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60期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8.08.20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60期】精工藝術--陶瓷


智慧藏全館85折!訂科學人雜誌知識庫,送時尚隨身碟;全館滿$1,500,再送國際名廠Vivitar望遠鏡!

賀!《綠的海平線》榮獲金穗獎首獎!

熱帶台灣怎麼會有冰河?為您解開台灣氣候變遷的黑盒子!

【熱帶冰河‧台灣】七月正式上市,預告片先睹為快!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陶瓷」藝術是中國燦爛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製作的精密程度,反映了當代燒製技術以及裝飾藝術的純熟度。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即日起舉辦鶯歌陶藝新秀展,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一窺現代藝術與傳統陶藝結合的創意。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陶瓷
ceramics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taoci
【中文詞條】陶瓷
【外文詞條】ceramics
【作  者】盛緒敏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機械工程/機械工程/機械工程材料/非金屬材料/陶瓷

隋代(581~618)燒製的三彩陶駱駝

廣義的陶瓷即無機非金屬材料,一般(狹義的)只包括普通陶瓷(又稱傳統陶瓷)和特種陶瓷(又稱新型陶瓷、技術陶瓷、高級陶瓷、精細陶瓷、高技術陶瓷)。普通陶瓷主要是以黏土為主要原料燒成的製品,由於所用原料基本上由三種組分組成,即塑性組分(黏土),瘠性組分(石英)、熔劑組分(長石),故又有三組分陶瓷之稱。特種陶瓷是20世紀以來發展的。由於天然硅酸鹽原料中含雜質較多,不能滿足特種陶瓷性能上的要求,故常用其他非硅酸鹽類化工原料或人工合成原料,如氧化物(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鈦等)和非氧化物(氮化硅、碳化硼等)製造。特種陶瓷的原料、組成、性能和用途,都超出了普通陶瓷的範圍。

沿革 陶瓷的產生和發展,是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5000~前3000年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就有了帶紅色、灰色或黑色的彩陶。夏代(約公元前 22世紀末至前21世紀初~約前17世紀初)出現了以含雜質較少的黏土燒製的白陶器,胎質堅硬、細膩,標誌著製陶業的新發展。約在商代(約公元前17世紀初~約前11世紀)中期已創造出原始瓷器。與陶器相比它含氧化鐵較少,坯體的燒成溫度也較高,生成莫來石(3Al2O3˙2SiO2)晶體和較多的玻璃相,從而提高了瓷坯的強度、透明度和白度。原始瓷器的另一特點是在表面施有薄釉層。在東漢時期(公元 25~220)出現了瓷器。到了隋唐時代(581~907),瓷器的使用已很普遍,製品以青釉(即青瓷)為主,遠銷南亞、東南亞、中近東、埃及、日本等地。唐代的三彩陶瓷(唐三彩)最為著名。宋代(960~1279)已有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等五大名窯,所製瓷器遠銷歐洲。到了明代(1368~1644)江西景德鎮開始成為瓷業中心,並有專門為王室燒製瓷器的瓷廠。清代在乾隆(1736~1795)以後,陶瓷生產逐漸低落,製品質量也逐漸下降。1949年以來,陶瓷工業又開始有了新的發展,恢復了失傳已久的傳統名瓷如龍泉青瓷,以及名貴色釉如鈞紅、天青、郎窯紅等。工業陶瓷如高壓電瓷、建築衛生陶瓷、化工陶瓷及某些特種陶瓷都有較大的發展。

分類 普通陶瓷和特種陶瓷是主要的兩大類。普通陶瓷按用途又分為日用陶瓷、建築衛生陶瓷、電瓷和化工陶瓷等。按主要熔劑原料分為石灰質、長石質和骨灰質陶瓷等。按燒成溫度和瓷坯硬度分為硬質瓷和軟質瓷等。按坯體緻密程度分為土器、陶器、器和瓷器四大類。它們的性能、原料、種類、成分、燒成溫度和用途均不同。特種陶瓷按功能來分類。

生產 各種陶瓷的生產過程大致相同,主要工序為﹕泥料製備、成型、乾燥、上釉、燒成。

泥料製備 原料經過揀選、破碎、配料、細磨、過篩、除鐵、調節水分等工序,製成顆粒細小、混合均勻、適合各種成型方法的泥料。特種陶瓷多採用人工原料,在細磨時要加入黏結劑以增加成型能力。為保證一定的晶相組成及減少燒成收縮,有時要對原料或配合料進行預燒。

泥料製備的生產過程複雜,天然原料質量不穩定,製品的品種繁多,成型方法各異,致使泥料製備過程的自動化、連續化較為困難。近年來,一些現代化工廠,直接採購經過精選、加工好的原料,不僅質量穩定,而且簡化了工藝,有利於機械化和自動化。

成型 主要有乾壓成型(泥料含水 4%~10%)、可塑成型(泥料含水16%~25%)和注漿成型(泥料含水25%~35%)三大類。乾壓成型適用於製造形狀規整的片狀或塊狀製品,其工藝簡單,便於實現自動化生產。可塑成型有拉坯、旋坯、印坯和滾壓法等工序。適用於製造杯、盤、碗等多種形狀的製品,用途較廣。注漿成型適用於製造形狀複雜的製品,如洗面器、大便器等。特種陶瓷的原料缺少可塑性,並對生坯的質量要求嚴格,有時還採用熱壓鑄、等靜壓、流延法、軋膜法等成型方法。

乾燥 為防止在燒成過程中開裂,生坯要經過乾燥。過去多採用以熱空氣和蒸汽做熱源的室式或隧道式乾燥室。為達到快速乾燥的目的,近年來又採用了熱風乾燥、電熱乾燥、微波乾燥和遠紅外乾燥等新的乾燥方法。

上釉 為改善陶瓷表面質量,往往要施一層熔點比坯體低、膨脹係數接近坯體的釉漿料,使之在燒成過程中熔融成釉玻璃,覆蓋在陶瓷表面。為了增加表面美觀,可以用雕塑釉、彩釉或用無機顏料通過彩繪、印貼等方法對陶瓷表面進行彩飾。 ................看全文

【西方觀點】

中國陶瓷
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中國陶瓷
【外文詞條】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知識分類:人文藝術:裝飾藝術

中國在6,000年前已能燒造實用、美觀的彩陶。後來又發明瓷器,不斷創製有民族風格的各種高水準陶瓷作品,並將製瓷工藝及成品傳播國外,對世界文化作出貢獻。古代中國的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普遍使用細泥紅陶,彩陶,黑、灰、白陶,蛋殼陶,彩繪陶,印紋陶,夾砂紅、褐陶等。以河南澠池仰韶村和陝西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為代表。彩陶上圖案常見的有繩紋、網紋、籃紋、弦紋,以動植物象形如魚、蛙、鹿、人、星、水、花、葉以及圓點、三角、幾何等紋飾最為突出。有的器物上還出現原始文字的圖案。在河南、陝西、江蘇、安徽、湖北、江西等地不斷出土過商、周時期(1751~256BC)的青釉器物及殘片。化驗證明這些陶器是用高嶺土經1,200℃左右的高溫燒成。胎質堅硬,吸水性弱,不透明,特徵已接近瓷器。此外商代陵墓廢墟中還出土少量山白陶。戰國時代(403~221BC)陶器胎質堅硬,釉面光潤,出現過私人印記的標誌。造型和紋飾多模仿當時銅器。近年陝西臨潼出土的秦代(221~206BC)大型陶俑、陶馬達數千件,反映當時製陶工藝的新水平。

漢代(206BC~AD220)出現塗有鉛釉的綠、黃釉陶器。在一些墓葬中常有明器出土,如殉葬用的穀倉、樓閣、城堡及家畜模型等。東漢晚期浙江上虞、永嘉一帶已能燒製瓷化程度較高的青瓷,含鐵量在2%以下,燒成溫度可達1,200~1,270℃。三國、兩晉時期(220~420)青釉瓷器較前更有改進,且有印花、鏤空或褐斑裝飾。江蘇宜興和浙江蕭縣、德清、餘杭等所出青瓷、黑瓷在造型、釉色方面均已相當精美。南北朝(420~589)盛行以蓮花作陶瓷裝飾。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出土的南北朝青瓷釉色光亮、造型雄偉。此外還有少量綠彩釉陶和灰青瓷,為隋、唐白瓷三彩陶器的製作奠立初步基礎。隋、唐時期(581~907)青瓷、白瓷和彩釉陶器更有顯著進步。詩人對邢白瓷和越青瓷有「類銀」、「類玉」的稱譽。同時出現的「唐三彩」是低溫燒成的鉛釉陶器,有紅、黃、藍、綠、黑、赭、金等多種色彩。多為殉葬用品。其他如湖南長沙的青釉褐、綠、藍彩和河南魯山、郟縣的灰、黑釉加褐、藍彩等花瓷的出現,為後世陶瓷裝飾開了新路。

宋代(960~1279)陶瓷工藝在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數量、品質都超過以往任何時期。河北的「定」、「磁州」,河南的「汝」、「鈞」、「官」(北宋),浙江的「官」(南宋)、「龍泉」,江西的「景德鎮」、「吉州」,陝西的「耀州」,以及福建的「建」等都名噪一時,馳譽中外。其中有的以印花、畫花見長,有的以釉色取勝,有的則以釉的結晶或龜裂作裝飾,有的還用剪紙和樹葉作貼花。爭奇鬥豔,都為陶瓷史上的精品。當時青瓷及影青瓷品曾大量銷往世界各地。印度支那、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日本、印度、伊朗、伊拉克以及歐洲一些國家都發現過這類瓷器殘片。磁州型的白地黑花裝飾技法對朝鮮、日本、泰國、越南等國陶瓷的影響頗大,如有名的「繪高麗」陶瓷器就是其中的代表。東方一些國家來中國學製瓷技術也多在這個時期。五代、兩宋時期,中國北方地區先後為遼、金兩個王朝統治,在陶瓷工藝方面曾出現「遼三彩」、「金加彩」和具有少數民族特徵的「雞腿瓶」、「馬鐙壺」等優秀作品。元代(1271~1368)陶瓷器以青花、釉裡紅最為出色。青瓷、鈞瓷等在燒製範圍和數量上都較前擴大。在釉色方面雖稍有退化,但在造型、釉質方面卻有改進。如龍泉大瓶有的高達三尺以上,大盤直徑二尺有餘,瓷胎不變形,釉面光潔如鏡。當時文獻記載青花、青瓷、影青等瓷器所至地區有中亞、西亞、東南亞、東西北非許多國家如埃及、伊朗、土耳其、日本、朝鮮、泰國、菲律賓、越南、印度尼西亞以及索馬利亞、衣索比亞、蘇丹等。

明代(1368~1644)陶瓷生產又有新的發展。如景德鎮的鮮紅、翠青、門彩、嬌黃、孔雀綠、素三彩、五彩等都是名貴品種。其他如福建德化的白瓷溫潤有如象牙,山西的「琺花」、「琉璃」藍如寶石,紫似紫晶,綠如翡翠,黃似琥珀。還有江蘇宜興的紫砂陶器和仿鈞瓷的灰藍釉等曾獨樹一幟,馳名中外,尤其是青花瓷器在品質或數量上均有很大提高,成為瓷器生產的主流。這種瓷器還行銷海外,至今中亞和東南亞一帶國家仍保存有不少當時傳去的珍品。清代(1644~1911)景德鎮瓷業發展盛況空前。當時文獻記載除官外有民二、三百處,陶戶數千家,工匠數十萬人。所製瓷器胎質細膩,釉光瑩潤,色澤絢麗,鏤雕精工。如青花、五彩、粉彩、琺瑯彩、紅釉、天青、鱔魚青、茶葉末、蛋黃、茄皮紫、松石綠、變以及模仿竹、木、牙雕、銅器、漆器與動植動的象生瓷器等五光十色,精美絕倫。此外還能燒製精雕細刻的「玲瓏」瓷和轉心、轉頸的大瓶,把製瓷技術推向新高峰。製瓷術還在這個時期傳播到歐洲各國,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寫下新的一頁。晚清以後製瓷技術因循守舊,每下愈況,仿古之風卻盛行。

近年來,許多歷史名都得到恢復發展。例如聞名中外的磁州、鈞、定、邢、龍泉、官、建、吉州等不僅繼續生產,而且有所創新。其中景德鎮失傳多年的釉裡紅、美人醉、霽紅、霽藍、蟹甲青、玫瑰紫等品種可同過去媲美,並在坯體的薄度、釉的透明和白度方面超過以前水準。在傳統技術基礎上還衍生出一些新的裝飾手法,如噴彩、雕金、鎦銅、釉中心彩、色泥刻畫花、釉下貼花等。

         

唐三彩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Tangsancai
【中文詞條】唐三彩
【作  者】李紀賢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文物‧博物館/文物/〔古器物〕/〔中國古代玉器〕/〔中國古代陶瓷器〕/〔隋唐五代陶瓷器〕/唐三彩

三彩罐

中國唐代燒製的一種低溫多彩的鉛釉陶器。它是唐代陶瓷工藝在對多種金屬氧化物的呈色原理有了一定認識的基礎上,進而在鉛釉陶中加進鐵、銅、鈷、錳等不同的金屬氧化物,而燒製出的集黃、赭、綠、白、藍等色中的一色、二色或三色於一器,甚至也有五色的低溫釉陶,即唐三彩。所謂三彩,乃含多彩之意。唐三彩一般由黃、綠、白3種色釉組成,藍色則出現較晚。唐三彩各種不同釉色的顯現,在呈色配方上,摻入適量的氧化銅就能燒成綠色,氧化鐵燒成黃、褐兩色,而藍色則是加入氧化鈷所致。鈷金屬作為著色劑,是唐三彩燒製匠師們的一大貢獻,用它來裝飾器物,不僅豐富了唐三彩的色釉品種,更為重要的是對後來的青花瓷器所用的彩料,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唐三彩具有淋漓、變幻的色彩效果。這是利用鉛釉易於流動的特點,在燒製時呈色金屬熔於鉛釉中隨其任意流淌,加之施釉用量的不同,而有濃淡及流淌長短等不同現象。因此,即使是一種色釉,因那些流動的釉汁如蠟淚,似凝脂,也能取得自然變化的奇妙效果。而用兩種以上呈色金屬塗敷,使其互相浸潤,更是參差錯雜,繚繞變幻,形成斑駮離奇的獨特裝飾。唐三彩正是釉色的交錯融會,在相互輝映中顯示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此外,唐三彩中仿傚染纈的裝飾效果,在當時的陶瓷裝飾中亦別有一番清新的意趣。如藏於美國堪薩斯市納爾遜美術館的一件唐三彩罐,就吸取了染纈技法,罐上的圖案以方格紋組成,格內綴以白色花紋,釉色以溫潤的黃釉為主,與藍、白兩色合流成三彩,紋飾的塗染靈活自如,具有淋漓灑脫的風貌。

唐三彩的製品分為器皿和俑兩大類。器皿類有壺、罐、瓶、尊、碗、盤、杯、缽、枕及文房用具等,幾乎囊括了當時日常生活用具的各種類型。器皿的形體圓潤、飽滿,與當時的瓷器形成統一的風格,造型上體現了唐代藝術豐滿、健碩的時代特徵。俑類又分為人物和動物兩種。前者有文官武士、男女侍從、胡人、貴婦、樂舞人像等,涉及廣泛的社會階層。人物造型精練概括,能刻畫出不同民族、階層人物的性格和特徵,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人物的社會本質。後者以馬和駱駝最出色,比例準確,結構分明,形體轉折起伏,完全符合解剖規律。三彩馬的形像非常豐富,或靜立,或正欲躍起,無不神完氣足。駱駝是唐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使者”,三彩駱駝俑的高大形態和堅毅負重的神情,特別是所馱載的絲綢、火腿等內地特產的細部塑造,充分反映了當年絲綢之路上的真實情景。

唐三彩的燒製始於初唐,至盛唐因厚葬之風盛行,貴族達官為夸耀其財富和追求奢侈的排場,在喪葬中專門用唐三彩來裝點死者,西安、洛陽等地的唐墓中往往一墓出土的唐三彩多達百餘件以上。社會風尚所趨極大地刺激了唐三彩的發展,產量也因之激增。安史之亂後,隨著唐代國力的衰退,唐三彩的燒製也逐漸走向衰微。

TOP

陶瓷之鎮:鶯歌
Yingko-Taiwan's Pottery Capital

【摘  自】光華雜誌1982年12月號
【中文章名】陶瓷之鎮:鶯歌
【英文章名】Yingko-Taiwan's Pottery Capital
【作  者】陳月文
【圖  片】歐陽芷汀/楊永山/鐘永和/趙蘊嫻

知識分類:

蒜頭瓶的造形簡單典雅,是很受歡迎的瓷形之一。

素有「台灣景德鎮」之稱的台北縣鶯歌鎮,所出產的陶瓷遠銷國外,工廠設備亦走向現代化,但多年來鶯歌鎮的風貌卻少有改變,除陶瓷廠外,大多數建築仍停留在瓦房與二層樓房,民風亦極其淳厚、樸實,令人充分嗅到鄉土的芬芳……。
初聞「鶯歌」這個美麗的鎮名,或許會令人產生諸多遐想與嚮往。其實,「鶯歌」既無鶯舞翩翩,亦無鶯鳴婉囀。
「鶯歌」鎮名源自一塊屹立於鎮北山脈上的鷹狀岩。台北縣鶯歌鎮志有如下記載:「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鷹歌石莊,因北面山脈斜坡翠嵐屹立一大岩石,其形似鷹,古稱鷹哥石,清代改為鶯歌石。」
傳說明朝末年,鄭成功曾率軍北上,經過鶯歌時,岩石忽吐霧成障,使鄭軍迷失方向,鄭成功遂下令砲轟鶯歌石,鶯嘴被炸毀後,濃霧也自散去。

寧靜、淳樸的小城風貌

鶯歌鎮位於大台北地區的西南方,隸屬台北縣,東接北縣三峽鎮;西連桃園縣八德鄉及桃園市;南毗桃園縣大溪鎮;北鄰北縣樹林鄉及桃園縣龜山鄉。並有大漢溪流經東南壤,將鶯歌鎮分割成兩部分,其中九成以上在溪之西北方,餘位溪東。

雖鄰近大台北區,且緊鄰發展迅速的桃園市,但是鶯歌鎮的古老風貌,卻似對文明洗禮無動於衷。窄小的街道兩旁,多為紅磚瓦房,偶或有二層樓的水泥建築,也都採素淨的顏色;除了南鶯里的新興社區有新建的五層樓建築外,都是舊式住家。這兒沒有高聳入雲、造型各異的高樓大廈,沒有絢爛奪目的霓虹燈招牌,車輛與行人的往來也不多,非常安靜純樸,透出一股與世無爭的悠閒。

小鎮面積不過18.3平方公里,卻擁有四、五百家陶瓷工廠,全省的陶瓷工廠有三分之二以上設在此處。當地居民除了學生,幾乎都從事與陶瓷有關的行業。

鶯歌鎮一直有「台灣的景德鎮」之稱,林立的煙囪,裊裊的飛煙,家家戶戶門口堆置的陶土原料和素胚,正說明鎮上陶瓷工業的發達。到鶯歌鎮造訪的人,不是想看美麗的風景,也非為憑弔古蹟,而是喜歡在走訪各陶瓷工廠時,沉浸於陶瓷的藝術氣氛中。


盛產煤與瓷土

台北縣志記載:「本省陶瓷業歷史較古之處,當推本縣之鶯歌。於清朝嘉慶年間,有福建泉州人吳岸、吳糖、吳曾者來台,見鶯歌尖山附近,所產粘土適宜陶瓷,乃開廠製造。」

除了陶土之外,先民落腳於鶯歌從事陶瓷業的另一個原因,是鶯歌煤礦蘊藏豐富。

陶瓷拉胚成形後,必須經過高溫燒的手續。以往燒胚用的燃料,以煤、柴為主,鶯歌有豐富的煤礦,可就近提供燃料之需。早先以煤燒陶瓷時,鶯歌開了十幾個煤礦,除提供本地之需,還運銷到鄰近各縣市。

雖然有土有煤,但早期鶯歌的陶瓷工業發展並不迅速,因為省產粘土大多含矽酸,缺乏鋁氧,且鐵質含量較多,使燒成的陶瓷品質不夠精良,多為缽、盆、缸、甕之類。當年本省居民要購用精美陶瓷器時,多自日本或中國大陸進口。

引進天然氣,陶瓷業走上新里程

民國卅八年,中央政府遷台後,台灣地區人口驟增,對陶瓷用品的需求量加大,台灣陶瓷業才開始迅速發展。鶯歌鎮上陶瓷工廠因應市場所需,常日以繼夜趕工生產,燃煤的黑煙自一管管煙囪冉冉上升,聚在空中,久久不散,予人鎮日暮靄低沉之感。

後來政府為了扶植陶瓷工業成長,有計畫地輔導陶瓷工業:協助廠商改用現代化的瓦斯窯或電窯,以保護關稅和貸款方式、協助舊廠擴充設備,並健全原料供應系統(進口高級瓷土,與省產瓷土混合使用)。

民國六十五年,更自苗栗闢建天然氣管線接往鶯歌,取代燃煤。目前,鶯歌鎮不論大小工廠,都已改置天然氣台車窯及電窯,取代以往燃煤所建的老式排窯、四角窯。

改用天然氣後,空氣汙染問題沒有了,且因無懼煤灰沾染,燒胚時不再需用護罩「匣波」,所需的面積因此較小;而且溫度可以更高、時間可以較短,並可用電子儀器精確控制溫度與時間。

居民直接或間接都與陶瓷業有關

鶯歌出產的陶瓷種類繁多,大致可分為:日用瓷、衛生瓷、建築瓷、藝術瓷、電瓷、工業用瓷等,其中以製造日用瓷、建築瓷及藝術瓷的業者最多,尤以建築瓷為大宗。

品質較高的產品,大多出自幾家較具規模的大廠,例如:「和成欣業公司」的衛生瓷、「榮聯窯業公司」的建築瓷,及「市拿陶藝公司」的仿古藝術陶瓷等。

五十年前,邱和成以五十元日幣,創辦「和成製陶廠」,雇了四、五個工人生產花盆和老式便器。當年他們用的「排窯」,是十多間窯室連接在一起,燒好一室再推往下一室,前後得花費廿餘天工夫,才能生產一批成品;因窯內溫度難以穩定控制,成品多雜質,燒成率也不高。

台灣光復後,「和成製陶廠」在政府的輔導下,開始生產新式抽水馬桶,並不斷更新、擴充生產設備。鶯歌鎮引進瓦斯管線後,「和成」也跟著自英引進電氣窯,自德引進全自動瓦斯隧道窯。

而今,和成公司已可日產三千五百件各類衛生瓷,不僅產量大,品質控制也很穩定。


利用省產紅土,製造大型彩色地磚

瓷磚工業受到十年來建築業景氣的推動,以及政府實施保護關稅政策(進口瓷磚因此價格較高),使得國內瓷磚業發展頗為迅速。起初,單色面磚以堅固防水、清洗容易的特性,幾乎佔據了每個家庭的廚房和浴室。業者繼續研究改進,推出各式花色面磚,使瓷磚走向玄關、客廳、餐廳和建築的外表。近年來,由榮聯窯業公司率先推出的大型彩色地磚也十分風行。

民國六十三年,榮聯窯業公司總經理黃維祝,在世界性經濟不景氣籠罩國內工業界的時候,前往歐洲考察而獲得一個靈感:國內蘊藏豐富的紅土,與聞名世界的義大利地磚原料相似,何不引進義大利的機器和技術,生產高品質的地磚?

黃維祝回國後,榮聯公司即引進全套機器和技術,利用省產紅土開始製造大型藝術地磚。不久,這種品質優異、價格低於舶來品三成左右的國產地磚,幾乎完全搶走了義大利地磚市場。

靠手工精雕細琢的仿古藝術陶瓷

雖然許多大型陶瓷工廠,近年來都儘量引進自動化的機器設備,使生產作業一元化,但講究藝術價值的藝術瓷,仍須以手工精雕細琢。「市拿陶藝公司」的仿古藝術陶瓷即是慢工出細活的精品。

民國六十一年,「陶瓷公會」第一屆理事長許自然,在鶯歌創立了仿古藝術陶瓷工廠——市拿陶藝有限公司。

為了建立高品質傳統,許自然多方延聘技術精良的手拉胚師傅,並自香港聘請曾在大陸江西景德鎮陶瓷工廠工作過的彩釉老師傅,教導畫者調色、上釉等彩繪技術。

目前,四位拉胚師傅皆有卅年以上的工作經驗,拉出來的作品不但與設計圖毫無出入,且渾圓優美,非一般模型產品所可比擬。

為素胚繪圖與上色的畫者有四十餘位,畫工極細,看不出收筆的痕跡。年齡自廿餘歲至五十餘歲均有,除本地人外,也有許多來自其他城鎮、受過美術專業訓練的畫者。

由於標榜的是「仿古藝術陶瓷」,因此,製作上講求依樣畫葫蘆,較少創意。但如果能做得和古藝術陶瓷一般精緻、優美,自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標。市拿於八年前成立了研究室,設有分析、天稱、測定等部門,分就瓷土原料及配方、釉彩、燒胚等過程細加研究分析,努力提高產品品質。

精美而透著古意的陶瓷藝品,值得細加賞玩、珍藏,或充作室內擺飾,外國人十分著迷,故顧客也多半是外籍人士。

有待突破瓶頸,更上層樓

鶯歌的四、五百家陶瓷工廠中,多數仍是小型或家庭式的經營,製作的甕、缽、缸、瓶、三色陶或玩偶等,多半仍嫌粗糙。師範大學工藝系陶瓷教授吳讓農認為,鶯歌發展陶瓷業的主要阻力在:「以需求為導向,自滿於現狀,及缺乏研究發展的精神。」

以需求為導向,造成一窩風跟著已開發市場走,未能自己設計新產品和開發新市場。自滿於現狀,勢必無心研究改進,造成停滯狀況。而一般小工廠,缺乏財力與人力從事研究發展,且未能充分體認這一點的重要,因此多年來的成品品質無甚進步。許多工廠又視原料、釉彩的配方為機密,不肯公開或彼此切磋琢磨,難免造成各自閉門造車,經驗、技術都無法累積出成果來。

經濟與文化的進步發展,未來的陶瓷市場勢必以高品質為需求導向,鶯歌的陶瓷業者,除了必須捐棄各自為政的態度,且須要政府輔導業者成立「研究發展中心」,或責成新竹「工業技術研究中心」協助業者作研究發展,才能有效突破發展的瓶頸。

無論如何,鶯歌鎮是以經營陶瓷為主業,而且收益不錯。鎮上人口大多直接或間接從事這個行業,他們大多自小生長在泥堆中,玩著泥巴長大,且常於課後、假期到陶瓷工廠打零工賺零用錢。許多人於國中畢業後,便投身於陶瓷業。

不好意思在熟人面前做壞事

據說,如果去陶瓷工廠打零工,按件計酬,勤快的一天可賺四、五百元;若能處理較具技術性的工作,一天可收入七百元以上。固定員工多為熟手,收入更高。鶯歌鎮公所透露,自民國六十七年起,鶯歌鎮即無貧戶登記了。

不但謀生容易,而且家家都過得不錯,屋宇外觀雖然古舊、樸實,但內部皆有電器化設備,不少人家且以轎車代步。

鎮上始終保持著小城風貌,淳厚而樸實。居民多半是幾代落戶於此了,對本地已有深厚的感情;鄰里間更是十分熟稔,彼此互動頻繁,聲氣相聞。壞人壞事大概都難以存在。全鎮只有兩間電影院、三家餐廳。連商店都集中在中正一路前段三百公尺長的道路兩側。

據說,曾經有個商人,眼看鶯歌鎮民收入頗豐,以為「飽暖思淫慾」乃人之本性,便在鎮上開了個酒家,但是經營不到十天便關門大吉了——走來走去,見到的盡是熟人,誰好意思去喝花酒呢?

因地形關係不易發展

鶯歌鎮絲毫不受外界物質文明發展的感染,始終以自己沉緩的步伐,好整以遐地跟在時代之後前進,保留住悠閒安適的鄉間氣氛。這與它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關。鶯歌鎮東南方斜臥大漢溪,南部為桃園台地橫阻,整個鎮自西南而東北坡形而下,全鎮平地不到三分之一。受到地形的限制,無法興建高樓,也無法拓展大道。因此當地一直以經營陶瓷為主,目前也看不出還可以轉營何業,而陶瓷業的發展已達飽和,因而阻滯小鎮的「現代化」。但是,鎮民的物資所需不虞匱乏,鶯歌的對外交通非常便利,有台北、海山、桃園等客運,往來於本地與三峽、桃園、台北、樹林之間,縱貫鐵路亦貫穿市中心,北上南下均非常便利。

鶯歌鎮上有四所小學、一所國中。有意繼續升學的子弟,多往台北或桃園就讀高中及大專。

早晨天才透著濛濛亮,全鎮各角落到附近大城市通學的學生,已經騎著機車、腳踏車來到鶯歌火車站,搭早班火車,趕往學校。

鶯歌鎮對外交通發達,但由於鎮上道路狹窄,沒有區域性的公車通行,大多鎮民皆以機車代步。鎮上的對外要道:文化路、中正一路和鶯桃路一帶,鎮日裡客運、卡車隆隆行駛其間。陶瓷業的經營,不論原料的運輸、產品的銷售,均需假卡車運送,鶯歌狹窄的道路上,常因大卡車的駛入使交通阻塞。

大嵙崁溪帆影不再見

中正一路是段東西走向的坡路,在瓦斯燃料尚未引進本地時,曾舖有一列運煤車軌。鎮民也常搭空的煤車一路往大漢溪邊,再換搭渡船往對岸的三峽。引進天然氣後,煤軌已拆除,且因客運的發達,與大漢溪的淤淺,溪上帆影已不再見了。

光復初期,大漢溪的水量豐沛,是淡水往三峽間主要的貨運水道,由於交通頻繁,溪上江帆片片,曾蔚成有名的「大嵙崁溪帆影」美景。

鎮民早年往三峽多是為了「朝聖」,三峽祖師廟供奉的清水祖師被鶯歌鎮民視為守護神。因為鎮民多半來自福建,閩人信奉清水祖師,這個傳統沿襲至今。

每年的大年初六,也就是清水祖師誕辰的法會大典,往三峽的路上必是車水馬龍,水洩不通。全鎮的居民扶老攜幼,趕著去拜謝祖師一年來的庇祐,並祈求來年多多賜福。

近年來,年輕一代的鎮民漸漸不再熱中這每年一度的「趕集」,但是老一輩的仍是興緻勃勃,一大早便帶著祭祀的供品上路。

龜狀石傳說神奇

除了三峽清水祖師,鎮民的另一個精神堡壘是碧龍宮上的龜公岩。

龜公岩是一塊狀似烏龜的石頭,日據時代被鎮民發現時,背上天然裂痕呈八卦圖案,因而為鎮民所供奉。日據時代日人禁止本省人的祭拜活動,鎮民只能偷偷為之。

民國卅七、八年間,台灣已光復,鎮民發起蓋廟運動,選擇鎮上地勢最高、視野最好的山上作為廟址。每天早上,許多信徒擔著磚瓦上山,廟宇在鎮民的一磚一瓦中,徒手興建完成。廟號為「碧龍宮」,以祭祀八卦祖師為主。龜公岩則置於廟後的較高處,據說,烏龜不習居於屋內,需置於自然之中,以吸取自然精氣。

兩年前,山上曾發生大火,火勢在山風的助長下,很快向碧龍宮蔓延,但就在即將燃及廟殿時,風勢突然改向,廟殿未受任何損傷。鎮民對這項奇蹟的解釋是「龜公顯靈」,前往祭拜的信徒就更多了。

蚵仔麵線令人齒頰餘香

當地的民間小吃也有不少,以位於中正一路圓環邊的一個蚵仔麵線攤最為有名,它和一般小麵攤並無不同,但每天下午四點開張後,均門庭若市、座無虛席,還有人站著或蹲著吃的。

掌鍋的林老闆,今年五十六歲,在鶯歌賣蚵仔麵線已有廿三年的歷史。由於作料豐富,有大腸、雞肉、豬肉、花枝、豌豆、蒜頭、香菜等,且調味佳,常令食客欲罷不能,一碗接著一碗,因而賣出名氣。林老闆定下一個規矩,若有女子能一口氣吃十碗以上,男子十五碗以上,則免費招待,且每多吃一碗,即補貼五元。迄今為止,最高紀錄為一位卡車司機,一口氣連吃了十八碗。

林老闆自覺年歲已大,唯一的兒子又寧可學陶藝,不願繼承父業,林老闆只得量力而為,每天做兩小時生意,大約賣四百碗。

鄉土氣息多芬芳

物換星移,時事遞嬗,但鶯歌鎮上許多人家門口,仍堆滿陶瓷原料;門前的空地,或過往的巷道間,也成列排著素胚,藉自然的和風與陽光晾乾。它的風貌與氣氛,不免令都市來客有點兒困惑,也為之著迷。

或許是因長年與泥土為伍,鶯歌鎮上洋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而以水、火、土製作出來的陶瓷,亦散發出自然、渾厚、篤實的美,徜徉其中,說不出有多麼的適意。

TOP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