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勞動者電子報http://labor.ngo.org.tw ◇政治民主 社會民主 經濟民主◇ ★ ★ ★ ★ ★ ★ ★ ★ 2008.09.27 ★ ★ ★ ★ ★ ★ ★ 您正與 3362 位讀者共同分享「勞動者電子報 」! ---------------------------------------------------------------- ------------------【勞動者】------------------------------------ 標題\消逝中的金融正義 《塑膠鴉片-雙卡風暴刷出台灣負債危機》介紹 作者\銀行員工會全國聯合會 ---------------------------------------------------------------- 編按: 本文摘取自勞動者雜誌第148期,因受限於電子報版面,未能將其相關資 料完整呈現,若讀者想要更深入了解,請看勞動者雜誌第148期。 ----------------------------------------------------------------「卡債風暴都已經落幕了 , 我們為何還需要看一本解釋卡債來龍去眽的 書?」 「這樣一本以卡債風暴為主題的書, 對於不是卡奴的人來說, 有何理由 需要看?」 在書稿接近完成之際,我經常遇到這兩項疑問。不過,我心中一點也沒有 懷疑: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充分理解這場卡債風暴帶來的教訓,許多導致風 暴發生的重大因素,不論是個人的還是結構的,也依舊存在於這個社會之 中──握有改變權力的人,一點也沒有想要改變它們。於是,社會對於預 防類似事件發生的能力是非常脆弱的,過去兩年我們共同經歷的那場風暴 ,究竟是一場永不復返的單一事件,還是下一場風暴的序曲?其實難說得 很。 ▓卡債風暴真的落幕了嗎? 難說的不只這一項。我們還可以想想,卡債風暴真的落幕了嗎?在什麼標 準之下算是落幕了?若是從對銀行體系的威脅來看,的確是落幕了:銀行 該打的呆帳都已經打銷, 授信準則變嚴了, 短期之內即使還有新的「卡 奴」誕生,也不足以威脅個別銀行。 但是,對那些債務纏身的人,以及摯愛他們的親屬和朋友而言,這將是一 場延續很多年都不會結束的噩夢。即便媒體已因失去興趣而不太願意報導 ,但沈重的債務仍在繼續逼使更多家庭破碎、更多兒童受虐、更多走投無 路的人淪落為搶匪或娼妓,以及更多的暴力討債。換句話說,不管從哪個 管道能借到錢,社會中某些階層的人絕望地、不計後果地都要借錢週轉的 需求,依然強勁。 未來的「卡奴」未必像這次一樣,是因為無法履行債務而對銀行造成威脅 的人。他們將是默默地、長期地為負債付出代價,勉力維持不被壓垮的程 度,這種「卡奴」將更不會受到媒體注視(因為還不到「擾亂金融秩序」 的地步),但幾乎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都可以找到幾個例子,或許是親 朋好友,或許是鄰居同事。 我們大約都已習於從銀行的角度出發去看事情,因此會不加思索地認為, 卡債風暴已經在二○○七年底結束。但這就是整個事件的全貌嗎?更深一 層說,這種反射式地將銀行利益看做是社會整體利益的思維,難道不正是 卡債之所以釀成風暴的原因之一? 乍看之下,我們自以為撲滅了這場由卡債而起的大火災,實則熊熊焰火雖 已不復見,但草叢深處的星星之火卻在各個角落悶燒,不知何時,分散的 火苗會再度串聯,賁張奮起,讓世人驚惶失措? ▓一本探討「金融正義」的好書 因此,本書希望提供另外一種思維的挑戰,從歷史的角度、從卡債族的角 度、從社會面向的角度。這不僅是一個有關卡債的故事,而且是關於「金 融正義」在我們的社會中逐漸消逝及其後果的故事。藉著了解卡債發生的 來龍去脈,我們將可以了解同一股力量如何降臨在每一個人身上,影響著 我們未來使用金融資源的權利與機會。 一般人通常只有在存款、繳費、頂多加上有需要借錢的時候,才會簡短地 跟銀行打交道,我們理所當然地將銀行當作跟其他所有營利事業一樣,在 商言商,除了供需之間短暫的交叉之外,銀行跟我們、跟整個社會似乎都 沒有太多其他的交集。 可真是如此嗎? 銀行向社會大眾吸收存款,再將其貸放出去,其中屬於銀行投資者自己的 錢,只有很小一部分。換言之,銀行所運用的資源,大部分是社會大眾提 供給它的。 但銀行對於創造社會財富、影響經濟榮枯的能力,卻又極其關鍵。譬如, 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 (Muhammad Yunus) 創立了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專門提供便宜的微型貸款,讓窮苦人民做些小生意,自立更生 ,讓人看到正式金融的拓展, 對於下層民眾的脫貧與自立,有著多麼驚 人的力量;尤努斯的成就也讓他獲得2006年的諾貝爾和平獎。 但另一方面,「從賺取私利及損害社會角度來看,沒有任何一個產業和銀 行業擁有相同的天賦,」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的首席經濟 學家馬丁.沃夫(Martin Wolf) 曾經傳神地形容,「其他產業,沒有任 何一個參與者會在自己陷入(完全是罪有應得)麻煩,而政府官員(尤其 是央行官員)未在第一時間伸手救援,就自以為是發起脾氣來。 」 正因為銀行太重要,既有促進社會發展的神奇力量,又有能力壓垮整個經 濟體,不能被當作是純粹的營利機構,必須負起特別的社會責任。例如, 將20年壽險保單賣給90歲的老太太, 或是讓月薪2萬元的消費者辦六、七 張卡,欠數百萬元卡債,就是錯誤。 簡言之,台灣金管會過去在雙卡的政策上,只考慮業者的獲利,卻無視金 融產品對社會的影響。此一思維,歸根結底,是雙卡之所以發生風暴的根 源,未來若不改變,也將繼續毀壞台灣的「金融正義」。 「金融正義」的概念,預設了某種普遍的權利觀念。由於上述金融業對於 社會發展的重要角色,許多從事金融改革的人士認為,每一位民主國家的 公民,都應該有權利接受正規金融機構的服務,而銀行要求的價格應該經 過充分競爭,不可有高利盤剝的情形,這應該是「基本人權」的一部分。 ▓國外金融改革的借鏡 過去世界各地幾代的金融改革者,已經將此理想深刻烙印在金融制度上。 譬如美國的幾個重要金融法案「公平借貸法案」(Fair Lending Act)、 「社區再投資法案」(community Reinvestment Act)、「融資機會均等 法案」(Equal Credit Opportunity Act)等等,都是四十年前美國的黑 人與西班牙裔移民社區運動者所爭取來的。 若沒有這些改革者的堅持,按照金融資本的自然發展規律,銀行將逐漸只 為少數有錢人或特權者服務。 然而,在大眾都接受卡債風暴已遠颺的看法之後,台灣的金融改革能讓更 多人、以更公平的價格使用金融服務嗎?台灣的金融機會更加平等、普及 了嗎? 相信許多人的心中都有問號。 一方面,財團化藉著自由化之名而大行其道,金融資源逐漸壟斷於少數人 手中;另一方面,消費金融體系的遊戲規則依舊充滿了陷阱,等待著誤入 歧途的羔羊。而金融改革藉著將公股金融機構出清拍賣,也放棄了以「普 遍金融服務帶動均衡社會發展」做為政策的方向與目標。 近年來金融業最令人憂心的發展,即是次級市場的出現。 目前美國次級房貸危機將全球經濟拖下衰退的深淵,可見其威力。基本上 ,美國的次級房貸危機與台灣的卡債風暴如出一轍,都是專門做窮人生意 的「次級」市場,用見不得人的手段剝削窮人。一旦窮人被吸光榨乾,依 附於其上的整個市場也隨之崩潰。 可見的未來,金融市場被切割成許多區塊,我們可以描繪一幅正在發生的 圖像:不同的市場服務不同的客戶,其間壁壘分明,利率也大不相同。家 境富有的某甲借款一千萬,利率可能只要2 %;家境中等的某乙借款50萬 元,利率可能要8%到15%;破產的某丙仍被允許跟銀行往來,但借款5萬 元的利率是45%。愈次級的市場,服務的客戶愈邊緣,財務狀況也愈脆弱 ,這些債務之所以還暫時還沒有爆掉,只是因為不斷借新債還舊債而已。 在這樣的社會中,我們將沒有任何金融正義可言,卻可能是台灣未來的前 景。 換句話說,過去犯的錯誤,只有一部分被矯正,另一部分甚至更加深化, 普遍金融服務權做為基本人權之一的理想,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了。 值此時刻,我們繼續探究卡債風暴的來龍去脈,完成未竟的反省,才有了 緊迫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