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8-1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8-18》

本期內容
  ◎世界傳真:大學生滿街跑 學位不值錢 
  ◎擴大吸收海外學生 日本強化配套措施 
  ◎嚴肅看待「高等教育擴張」的論述 高教政策的迷思系列之三 



世界傳真:大學生滿街跑 學位不值錢
  譯寫■葉興台
台灣大學錄取率破百,擁有大學學位者滿街都是,因而拉低畢業生開始就業後的起薪,很多大學生的月薪或年薪甚至比不上擁有專業證照的高中畢業生。根據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導,擁有四年制大學學位,過去也被美國民眾視為取得高薪的捷徑,如今已不能保證薪水可以穩定增加。

以畢亞‧杜因為例,她在1979年先拿到維吉尼亞州喬治曼森大學政府和政治學位,首份工作在美國聯邦政府服務,以今日的匯率計算,年薪約3萬5千美元;1986年她又取得馬里蘭州弗洛斯堡州立大學資訊科學學位,此後一路加薪,在擔任堪薩斯州目前名為Sprint Nextel公司的資料庫模組員時,年薪已升至8萬9千美元,但在2002年,她遭到Sprint解僱。

現年56歲的畢亞‧杜因表示:「我原以為只要幾星期或幾個月就能找到新工作,但接下來6年的求職路很不順,甚至開了一家網咖,最後也因經營不善而收掉,曾幹過一些資料處理的臨時工和低階職位,並回覆幾百個募才廣告,但也沒有下聞。」

2004年Sprinter的人力資源部門員工來電,問畢亞‧杜因願不願意接受類似兩年前的職位,但薪水只有3分之1。今年4月,畢亞‧杜因終於在阿肯色州威名百貨總部的資訊技術部門找到類似本行的工作,她也搬到附近,年薪經通膨調整後,較2002年少20%,但她覺得自己的運氣已經很不錯了。

畢亞‧杜因表示:「大學學位不再是就業的保證,而是基本條件,是從事專業工作的第一步。」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大學畢業生的調薪幅度都高於通膨,如今好景不再。在這波起於2001年、現在似乎告一段落的經濟擴張中,美國勞工的平均薪資經通膨調整後並未增加,擁有大學學位者亦是如此。美國政府的統計數字顯示,去年有大學學位者的基本週薪,與2006年相比沒有變動,較2001年低1.7%。

當然,現在受過大學教育的勞工人數更多,更容易受藍領階級面臨到的裁員之苦,而且企業主想從員工身上得到的東西更專精、更深奧、也更難在大學裡學到。

根據統計,美國擁有大學學位的勞工平均薪資較只有高中學位者多約75%,而且較不可能被裁員,但根據華府智庫經濟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賈瑞德‧伯恩斯坦(Jared Bernstein)的研究,所謂的「大學學位薪資溢價」(college premium),雖然較1979年的40%升高,但自2001年以後幾乎沒有變化。

賈瑞德‧伯恩斯坦等經濟學家所使用的多數統計,沒有針對美國個別勞工進行長時間追蹤,而是與整體勞工的年度薪資做比較,換句話說,這股趨勢不應歸咎於低薪年輕勞工大舉湧入就業市場或起薪減少,賈瑞德‧伯恩斯坦指出,考量年齡、種族、婚姻狀況和居住地差異後,趨勢依舊相同。

還有各種經濟因素影響這股趨勢。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已讓美國勞工賺到高薪的技能種類發生改變,在很多情況下,這些技能並不能在大學裡學到,與前幾個世代相較,今日的美國大學畢業生更可能要與受過高等教育的海外移民和技術勞工競爭。

賈瑞德‧伯恩斯坦表示:「當前的問題並不是經濟成長不足,事實上,從2000年以來,美國歷經了一段強勁成長期,而是經濟成長的果實都落在相當少的一群人身上,這群人擁有他人沒有的特殊技能和資產,這與你是否受高等教育未必有關,簡而言之,要取得超過通膨數字的年薪,擁有大學學位通常是必要的,但是還不夠。」

經濟學家將原因歸咎於全球化和科技進步,促使企業主非常重視一小群人所具有的專業技能。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洛倫斯‧凱茲(Lawrence Katz)和克勞蒂亞‧高丁(Claudia Goldin)表示,1990年代大學畢業生所做的中層管理或特定專業工作,如今可輕易地在海外或在家用電腦完成,這使得大學畢業生的薪水被壓低,但工作內容更深奧、更具創意和生產力的大學畢業生,薪水卻水漲船高。

事實上,在金融部門從事基金管理、投資銀行和企業法務的若干高薪人士,受惠於蓬勃發展的金融環境和美國主導的金融全球化,薪水不斷地大幅調升,直到去年夏天次級房貸危機暴發,才結束這段風光歲月。

理查‧史匹澤就是其中一個受惠者,1995年他取得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東亞研究學士學位,2001年又取得喬治城大學法學學位,他所服務的現在名為Dewey & LeBoeuf的律師事務所,專為保險公司處理複雜的法律問題,理查‧史匹澤在這家律師事務所負責處理巨災債券(Catastrophe Bond)的理賠工作,巨災債券是因應颱風、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損失所發行的債券。

現年35歲的理查‧史匹澤表示,精通此類債券的人不多,提供法律服務的公司也很少見,他通常花2到4個月時間處理一件案子,自2001年入行以來,年薪已增加一倍至26萬5千美元。

但有法學學位的畢業生,並非人人都像理查‧史匹澤那般幸運,很多非名校畢業的學生,不僅薪水低,而且工作不太穩定。同樣的,有些資訊科學系畢業生因此致富,但他們的技能已不像1980年代初期那麼吃香,今日的資訊科系畢業生得與數十萬名美國或海外對手競爭。

這就是畢亞‧杜因過去6年求職不順的原因。畢亞‧杜因表示:「之前16年,我從來不擔心找不到工作。」2002年她遭Sprint解雇時,擔任的職位是設計資料庫,這項被稱作「資料庫模組」的專業技術,當時大學的課程尚未普及,而且需要實務經驗。
(回目錄)



擴大吸收海外學生 日本強化配套措施
   
有鑒於人口日益老化,勞動人口不足,日本政府有意加強招募海外學生,並擬定「接受30萬海外學生計畫」的核心內容,包括簡化海外學生入學程序,加強畢業後的就業輔導,以及增聘英語授課的教授,希望讓海外留學生的人數目增加一倍以上。

根據日經新聞、朝日新聞等媒體報導,目前在日本留學的海外生約有12萬人,遠低於美國的60萬人和英國的35萬人,也落後歐洲主要國家。

日本政府將加強援助海外學生的配套措施,希望在2020年時達到海外學生增至30萬人的目標,日本政府官員表示,這項計畫是日本各所大學實現全球化的新一步。

這項計畫的具體措施,是由中央教育審議會和日本政府的教育再生懇談會等單位討論而來,內容提及各大學應與在外使館合作,開設赴日留學諮詢窗口服務,並且簡化入境手續以及在日期間更新申請的審查等。

針對在日留學的海外學生所面對的語言障礙,計畫也提到增聘英語外籍教師,同時增加日語訓練班等,以加強對海外學生的協助。計畫也提出,將加強海外學生畢業後的就業輔導,促進日本企業聘用海外學生,以吸納更多海外學生畢業後投入日本就業市場。

根據日本政府的統計數字,去年海外學生在結束學業後,留在日本就業的人數高達1萬2百多人,年增率達24%,創歷年新高,過去海外學生在結束學業後,每年留在日本就業的人數不到3千人,去年首次突破萬人大關。日本政府分析指出,留在日本就業的海外學生增加,與資訊企業招聘人數增加有關。

海外學生在日本就業時需更換簽證種類,日本入出境管理機構每年都會統計申請獲得批准的海外學生人數,去年約3成海外學生在畢業後,選擇留在日本就業。
(回目錄)



嚴肅看待「高等教育擴張」的論述 高教政策的迷思系列之三
  ■林柏儀
在對官方目前的「辦學好壞」掛勾「學費調整」邏輯,以及部份學界人士以「社會正義」為名推動「調漲學費」、「使用者付費」的論述分析後,我們指出了一個「高教私有化」的趨勢,使人民得承受高學費、低公共教育資源的惡果。

而在這個趨勢的另一部份,是「高等教育擴張」的趨勢,與「高教私有化」趨勢共同演進,但原因與結果又不盡相同。我們可以說,「私有化」與「擴張」是近15年來,台灣高教體系變遷造成人民壓迫的最大問題來源。不過,兩者相較,「高教擴張」的社會壓迫後果可能更為強烈,卻有更強的「社會支持」。

支持高教擴張論的四個論述

實際上,「高等教育擴張」並非是種台灣獨特的狀況,自二次大戰戰後以來,就出現了以全球為範圍、不論是未開發、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其教育日益普及化、擴張的「全球教育革命」趨勢。這樣的擴張趨勢扣連了經濟發展與現代化的想像,使人民的平均教育程度,用以象徵一個國家國力與文明程度,一路從基礎教育的擴張、延伸到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階段。台灣的高教擴張,民國83年是一個明顯的分水嶺。在當時學界精英、教改人士、官方、產業界「各自想像」的共識下,高教擴張開始被視為某種「社會共識」。綜合來看,當時支持高教擴張論者,主要有四個論述理由:

一、教育是一種「權利」,政府應當儘量滿足人民的教育需求,這是政府的責任。

二、高教擴張後可以提高錄取率,減緩中學的升學壓力,使教育正常化可能。

三、高教擴張能提高「階級流動」的可能,讓窮人子女更有機會藉念大學「翻身」。

四、高教擴張才能符合產業升級的需求,提高人力資本,促進經濟發展。

儘管不同的集團可能對此四項理由有不同的側重所在(例如產業界期望的是第四項、自由派教改人士期望的是第一、第二項),然而,差異匯聚成為了共同的訴求。一時之間,「高等教育擴張」成為了解決台灣教育問題、甚至解決經濟、社會問題的關鍵方案,認定其代表著「促進人類解放與幸福」的政策,而大刀闊斧地在台灣推動了起來。

還原教育需求與升學壓力的結構原因

然而,同樣站在「促進人類解放與幸福」的觀點,我認為這四個理由在邏輯推論上並不夠深入,並且在現實上也未必佔得住腳,有必要在此辨明,提出我認為真正站在左翼立場的「反對高教擴張」論。以下,我將針對「支持高教擴張」論述的四項理由,包括滿足教育需求、減輕升學壓力、提高階級流動、促進經濟發展一一反駁,並指出其結構原因為何:

一、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人民有那麼強烈的需求,想要接受高等教育?是因為求知好學嗎?不全然。是因為傳統文化嗎?也不只是。我認為,在資本主義下人類期望追求更高的教育程度,有「不斷擴張的教育需求」,原因無他,是來自於「工作」。資本主義下的工作機會是由勞動者之間相互競爭的,而由雇主依其需求標準挑選,所以,人民必須競爭符合雇主設定的標準,而「文憑」就是這被用以評價勞動力的標準所在。然而,這標準並非「一成不變」,反而會因為勞動者間的競爭,而「水漲船高」,隨著更多人民努力求取到了高學歷,有著「文憑貶值」的現象,得較過去更高水準的文憑才能換得同等的工作。只要勞動力中還有相當部份的人未能取得適切的「尊嚴工作」(decent work),「取得更高教育程度的需求」是永遠不會停止的,更多的教育機會供給,也無法滿足需求。從「權利」來看,人民關鍵的需求是「取得尊嚴工作的權利」,而並非「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

二、高教擴張儘管可能可以提高錄取率,甚至透過「免試入學」的機制,來降低中學階段的升學壓力。然而,如果我們意識到,追求更高教育程度的「升學壓力」,其根本來源是來自於「工作競爭」的話,那麼我們就將能理解,在勞力結構沒有明顯變遷的情況下,高教擴張只不過是讓競爭的壓力延後罷了,甚至會拉長這個競爭的時間,讓決勝點延伸到了研究所考試、證照、各種勞動力競爭能力。所以,高教擴張並無法減小壓力,反而可能讓壓力更大。只要看看那些大學畢業生的失業族群,還要背負著鉅額的就學貸款,很能理解他們的競爭壓力遠大於過去中學畢業就得求職的人們,沒有人因多受教育就變得比較自在快樂。

促進階級流動與經濟發展的幻象

三、已有諸多的教育社會學研究指出:高等教育擴張實際上無法促進教育機會均等。以二次戰後以來傾向於「提前分流、高教節制擴張」的英國和「延後分流、高教大量擴張」的美國來比較,諷刺的是,英國反而有更高的階層流動率。因為增加的高教機會,仍然會不公平地分配在不同的社經背景的子女上,中產階級依然是得利者。相反地,高教擴張帶來的「學歷通貨膨脹」、「沒學歷更加無法取得工作」的結果,將導致弱勢社經地位者將花費比過去「更高的成本」(包括學費、就學而未工作賺錢的機會成本),取得更多的教育,才能得到與過去相同可能的地位。

四、而教育擴張能促成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本理論」命題,在實證上與因果推理上也遭遇了相當大的挑戰。一般常識上認為,高教擴張的國家或許經濟也會發展較好,是因為人民素質較高使然。但也很可能是因為經濟好導致國家能提供更多教育容量、人民更有餘裕接受高教,而並非相反。儘管為了追求所謂的「產業升級」或發展「知識經濟」,企業社會學研究也指出產業部門中「組織、網絡間的學習能力」才具有決定影響,高教容量相對並非關鍵變項。並且,高教擴張就是可能促成部份的經濟發展,但卻造成「高階人力大量化、廉價化」,只是導致產業、辦學資本能持續得利,然而,成為勞工的高學歷者卻未必自其中獲得利益。

總結上述,我認為「支持高等教育擴張」的論述無法通過縝密的理論檢驗,現實後果往往也與其主張有巨大落差。在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力競爭壓力下,更多的教育並無法帶來更多的解放,反而是更多的負擔、更多的磨難。更何況台灣的教育擴張,是建立在「私有化」的發展邏輯下,造成的衝擊更加巨大。進步教改人士期待透過增加教育機會,提高人民知能而促進社會改革的計畫,在資本主義下存有著明顯的限制,並且很可能反而加重人民的壓迫狀況。除非,我們發展的是一種明確用以批判資本主義、追求人民解放可能的批判教育活動,不然,基於勞動力競爭的特性,任何主流教育體制的擴張,都很可能只是延續資本擴張的可能,而增加勞工被剝削的程度,無法帶來真實的解放與幸福。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執行委員)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