。政府思維不應停留在「車多路塞就築馬路」的舊思維,而應有更長遠、通盤、永續的規劃及觀瞻。市區內單車少有專用道而常在夾縫中求生,淡水河岸自行車道是騎單車朋友不可多得的安全、舒適、休閒、熱門的景觀專用道,本案緊臨自行車道,未來騎單車相伴隨的是呼嘯疾駛的噪音、油垢、廢氣,廣大單車族權益何在?

關渡大橋-竹圍-紅樹林這一段是淡水捷運線河岸景色最佳的一段,道路完工後,搭乘捷運往返淡水的朋友憑窗看到的將不再是現有景觀,取而代之的是試圖以行道樹綠化遮掩、車輛高速行駛呼嘯而過、烏煙瘴氣的道路。捷運夾在兩側車道中行駛、騎乘單車一旁竟是汽車伴隨,淡水河引以為傲的河岸景致已不復在。

縣府低調辦理說明會,致使絕大多數當地居民至今仍不知情。本案在預算沒有來源、環評定位不明、都市計畫未通盤檢討等諸多法令程序未解決前,台北縣政府卻貿然決定興建這條道路,匆匆進行土地徵收程序,試圖造成既定事實。97年6月10日聯合報報導中,台北縣長周錫瑋甚至表示淡北道路「即使違法發包也要做」!實在令人錯愕。

目前已有越來越多淡水在地居民及團體關切此事,在網路上發起「搶救淡水美景,拒絕快速道路」連署網站 http://tinyurl.com/4etavs,為淡水河岸的永續及美麗努力,也希望更多關心的大眾能共同發出呼籲,要求縣府停止錯誤政策,不要破壞淡水河的生態與美景!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回目錄)



以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為名 東南亞三國的環境鎮壓(上)
  ■倪世傑
糧食、水泥、鋼材、能源價格一路攀升,除了讓世界各國民眾感受到新的一波購買力趕不上物價上漲的幅度之外,我們必須承認,這是二戰之後發展主義當道下不得不然的結果:除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國家以外,全世界都交織進入了世界市場的網絡當中,在利潤與市佔率的緊箍咒下,對全世界的能源與原物料展開大規模的搜刮。在當前工業化發展模式的制約下,能源的供輸,成為資本主義工業世界齒輪能否持續運轉的關鍵:即便你擁有相當數量素質精良的專業技術勞工以及豐沛資本,一旦能源供應線路「當機」,不僅生產陷於停頓,民眾的生活也將受到最大程度的衝擊,這也是為何「能源安全」往往是「國家安全」中關鍵的一環。

然而,就在維護能源安全與國家安全的宣稱下,一國的統治菁英階級往往能夠以此為名推動從上到下的大規模的能源建設投資,但是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在2005年出版的《世界社會情勢報導:不平等處境》(Report on the World Social Situation 2005: The Inequality Predicament)一書提出,此類從上而下的發展模式,往往造成大規模的生態破壞,以及將因此帶來的社會不平等永久化。就連主張市場力量最力的世界銀行在《2006年世界發展報告》(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6: Equity and Development—Overview)中,都承認因發展而造成的不平等狀況將危及發展本身。

位處東南亞的泰國,這一個在過去40年來的工業化國家,同樣必須利用大量的能源供應工業化的需要,再加上地處東南亞的核心地帶,泰國也是東南亞國協(ASEAN)能源供輸的樞紐。與泰國相較,緬甸的工業化發展相對來說是相當不順遂的,但這兩個國家都擁有一定數量的石化能源蘊藏量,並以建造大水壩的方式利用水力發電,以供應東南亞國家區域發展中的能源需求。另一個是寮國,他們的工業發展也不順遂,但也利用大水壩等工程提供都市地區的用電。這三個的政治體除泰國是擺盪在民選政府與軍事統治外,緬甸與寮國長期都是被軍閥統治。這三個國家都是採用由上而下的發展方式,對當地少數民族權益的侵害以及生態上的毀壞都另人難以忍受。

首先是橫跨泰國與緬甸境內的亞達那天然氣管線工程(Yadana Gas Pipeline)。這項工程興建於1990年代,是東南亞第一個跨國天然氣線路舖設工程,全長共260公里的跨國管線於1999年完工,從緬甸東南的安達曼海濱開始,跨越緬甸東南部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區,連到泰國的中部的北碧府省(Kanchanaburi)。這工程是一個大規模的國際投資計畫,法國石油公司道達爾(Total)持股31%,美國石油公司雪弗龍(Chevron)佔28%,私有化的泰國石油公司佔25%,國有的緬甸石油天然氣公司佔15%。

但管線舖設工程的背後確實是相當血腥的。

苗族與克倫族反抗緬甸軍政府獨裁統治長達40餘年,是緬甸境內的少數民族,這一次緬甸軍政府以保護天然氣管線舖設為名,藉機揮軍丹那沙林區清剿這些少數民族,而山地原先是緬甸軍政府管轄力量較弱的地區。不僅如此,管線的舖設也影響了在緬甸山林內生活的少數民族,首先是要開闢山間道路,砍伐大規模的林木,為支應當地軍事單位的建築需要,當地民眾被當成軍伕一般進行強迫勞動,不僅違反了國際勞動公約禁止強迫勞動的規定,民眾被迫放棄作物種植不僅帶來糧荒,大量砍伐也破壞了水土保持,大雨一來山崩頻傳。

這一條充滿血腥的天然氣輸送管線主要是為泰國工業發展需要而建,每年泰國要向這一條管線支付15億美元,其中30%流向緬甸軍政府。緬甸軍政府每年大約要花費40%的預算於軍費開支;換言之,泰國間接支持緬甸軍政府維持權力,讓緬甸軍政府能夠獲得生生不息的財政支援,繼續維持其野蠻無人道的獨裁統治,而美、法兩大石油公司,則繼續靠著這些獨裁政府賺進大把銀子,與緬甸軍政府、泰國前塔克辛政府、當前軍政府繼續維持血腥利潤的政商天然氣鐵三角。

(政大政治所博士生,下週續)
(回目錄)



墨西哥灣玉米種過頭 死海區近2/3個台灣
  編譯■施宏燕 審校■蔡麗伶
2008年墨西哥灣的死海區(dead zone)面積又要創下最高紀錄,聯邦與國家科學家7月15日表示,美國的玉米產量遽增是使情況惡化的罪魁禍首。

死海區指一個含氧量不足以維繫水生生物生存的水域。研究團隊預測,2008年夏天死海區將達到2萬2,791平方公里,大約是紐澤西州的大小(譯按:約3分之2個台灣,台灣面積約3萬6千平方公里)。

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the U.S. National Oceanic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NOAA)、路易斯安那大學海洋協會(Louisiana Universities Marine Consortium)與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LSU)預測,死海區會達到自1985年官方監管以來的最大範圍。

美國最大河密西西比河灌溉了美國境內40%的土地,包括大部分農業中心地帶和玉米帶,帶著豐沛營養的河水,每年就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德州海岸線外匯集成死海區。更北邊的明尼蘇達州因肥料中的氮與磷流入河流和墨西哥灣,造成海藻增長過度,過量的海藻死亡沉入水底被細菌分解耗掉大量氧氣,造成其他水生生物的缺氧。

美國國家大氣總署沿岸海域研究贊助中(NOAA Center for Sponsored Coastal Ocean Research)執行長梅格尼(Rob Magnien)表示:「肥料和死海區的強烈關連指出,春季從密西西比河流下的過多肥料,是造成死海區擴張的主要人為因素。」2007年死海區已達到7千9百平方哩,但一項2002年的紀錄顯示那時死海區總面積就有8千5百平方哩之大。

帶領研究團隊的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科學家透納(Eugene Turner)表示,美國中西部前所未有的玉米產量明顯使問題惡化,農夫種植太多的玉米和大豆,讓氮容易藉著作物滲入土壤並污染地下水。

由於玉米生質酒精需求,美國境內玉米產量近年來急遽增加,美國農業部估計2008年增植了8千7百萬公頃的玉米田。

美國地質調查局(U.S. Geological Survey, USGS)指出,4月到6月間,81.7萬公噸的氮加速流入墨西哥灣,比往常多了約35%到45%。這期間流入墨西哥灣的磷也創新紀錄,共有8.5萬公噸,比往常多了85%。

透納表示:「這是因為土地使用改變所致,我們將必須減低水區旁的氮肥使用量。」他建議農夫移除多年生的作物,因為它們將導致土壤過度使用而貧瘠以及水患風險。然而由於已存於土壤中的氮還會長年地持續滲透,即使減量也無法立即挽救現況。

另外,先前在2月,包括美國國家玉米農公會(National Corn Growers Association, NCGA)的種植者們、保育組織、企業與整個農業供應線就已經共同合作,首開先例組成一個以開創農業的永續經營為目標的工作團隊。

(環境新聞通訊社)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