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8-05》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引入公民力量 導正水患治理方向 | |
◎誰在決定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水準? | |
◎哈里斯調查 美國人認為經濟發展比環境更重要 |
環境前線:引入公民力量 導正水患治理方向 | |
■馬康多 | |
「美濃淹半層樓 南縣南化成孤鄉」、「總統:速提長期治水計劃 整合人力解決淹水」、「劉揆K陳伸賢下通牒檢討治水」……整個7月下旬,卡玫基颱風帶來水患災情,幫媒體製造了不少的新聞點,從受災戶的無奈到藍綠間的鬥爭,最新一波則是由水利界大老自省,所延伸出的「專業」論戰。但這一切,不過是重複去年的戲碼,若你翻開去年8月的報紙,你會讀到「馬英九問著:「1,400億,到底花到哪裡去了?」、「國民黨立委喊著:『美濃溪整治特別預算總共136億,可是有在執行嗎?只執行13.4%!』等標題。但錯誤不斷重複時,既顯示現有的解決方式出了差錯,更令人憂心的是,會不會連「問題」都搞錯了? 在那幾週的政論節目上,談到水患的問題,若捨去政治鬥爭意味的「貪腐」、「執行率」等字眼,另一個常見關鍵字是「氣候變遷」。的確,氣候變遷跟高度的都市化,已使水患問題進入了新時代。 洪災的基本成因是自然降雨過高,但伐林造田、溼地破壞、都市不透水舖面等人為因素,減弱土壤水分涵養能力,加劇洪災的發生。而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以及海平面上升,則進一步改變洪水發生頻率,諸如英國的研究也顯示,在2080年10年一次及20年一次極端降雨發生機率將分別增加10%及16%,而在2020年時泰晤士河的逕流量也將增加13%。全球增溫趨勢若持續,將使泰晤士河口席爾尼斯港海平面於2050年時增加34公分,這意味著將使原本千年一次的洪水發生頻率,將驟變為200年一次。而在2100年時,泰晤士水門每年將關閉兩百次,以防洪水倒灌,導致倫敦淹水。這些景緻,均顯示傳統的洪水管理已經無法解決問題。 此情形不僅是台灣特有,研究者針對英格蘭的防洪計畫,也同樣有以下批評:「政府過於強調結構性的防洪計畫,而忽略了互補性的策略,如事前源頭預防、提高居民平日意識、提供災後復原協助等。這些策略牽涉到土地使用計畫、洪災保險、洪水預警措施以及緊急救難行動等,政府雖針對上述措施已有作為,但仍將其視為次要選項,未投注足夠的經費。」且傳統的洪水管理是屬於以問題為導向,通常是在某處發生洪災後,方針對該地加強防洪計畫。 面對以永續發展為目標的時代,傳統的洪水治理概念常遭至未採取系統性思維、忽略對生態的影響、欠缺居民的參與的批評。因此許多新的水患治理概念,諸如永續洪水預防策略、永續洪水管理、整合式洪水管理、與水共存、為水留下空間等,均強調結合非結構方法包括洪水平原管理、洪災保險、防洪預警系統、綠建築與高規格堤防,來規劃治水政策。然而非結構式方法需要居民與官方的相互合作,因此新的水患治理概念也極為強調公共參與機制。 然而目前的各式檢討中,雖然聽到了關於硬體工程的反省,強調流域管理、都市保留滯洪池的設置等概念,但卻忘了公共參與的重要性。環顧國際經驗,建立水患治理中的公共參與機制將有以下優點: ◎提昇政策的執行效率:藉由公共參與程序,可以更系統及全觀的角度,將水患相關問題納入政策。 ◎長期而言,將使政策更為永續:公共參與可使民眾真正的需求能反應於政策之中。 ◎提昇政策的成本有效性:若能在及早使民眾參與,可指出政策中失當的規劃,減少預算浪費。 ◎使政策能加以落實:當公共參與決策後,會提昇其對決策的認同,使其有意願協助決策結論的落實。 ◎不同相關利益衝突的協調:公共參與機制也可作為衝突管理的平台,將社群中不同利益相關人針對自身關切議題進行討論,並找出雙贏方案。 ◎民眾培力:藉由公共參與機制,民眾增進對此議題的了解之外,更可熟悉如何利用民主制度,針對公共議題表達意見。 ◎公共參與帶來社會學習:藉由參與程序,引發民眾對水環境易題得興趣,進而願意多去了相關事件,提昇面對未來流域治理的能力。 然而現行的治水預算的執行中,僅有的公共參與機制為區域治水計畫的說明會,以及制式的全民督工,或許對預算執行單位而言,光是應付「民代參與」跟「民間公司的BOT機制」等另類的公共參與模式,既已應接不暇,而無能設計更縝密,貼近台灣現況的參與機制吧! 但水患問題並非台灣所獨有,歐盟為有效促進公共參與水患治理,於所提出2002年提出了為期3年的HarmoniCOP計畫,產出為一份名為《共同學習、共同管理》( Learning together to manage together)的手冊,此手冊中從公共參與及社會學習的基本概念與原則出發,如開放、核心價值的尊重、進行速度、相關參考資料的提供等四大原則的描述;進而針對參與會議的設計以及主持技巧,以及各類公共參與方式(如公聽會、市民陪審制、監測與評估的參與)和可用以輔助的資訊及溝通工具(如地理資訊系統、模擬模式、問卷調查)進行介紹與適用性的評估。最後並就如何評估公共參與成效,以及可能的改進方法加以介紹。因此,根據此手冊所設計的公民參與機制,將能減少專家與一般大眾認知上的鴻溝,促進大眾對流域管理計畫的認識,提昇執行效率。 若覺得「台灣非民主純熟社會,民眾意見不能無限上綱」,所以不宜參考歐盟例子,那也可以看看孟加拉怎麼推動社區型洪水管理。重點主要為三: (1)社區在洪水的各個階段,包括準備、洪災來臨、災後重建時,是如合共同合作管理。 (2)以社區為基礎的組織,如何執行洪水管理的工作。 (3)如何透過應用適當的農業技術,達到災後經濟上的復原。 如以孟加拉的Upazila省為例,由於地方政府的忽視,當地民眾難以獲得有效的洪水預警資訊,在該處長久居住的居民,便以各種自然景象,如螞蟻的遷移,作為自我洪災的預警。雖然缺乏正式的行政機構主導各項防災事宜,但民眾會組成「社區洪災管理委員會」,迅速的評估洪災將會帶給當地的威脅,準備各項暫時遷離及防洪所需,並且會根據可及性、位置、設施及容量列出社區的防洪避難所。洪災管理委員會將和社區民眾一起討論各個疏散路線,並確保居民知道避難所的位置,籌措避難所需物資,如爐子、食物等。而在災後復健上,社區民眾常會自動自發協助損害房屋的重建,並且合力將公共設施加以復原。針對農業的損失上,洪災管理委員會扮演橋樑,跟農業主管機關詢問經過洪災後的農地適種的作物等。 水患跟能源、廢棄物等環境問題一般,僅靠既有技術官僚專業知識、工程技術的精進,無法提供「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想像,進而研擬出適切的解決方法。因此若扭轉現行的治水窘境,如台北縣「149億」vs.「48億」之類的爭辯,僅是無意義的口水。先好好檢視現行整個機制,如何逼使公務部門、工程公司產生系統性的錯誤,重新一步步提出水患治理的願景、衡量準則,並視一妥適的公共參與機制為水患治理中的「陽光法案」,如此才能真正與水共存。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
|
(回目錄) |
誰在決定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水準? | |
■倪世傑 | |
雖說自從人類文明誕生的那一天起,地球上的環境就因此而遭受程度不等的破壞,長毛象的絕種、大規模森林的砍伐,在世界各地都留下人類與自然界不和諧相處的遺跡。而自工業革命之後,生產力大幅發展,在20世紀,無論是自由民主的資本主義工業國家還是反帝反殖民的社會主義國家,在環境保護上的成績都乏善可陳。 主流經濟學認為自由經濟體制與環保之間是呈現正相關。在一開始發展經濟的時候,人們對經濟成長的期望頗深,經濟成長也會增加消費行為,消費的增加促進資源的消耗,在這個階段是比較不環保的,但在人民所得增加之後對環境保護的需求會上升,這就是「環境顧志耐曲線」(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的概念;再來就是環境保育相關潔淨科技的擴散效應,會讓更多的國家利用這些新科技。但從東歐轉軌國家的環境指數來看,狀況似乎更為複雜。 1989年蘇聯倒台,東歐國家或快或慢地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入國際大分工的全球生產體系中,但在環境保護上,這些國家的表現卻大異其趣,有好有壞。由位於瑞士的「世界經濟論壇」所公布的2008年環境表現指標(2008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ex)指出,拉脫維亞高居全球第8名,斯洛文尼亞、立陶宛、斯洛伐克、愛沙尼亞、克羅埃西亞分居前全球15、16、18、19、20名,阿爾巴尼亞(27)、俄羅斯(28)。台灣位於40名,表現實在差強人意,南韓落居51名,在OECD國家中是倒數第三名。40名以後的東歐國家則包括波蘭(42)、白俄羅斯(43)、波士尼亞與黑塞哥維那(48)、保加利亞(56)、捷克(68)、馬其頓(74)、烏克蘭(75)、亞塞拜然(80)、羅馬尼亞(83)、土庫曼(85)、摩爾多瓦(87)、吉爾吉斯(94)、烏茲別克(106)與哈薩克(107)。整體來看,環境表現較好的東歐國家少,表現較差得多。 過去的研究常指出,暴露在國際貿易中的發展中國家與經濟轉軌國家,往往會樽節包括社會福利在內等社會開支,同樣的,在環境政策上也會出現類似的現象,「競相向下探底」,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句形容詞,這並非空穴來風。面對強烈的國際貿易競爭,倘使一國政府強力推動某些環保標準,將增加製造商的生產成本,對進口競爭的產業來說,會敵不過外國廉價商品的競爭,對出口競爭的產業而言,同樣會因價格因素在國際市場的競爭中落居下風,這不但讓資本家賺不到錢,連帶造成失業率上升,勞工也會起而反對。因此可以假定,外貿依存度愈高,推動嚴格環境保護政策的成本也愈高,換言之,政府對環保政策較易採取寬鬆的態度因應。尤其在轉軌國家,執政者為爭取國內主導產業的支持,對其政權穩定性幫助頗大,很難以高標準向主導產業「開刀」。 俄羅斯就是一個值得關注的例證。蘇共倒台後的2001年,俄羅斯的對外貿易佔GDP的比例已高達70%,超過台灣在2007年(65%)的水準甚多。但環保主管機構在俄羅斯聯邦政府的地位卻是一路下滑。1991年葉爾辛總統在聯邦政府內下設「環境與自然資源部」,1996年該正部級單位降編為「國家環境委員會」,到2000年,這個委員會甚至從內閣中名單中消失,但神奇的是,不重視環境保護的俄羅斯聯邦政府環保排名竟還衝到第28名,比西班牙(30)、盧森堡(31)、愛爾蘭(34)以及美國(39)都還要好,的確是耐人尋味。 俄羅斯的確是一個特例,暫且先將它放到一邊。東歐與前蘇共的環保發展不僅表現在對貿易程度的高低,同時也與國土大小、經濟發展程度相關,前面幾名的國家多半都具有國土較小、經濟發展狀況較佳的特點。另外,對外貿易程度高低的確會影響一國的環保程度,以2007年台、韓兩國對外貿易佔GDP的比重來看分別是65%與62%,台灣略高於南韓,因此可能的解釋因素還包括了國土面積的大小。一般來說,國土面積較小意味著可供排污的面積、領域絕對意義上的小,南韓面積比台灣要大上2.5倍,再加上台灣的人口密度高於南韓,最後則是台灣與南韓的產業結構有所差異,台灣的工業產值僅佔GDP的27%,南韓則高達40%,且以重工業為主。可以推測台灣民眾暴露在工業污染的危機風險高於南韓,但南韓的大財閥都投資在重工業,是政府亟欲拉攏的產業部門,得以預見環保政策較為不彰。作者推論這或許也就是南韓的經濟表現在近些年來優於台灣,但在環保問題上卻不及台灣的主要原因。即使如此,這兩個在1980年代眾所矚目的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在環保的表現上都遠遠落後於經濟發展,則是不爭的事實。 (政大政治所博士生) |
|
(回目錄) |
哈里斯調查 美國人認為經濟發展比環境更重要 | |
編譯■吳萃慧 審校■蔡麗伶 | |
一項2008年6月份進行的線上調查顯示,大部分美國人表示,對他們來說經濟成長與開發比環境保護更重要。 一項6月9日至16日對2,454位18歲以上成人所進行的哈里斯線上調查(Harris Poll,譯註:由美國知名獨立調查機構哈里斯互動公司Harris Interactive所長期執行的獨立民調)結果顯示,在經濟狀況持續惡化的情況下,民眾在面對保護環境或是經濟成長與開發的抉擇時,比較傾向以經濟成長為重。 5個人中有超過3個(即63%)表示,對他們來說,經濟成長與開發較為重要,而其他1/4的人(27%)相信保護環境比較重要。 然而,還是有很多民調結果(包括較早之前的一些哈里斯調查)顯示民眾非常強烈支持強化環境保護及規範。 哈里斯互動公司7月30日的聲明也指出:「大部分民眾不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僅存有替代關係,事實上,很多民眾相信我們不僅僅能兼顧兩面,也應該雙向進行。」 過去一年,強調經濟成長比環境保護重要的受訪者比例持續成長。在2007年6月所執行的一次類似的哈里斯調查顯示,僅有約少於半數(48%)的民眾認為經濟成長較為重要,而有43%民眾相信保護環境更重要。同年11月所進行的哈里斯調查中有51%民眾相信經濟成長比較重要,而有37%民眾較支持環境保護。 美國居民對他們社區發展趨勢的看法相當兩極。38%的民眾表示情勢發展正朝向正確的方向,而37%的人相信情勢已「相當嚴重地向錯誤的方向前進」。 這個看法在過去7個月之間已經產生變化了。在2007年7月,類似的哈里斯調查中幾乎有一半(47%)的受訪者覺得他們的社區正走向錯誤的路,而1/3(32%)的人覺得他們的正走向對的方向。 再來看更近期的結果,約有超過半數(56%)的美國成人相信他們的生活品質在下一代及下下一代時將會降低,而44%的人相信生活品質將會提升。 較年輕的一代對此則抱持較樂觀的想法。超過半數(56%)年齡在18歲到31歲回聲潮時代出生的人(Echo Boomers,譯註:出生於197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期的嬰兒潮世代)相信生活品質會提昇,相較之下僅有38%年齡在44歲到62歲嬰兒潮世代的人(Baby Boomers,譯註:出生於1947年到1961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嬰兒潮世代)及1/3年齡在63歲以上的人有同樣的想法。 在加拿大,民眾對於這些議題的某些部分有不一樣的看法。加拿大人對於經濟及環境何者較重要的看法更平均,也就是說45%的人表示經濟成長與開發較重要,44%的人相信保護環境更重要。 加拿大人對於他們社區發展方向持較正面的看法。63%的人相信他們社區是朝正確的方向發展,37%的人則認為他們走的路是錯的。 在下一代及下下一代的生活品質議題上,加拿大人與美國人都有同樣的看法。56%的加拿大人表示後代的生活品質會降低,而44%的人認為會提昇。美國居民的看法比例也是相同的。 (環境新聞通訊社)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