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鍾理和文教基金會文化社區電子報 |
2008.8.31/報主.鍾理和文教基金會 |
|
|
情感經驗、記憶疊影與空間形構的「地理書寫」
九○年代,一群文史工作者爲了追思紀念作家鍾理和,共同發起籌辦「笠山文學營」,並且,以鍾理和的文學創作和台灣文學為研習主題,期望喚起參與學員們對於鄉土的重視。今年的文學營活動正式邁入第十二個年頭,歷年來的課程安排,嘗試透過生態、音樂、母語等各種視角觸及鍾理和的心靈地圖,勾勒出鍾理和文學的美濃圖像,而本屆笠山文學營則是以鍾理和文學中的「地理書寫」作為出發基點,重新找尋台灣文學的地方圖景。
今年的笠山文學營是由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曾貴海、高雄市客家委員會主委鍾孔炤、高雄縣客家文化中心主任黃奎仁、文學家彭瑞金、詩人莫渝、美濃扶輪社社長宋啟祥與鍾理和紀念館館長鍾鐵民揭開序幕,期勉學員能夠在台灣文學場域內繼續努力,也希望一系列關於「地理書寫」的課程,能夠喚醒每個人對於自己家鄉的情感,撿拾記憶的碎片,深刻了解這塊土地及其歷經變遷後留下的時代軌跡。
事實上,藉由文學語言可以創造出具有感覺的地方想像,進而融入自己的情感記憶,這個生存在情感的「想像地域」成為更真實的真實,創造出地方的獨特在地性。因此,二○○八笠山文學營以「地理書寫」作為課程主題,透過作家偏重個人、感性與片段的地理書寫,將外在的地景化為一種內在的心靈繪圖,讓學員們現在記憶中的某個區位地景,不只是毫無意義的地方符碼,可能還同時記憶了一篇文章的段落、或是一位作家的身影,美濃,因文字的複調交響而完整。
前兩日的課程多是以室內的知識性課程為主,透過各種文類(小說、現代詩、音樂、圖像)與不同形式的實踐(菸業、旅行書寫、地景保存和發展),以及作家、文本、環境等各種質素,學員們藉由觀察這些質素的交相互動,得以解釋出更豐富的地方空間意涵。首日,是由彭瑞金老師引領學員們觀看台灣小說的地誌書寫及其變貌,以及文學論述意義;而《笠》詩刊主編莫渝則是以笠詩人的在地意識與詩集、詩作,讓學員們欣賞其台灣地景詩,踏訪詩人被地方照管的記憶與心靈;是晚,林生祥緩緩吟唱出其創作的客家歌曲,以音樂的典雅音符點綴、闡釋地方圖像,讓台下的學員與之漫遊美濃。
次日,鍾怡彥老師在課堂上探討作家是如何描寫美濃獨特的農村文化、菸葉記憶,分別從鍾理和、鍾鐵民、吳錦發與交工樂隊的文本切入,凸顯出「菸葉」作為美濃賴以維生的特殊隱喻,此外,鍾怡彥老師也分享了一系列菸作產業的珍貴照片,讓學員們收穫豐富;邱信忠老師則是連結其他客語作家的地方記憶,和學員們講述詩人曾貴海先生和醫生詩人筆下的文學地景;自然書寫作家劉克襄老師教導學員如何在台灣小鄉鎮中旅行與紀錄旅行過程的感動,挖掘陌生鄉鎮的寶藏,並分享多年來旅行中所帶來的種種驚奇與歷程。最後,宋廷棟老師和學員們討論俄羅斯如何妥善保存著名文學作品中的地景,鍾舜文老師則是提出凝視這片土地生活的方式,娓娓道出實地走訪菸城美濃的菸葉紀實記錄。
在尖山洞田的照管下,第三天是以出外踏查的戶外教學為主,學員們踩踏著輕盈的腳步遠離了教室,伴隨著邱靜慧、張高傑、黃啟仁、莊青祥等人的腳步身影,蜿蜒走入鍾理和文學的地景描寫。先是從紀念館出發,走在理和小徑的路途上,恍惚間更延伸入鍾理和的生活記憶,接著轉入美濃九芎林庄頭,讓學員深刻體會鍾理和筆下樸實可愛的庄頭,午后時分則是帶領學員走入鍾理和的故鄉──高樹新大路關,走入被照管的童年。
透過作家對於土地的書寫與想像,重新俯瞰台灣過去與現在交錯軌跡;藉由地域的空間再現,影響人們對於農村、家園的想像,自然地景其實亦是文化的產物,而這種文化構造的自然地景,便塑造出地方社群的土地認同。文學營的最後一天,學員們欣喜地分享著數天來的感想,更透過吟唱詩作、戲劇表演和論述的方式表達,意外帶來一場文學饗宴。最後,在張良澤、鍾鐵民、鄭炯明等前輩作家的綜合座談會上,鄭炯明老師不藏私地與學員們分享最新詩作,二○○八笠山文學營便在一片掌聲中精采落幕,學員們也異口同聲地約定明年再訪。
|
|
|
鍾理和紀念館推出新商品-鍾理和文學馬克杯 插畫由鍾理和孫女-鍾舜文繪製,選擇了〈柳陰〉、〈錢的故事〉以及〈做田〉這三篇代表不同時期鍾理和的作品,文字編輯以鍾理和手稿筆跡方式呈現,歡迎大家來到鍾理和紀念館時,也可以把鍾理和的文學帶回您的生活裡面。售價:一只150元 哪裡購買:鍾理和紀念館(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朝元95號) 郵寄購買方式:請電洽鍾理和紀念館辦公室 07-6822228
|
|
|
|
|
|
|
|
|
|
報主的話
|
2008笠山文學營於8月7日成功落幕,大家相約期待明年文學營的到來,屆時歡迎全國愛好文學的朋友們在笠山相聚。 |
|
|
|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