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人本】人本教育電子報
 

訂閱或取消電子報 | 過期電子報檢索 | 與我們聯繫 | 人本網站



和孩子一起面對網路
>>>>從青少年將自拍的性與暴力影像PO上網路談起


◎蕭紫菡


網路世界是有光明的可能的,差別在於你看待的方式。
~吳齊殷

最近,在網路上流傳著一些青少年自拍的影片,內容包括了校園霸凌與性。有的,是幾個孩子在某個偏僻的地方打人、打架;有的,在學校偏僻的角落發生性行為,甚至,那個女孩看起來還可能是被迫的…這種欺負人的事件,在過往不見得不曾發生過,但,現在透過網路,有更多的人看到,有人緊張,有人生氣,也有更多的人把它轉出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此,人本教育基金會於二○○八年六月十七日邀集各方專家,共同來討論「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對網路?」

人本教育中心主任謝淑美說:「如果大人不能穩下來想清楚,而一味地想杜絕網路、指責孩子,只會擴大問題,或和孩子之間有更多的對立。」她說,孩子在探索生命的過程中,一定會不斷地嘗試,嘗試的過程中也會不斷犯錯,而重點是,「大人要如何在這過程裡,適當地提供生命教育,讓孩子對於愛、生命是比較有能力的。」

謝淑美指出,首先,大人應該回頭想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網路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小孩是如何看待網路的?PO了那麼多私密的事情,難道不介意別人看到嗎?


網路,是一個可以獲得注目的地方!

對此,長期關注網路與青少年領域、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齊殷表示,「孩子會熱衷在網路上從事什麼活動,與他們最初對網路社會的理解有關。」

他說,回到網路最初的發展歷史來看,一開始會有網路,是因為軍事和知識交換用途。在一九六○年的冷戰時期,美國為了防止蘇聯對美國進行毀滅性攻擊,開始思索如果這樣的攻擊真的發生了,美國內部各地還能有所聯繫,不致癱瘓,於是美國開始發展網路。後來,一群物理學家為了要節省開會時間和交通往返的費用,便運用這套設備,在網路上提問、回答問題。所以,網路最初使用的門檻高,有很明確的目標要達成,使用網路的大部份人擁有高知識水準,而且有一種烏托邦式的理想—樂於在網路上與人交換知識、解決問題。

而現在,大量的商業跟企業進駐,改變了整個網路樣貌,好處是,它讓很多人都可以進入網路,但也讓這個烏托耶成了真實人類社會的縮影。吳齊殷說:「你要了解真實世界的人幹了什麼好事,就去網路看看。而因為是社會,所以也會有社會變遷。你在何時生出來,就決定了你對這個社會的看法。就像我們見過前期的網路社會,就覺得現在這個不值一顧。」所以,他認為,為何現在很多孩子在網路黑暗的一面活動,「很可能是這些孩子當初進來時,就是進來這一面,所以他們就一直在這一面活動。」

他並不認為,那些將私密或暴力的影像PO上網的,就一定是偏差的孩子。他說:「他們只是覺得網路是個可以獲得注目的地方,沒有意識到這是個犯罪行為。而要在網路上引人注意是很困難的,如果不是很特別,很難引人注意,要和人很不一樣,必然要很刺激,才能達到效果。」


我被注意,所以我存在…

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王泰俐也有感而發地說,她曾有個學生為了探討青少年自拍文化,去採訪一個女孩,女孩把自己跟男友很私密的照片都PO上網,當女孩被問到:「你不怕被熟人看到嗎?」女孩對著學生的麥克風說:「你給我管,這是我的自由!」

王泰俐說,在這個時代,孩子進行什麼都是透過網路:早上起床就趕快收信,看有沒有新東西;平常一直用手機拍照傳給朋友,人人都有一個部落格,有什麼問題上網查google比去問老師來得安全,因為至少不會被罵…所以,在這個幾乎成為孩子的「第一生活」的網路世界裡,孩子很強調要「Show」自己,「這是他們這時代很重要的一個價值,很多孩子都認同:只要有某種程度的才華,即使只是『很敢』,就會成名!這跟媒體的價值不謀而合—只要成名就是好的。」

他說,這和許多年前的「刺青」文化有些類似—想展現自我勝過一切。一旦展現,就渴望被看見,所以部落格上漸漸出現一句名言,那就是:「我被注意,所以我存在。」點閱率代表一切,人人,都有一種「不被看見的焦慮」。

「再加上,整個社會也邁向一種大量曝露的狀態,每天都有各種寫真集、圖,大膽地展露身體,我們對『身體意象』與過去有著完全不同的詮釋;許多媒體也不斷地將私領域人事物公開在民眾面前,久而久之,大家就覺得原來這樣是可以的,反正媒體天天在播,在這情況下,青少年怎麼會意識到,他們的行為是不對的呢?」


如何將網路問題變成橋樑

然而,為什麼孩子能越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除了把自己的隱私PO上網,甚至還把別人被欺負的樣子、私密的照片也放上網呢?對此,吳齊殷說,這是文化的問題。「我們社會重視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不重視個人,重視家族。而在一個沒有『以人為本』的教育前提下,孩子連自己都不被尊重了,又怎麼會尊重別人?」他說,大人要孩子學會尊重,首先,要讓孩子感覺到—他被當成一個完整的人。

「網路是個大考驗,但這個考驗是可以被處理的。」長期從事青少年工作的三重青少年館館長江思妤說,曾經,有個孩子用手機把自己背部全裸的樣子拍下來,PO上網,想讓別人看看自己刮痧後的模樣。當孩子拿給她看時,她問孩子,為什麼要給別人看自己的裸體,孩子愣住了,回答她說:「你看我刮痧很恐怖,很恐怖耶!」

她試著和孩子談,「自己的身體要留給你最喜歡、最信任的人看。」孩子後來理解了,把照片從網路上拿了下來。

「網路這項考驗,其實也提供了大人一個和孩子談深刻的道理與價值的機會,所以我並不覺得太恐怖,即便它是場硬仗。」而她認為,大人如果在平常就和孩子建立起討論的關係,網路問題將只是其中一個橋樑,不是衝突。


在需求點閱率的背後…

那麼,大人在實質上究竟可以怎麼做,才能和孩子一起積極正向地面對網路呢?吳齊殷說,「網路世界是有光明的可能的,差別在於你看待的方式。大人如果把網路當成洪水猛獸,它就是一場災難;如果把它拿來處理親情就很好。」他以自己的成長過程為例說,一直到念大學的時候,他和父親總是怒目相向,意見相左,一直到他去了美國留學,和父親開始通信,距離讓彼此的情緒有了緩衝,他和父親的每一封信幾乎都充滿了溫情!

這樣的距離,「就好比網路讓孩子獲得一種安適、敢講的空間,孩子擁有一種現實世界裡沒有的主動性。」吳齊殷笑著表示,除此之外,像他自己透過網路對老婆說「我愛你」就很自然,對方也覺得很幸福。

對此,王泰俐也認為,網路成為時下青少年溝通的主要工具並非只是出自一股熱潮,而是東方人往往很難透過「口語溝通」表達情感,從小沒有被鼓勵過,但,「言語溝通」就不一樣,透過書寫,人們可以沈澱、整理,比較能表達。它提供了一種安全感,讓人比較不壓抑自己。

王泰俐也呼籲大人,去看到孩子在網路點閱率背後的需求。她說,就是太多人在實體世界中沒有被注意,「即使是親密如夫妻、家人,他們也不見得會在意你今天穿什麼衣服,心情如何。那個對點閱率的需求,就是在現實世界裡想被關心的需求。」


青少年需要可以真誠回應他的人

江思妤說,大人也許只看見孩子著迷於網路的表象,卻很少去理解,很多孩子終日在網路上和人聊天,內容其實都非常空洞。她說,經過她的觀察,孩子和人聊天內容大致分為三個段落:第一段是「安安」(和對方打招呼);第二段是「你在哪裡?」「我在哪裡?」「你幾歲呀?」「是男生還是女生?」;第三段可能就是「你今天找我做啥啊?」「你最近好不好啊?」…就這樣,斷斷續續地進行對話,中間還可以間隔很久,一直從下午到晚上,在網路上和不同的人進行不著邊際的對話。

江思妤笑說,「我無法理解,我這樣一個會關心他的好人就站在他身旁,他卻不願意跟我說一句話。」她說,當她們漸漸和孩子建立起關係,關心孩子在學校被欺負、家庭等問題,孩子開始願意和他們對話後,上網和人瞎聊的時間也就相對減少了。

江思妤說,與其說孩子著迷網路,不如說,在現實世界裡,許多孩子是找不到對話的空間和舞台的。在日常生活裡,往往要很特別、很厲害的孩子,才會被關注、被稱讚,而大部份的孩子,是沒有「被看見」的。她說,「好比最近畢業潮,孩子拿畢業紀念冊給我們看。裡面的大頭照都是穿便服的照片,孩子說,是學校在特定的一天,讓小孩帶便服到學校換上後,給學校拍。我當時想:既然要穿便服,為什麼不能讓小孩自己帶相片,而要有一個限制,讓小孩帶來再給學校拍?就連畢業紀念冊這樣一個小小的舞台,孩子放什麼照片、怎麼出場、穿什麼衣服,都還要被大人規定…當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想被特別關注』的需求很難被滿足時,他們當然會往網路發展。」

江思妤說,現在,大人可以做的是—去和孩子找到共同的話題,建立彼此的信任感。為什麼?「因為青少年需要的不只是溫飽,他更需要一個在心靈上可以真誠地回應他、不只是講規定的大人及朋友。」

在真實與網路的世界裡…

江思妤認為,「如果網路也是一種生存社會的話,那些生存的技能,包括如何分別好人壞人、如何與人認識交往,這些都是要從現實生活中開始學習的。而大人,剛好是一個可以觸發學習的對象。」

對此,謝淑美深表同意:「當我們成為孩子身邊很好的朋友、很好的諮詢者,孩子有困擾的時候,他會來問你怎麼辦?技術性的東西他會自己處理,但是價值性的東西,像是隱私、安全等等,小孩會需要我們在一旁陪伴,協助他不會做出讓自己後悔的事。

如果小孩在真實世界沒有被看夠,在網路當然會期待被看到,如果小孩沒有體會過被尊重的感覺,他怎麼會去尊重那些跟他沒有關係的人?我們要努力讓小孩活得很好,成為自主的人。如果小孩在真實世界能活得好,他也才能在網路世界裡活得好,走得穩。」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30期




《人本教育札記
2008年九月號(231期) 出刊

【特別企畫】
安德魯‧克萊門斯小說—顛覆校園的管教文化
【專題報導】大氣科學家吳俊傑呼籲:請給追風計畫更大的 ______支持
【用心生活】地心引力朱台翔
【人本論壇】不做中國人史英
【自我實現者】賴樹盛:公益服務,已成為我的習慣、我的嗜好!◎薛慕樺
【悅心悅目】精緻的火柴盒—劍橋國王學院教堂◎漢寶德
【親子QA】我的兒子超敏感李美華
【世界之窗】瑞典性教育:教什麼?為什麼?◎盧玲穎

創刊19年,領導教育新思潮、完整記錄台灣教育的轉變。
歡迎至各大書店購閱。洽詢訂購專線:02-23670151*230

mailto:publish@hef.org.tw


出刊日期:2008/09/16

教育新聞  

孩子怕上學 可能躁鬱惹禍
(聯合20080915)
中小學開學半個月來,部分學生仍處於「懼學症」情緒中以莫名的腹痛、食慾不振、呼吸不順、哭鬧及沮喪等方式呈現,嚴重者甚至出言恐嚇父母,「再逼我去上學,我就去死!」精神科醫師提醒家長,除了不喜歡上學外,有些還會出現離譜失常行為,可能已併發躁鬱或憂鬱等精神官能症。
...詳全文


兒童高峰會 教改大哉問

(自由20080916)

「希望小學也能像大學一樣多開些課程,讓小朋友能依興趣適性選」、「校園工程效率應該要提升,不能讓小朋友等很久」、「希望教育局長能讓每個學生都喜歡上學」…昨天有45個小學生和教育局長吳清山進行一場小學生與局長有約活動,小朋友個個踴躍提出想法和問題,吳清山仔細聆聽後做筆記並回答小朋友,全場氣氛熱烈有趣 。 ...詳全文



辛樂克創266校 損失達7千多萬

(中廣20080915)

辛樂克颱風挾帶驚人雨量,教育部「校安中心」最新統計,全台共有266所學校傳出毀損情況,災損總金額高達7千6百多萬元,其中災損學校數最多的縣市是宜蘭縣,這次颱風從宜蘭登陸、盤旋又久,共有72所國中小發生積水、門窗破裂等情況。教育部表示,這次各縣市學校災損資訊彙整後,教育部將報請行政院工程會,實際會勘後,依需求補助
...詳全文

 

 
活動訊息   


2008秋季國小想想班
九月開學囉!

有效的學習需要引導、快樂的學習需要條件,給孩子一個快樂、專屬的思考空間

>>看看台北課程簡章
>>看看高雄課程簡章


★國中生「想想基地」 特別計畫

-----------------------------------------------

父母成長學苑—秋季班
為愛堅持、為愛改變,快樂地享受正向進入孩子生命的高品質互動關係!

>高雄課程簡章
>台北課程簡章

-----------------------------------------------

《 快樂新父母》讀書會
秋季班
開始招生囉~


>新竹課程簡章
>高雄課程簡章

 
社運觀點


連署搶救
「亞洲太平洋人權情報中心」

台灣公民社會嚴正呼籲日本大阪府
勿刪減「亞洲太平洋人權情報中心」經費

詳情請見>連署網站

>亞洲太平洋人權情報中心

連署搶救蕭曉玲,不容台北市以教育祭祺
>網路連署「搶救蕭曉玲,
不容台北市以教育祭旗」


>上YouTube網站議會質詢過程
(http://tw.youtube.com/user/hd1115


人本需要你 
友站連結  
 

關心教育‧思考教育改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