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9-29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9-29》

本期內容
  ◎世界傳真:名校素質下降 學生不滿 
  ◎人生目標轉彎 美MBA畢業生另謀出路 
  ◎「產學專班工會化」改革芻議--高教政策的迷思系列之六 



世界傳真:名校素質下降 學生不滿
  譯寫■葉興台
根據英國政府公布的一項最新調查,若干知名大學因師資投入、教學品質不高引起學生不滿。

英國政府每年公布「英國學生滿意度調查」(National Student Survey),今年有22萬即將完成學業的大學生接受調查,回答22個問題,有關機構依據調查結果,做成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共有119所大學進行排行榜。

這項大學滿意度排行榜顯示,相較普通大學,若干知名大學招來學生更多不滿。25所學生滿意度最低大學中包括布里斯托大學、愛丁堡大學、倫敦帝國學院、倫敦政經學院和曼徹斯特大學,而在週日泰晤士報公布的大學綜合排行榜上,這些大學均名列前茅。

私立大學白金漢大學在這次調查中名列滿意度排行榜第一,學生對課程的滿意度達95.8%,緊接在後的分別是名列第二的劍橋大學、第三的拉夫堡大學和第四的哈波亞當斯大學(Harper Adams),之後則是艾克塞特大學、聖安德魯斯大學和牛津大學,這些大學不是面積不大,就是像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一樣分成幾個小學院,因此學術氣氛濃厚。

就個別科目而言,對課程最滿意的是在艾克塞特大學攻讀金融和會計學位的學生,滿意度達96.2%。

專家認為,現在不少大學一方面擴建速度過快,另一方面太過重視研究,反而忽略大學教學,每個城市規模最大的大學尤其如此。

週日泰晤士報引述白金漢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亞蘭‧史密瑟斯(Alan Smithers)的話指出:「學生評判大學滿意度的關鍵是得到學校多少關注,英國大學的教育模式是,學生主動請教自己專業領域的老師,這種模式在排名前幾位的大學中得以維持,這些大學不是規模不大,就是師生比較高,甚至建立一套完善導師係統。」

亞蘭‧史密瑟斯表示:「在滿意度排行榜上排名最後的幾所學校,不僅規模龐大,而且教員忙於做研究,樹立學校聲譽,這可能不利於教學品質。」

知名大學聲稱他們重視研究,但這項調查結果顯示,注重研究的代價或許是大學教學品質受損。

根據週日泰晤士報公布的大學綜合排行榜,倫敦帝國學院高居第三名,但在119所大學的學生滿意度排行榜上,該校跌至97位;布里斯托大學情況類似,在週日泰晤時綜合排行榜列第16名,在大學滿意度排行榜上卻暴跌至108名。

在大學滿意度排行榜上墊底的學校主管表示,他們重視這項調查結果。

倫敦政經學院負責教學事務的官員珍妮特‧哈特利(Janet Hartley)表示:「倫敦政經學院在組織和管理方面做得不錯,但在其他方面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該校在週日泰晤士報的整體排名為第四名,但在大學滿意度排名落至107名。

曼徹斯特大學負責教學事務的柯林‧史特林(Colin Stirling)也坦承:「曼徹斯特大學需要改進,尤其在評估和學生回饋部分,我們有義務提高教育品質。」該校在週日泰晤士報的整體排名為第21名,但在大學滿意度排名落至103名。
(回目錄)



人生目標轉彎 美MBA畢業生另謀出路
   
拿企管碩士學位的畢業生,一定就得投身金融、諮詢相關產業?現在可不一定了,在美國,愈來愈多MBA畢業生另謀出路。

兩年前,金融軟體產品經理蘿拉‧莫吉納(Laura Mogilner)進達特蒙斯大學塔克商學院攻讀企管碩士(MBA)學位,她以為畢業後會回到原來的領域,但可拿到更高的薪水。

兩年後,蘿拉‧莫吉納在達特蒙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的同班同學紛紛畢業,而且多半找到了工作,她卻仍在佛蒙特州農業局實習。蘿拉‧莫吉納表示,她已經找到了新的興趣:致力於研發替代能源;儘管還積欠10幾萬美元的學生貸款,但她還是想追求自己的理想。

在美國一流的商學院,愈來愈多學生沒有理會傳統的冬季校園募才活動和看起來相當不錯的職位。大學的學生就業發展規劃人員表示,這些學生花了很多時間搜尋職業,並積極廣結人脈,走上自己所希望的職業道路。

他們的搜尋範圍可能遠遠超過同儕,而且要付出更高代價。對於一些MBA畢業生而言,當他們意識到自己不想在金融或諮詢業幹尋常工作時,便展開了職業搜尋。有些學生可能把職業搜尋限定在特定的領域,而創投、媒體和娛樂等行業都是以隨到隨招著稱,因此畢業生別無選擇,只能以後再自己去找工作。

最重要的是,他們沒有被自尋工作的不確定性給嚇到。事實上,儘管美國經濟成長放緩影響到多數產業,但MBA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依然強勁,尤其是一流商學院的畢業生。

擔任達特蒙斯大學塔克商學院院長13年的保羅‧丹諾斯(Paul Danos)表示,學院一直有少數MBA畢業學生不參加校園募才活動,如今這部分學生的比例已經增至10%左右。

很多學生是帶著目的就讀MBA的,後來卻決定改變方向。今年自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畢業的梅瑞芙‧班森(Merav Benson),在就讀商學院之前曾從事食品和飲料業供應鏈的諮詢工作,就讀商學院時,她決定換到這個行業,雖然學校的諮詢類職務面試機會很多,但她想要的工作類型卻不在其中,她在很多產業協會留下履歷,並進行了廣泛的搜索,6月終於在卡夫食品(Kraft Foods)公司找到工作。

畢業於賓州大學華頓商學院的葛瑞‧蒙哥馬利(Grey Montgomery),曾在暑假期間到搜尋巨擘Google實習,促使他調整了生涯目標,現年33歲的他曾在家族報紙的廣告部門任職,他意識到自己最關心的還是報業的經營。

去年9月,葛瑞‧蒙哥馬利展開了找工作的歷程,當時,他近8百位同學都在在準備面試。葛瑞‧蒙哥馬利表示:「在報業找工作的難處在於,他們很少招募MBA畢業生,因此得了解他們的需求,並視情況給自己重新定位。我接觸了10家公司,其中5家有回音,後來拿到兩份聘書,今年5月接受了Gannett Digital提供的職位。」

像葛瑞‧蒙哥馬利這樣的學生,迫使商學院的學生就業發展規劃部門改變策略。關注個別學生,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優點,然後將注意力集中到一個目標職位上,這比就業中心普遍採用的千篇一律的方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就業管理中心主管瑞吉娜‧瑞斯尼克(Regina Resnick)表示:「這對我們而言是個挑戰,多數校園募才活動是在2月舉行,只有到那個時候,我手下的職員才能花更多時間,面對面地幫助學生。」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還利用廣大的校友人脈來幫助畢業生,該校推出了哥倫比亞輔導計劃(Columbia Coaching Program),選出各行各業的20位傑出校友擔任顧問,為求職的學生提供建議。

達特蒙斯大學塔克商學院的學生就業發展辦公室,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職業搜索系統,幫助畢業生辨識自己的技能,並為他們媒合公司、可以聯絡的校友、要加入的產業協會,許多大學都為推出類似措施,協助自尋工作的畢業生。

華頓商學院MBA就業服務辦公室主任米歇爾‧安東尼奧(Michelle Antonio)表示:「我們會建議學生準備備份計劃,並設定為了找工作而願意等待的期限,如此意味了退後一步,接受薪水較低的工作或去實習,以積累經驗。」

蘿拉‧莫吉納透過實習來凸顯自己對新職業道路的執著,在佛蒙特州農業局,她嘗試將農用塑膠製品回收作為代替木材,尋求其中的商機,實習時間很快就要結束了,雖然還沒找到工作,但她並不後悔這種單打獨鬥的方式。蘿拉‧莫吉納表示:「就算在校園募才活動中找到了工作,兩年後我還是會遇到同樣的問題。」
(回目錄)



「產學專班工會化」改革芻議--高教政策的迷思系列之六
  ■林柏儀
除了在「數量」上進行宏觀調控,推動「私校合併減半公共化」外,還能怎麼樣面對、削減高教「私有化」與「擴張」的狀況呢?將焦距放得更具體與微觀,我發現,教育部近年來推動的「產學專班」,是一個相當具有改革潛力的政策,也凸顯了許多既有的問題,值得關注與介入。

產學專班計畫的契機

教育部技職司從2005年開始推動「產學攜手計畫」,嘗試將高職、技職院校與企業連結合作,使學生從在學期間「一邊工作一邊學習」:部份時間在產業裡工作,部份時間回學校學習。根據計畫內容,只要進入「產學專班」,即等於同時取得學籍與工作機會,而且這不同於過往「建教合作」裡高度受剝削的「實習」,學生在產業界的工作往往能取得一定標準的薪資,平均工作一週5天,一天8小時,普遍可取得2萬5千元的月薪。

到了2008年今年,已經有70個學校參與(40個高職、30個技職院校),共設立了97個產學專班,累計學生/員工超過5千人,參與合作的企業包括了台積電、聯電等知名企業,儼然成為新的就學選擇。產學專班的蓬勃發展,以及在招生上較其他一般技職院校更受學生青睞,頗為台灣技職教育帶來了新的面貌。

基本上我認為,此種「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的模式,提供了學生提早就業、獲取足以維生薪資的機會,將有可能減弱「不斷擴張的教育競爭」邏輯;倘若其更擴大規模且強化勞動保障,對解決「高教擴張問題」具有釜底抽薪的效果,值得推廣。甚至可以這麼說,我認為產學專班的「提前就業」制度,根本就應該從高職階段就完全落實,並且應當用以刺激其他(高教)教育政策,思考如何讓學生更能提前就業,減少剝削性、不必要的高教擴張和文憑競爭。

雙重剝削下的「慘學專班」

然而,在教育部的邏輯中,似乎並沒有這樣的深層期許。教育部坦言,設立產學專班最主要的目的,在於「提供家庭經濟弱勢學生優先就學機會,減輕其經濟負擔」,說到底,很可能也只是「讓窮學生能提早賺錢,來受更多教育、承擔更多的教育負擔」。而產學專班在現實的運作中,也出現和凸顯了許多問題。

在去年9月時,中華技術學院航空管理系的產學專班學生向95聯盟申訴,就是一個最好的案例。學生們指出,在機場的工作廠商「桃勤公司」所給予的實際薪資,和學校招生宣傳時說的不同,原本說好有月薪2萬5千元,結果變成只有1萬9千元,而原本宣稱的加班費、車馬費、三節獎金等福利也都落空。除此之外,學校招生時宣傳這是一個能夠「結合理論與實務」的產學專班,將提供專業性、有意義的工作機會,但結果學生實際做的,卻是最底層的清潔工、搬運工等非技術性工作。不但工作相當勞累,也得接受不合理的管理,平時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不夠。而儘管這樣吃苦2到4年下來,卻只有約3分之1的人能畢業後有資格留下來繼續任用,簡直就是被「用完就丟」的「臨時工」。

另一方面,校方提供的課程,也與專業內容幾乎完全無關。一週只上一天課,上的卻是國文、軍訓、管理學。這樣7學分的課,四技部一學期卻還是收費4萬元!工作發生了任何問題,學生對其感到不滿,校方也不做應有的協調責任,只是勸學生「出來工作就是要適應」、「只要認真努力,畢了業就有留下來繼續工作的機會」……。於是,在廠商、校方的雙重剝削下,產學專班幾乎成了「慘學專班」!

在去年中華航管產學專班學生的抗爭事件後,學生終於爭回了應有了2萬5千元月薪,以及轉班退費的權利。然而,對於廠商把學生當廉價非技術性勞工使用,不給予升遷管道、用完就丟的作法,以及校方「只上一天課,卻收全額學費」的作法,在教育部不積極介入的情況下,仍是莫可奈何。

「在學工會化」的想像

我認為,「慘學專班」的狀況提供了一個啟示:一個具有良善可能的政策和制度,在人民缺乏力量、資本強權橫行的狀況下,也仍可能造就更壓迫、更剝削的狀況。除非,制度的運作過程,受到了應有的良善管制,或者,內部有著足以監督的基層團結力量。而「工會化」,就是創造此種力量最關鍵的一步。

以產學專班的學生為例,他們不只是在學學生,同時也是同一個工作場域的同事,也具有該廠商的員工身份;倘若每一個產學專班光是「以班級為單位」超過30人組織發起成立工會,或者加入既有的工會組織,在「產業工會」的框架下,將出現「台積電產業工會」、「聯電產業工會」等先以「產學專班」成員為主力的工會,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

他們將能夠在勞動法令保障的工會權利架構下與雇主談判,要求落實勞動基準法保障的「不定期勞雇契約」,以杜絕各種「用完就丟」、「惡性競爭正職機會」的窘境,讓產學專班畢業就能受保障地繼續就業,而不需再升學競爭、就業競爭。如此重新打造出「內部勞力市場」,才能夠有效地限縮工作競爭壓力帶來的教育競爭,並且讓產學專班學生受廠商肯認,視其為「正式的培育性人力」,給予應有的技術性訓練學習。

另一方面,回到教育場域,他們可以與校方談判參與規劃課程內容,不但可要求教育內容的專業性,同時也可要求教育成為一個「促進勞動保障」的場域,協助他們團結與爭議,教導勞動法令與組織技術,而不只是個以資本積累需求為目的的職業訓練所。進一步地,在學生和人民參與的教育過程下,克服「教育異化」的累積競爭力邏輯,創造讓學生「認識世界、邁向解放」的可能。

或者,產學專班學生們能團結地向教育部施壓,要求教育部積極介入管制校方與資方,讓「雙重剝削」與「慘學專班」不再可能,至少,這種「只上一天課,卻收全額學費」的行為,在「按學分數收費」的基本規則下,也會受到應有的矯正。

其實,產學專班學生「在學工會化」的想像,對於廣大高教學生投入抵抗資本壓迫的路來說,只是一個起頭而已。為了要能夠改變資本主義下工作競爭壓力所帶給人民的壓迫,團結勞動力與資本談判協商的「工會化」努力,越來越有必要延伸到正式工作前的學生族群。如此不但才能改變學生持續競爭的高教育負擔處境,也才能縮減「廉價的產業後備軍」對集體勞工的威脅。只不過,產學專班學生基於其同學、同事的雙重身份,具有直接的一致利益,更有可能擔起這樣的火車頭工作,值得青年社運工作者投入心力組織。

長遠來說,或許有哪一天,「在學工會化」是能延伸到各個教育階段、領域,將學生們組織起來,來爭取其現在或未來在工作上的權益,爭回普遍性的「尊嚴工作」機會,也爭回「認識世界、邁向解放」的高教可能。

(青年勞動95聯盟執行委員)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