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週推薦】 |
|
★輕鬆的文筆、深意的內容,是所有家長必讀的父母養成手冊! 親職心理專家呂政達,以心理學的專業素養、對親子教養議題的長期關注,以及幽默的文學筆調,設身處地,將青少年與父母相處常見的問題,結合實用心理學的理論與方法,建議現代的父母如何與孩子相處、如何解決青少年的愧或。
|
|
跟隨爸爸到天涯〈自序〉 有形形色色的爸爸,困頓的爸爸,得意的爸爸,忙到你睡覺時還沒有回家的爸爸,星期天帶你吃冰淇淋的爸爸。 也有形形色色的兒子,總考一百分的兒子,憂鬱的兒子,看電視等爸爸回家的兒子,星期天和爸爸去吃冰淇淋的兒子。 你喜歡哪一種爸爸?別誤會,爸爸不是冰淇淋口味,沒得選,爸爸的故事,常常就是兒子故事的一部分。所以,遇到經濟不景氣,失去工作、為錢煩惱的爸爸,常會讓兒子發覺生活辛苦的這一面。 很多年前,義大利的狄西嘉導演拍的《單車失竊記》,記載爸爸帶兒子找到個貼海報的工作,賴以維生的腳踏車卻被偷走了,爸爸只好去偷一部來。最近的電影《父子》,丟掉工作的爸爸自己不偷,竟然要兒子去偷錢。《當幸福來敲門》的爸爸更落魄,帶兒子睡捷運車站的廁所,假裝那是時光倒流的洞穴,外面都是恐龍。要不然,每天下午五點前得去排隊搶教會的慈善床位,否則那晚就沒地方睡。生活真辛苦,這三部電影裡的爸爸都哭了,兒子也跟著哭。 然而,《當幸福來敲門》裡,即使生活最困難時,小小年紀的兒子仍然懂得告訴爸爸:「你是個好爸爸,沒錯。」這句話,安慰了許多從未放棄與兒子在一起的爸爸們。 兒子心目裡,「好爸爸」不一定是用道德標準來衡量的,要不然,這三部電影的爸爸都做了偷竊、賴帳等違法的事。多年以後,兒子記得的,卻是跟隨爸爸到天涯的感覺,他們不一定記得苦日子,卻記得天涯有個爸爸的身影,曾經那麼相依為命,爸爸將自己做不到的願望,無法完成的夢,又默默傳給兒子,兒子也親身經歷爸爸爭逐夢想的辛苦和心酸。 《當幸福來敲門》算是有個較好的結局,電影裡,爸爸跟兒子說:「別人因為做不到,就說你一定也做不到,你千萬不要相信。」是的,爸爸做不到的,別以為兒子就做不到。幸好,這個爸爸終於做到了,成為正式的股票經紀人。 你也做得到嗎?當爸爸的夢想跌碎在街頭,輪到你開始另一場築夢的攀爬,知道了爸爸的辛苦,你將來會更珍惜來敲你門的機會和幸福?跟隨爸爸到天涯的兒子,提早知道外頭真的都是恐龍呢,這是爸爸送的成長禮。 |
|
【內文搶先看】 |
|
學習單16:和子女談性 做孩子的青春達人 教育部發行的《青春達人》,內容涉及性資訊的對話,曾被立委引為質詢話題。編撰的老師覺得很冤,因為這種尺度的對話和用詞,其實才是青少年最熟悉的方式。 我問在國中教健康教育的老師,是不是這樣?她吐著舌頭說:「把妹」、「酷」、「戴套」都才只是小兒科,「現在小孩子懂得的,絕對超過我們的想像。」這位女老師雖然已在國中教了十幾年,見識過幾個世代青少年的「本領」,卻仍對當前青少年的流行「性」文化,留下「深刻」印象。 還有些父母,顯然已忘記,自己的青少年階段是怎樣度過來的,發現小孩對性話題開始感興趣的徵兆,或許是同學互通網路,在電話裡談論異性,或許是整理孩子房間時,找到裸體和性器官的圖片,他們即陷進焦慮和一些驚慌的情緒裡。這種不安的感覺就像坐在駕駛後座走險峻山路,駕馭權不在自己手上,又須分擔驚險的視覺,一路跌撞通過孩子的青春期。 要爸爸媽媽們稍安勿躁,每一代的青少年不都是在對性的懵懂和沉迷裡走過來的嗎?孫爸爸在大學教書,他的描述相當傳神:「從身心的角度來看,這一代的孩子青春期已延遲,性趣卻提前。」 有些父母的驚慌,來自於對孩子生活實況的資訊不足,也會依據自己的成長經驗,壓抑青少年對性過度投注心力。有位四年級後段班的爸爸,大兒子已經念高一了,爸爸回想自己在台灣性壓抑的七○年代,瞞著父母進小戲院看小電影的記憶,一面慶幸自己的青春期終於無恙熬過,卻又矛盾地希望,兒子不要再重蹈他那段苦悶和耽於性幻想的歲月。他承認無法知道兒子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正如當年他也瞞過了父母,不讓父母知道他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 我們在爸爸成長團體裡,分享這段心情,發現許多父親都擁有同樣的想法。話匣打開,我們都曾在七○年代偷偷去看過小電影,對異性的身體好奇,迷戀過同一名女星。我們的經驗是,關於孩子的心思和身體的變化,該來的還是會來,不能因為爸爸們已從當年的青少年轉換角色後,就抹煞了發展的歷程。 兒童情緒發展專家史丹利.葛林斯班還曾提起另一種父母憂慮,「每個世代的青少年都在尋找誇大身體變化的裝飾方法,且往往令上一代大感驚愕。」父母如果把孩子對身體變化的不解和誇張解釋為挑釁,他們會採用強勢威權的禁止、壓抑,讓親子陷入火藥味濃厚的權力抗爭,於是「性和身體」又再次成為孩子反叛的主題曲。 葛林斯班說了這樣一段話:「父母聲音中潛藏的焦慮、接納孩子的想法,及與子女一起推論哪些事情可行,都有助於青少年釐清對自己身體變化的焦慮。」 讀到這句話,每個父母都會點頭稱是,沒有人敢說這句話有哪裡出問題。有個爸爸小聲地說:「除了一個問題,父母還沒有建立與孩子討論性困擾的溝通形態,孩子也不會來找父母談,因為他們知道,父母通常只會說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 我的觀察心得是,至少,經歷性解放風潮的這一代的父母,對性已採取了空前開放的態度。父母不應該再從自己與上一代溝通的方式上,尋找與下一代溝通的影子。他們應扮演「與孩子坦誠談性」的第一代父母。
了解孩子每個變化的過程,是親子建立良好溝通的開始,性的好奇和身體的變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
【九歌文學網】 |
【天培部落格】 |
電話:(02)2577-6564
傳真:(02)2579-30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