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夏溫哥華海濱的莎劇吟遊,除了暴風雨、第十二夜、血海殲仇,還有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代表作的《李爾王》King Lear。
李爾王打算把王國分封給三個女兒,大女兒的奉承阿諛、二女兒的謊言,都爭取到了領地,唯獨講實話的小女兒一無所有,遠嫁法國。李爾王退位後,兩個大女兒翻臉將他驅逐,小女兒馳兵救援,兵敗遭擒遇害。
莎士比亞動人地描述李爾王抱著小女兒,悔恨傷痛,看到她身上一支羽毛似乎輕顫,以為小女兒還未逝去,希望升起、希望又破滅……描述越是殘酷細膩,觀眾越是推拒;起先沒有劇院接受李爾王這樣的悲慘結局,直到其他編劇一度改編為圓滿收場,李爾王才搬演不歇。
莎士比亞的許多創作都出現過不同版本,四百年來,莎翁名劇也以難以勝數的數量和型式呈現:電影、電視劇、舞台劇、改寫小說……日本大導黑澤明的「亂」即是李爾王的翻版,奧斯卡影片「化妝師」,講舞台背後的故事,電影中演技精湛的主角配角,就在演出李爾王的舞台,進出上下。
莎劇中的經典片段,更常被改為一個個老少耳熟能詳的故事,像寓言一樣廣為流傳,卻讓人忘了出處。像李爾王提出問題測試三個女兒,以決定王國的歸屬,最忠誠的孩子,反而遭到最多試煉;這個模式,日後以諸如國王考驗三個王子,一再出現。
莎劇不只文學藝術性普受討論,事實上它可能是有史以來,和尼采一樣,最常被引用、議論「政治正確」的作品。「馬克白」歌劇在溫演出時,UBC政治系教授立刻拿來評比美國和塔利班的衝突、詢問「牽動全球局勢的政治角色中,誰是馬克白?」今夏海濱的李爾王,卻受到性別意識政治正確的全新挑戰,有劇評者質疑:導演把父權深重的主角,導得不再那麼權威濃厚,李爾王不暴虐專橫,「陽剛味在哪裡?」
藝術創作完成,詮釋權交在觀賞者手中,演繹內容人言人殊。儘管作品的評價,隨觀眾口味、環境氛圍、時代所需而有起落,「莎士比亞崇拜」的高峰,已在十九世紀出現過,高低浮沈是否一如人生興衰循環?
創作中動人心魄的能量、寓意深蘊的啟發,不變人性的揭露…造成經典不朽,今世多少袞袞諸公,仍和李爾王一樣,聽得進讚譽美言、不能面對直諫諍言真相?一世功過,終極將如何清償代價?
海濱潮漲潮落,江山人才遞嬗,人生的種種大問,只有時間,能夠揭曉答案。
|
|
|
|
|
|
|
|
|
|
|
|
報主的話
|
把莎翁名劇搬到城市水岸演出,全球名城大概都不如溫哥華福氣,每年的仲夏夜晚,可在仿似溪False Creek南岸Bard on the Beach「莎劇海濱吟遊」欣賞到莎劇公演。
*更多<書,寫>在http://bookswriting.blogspot.com/ |
|
|
|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