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台灣
◎陳生慶
(人本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室秘書兼電台企劃)
人本教育基金會在每年暑假都會舉辦「愛智之旅」,帶孩子到國外,體驗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同時也回過頭思考,台灣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二○○七年,我們帶孩子到德國的海德堡和慕尼黑。
由於語言不通,我的小組裡有一個孩子,迺晏,特地準備了一本書放在背包裡,書名是《手指德國》。書中列出了旅遊時最常用到的句子,像是早安、謝謝、對不起…這些招呼語,以及請問這個多少錢、請問廁所在哪裡…這些句子,並且翻譯成德文,當我們有話要說、有事想問,只要將手指一比,就可以克服語言上的障礙。除了《手指德國》,這套系列書還有《手指法國》、《手指西班牙》、《手指義大利》等等。
隨身攜帶著這本書,迺晏只要一碰到合適的機會,就會很興奮地想試一試《手指德國》是不是真的管用。於是,只要有人要付帳、上廁所…讓迺晏帶著《手指德國》打頭陣,就成了我們小組的特色。
第一次,是發生在一間大型的購物中心。小組裡有人想上廁所,但我們找來找去就是沒有看見廁所的標示,迺晏自告奮勇,豪氣地說:「我帶著《手指德國》去問人!」過了幾分鐘,迺晏跑回來告訴我們,當他走進一間餐廳,對櫃檯小姐指著書上的「請問廁所在哪裡?」這句德文的時候,這位小姐有些不解地,用很標準的京片子回答他:「您要找廁所啊,不就在那兒嗎?」原來,迺晏走進了一間中國餐廳,問的是一位中國人。
第二次,是發生在公車上。我們坐公車時,除了欣賞窗外的景致,也會人手一張地圖對照,看看我們現在走到了地圖上的哪一個點。坐在我們前面的,是一對大約七、八十歲的老夫婦。或許是孩子們認真討論的模樣,吸引住老夫婦的目光,一路上,他們都用一種帶著欣賞的眼神,微笑地看著我們。孩子們一致認為,這又是一個將《手指德國》派上用場的大好機會,就慫恿迺晏再試一次。當迺晏把書翻開,指著「請問你們從哪裡來?」這一句德文給老夫婦看,老夫婦先是用一種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交談了一下,接著用英文說:「對不起,我們看不懂。」原來,這對老夫婦是從巴西來德國旅行的。
儘管有了兩次不成功的經驗,在後來的旅程中,孩子們反而更願意也更敢抓住機會,運用語言和肢體,向當地的人表達自己的意思。最後,迺晏終於成功地透過《手指德國》與一位「道地」的德國人交談了。我已經不記得迺晏問了那位先生什麼問題,不過,我卻怎麼也忘不了,那一刻,迺晏那張充滿欣喜和自信的臉。
回台灣的前一天,我和孩子們走在慕尼黑近郊的小鎮米騰華德的路上,一邊散步一邊聊著這趟愛智之旅,迺晏突然問大家:「怎麼沒有人出版《手指台灣》呢?」大夥聽了,先是一愣,接著就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對啊,這樣外國人來台灣旅行,不是很麻煩嗎?」「如果要出的話,是不是還要有台語版的啊?」「不然,以後我們來寫《手指台灣》好了!」…
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錯覺,在這些此起彼落的討論聲中,「以後我們來寫《手指台灣》」這句話,聽起來特別的大聲,特別的響亮。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3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