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灣光華電子報-紅唇戰爭(2008/08/27)
紅唇戰爭
文.李珊 圖.藍春曉

人體五官中,眼只負責看、耳只主管聽,唯獨「口」具備多功能,既可說話、唱歌,又負責飲食咀嚼,還能以微笑、親吻來傳情達意。

近年因國人口腔癌比例快速升高,而嚼檳榔已被醫學證實會致癌和促癌,衛生單位卯足全力宣導,可惜聽進去的多半是不嚼檳榔者,近200萬紅唇族對失去口腔風險的認知,似乎仍不敵檳榔生津止渴、來一粒精神百倍的好滋味。

「如果時間可以重來,我一定把檳榔戒掉!」在去年底發行的紀錄片《遺失的微笑》中,吳鳳源悠悠訴說5 年前發現自己罹患口腔癌末期的生命故事。

家住台南麻豆、從事馬達維修買賣的吳鳳源,在太太眼中是個顧家盡責、努力賺錢的好丈夫,唯獨對他嚼檳榔、抽菸的「壞習慣」迭有怨言,二十多年來她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法勸先生戒除。

「工作累了或心情不好時他就吃,」吳太太潘湘羚表示,一天100顆、一個月開銷5千元的檳榔癮,讓吳鳳源在多年前就已經嘴巴張不開,發病前則因牙周病而齒牙動搖,直到牙齦出血不止才去就醫。

「我不知道癌症那麼可怕,」潘湘羚回憶那段先生罹癌、醫療的經過仍心有餘悸。確定罹患「頰黏膜癌」後,吳鳳源一年半內開了4 次刀,長在臉頰內側的腫瘤,每次開完就頑強地重新長出,並不斷蔓延到口腔底部和咽喉,除了要忍受癌細胞「咬人」的痛,心靈的無助和徬徨更是折磨。

「有一次我們晚上去拜拜,先生照鏡子發現腫瘤早上還只有1公分大小,到晚上竟然大到2公分,快把咽喉都堵住了,嚇得呆在那裡。」所幸在轉到台北榮總採用化療加電療後,病情得到控制,但牙齒都拔光、左下顎和臉頰也切除了大半。

撿回一命的吳鳳源,治療後3年情況尚好,雖然口齒不清晰,也只能喝流質食物,但對自己能重回妻女身邊非常感恩。「生命真可愛,」吳鳳源說,他們現在利用閒暇,種植幾十種有機蔬菜,自用外也分送病友,還常聯袂應邀現身說法,「那個過程太痛苦了,我們能救一個算一個!」潘湘羚嘆息的說。

青壯年男性大敵

吳鳳源在太太支持下努力地活了下來,但多數人並沒那麼幸運。牙醫界指出,大多數人都因為輕忽症狀或諱疾忌醫,等到就醫時已經進入末期,死亡率極高。

據衛生署統計,1991年起,口腔癌進入台灣 10大癌症之林,之後名次節節升高,目前在男性癌症的死亡率和發生率都排名第4(次於肝癌、肺癌、結直腸癌)。以2005年為例,男性新增病例為4,310人,2007年死亡者為2,202人,如果將年齡劃定在25到44歲間,發生率更排名第一,是台灣青壯年男性的第一大健康殺手。

「嚼檳榔引發口腔癌的機制是相當明確的,」前台大牙科部主任、有「檳榔防制之父」稱號的韓良俊指出,口腔黏膜是非常細嫩的組織,嚼食纖維粗糙、還塗著紅灰或白灰的檳榔,就像「拿菜瓜布在口腔摩擦」一樣,會形成許多小傷口,雖然當時不覺得,但檳榔嚼塊裡的致癌物質就因此加速滲入口腔組織。

所謂檳榔的致癌物質,主要是指檳榔(菁仔)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和生物鹼等,在與紅灰、白灰混合而成的鹼性環境下會產生致癌的自由基或亞硝基胺;而早在1999年榮總的研究就發現,夾「荖花」(藤本植物荖藤的花)的紅灰檳榔,的確有啟動癌細胞的作用。更進一步的是,2003 年WHO所屬的IARC(國際癌症研究中心)綜合各種最新研究和實驗確認,除荖葉外,不論是檳榔仔或添加的荖花、紅灰、白灰,都屬於「第一級致癌物」,毒上加毒,致癌威力可想而知。

證據確鑿

「嚼檳榔的致癌機轉有直接的、有間接的;有物理性的摩擦,有化學性的刺激,是一種包含啟癌、促癌、擴散等的多步驟致癌過程,」韓良俊解釋。

除了致癌機轉的研究外,臨床統計也佐證歷歷。韓良俊估計,1980年代以後全台灣口腔癌病例,10位患者中有8、9位都嚼檳榔;而在各部位的口腔癌中,有一半以上屬於「頰黏膜癌」和「牙齦癌」,因為檳榔嚼塊反覆在臉頰內側和牙床間摩擦導致;反觀不吃檳榔的地區卻以「舌癌」最多,罹患「頰黏膜癌」的比例只有7~8%左右。

此外,流行病學的研究顯示,口腔癌的危險因子還有吸菸和酗酒。高雄醫學院教授葛應欽的研究指出,如果一般不碰菸酒與檳榔者得口腔癌的機率是1的話,只嚼檳榔者的致癌機率是28倍,吸菸加檳榔者是89倍,3種嗜好都有的,則是123倍。以台灣檳榔族通常都煙酒不忌來看,他們的處境令人憂心!

另一種和口腔癌並列為檳榔族二大惡疾的,是所謂「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症」,就是簡稱的「口腔硬化」。

「就像肝硬化一樣,這是種不可逆的病變,」韓良俊解釋,口腔黏膜由十多層的上皮和黏膜下組織組成,是口腔柔軟有彈性的關鍵,但因嚼檳榔反覆摩擦形成細微傷口,黏膜的「造纖維母細胞」便分泌膠原蛋白來加以修補,一旦膠原蛋白堆積過多,就如同細軟衣服層層修補後變硬,口腔便纖維化而失去彈性。

一般人口腔可張開4公分以上,但口腔硬化患者,輕者張開3 公分,重者只能張開1~2公分,而一旦張口幅度小於2 公分,牙刷難以進入,將導致口腔不衛生、牙周病等問題。更糟的是,牙齒腫痛發炎時,牙醫的器械也進不去,若是惡化到必須拔牙,須將嘴唇切開才能拔除!

「口腔黏膜纖維化幾乎100%是由嚼檳榔引起,同時它也是一種癌前病變,平均10年後轉為癌症的機率約為8%,」韓良俊補充,可怕的是,這種病和嚼檳榔的時間長短不一定相關,有些病人才吃半年就產生硬化症。

檳榔戰爭

韓良俊在三十多年臨床行醫生涯中,目睹無數悲劇週而復始地發生,「從開始吃檳榔到罹癌需要一、二十年歷程,其實醫生和親友有很多機會可以救他。」十多年前他就全方位的向檳榔宣戰,從鼓勵學生做相關醫學研究、在台大牙醫科學研究所創設「檳榔學導論」課程,到風塵僕僕地四處演講宣導、推動口腔癌篩檢,近來更進一步推動「檳榔危害防制法」,規範生產、銷售、進出口數量、嚼食空間等,希望藉立法為台灣盤根錯節的檳榔問題解套。

至今檳榔有害健康的觀念已相當普及,紅唇族比例也從總人口的10%降到8.5%,但青少年的比例偏高令人憂心。據國民健康局2005年調查,高中職學生每10人中有1.1人嚼過檳榔,而愈早嚼檳榔,癌變年齡將愈早發生,對個人和家庭影響也愈深遠。

更令人挫折的是,普遍存在紅唇族心中的迷思仍難以突破,比如「吃檳榔得口腔癌的只是少數人,某某阿嬤吃了幾十年還不是好好的」、「癌症是因為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導致,不能只怪檳榔」、「吃白灰檳榔比紅灰好」、「只吃菁仔不會致癌」等等。

「會致癌」和「怕什麼」的拉鋸戰將延燒多久,難以預測;但紅唇族若不想見了棺材才掉淚,還是早日遠離檳榔為妙!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08月號)

自左而右分別為荖花、紅灰檳榔(將檳榔剖開,中間塗一層紅灰再夾上一小片荖花)、荖葉、白灰檳榔(荖葉上先塗一層白灰,摺成一小盒狀再塞入檳榔仔)

  1. 撿回一命的吳鳳源,治療後3年情況尚好。
    Wu got another shot at life, and is in OK shape three years after completing his treatment.
    ◎ another shot 再一次機會
    Is it time to give nuclear energy another shot in America?


  2. 青壯年男性大敵
    Striking men in their prime
    ◎ prime (身體的)顛峰時期
    Dementia can hit after a stroke in prime of life.

光華畫報雜誌社 版權所有 © 2006 TAIWAN PANORAMA MAGAZINE
http://www.taiwan-panora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