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9-1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浮士德型的美國金融病根
減稅與經濟成長



【社論】
浮士德型的美國金融病根
 
 

已故美國經濟學家高伯瑞(舊譯「蓋爾布萊斯」),在他的通俗經濟學名著《不確定的年代》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描述19世紀中葉新英格蘭區的美國銀行界:「只有密西根州的制度較為健全,銀行的金銀儲量必須要達到一定的標準,才可以發行票據。成箱的錢幣,經由森林送到負責執法的官員面前來受檢驗,有一次發現在一層金幣之下,竟然用碎玻璃來魚目混珠。這幾年中,保守的麻州有一家銀行倒閉,該行發行的鈔票多達50萬美元,但現金只有86元4角8分。到了南北戰爭期間,美國有7千多種銀行票據在市面上流通,另有還有5千種假鈔混雜其間。結果,不論合法或違法的鈔票,其購買力都相當於零。」

這本名著是作者在1970年代中期,應英國國家廣播公司BBC之邀,上電視節目的講稿,輯錄整理出版的。當年的英、美兩國看這個電視節目的觀眾,以及看這本書的全球讀者,如今不是如高伯瑞本人一樣已經作古,就是耄耋之齡已不問世事;今天其他還讀這本書的,就只剩下大學經濟學系裡的古板書呆子了。

所以,「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美國今天的金融界,與當年南北戰爭及其前的叢林時代,仍大同小異──「小異」在今天電腦如海洋,其計算速度,可使金融災難大過一個半世紀之前千萬倍。此外《不確定的時代》書中所述,可能已經形成美國文明根性的一部分了。

最近一年多來不斷惡化的美國次房貸金融危機,上週終於由美國政府接管兩大全國性房貸金融公司(台灣媒體所謂「二房」)。3天後又傳出美國第3大投資銀行告急待援,官方還來不及布署作業,兩天之後9月15日這家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就聲請破產宣告倒閉;善後竟牽動英國與歐盟兩種外幣、共值3百餘億美元挹注。同一天又發生美國第5大投資銀行被收購,美國最大保險業AIG告急只剩3天時間存亡。

這些累及全球的美國金融大災難,其實都是10年前「長期投資管理公司」LTCM倒閉的類似模式:玩空式的以小搏大。與高伯瑞名著所述的,19世紀中葉新英格蘭精華區惡劣銀行的碎玻璃冒充金幣,精神本質相同。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美國對歐洲大量國際信貸,後來形成美元為全球唯一強勢貨幣的金融霸主地位,而不斷地把美元虛值轉嫁到國際。1971年尼克森巨貶美元並對黃金脫鉤之後,這種轉嫁成為美國固定國策,而漸以消費維持繁榮,生產則不斷下降。到6年前再鼓動美國人民,押房貸款來消費維持繁榮,而吸引國際投資服務業(包括金融),其實是變相再舉債,於是債上滾債。解決之道就是不斷加印美元鈔票,繼續轉嫁出去,也同時掏空美國自身。

2006年竟然宣布:不再公開美元發行量,準備黑箱作業;其實是飲酖止渴,先解當下之急,後續加倍危機交給「時間」處理。有如浮士德對魔鬼的交易:以靈魂抵押交換返老還少眼前歡享,之後當「時間」到了,魔鬼來終結一切。

近代歐洲哲學思想界曾自我承認:西方文明本質是「浮士德精神」。美國為西方文明的巔峰,則在其霸權根本的金融業,表現出浮士德模式,倒也恰當;但連累國際,則是全球化的悲涼宿命了。

(回目錄)



【左右看】減稅與經濟成長

【左看】
減稅無效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最近台灣資本家們大打電視廣告,強勢宣揚降低遺產稅、贈與稅、營利事業所得稅、未分配盈餘加徵10%等等的富人稅。他們宣傳的主軸是︰唯有減稅,才能提升企業投資意願、積累利潤,才會帶動總體經濟的繁榮發展。

但一些簡單而基本的數據,就足以戳破這虛幻的言辭。根據公平租稅聯盟的數據,「在1980至1990年間,經濟成長率平均8%;1991年促產條例實施後,擴大對企業減稅,經濟成長率掉到5%至6%;1998年實施兩稅合一後,經濟成長率更掉到4%左右,甚至2001年首度出現負2.7%的負成長,顯見減稅未必帶來更好經濟成長」。

換言之,在台灣資本主義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的長期趨勢下,減稅是無法扭轉大局的。

事實上,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即稅收佔GDP的比例)不僅是逐年下降,而且低到不可思議的水平。自90年代初的約20%降到今日的13%左右。也就是說,台灣全年的國內生產總額僅有13%是政府的稅收。

政府稅收如此低落,直接的後果就是政府越來越難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如教育、醫療、社會救助等等社會基本需求的資源了。

一個無法提供社會基本需求資源的政府,就只能放手讓市場來決定這些基本資源的分配,那這社會還會有起碼的公義嗎?




【右看】
減稅萬歲
陳安君/大學教師

台灣的經濟情勢,已到了必須用猛藥否則不足以扭轉的關鍵時刻了。馬政府除了要大幅改善投資環境、擴大內需之外,還需以一切政府力量與政策手段來振興經濟。

政府若要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的手段,不外乎是政府擴大支出來投資公共建設、放寬環保限制、寬鬆銀根等等。但這必須是全面性的實施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若僅是幾項大型公共建設,不僅緩不濟急,而且杯水車薪,難以達到全面提振經濟景氣。

所謂擴大內需,其前提是老百姓必須收入提高,使得一般大眾願意消費支出而非儲蓄保值。但若要一般大眾有消費能力與意願,其前提就是就業機會高、收入提升。

如此一來,又是走回原點︰如果生產供應面不健全振作,企業廠商沒有擴大投資、增加雇用員工、提高薪資,則又那來的消費能力來擴大內需?

因此,在目前的條件下,最直接、有效而且是快速的手段,就是大幅減稅,來提高企業利潤,從而刺激企業擴大投資意願或至少是持續投資。這樣一來,不僅能讓企業增加雇用員工,而且更能讓一般大眾就業機會增加、所得增加,從而使得消費提高、內需擴大,而達到全面提升景氣繁榮。

減稅雖會使政府收入降低而無法積極進行公共建設,但這些建設本就應外包給民間企業來進行,而減稅恰恰能達到這目的。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