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我現在是自然之友調研部的主管,我們調研部的工作主要有幾塊,首先是以中國環境綠皮書(註一)為平台,作中國民間環境保護的年度報告,這是第一塊。第二塊呢,就是我們會針對一些突發的環境事件,會以自然之友名義做出一些快速反應,包括對事件基本的調研,還有一些環境事件事發以後我們的呼籲與政策建議。第三 塊呢,是我們針對一些國際性的主題,作一些跟進。這些國際性的主題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氣候變化,中國公民社會面對氣候變化,第二點呢,就是這個可持續金融,就是金融業如何在環境保護中發揮影響,第三塊呢是自由貿易與環境,主要是看WTO對環境的影響。
張: 如果從歷史上看的話,2000年以前有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第一個呢,是那個滇金絲猴,第二個是藏羚羊的保護,第三個是首鋼的搬遷,我印象中這個首鋼搬遷是在97年吧,那時候是自然之友最先動議搬遷首鋼,當時自然之友也透過我們的通訊和一些媒體,作了一個研討會,當時我們的標誌是「要首都,還是要首鋼?」這幾個是在2000年之前比較有代表性的事件。
那在2000年之後呢,最有影響力的應該是那個圓明園防滲工程的事件,推動了環境影響評價中的聽證會制度,還有像怒江的這個,不過這個怒江是和很多NGO一起作的,所以不是自然之友一家獨作的,這是大家的一個成果。那還有就是近年, 我參與過的,一個是去年的太湖藍藻事件,當時的很多的論調都是說是由於是因為氣候變暖,而導致藍藻事件爆發,還有人是說因為變暖,當地的生態不好而產生的自然災害。而我們呢當時也緊急的作了一個呼籲,主要聯合媒體與八九家NGO,就是說太湖藍藻事件不是自然災害,而是因為當地的發展觀,經濟開發和不正確的污染控制所造成的,人為的關係非常大。
|
‧時間:2008/8/22(五) PM6:30-9:30
‧地點:永和社大(福和國中植物館二樓會議室)
高油價時代來臨,騎乘自行車休閒與通勤,成為經濟健康又流行的生活新選擇,然而,對大多數民眾而言,「瘋自行車」還是停留在休閒用途,並未成為生活通勤的習慣,究其原因,除了一般人對安全、廢氣、天候及停車問題的疑慮以外,轉乘大眾運輸系統的諸多不便,也是單車通勤率低迷的重要原因。
在國內單車上捷運要注意日期時間與站別,時間地點對了才能上;上火車則要看車種,非對號列車得用車袋裝好,若是對號車就得買張全票,但單車可是沒位子的;目前國道客運相較於捷運與火車是對單車較友善的,但也要看你的單車是哪一種-小折還是非摺疊式;那麼,公車又是否能搭載單車呢 ?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繼2007年7月邀請自行車民間團體代表與公部門相關部會針對<台灣綠色交通政策>進行討論,及2008年 1月邀請民間單車相關團體與公部門針對<市區自行車道規劃> 進行實務上的探討後,這次的千里步道智庫沙龍,我們要來探討「單車上車-單車與大眾運輸的接駁」,希望集思廣益,提出具體可行的策略,讓生活單車道的推動更進一步,並期待未來台灣可成為一個真正對單車友善的國家。
誠摯邀請您蒞臨與會,共同合力推動單車生活化的友善環境空間。
‧主持人:周聖心、黃武雄
‧議程:
18: 30-19:00 自由交流時間、享用包子豆漿
19: 00-19:10 開場與來賓介紹 / 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19 :10-19:40 國內接駁運具之現行狀況 / 引言人-柳公明(單車上火車議題倡導人)、阿魯(小折達人)、何嘉文(收復街道聯盟)
19 :40-20:00 國外經驗分享 / 引言人-林惠中(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
20 :00-20:20 國內單車與接駁運具未來發展 / 引言人-周盟桂(長鬃山羊俱樂部負責人)
20: 20-20:30 休息一下
20 :30-21:20 綜合討論/主持:周聖心、黃武雄(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發起人)
21: 20-21:30 小結
聯絡人:游麗花0953-049168 、何嘉文 0915-367325
(詳情請見)
|
|
還有今年我們今年還有參與了立法,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這部法律出台前,他有一個公眾參與的過程,這是我們在今年四月緊急動員了社會力量,讓公眾投入到這個立法的過程中來,主要是這樣。
劉:想請教您自然之友目前在面對氣候變化上作了怎麼樣的努力?而氣候變化會在自然之友未來的策略中佔什麼樣地位?
張:坦率的講呢,自然之友在氣候變化這個議題上介入是比較晚了。我這裡所說的,以前可能有關於能源,關於節能,關於綠色建築,但不是針對氣候變化的議題來作 的,所以說我們真的針對氣候變化來設計項目,是從06年才開始,呵,我們總不能說以前有作節能就算是有作氣候變化是吧?
那從06年開始呢,策劃了兩部分的專題活動,一個是對於公眾,我們策劃了一個活動叫做「全球變暖,人人買單」,然後主要是把我們曾經作的一些項目,還有一些新設計的活 動打包,冠以這個主題然後來推廣。我們主要針對減緩的層面來說,適應還少一點,主要是想傳達在減緩全球暖化過程中,人每個人都可以發揮作用,可以作哪些生 活小事來抗暖化,主要也是考慮到以我們的能力,不可能做到更專業的程度。
春天的時候,我們把我們傳統植樹的活動,冠以計算自己的碳排放,然後作碳中和,我們植樹的點在北京西部的一個山村,採取親自植樹跟委託植樹的方式,也是帶動當地社區發展。
還有就是「夏至關燈」,其實夏至關燈的概念,我們是透過台灣的荒野協會來獲得這個概念的,所以其實是他們把這個概念告訴我們,然後我們帶到大陸來,所以我們只是在中國這邊來配合這個聯合的活動,從去年到今年是第二年,我們也看到這個活動影響力變得更大了。
還有呢就是秋天這個「無車日」,這是我們自然之友最早開始推動,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社會概念了。還有這個延續之前26度空調阿,還有節能的講座,氣候變化的 講座,還有那個「An Inconvenient Truth」那本書就是我們自然之友的志願翻譯小組來翻譯的。這些結合起來就成了我們「全球變暖人人買單」的項目,主要還是建立在我們既有的項目和一些新 活動上,還沒有達到一個很成熟的級別。
另外我們還有跟一些像綠色和平、WWF等國際NGO合作,自然之友擔任協調方,作了一個「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一個研究項目。這是我們去年在聯合國巴里島會議之前作的一個報告,主要在針對政策,國際跟國家層面上我們作了一個解讀,再來還有 公民社會的一些應對,在緩解跟適應兩方面都作了哪些事情。我們當時的動機是因為歐洲幾十家NGO聯合作了一個Up in Smoke,灰飛煙滅,你可能聽說過這個報告,就是說氣候變話對非洲的影響,當時我們想作一個 Up in Smoke – China的版本,可是我們覺得不夠,應該還要有一些民間應對和一些策略。
我覺得這項目很好的地方是,我去年對200多家NGO發了問卷,反饋率是20%左右吧,總共有四五十家有回音,我們也邀請他們來作工作坊,一些訪談,然後大家一起得出了一個中國公民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立場,然後 我們也在巴里島的會場發佈了這個立場,我覺得這個還是很不錯的,讓大家知道我們中國民間到底是什麼立場。我其中有婦女、農村、扶貧生計發展方面的,還包括 了Oxfam這種組織,也有環保的,相對來說可能不是個特別尖銳的立場,但這的確是大家共同的。(註二)
透過這個過程,對我們自身很有幫助,我覺得我們對於氣候變化,國際國內的形勢,這些能力也有所提高。所以我們今年會繼續來作這個,今年上半年我們主要作氣候公平方面,對於極端天氣我 們公民社會如何來看待來應對,我們當時也以雪災的案例作入口,不過比較有意思就是說,我們真正作工作坊是在五月底,已經地震了,所以大家概念上就有些混 淆,說已經都地震了,你們怎麼還在談什麼氣候變化。
對於氣候變化,自然之友主要就作這兩部分,可以說還不太成熟,還在摸索之中,然後 我們在06年12月到07年的5月,用了半年的時間,作了自然之友歷史上第一次完整的戰略規劃,這規劃也是把我們未來三年,2008到2012的戰略目標 和策略方向,我們還更新了使命與願景,然後明確了我們的核心價值觀,重新整理了我們的組織結構,而在過程中我們也把氣候變化訂為我們的工作方向之一。
–---------------------
註一:環境綠皮書是自然之友每年出版的報告書,為中國環保工作做出點評與建議。05、06兩年可以由此網址下載:http://www.fon.org.cn/channal.php?cid=302。
註二:根據《公民社會看氣候》一書,中國NGO提了以下五點立場。
立場一:
各國政府應該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制訂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
立場二:區別對待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中所負的責任。
發達國家必須率先採取行動,大幅度減少其溫室氣體排放量;並通過有效機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資金等方面的支援。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探索全球的低碳型可持續發展。
立場三:中國政府應當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中,在維護國家發展權的同時,承擔全球氣候保護責任。
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模式和能源結構改革,切實落實節能目標,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
立場四:依據社會公平的原則來制定、實施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政策。提高弱勢群體和脆弱地區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和條件。在採用應對政策、市場機制和技術手段的同時,應預防和緩解對社會、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
立場五:
政府應鼓勵並保障公眾和民間團體參與應對政策的制定以及實施過程的監督。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