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8-0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8-08》

本期內容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5:烏衣巷口夕陽斜 白先勇的《臺北人》(上) 
  ◎教授爸爸週記:牟校長的眼淚 



中國現代小說50大之5:烏衣巷口夕陽斜 白先勇的《臺北人》(上)
  ■宋國誠
作為國民黨名將白崇禧之子,在兩岸與美國三地享有盛名的白先勇,在寫下由14篇短篇集結而成的《臺北人》時,年僅28歲左右。難以想像,作為退守來台、等待反攻復國的年輕的外省第一代,僅僅而立之年,竟能以如此沉重的思鄉、濃郁的懷舊、熾烈的鄉愁,寫出一部客居台北之外省人的歷史故事。往事如煙,今日潦倒,大陸家鄉歸不得,台北異地伴終老,《臺北人》不只是一部小說,它還是一部中國人分裂流亡的回憶錄,它記載了一代人的滄桑記憶,展現了一群人台北過客的失根、流離與落寞。

往事不如煙,人生恍如夢

《臺北人》描寫1949年國民政府大陸失守之後,從大陸流亡到台灣的一大批外省人的現實生存狀況。書中的所有角色與人物,都不是真正的台北人,他們既不生於斯,也不長於斯,但卻註定老於斯、埋於斯。實際上,「臺北人」一詞,無論作為地名或居民,既不是身份的標籤,也沒有認同的內涵,既不是特定群體的稱謂,也不是自然的常態,而是時代蒙難、家國破碎、人事無常、生活無奈的畸形物與象徵詞。

作為一部小說,《臺北人》既不是一部傳記,也不是紀事,既不是集體的生活日誌,也不是城市的變遷史,而是歷史的浮光掠影、家園的淪陷失守、人生的悲歡離合、失活的落花離枝。至於作家白先勇,一個外省年輕作家,並不因為年輕而使作品顯得幼稚和膚淺,正好相反,他具有「三熟」的特性:早熟、成熟、圓熟;實際上,作者不只是作者,而是時間的藝術家,敘事的魔法師,失意人的安慰者。小說也不只是一部小說,而是一幅歷史的潑墨畫、社會的萬花筒、心理的透視圖。對於讀者來說,無論屬於哪個世代,《臺北人》不僅歷久彌新、不忍釋手,在展讀之餘,一種感時傷神的體驗構成了不同世代的共同情感:往事不如煙,人生恍如夢!

《臺北人》由14章短篇組成,既相互獨立,又渾然一體。其人物來自大陸各地,出身於不同階層,他們有各自的經歷,生活在不同的角落。正如歐陽子所言:「『臺北人』之人物,可以說囊括了臺北都市社會各階層:從年邁挺拔的儒將樸公(梁父吟)到退休了的女僕順恩嫂(思舊賦),從上流社會的竇夫人(遊園驚夢)到下流社會的『總司令』(孤戀花);有知識分子,如『冬夜』之余嶔磊教授;有商人,如『花橋榮記』之老板娘;有幫傭工人,如『那片血一般紅的杜鵑花』之王雄;有軍隊裏的人,如『歲除』之賴鳴升;有社交界的名人,如尹雪豔;有低級舞女,如金大班。……他們貧富懸殊,行業各異。」(註1)

但小說不是人物傳記的集合,也不是個別角色的寫生,人物雖富貴有別、時運不同,但實際上只是時代的標籤、時間的索引。儘管人物皆有頭有臉、來歷可循,但他(她)們都只是時間的影子、歲月的刻痕,無論昔日如何吒叱風雲,今日如何落寞潦倒,他(她)們只是時間之流中浮游寄生的漫漫水草、江河奔流下濁浪滾滾的紅泥灰石、淒風苦雨中的四處飄曳的殘葉落枝……。14篇故事,是一幅無奈人生的彩繪拼圖,是世事滄桑的斑剝軌跡。在《臺北人》中,人物個個清晰鮮明,時間卻恍恍忽忽,人物只是時間流盪的一個光點或暗影,它—時間之痕,歲月之印,決定了每個人不自主、不可解、不情願的人生。

時間藝術家

年輕的白先勇是一位時間藝術家,不僅善於人物的勾勒與描繪,更善於命運的鑿刻與時間的雕塑。在《臺北人》中,白先勇以「今昔之別」為疆界,把時間分為兩個區段,這兩個劃分實際上也是命運、際遇、地理、認同等等不同的審美框架。對於時間的處理方式,白先勇分別採取了「時間的段落」、「時間的比較」、「時間的釋義」、「時間的殘缺」四種類型。不同的時間類型反映的是不同的人生境況,也呈現出不同的敘事風格。

「時間的段落」不只是新舊兩地、大陸與台灣的一水之隔,而是一種對歷史的永恆告別,對逝去一切的追緬與悼念。

在第二篇「一把青」中,展現的是南京與台北兩個截然不同的生活景象:昔日是南京的「仁愛東村」,今日是台北的長春路。雖然台北的新居也取名「仁愛東村」,但與南京住的那個毫不相干;這種「截然不同的今昔之別」,不只是兩地分居而已,而是家國兩茫茫的流離失所,鍾愛之人的英年早逝、夫妻天人永隔的分離。

「一把青」裏的南京,是國民政府的所在地,也是中國空軍健兒的飛行聖地,即使在八年抗戰之後,南京依然風華絕代、浪漫如詩:「戰後的南京,簡直成了我們那些飛行員的天下。無論走到哪裏,街頭巷尾,總碰到個把趾高氣揚的小空軍,手上挽了個衣著入時的小姐,瀟瀟灑灑,搖曳而過。」(註2)女主角朱青,是空軍飛行員郭軫的新婚妻子,初識於南京時,還是個「十八、九歲頗為單瘦的黃花閨女」,「眉眼間卻韻著一脈令人見之忘俗的水秀」(註3)。然而,國事如麻怎會疼惜新婚燕爾,戰火告急哪能體諒如膠似漆,一場國共內戰,郭軫在徐州摔了飛機,人機粉碎,煙消霧散……。

此刻的台北,朱青成了空軍康樂隊的成員,以賣歌伴舞為生,「她穿了一身透明紫殺紗洒金片的旗袍,一雙高跟鞋足有三寸高,一扭,全身的金鎖片便閃閃發亮起來」。此時的朱青,跳起舞來扭得頗為孟浪,竟也能唱出白光(註4)那首《東山一把青》那股懶洋洋的浪蕩勁兒。在經歷了戰爭、逃難、家破、人亡之後,人生還剩下什麼?只剩下麻痺作樂、飲酒高歌、扭腰擺臀和四人一桌的「摸八圈」罷了!再偉大、再痴情的「郎心妹意」,也經不起戰火的摧殘與時間的煙滅。即使今日台北的新歡──小顧,一個同樣也是年輕飛行員又出事了,朱青也只是輕描淡寫、一語帶過。時間可以賦予青春,但也可以剝奪生命;時間不只在臉上刻出皺紋,更在心靈上劃下永難癒合的創傷。

「時間的比較」表現在一種從繁華到凋零、從錦衣到粗布、從排場到簡陋的式微和落寞,一種從絢爛到素樸的過程。這種比較,不只是對比或差異,而是滑落、衰敗後一種今非昔比的傷感心境。

在「永遠的尹雪豔」中,開頭雖是「尹雪豔總也不老……不管人事怎麼變遷,尹雪豔永遠是尹雪豔,在台北仍舊穿著她那一身蟬翼紗的素白旗袍,一逕那麼淺淺的笑著,連眼角兒也不肯皺一下」(註5),但是,這位昔日上海百樂門舞廳的紅牌舞女,焉有不老之理?永遠、不老,實際上只是一種對往事不要走、昔日請留步的主觀願望而已。所謂「永遠不老的尹雪豔」,只是對昔日金冠玉帶、年少輕狂的懷想和眷念,只是上海百樂門時代紙醉金迷的象徵,京滬生活燈紅酒綠的佐證。

實際上,作為「百樂門象徵」的尹雪豔永遠不老,但是即使當年眾星拱月圍繞在尹雪豔身邊的一群翩翩少年、座上貴賓,今日卻已成為雙鬢花白、頂上光滑的老朽怪物了。昔日在上海當過銀行經理的吳經理,「頭髮確實全白了,而且患著嚴重的風濕症,走起路來,十分蹣跚,眼睛又害沙眼,眼毛倒插,常年淌著眼淚,眼圈已經開始潰爛,露出粉紅的肉來」(註6)。在這裏,所謂「不老」,只是記憶中不忍失去往日榮光而在視覺上的扭曲和想像,是對今日失去官位排場的失意人虛應一番的安慰話語。

然而,昔日的玉液瓊漿、金杯銀盤固然已經無法重現和挽回,但今日一切新生事物,也都令人不堪忍受。在台北成長的新一代,沒有受到傳統中國文化的薰陶,反而受到西方享樂主義和奢糜之風的污染,甚至產生嚴重的認同斷裂和文化疏離。

在「梁父吟」中,王孟養、翁僕園、仲默三人在辛亥革命中歃血為盟,襄助革命,他們組成了「敢死隊」,提出「革命倒滿、倒滿革命」的口號,甚至假扮「花轎迎親」,直搗敵營、雖死不悔,可謂豪氣干雲、義薄雲天。但是晚年的樸公有如落葉枯木、風中殘燭,只能教導年幼的孫子背背唐詩聊作生活寄託,此刻正為了革命夥伴王孟養的喪禮──因為定居美國的的兒子在父親的喪事安排上,完全不理睬中國傳統的人情禮節──而感到不勝唏噓。

「國喪」一篇,通過秦副官的回憶,描寫國民黨高級將領陸軍一級上將李浩然的喪禮。李浩然一生獻身黨國、功業彪炳,從祭文中「桓桓上將,時維鷹揚,致身革命,韜略堂堂,北伐雲從,帷幄疆場,同仇抗日,籌筆贊襄」(註7),就可知其功蓋一世。

李浩然手下有三員猛將,一是章健(官拜司令),一是葉輝(官拜副司令,兩人合稱「鋼軍司令」),一是劉行奇(官拜副司令,人稱「鐵軍司令」),如今一個隱居香港,一個臥病榮總醫院,一位出家當和尚。在回憶中,突然響起「敬禮!」的呼聲,那曾經是南京謁陵時如雷貫耳的歡迎聲,如今卻是送葬隊伍中肅穆哀傷的最後禮!

(下週續)

註1:歐陽子,「白先勇的小說世界—『臺北人』之土題探討」,載於白先勇,《臺北人》,台北:爾雅,1971(民國60年),前頁2。

註2:白先勇,《臺北人》,頁25。

註3:白先勇,《臺北人》,頁26。

註4:白光(1921~1999),本名史永芬,河北人,1940到1950年代中國著名的影、歌星,因演出《蕩婦心》、《一代妖姬》、《玫瑰花開》而走紅,有「中國一代妖姬」之稱。

註5:白先勇,《臺北人》,頁1。

註6:白先勇,《臺北人》,頁6。

註7:白先勇,《臺北人》,頁270。
(回目錄)



教授爸爸週記:牟校長的眼淚
  ■賴鼎銘
7月30日晚上,我們擺桌歡送牟校長榮退。

他本來去年就想退休,但因為系所評鑑在即,董事會為了借重他的經驗,所以予以慰留。但今年,他心意已決,沒有人勸得動他,我們除了祝福,也想表達一點對他的心意。

秘密籌備會議開了多次,最後決定就在管院大樓一樓擺桌請他。會選管院大樓,是因為這棟建築,從買地、藍圖、施工,到完工,都是他日日夜夜、心血的結晶。這是他最為自傲的大樓,為了彰顯這一層意義,我們排除外面氣派的餐廳,選定了管院。

餐會採自由參加的模式,每個人分攤擺桌的費用。在沒有動員之下,共有二百三十多人參加。席擺二十幾桌,讓管院一樓充滿歡樂的氣氛。

我們以「鐵漢柔情」為基調,製作了短片,描述他7年在世新大學留下的種種痕跡。7年,他就是鐵漢一個。每天衝、衝、衝,有時,我們這些比他年輕十餘歲的人,體力都不如他。一急時,眉頭的幾道刻痕,讓他的臉充滿肅殺之氣;剛到世新時,一級主管不怕他的還真是少。

但私底下,他又是一個很有人情味的長官。他對學生的照顧之情,對部屬的愛護之心,大概只有與他朝夕相處的人,才能夠體會。

一定是感染了同事們的愛護之情,牟校長當天晚上流出了眼淚!跟他在一起工作的夥伴,一定不會相信這種事會發生在這個山東鐵漢身上!7年了,他為這個學校貢獻良多,一聽要送他,沒有動員之下,一看這麼多人參加,他心裡一定感受良深!

牟校長在美國當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務副校長,在台灣,任職僑選立法委員多年,花蓮的東華大學更是他親手創立的學校。這樣一個資歷如此豐富的長者,我一向看好他,是教育部長最佳的人選。沒想到沒去教育部,卻跑到世新大學服務;這是學校的榮幸,更是我的幸運。

7年來,他奉獻自己的經驗,發揮種種力量,讓世新連續3年獲得教學卓越計劃。世新這幾年的蛻變,沒有他及前任的成嘉玲校長的貢獻,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我因緣聚會,能在牟校長麾下工作6年。教務長的工作算來辛苦,但另一方面,可以跟他一起學習,其實是人生的機緣。雖然在美國待了3年8個月,對美國大學部的教育其實所懂甚少,這幾年,我就是透過與牟校長的共事,學到了不少管理的精髓。

我從一個剛回國時,無意於行政職位,到最後,變成樂在其中的主管,成校長及牟校長惠我良多。成校長比較像「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管理模式,牟校長則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風格。

這兩位長者,各有其管理特色,也讓我收穫不少。但最讓我感念的則是,他們兩位充份授權的胸襟。沒有他們的容忍,我沒法在我的中年,將人生發揮得如此淋漓盡致。

(世新大學校長)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