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眼不動口的「螃蟹博物館」 A Feast for Your Eyes Only--The Crab Museum
【摘 自】光華雜誌2000年10月號 【中文章名】動眼不動口的「螃蟹博物館」 【英文章名】A Feast for Your Eyes Only--The Crab Museum 【作 者】張靜茹 【圖 片】邱瑞金
知識分類:無
叫牠第一名!在台灣螃蟹館主人李冠興身旁,是兩隻螃蟹中的巨無霸──甘氏巨螯蟹,活的一隻身價一百萬台幣。
|
秋高氣爽,菊黃蟹肥。
說到吃螃蟹,台灣街頭巷尾的大小餐廳裡都能端出味道鮮美的螃蟹佳餚,至於對無腸將軍的認識,位在宜蘭頭城的螃蟹博物館則提供了最詳盡完整的資訊。螃蟹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展示與介紹了台灣將近七百種的活蟹與標本,讓吃蟹兩千年的中國人對螃蟹的認識不再限於口腹層次,螃蟹館也成為各國借展、交換螃蟹、甚至收購展品的據點。
略帶寒意的秋風吹過都會樹梢,餐廳紛紛以肥美的秋蟹號召饕客;台灣旅行社紛紛出團到蘇杭吃大閘蟹,看錢塘潮。在台灣東北角海岸,與大溪漁港遙遙相對的北關農場裡,今年初成立的「螃蟹博物館」,也推出各式螃蟹以饗遊客,只是並不提供「蟹卵足、膏豐腴」的螃蟹美食,而以一隻隻「只准動眼,不准動口」的活蟹與栩栩如生的螃蟹標本讓人大飽眼福。
誰最大?誰最毒?誰最快?
在三層樓、二百四十坪的博物館裡,首先入眼的展示櫃話說從頭,展示螃蟹老祖先──龍蝦如何收起長鬚,避免成為大魚攻擊時拉甩的致命傷,再一路進化成原始的綿蟹與寄居蟹,接著脫掉累贅的寄居殼,成為「雙螯如脊挺青泥、殼如盤大中墳起」的演化歷程。循著一隻隻原色十足、活靈活現的美國巨螯蝦、螳螂蝦、最大型的深海厚刺橙蝦姑……,人們可以回溯螃蟹進化的時光隧道。
蝦兵蟹將同出一源,但螃蟹自成一類後,五花八門,琳瑯滿目,螃蟹館的收集以台灣六百多種螃蟹為大宗,展示則不按學術上的科屬種分門別類,而依有毒螃蟹、偽裝高手、大型螃蟹、最好吃的螃蟹等有趣的主題,分別擺設在三十六個大型直立壁櫃中。
競相出奇的螃蟹展示了自然界豐富的生命型態。在介紹「足下功夫」的專櫃中,個頭不大的角眼沙蟹,就靠著細如鞋釘的腳掌,跑得快、抓地力好,一秒鐘奔越三公尺,成為螃蟹中的飛毛腿;外型像癩蛤蟆的「瘤突斜紋蟹」,在海浪來回起落間的濕滑礁石上,靠著扁平狀的「蛙鞋腳」橫行無阻;而台灣毛蟹腳上細密的「腿毛」,除了止滑,也可以模仿水藻,扮豬吃老虎,誘拐小魚蝦自動送上口來。人比人,氣死人,蟹腿比蟹腿,同樣強中更有強中手,好吃的阿拉斯加長腳蟹兩螯伸長一公尺,比起巨無霸「甘氏巨螯蟹」超過三公尺的長腳,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至於「有毒螃蟹」展示櫃裡的二十五種毒蟹,則是造物主賦予小動物的最佳保護機制。最毒的螃蟹有多毒?一隻巴掌大、西方稱為「馬賽克蟹」的「繡花脊熟若蟹」,可以使四百人致命、毒死一百二十萬隻白老鼠。
毒蟹族蓄意從各種有毒海膽、海葵、海草中濃縮累積毒素於一身。遭毒蛇攻擊可以找血清治療;吃下混合各家「毒」門功夫的螃蟹,卻無藥可救,只能催吐減少毒素吸收。所以,螃蟹是不能亂吃的!
螃蟹一,爪四個
三十幾個展示櫃如此逐一細看下來,人們對螃蟹的認識完全改觀。
「中秋紫蟹進鮮來」,傳統文學裡對秋天蟹肥的描述,深深影響後人對螃蟹的看法,然而,天候炎熱地區的螃蟹常展現豐沛的生命力,不受繁殖季節限制,台灣螃蟹就不時「重複」抱卵,比如兩頭尖尖的「蜞仔」,夏秋之交抱卵後,冬末再度「珠胎暗結」。為了對食物資源做最佳的分配,螃蟹的繁殖期也會錯開來。
在展示「河蟹」的專櫃中,大閘蟹與台灣溪流裡的小毛蟹並列,大閘蟹原是毛蟹的一種,在長江中下游撿食卡在水閘的現成魚蝦,吃得肥胖多滋,中國人千年來對牠情有獨鍾不是沒道理的。
而螃蟹都是八隻腳的橫行將軍?其實「能橫著走的,就能直著走,能直著走、倒退著走的,反而不能橫著走」才是螃蟹的走路原則。螃蟹一,爪八個(四對步足),屬於人面蟹科的螃蟹卻結結實實都只有六隻腳,最後一對腳朝背上特化成勾爪狀,像手一樣可以抱住海葵、貝殼,既可偽裝,又能充當盾牌抵擋外力襲擊。四隻腳的日本關公蟹更是博物館創辦人李冠興所收集的第一隻螃蟹。
全港總動員
李冠興家裡經營的農場可以遠眺宜蘭大溪漁港,黃昏漁船陸續進港,二十八歲的李冠興常跟著家人到漁港買魚,當人們專心挑選漂亮新鮮的魚貨,他喜歡觀察熱鬧吵雜的魚市,發現從漁網上被淘汰、只能製成飼料的下雜魚堆裡其實充滿寶貝,好奇心驅使他東翻西撿,撿到了體型雖小,卻紋路怪異、四隻腳的日本關公蟹,顛覆他「螃蟹八隻腳」的印象,自認一生因此改變的李冠興開始收集螃蟹與製作標本。
兩年多來,李冠興不時左手提冰桶、右手撿螃蟹,忙著在漁港下雜魚堆裡搜尋。久而久之,大溪漁港裡,人人都幫他留意平日少見的螃蟹,對漁民,螃蟹也不再只分能吃與不能吃。「兩年前,我連花蟳跟蜞仔都還分不清楚」,李冠興如今可以說出館內各種螃蟹相關的故事、生態。
收集螃蟹後,李冠興認識了也到漁港尋找、研究螃蟹的學者,瞭解了活蟹其實更有趣。此後漁船進港,若有那一息尚存的螃蟹,漁民也搶時間通知他來「認領」,尤其深海生物離開原有水溫後,存活不易,螃蟹館就近漁港地利之便,可以在短時間送回低溫水箱養起來。如此李冠興收集的螃蟹越來越多,終於「蟹」滿為患,在爸媽支持下,花了將近兩百萬在農場裡為螃蟹蓋「硬體設備」,螃蟹博物館也逐漸成形。
一缸一世界
參觀完螃蟹館二樓的標本展示與解說,走上三樓,就養著一隻隻活生生的螃蟹。藍色天花板下、海沙鋪成的牆壁間,是依照螃蟹原生環境精心設計的一缸缸螃蟹之家。以細砂、石頭一層層堆疊的水箱裡,有著奇怪名字的「頑強黎明蟹」正打橫著游蛙式;稀有的「顯著瓊娜蟹」則肚子朝上以仰式追捕小魚。在有著石頭洞穴的水缸裡,壯碩的「顱形擬綿蟹」像空降的飛碟兀立不動,背著海綿做掩護。
平鋪沙子的大水缸裡,棲息於四百公尺以下深海的「巨螯擬人面蟹」昂首挺胸,體型龐大的牠老神在在,一動不動。橢圓形的身體,配上橘黃色甲殼、淡黃色肚子,八隻長腳參差矗立,特立獨行的像個現代雕塑品。
螃蟹館裡可以欣賞到各種前所未見的螃蟹,也拜宜蘭的地理條件之賜。目前世界已知螃蟹有四千多種,宜蘭龜山島海域得天獨厚,在這裡發現的螃蟹已超過四百多種,比台灣其他物種在全球的佔有率高出許多。
聚寶盆
研究「蜘蛛蟹」的海洋大學博士班研究生吳書和表示,全世界深水漁港有二十多座,宜蘭就有南方澳與大溪兩個深水漁港,許多國家漁船往深海捕撈漁獲必須跑上幾天幾夜,龜山島外是大陸棚斜坡,海深超過五百米,漁船當天就可往返。
此外,黑潮與親潮在此交會,由花東縱谷來的湧升流將深海有機鹽翻攪而上,海底又形若凹谷,成為天然屏障,許多物種因此發展成為特有種,宜蘭外海也成為海洋生物豐富的聚寶盆。東北角又是台灣海岸最多樣的一段,從沙岸、岩岸、珊瑚礁、沼澤濕地,一應俱全,而沿著背後的雪山山脈而上,就近一兩千公尺的溪流還產有各種溪蟹。
館中收集的二十五種全世界有毒螃蟹,就幾乎都來自宜蘭外海。螃蟹老大──體型最大的甘氏巨螯蟹一直被視為日本國寶,近年台灣海域也發現牠的芳蹤,螃蟹館裡,就有一對雙腳張開超過一百六十公分的巨螯蟹標本來自宜蘭北方。此外,新種也不斷出現,在水溫八度的深水缸中,三種來自深海的怪蟹科螃蟹都還未命名。
螃蟹交流站
對每天接踵而來的螃蟹,李冠興除努力增加自己對甲殼動物的認識,同時更與學界分工,提供螃蟹給中研院動物所、國立台灣博物館、海洋大學等單位研究、發表,目前經過學術單位發表的新種已超過五十種之多。
正如李冠興在館內簡介上所寫:「期望這兒能成為國內外研究甲殼動物的交流站」,為達成心願,他也贊助大學博士班學生買網具、進行深海探測,到蘭嶼拍攝蜘蛛蟹繁殖過程,希望國內甲殼動物的研究能更深入而有整合,螃蟹不再只被視為盤中美食。
兩年多的收集與籌備,目前螃蟹館除開放展示螃蟹標本與三十幾個水族缸,四樓的「螃蟹公園」預定明年開館,屆時遊客可以餵食園內的地蟹、饅頭蟹,與螃蟹將有更多的互動。
今年初開館後,螃蟹館不僅吸引了許多遊客,近來由北而南成立的各家公私立海洋館也紛紛前來借展,新加坡、日本、大陸研究甲殼動物的學者更聞風而來一睹究竟,希望交換標本,甚至出高價拜託「讓渡」螃蟹、要求技術轉移標本製作方法。
「螃蟹博士」吳書和與螃蟹館合作進行研究計畫,針對螃蟹館惹人注目的標本,他指出,自然科學博物館發展三、四百年來,甲殼動物的標本製作一直無法突破,由於螃蟹色素結構不穩定,加上防腐劑的侵蝕,做出來的標本往往就像煮熟的螃蟹、且逐日褪色,姿態僵硬,缺乏親近感。
「螃蟹本色」
宜蘭螃蟹館為何能突破製作甲殼標本的侷限?學電子的李冠興表示,他過去就喜歡製作植物標本,對化學也有興趣,學生時代曾在超市鮮魚部門打工,學會處理、保存與冷凍海鮮的技巧,這都是螃蟹館製作標本能有突破的遠因。
標本製作過程中,從蟹殼裡取出蟹肉卻不破壞外殼、保持原色、與維持最自然的姿態,每一步驟都是學問,螃蟹館進行了各種實驗、自行開發精細的「開鎖工具」,更以傳統毫芒雕刻般的本領由足尖處開細縫取肉。
也參與製作標本的吳書和表示,螃蟹殼蛋白質含量低,只要蟹肉拿得乾淨,根本不需過度防腐。李冠興則透露,他製作螃蟹標本用到「化妝技術」,一隻隻螃蟹標本身上可是擦了潤膚油與防曬油。
吳書和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出,想做好螃蟹標本,得下苦功瞭解螃蟹的構造,傳統製作甲殼動物的人往往不瞭解螃蟹「骨架」,拆掉外殼、取下肉後再以鋼絲拼裝回去,看來極其僵硬。從結構上看,螃蟹可以分六類,對牠們骨架的接合若能瞭若指掌,就可以在拆除處理後原封不動「卡」回去,完全看不出破綻。
螃蟹館的標本製作已成為各方極欲取得的「秘方」,出版螃蟹圖鑑與標本製作專書也成為螃蟹館的下一個目標。近來宜蘭縣政府也將螃蟹館納入縣府蘭陽博物館的分館之一。
秋天將盡,想來許多人都沒有錯過今年的螃蟹大餐,用過螃蟹,何不來一趟螃蟹館之旅,深入瞭解一回螃蟹,說不定下回吃螃蟹,你也會想再多看牠幾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