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9-16》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政治力的決定,失焦的專業 | |
◎地方飲食運動的反思 | |
◎北美淡水魚種瀕臨絕種威脅 | |
◎年長者是環保商品主力客層 |
環境前線:政治力的決定,失焦的專業 | |
■傅恩過 | |
連續幾個月下來,台灣籠罩在前總統涉嫌洗錢、現任總統經濟諾言跳票的烏雲之下,830當天一個「馬扁」總統下台的布條,讓人不禁莞爾,在政治風暴下,還能見台灣人的一種特質,聲聲怒吼下仍不失幽默。 也許對很多人來說,這一點也不是幽默,也沒有一絲玩笑意味,投票投出騙總統令人徹底失望,何況其上還有多少「騙」選票、「騙」信任的政治人物,操弄著錢與權的遊戲,還可以口口聲聲說,這一切是為人民。 「這一切是為發展交通、振興經濟、提升景氣……」原來這一切是為人民?再也熟悉不過的語言,也挑起了「人民」之間的爭執,尤其是民進黨到國民黨、「換湯不換藥」的各項擴大內需、公共建設。 交通建設就是如此成為政治人物想要兌現的政治支票,在為經濟、為人民的口號下,其他環境、經濟效益的專業考量看是微不足道,在反對爭議聲中,仍可找到另外一種「支持」的聲音,再讓兩派「人民」互爭,各以「自私」為名相互指責。 近來北縣市興建淡北道路、板橋湳仔溪左岸要蓋起高架橋,以及暴力掃除三鶯部落及碧潭商家,要求溪洲部落拆遷……一系列「築河岸為道路、化天空為高橋、把原居民趕離河岸」的舉措,背後皆有經濟發展的大旗,要將河岸地逐漸整發為都市發展一隅,卻一再忽略從民間拋出的種種專業疑問,一再模糊「誰才是獲利者」的真實答案。 8月底,台北市政府終於對「淡水河北側沿河平面道路」發表正式聲明,市政府公文明白駁斥北縣政府,一來淡北道路絕非臨時交通維持道路,再者,這條專門給私人小汽車通行的道路,違背大眾運輸、節能減碳的政策,「實無法同意」。 台北縣長周錫緯在媒體上大批台北市「自私」,卻未見針對市政府專業評估,提出什麼回應;然而不過短短幾天的時間,交通部出面協調台北縣市,居然「達成協議」、贊成興建。在同樣顏色的政黨下,兩者的「溝通協調」異常順暢,忽略了這是一條破壞河岸警官、紅樹林生態、文化遺址,甚至是與中央「節能減碳」相背離的道路。 幾天內這場中央部會居中、兩地方政府共同參演的這一場大戲,僅凸顯了政治力協調、非專業決定的現實荒謬,誰來回答,砸下三百多億的淡北道路誰獲利?增加5分鐘的速度誰獲利?也有媒體直指,交通部早把淡北道路列入了行政院擴大內需方案,爭取來的6億經費如果不在年底開工就要繳回國庫,「交通部等於先射箭再畫靶、為蓋路而蓋路」。 在台灣政治中,「騙」成為了一種政治手段,先騙到了政治權位,再騙到了各種可圖之利,在「交通建設等同於經濟發展」的簡單思維下,淡北道路一再地在專業問題失焦,其他議題又何嘗不是?而對於反對者而言,首要爭取的不過是給我們個「專業的答案」,讓更多人可以省思,非政治協調下的答案為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
|
(回目錄) |
地方飲食運動的反思 | |
■倪世傑 | |
前一陣子,郭台銘與曾馨瑩的喜宴吹起「環保風」,沒有燕窩、魚翅與龍蝦等高檔且傷害生態的食材,每道菜的原料都來自於北台灣,降低農產品運輸的溫室氣體排放,節能減碳。台灣首富親身規劃了這一場環保喜宴,頗受民眾好評。 食材就地攝取,甚至鼓勵「回家吃飯」,已經成為歐美環保運動對抗全球化下工業化農業的另一條路線,在此思維下,糧食供應體系的地方化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密切結合在一起,「地方化」也因此成為一種價值圖騰,它似乎繼承一種自古而來的生態規範與價值遺產,而地方(the local)往往與「小而美」、「可持續發展」等美好概念聯繫在一起,也增添了思古的浪漫想像。 實情果真如此?如果鄉村等非都市地區真的如此美好,那又為何不分已發展國家或是其他已開發國家,鄉村地區都出現人口大量外移到都會區的現象,而不是相反? 是的,讓農村破產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過程,往往是唯一的解答,但許多地方的原始積累早已在百年前結束了,也並未出現人口從「邪惡的」都會區流回鄉鎮地區的現象。的確,無論就工作機會、社會建設與資源各方面,兩者都不能放在一個天枰上來秤斤論兩,即便「去他媽的台北」、「混蛋東京」再說一萬次,恆春也還是原來的那個恆春,就像「本土化」成為台灣政治圖騰20年一樣會出「台灣之恥」,缺乏進步運動翻攪的地方,並不保證就是一個公平正義的天堂;甚至,地方往往是狹隘的地方派系、士紳精英等地方威權政治的土壤,恩庇侍從關係邏輯主宰了利益分配的對象。 受限於台灣市民運動的都會性格,這個關於地方保守政治格局與「地方性」的論辯其實還未出現討論的條件。但這個問題纏繞歐美國家已有數十年,存在足夠的議題可供借鏡。比如說美國加州的部份環保人士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熱情,就遠遠高過社會正義與民主治理,地方的可持續發展所倚靠的不是別的,是良善的企業家精神、市場化的糧食流通。 在美國,另一個嚴重的問題是地方化食品供應運動中的種族主義傾向:在美國東北方區域中,地方相關團體中的領導階層超過8成是白人,有色人種不到兩成,非、拉丁、亞裔民眾的飲食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被忽視,白人的飲食習慣處於獨尊的地位,另一方面這些團體往往扮演起為會員提供服務的角色,這就帶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少數族裔的飲食習慣繼續被忽視,另一個就是嚴重的中產階級化問題。 中產階級化的問題,在於其運動往往在多元化的環境中成長,卻在相對資源較多的情況下有意無意的嘗試推動一種「較正常的、正確的生活、飲食方式」,這無疑是具有排他傾向的與種族主義、階級地位結合在一起的霸權論述,從而帶來民主的危機。 無論東西,當前主張地方化的論述中往往都將「地方」當做一個本體論上給定的對象。然而,地方與都市一樣,都是一個不斷處於變化與發展中的社會過程,社會關係的重組與再生產,決定了地方生產、消費的權力配置,因此,它不僅是一個實存的存有,同時更是建構的過程,一味的從地方論地方,只會產生無反思性、閉鎖的「地方拜物教」,甚至形成一種排外的「地方防衛主義」,或是哈維(David Harvey)所謂「否定性空間形式的異托邦」(distopia)。因此,地方飲食運動必須是具備開放的,以過程、社會關係為中心的取向,而不是將之視之為一組既定的、自古以來就如此的傳統價值,這個運動才算是進步的,然而,這也是當前面臨最大的挑戰。 (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
|
(回目錄) |
北美淡水魚種瀕臨絕種威脅 | |
編譯■丁秋仁 審校■蔡麗伶 | |
根據一份詳細評估近20年淡水魚類保育情形的報告顯示,過去美國國內溪流、河川與湖泊常見的淡水魚種正在消失,將近40%魚種的存續也面臨著威脅。 該報告指出,目前約61種魚類被假定為絕種,280種被列入瀕絕名單。此外,190種的生存環境受到威脅,230種則已界臨絕種關口。 美國地質測量局主任梅爾(Mark Myers)表示,淡水魚數量減少的跡象出現於1970年代,最主要的成因不外棲地破壞、規模縮減,以及外來物種入侵等;而氣候的變遷將可能進一步惡化這些脆弱的魚類。 在這些淡水魚中,受到威脅程度最大的是太平洋沿岸與西部山區的鮭魚和鱒魚。另外,內陸地區的鯉魚、吸盤魚與鯰魚;美國東南部的射水魚;以及分佈在墨西哥與美國西南部的鏘魚、孔雀魚、蝴蝶魚等大型原生家族,亦深受極大威脅。 釣客及捕撈業者所鎖定的魚群也接近絕種。美國釣魚運動中熱門魚類之一的條紋鱸魚,已經在瀕絕名單列上一席。此外,翻車魚家族包含有黑鱸、大翻車魚和石鱸等熟知的魚種,已有22%被列入危險名單。 美國東南、中太平洋海岸、大河區低地與墨西哥盆地等地,因內陸河川末端無法觸及海口,使得流域內淡水魚種消失的速度較其他地區來得快。 地質測量局研究與該報告執筆者霍華(Howard Jelks)指出,「人類在這些重要的分水嶺頻繁活動,對這些水域生態帶來負面影響」。 河川流域向來是地區中極富生物多樣性的熱點,同時也可作為生物續存的指標,而美國田納西州內的指標則反映出嚴重的問題。當地58種魚類處於險境;莫比爾河中57種魚類面臨危險;而東南部大西洋斜面的河川系統中,亦有34種魚類的存續遭受威脅。 再者,該報告指出,近太平洋的中央谷、大盆地西部、大河區及墨西哥中部河川,所孕育生態之豐富,卻已有大量魚群正面臨絕種的命運。 許多續存遭受威脅的魚種已局限於只能存活在單一外流河。 該報告對照美國漁業協會1989年公佈的魚類瀕絕名單,項目中89%的魚類不是仍等同保育狀態,就是處境變得更加危險;而僅11%在保育工作上有所嶄獲或脫離瀕絕名單。 研究人員強調,人類必須提升公共意識並採行積極管理策略,才有機會提高保護與復育水生物種的機會。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
|
(回目錄) |
年長者是環保商品主力客層 | |
編譯■陳維婷 審校■蔡麗伶、禾引 | |
儘管印象中環境主義是個剛興起的運動,但根據多倫多ICOM行銷傳播公司9月6日公佈的調查結果,在美國最熱衷使用環保商品的族群,其實是年齡55歲以上的消費者。 ICOM在2008年3、4月間進行家庭民生商品的市調,全美受訪民眾共有6,036位。結果顯示,雖然環境友善民生商品的價位較高,目前仍有超過6成的美國家庭使用。報告也指出,55歲以上的男性與女性都比一般民眾更常使用環保家用品。 調查顯示,55至59歲的女性是環保商品最主要支持者,使用情形是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其次則是65至69 歲的男性,使用情形是美國一般消費者的1.7倍。 ICOM行銷副總梅耶斯(Peter Meyers)表示:「這些資料為市場現況提供了重要資訊。消費者對於永續型產品的興趣正在發酵,其程度難以想像。」 梅耶斯也指出:「這些數字不但顯示環保商品在年長顧客市場已佔有一席之地,也揭露了年輕忠實消費族群的潛在市場尚待開發。」 有61.9%的受訪者使用至少一種以上的環境友善產品,顯示了環保商品進入美國家庭的情形。詢問選擇購買環保商品的理由,有33%的購買者回應,「因為可以讓自我感覺良好」。 至於非環保商品的消費者,有50%表示「高價」是他們選擇不購買的主要原因。避免購買環保商品的次要原因,是「不相信這些商品對環境的益處有那麼多」,佔了回應人數的17%。 在不使用環境友善商品的顧客群中,與平均值相比,25至34歲的男性與女性使用的情形最少。梅耶斯認為:「年輕顧客市場仍然『青澀』,換句話說,他們固定購買環境友善產品的經驗不多。」 他也表示:「資料顯示,如果能針對這群顧客提供特別誘因,像是更有競爭力一點的標價、呼應個人價值觀、或進一步強調對環境的實際益處,也許就能將環保商品引入一塊全新又具有前景的顧客族群。」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