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9-30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9-30》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一場公害倖存者的鬥爭--紀錄片《油症──與毒共存》 
  ◎比較資本主義下的歐美環保運動發展 
  ◎五大湖法案定案 全美將齊心保育水資源 
  ◎參議院檢視布希環境執政紀錄 共和黨抵制 



環境前線:一場公害倖存者的鬥爭--紀錄片《油症──與毒共存》
  ■崔愫欣
1979年在台灣,台中惠明盲校師生一百多人吃了由米糠油煮成的食物,皮膚開始變黑生瘡,指甲變黑,官方調查數月毫無進展,遲遲不敢發佈食用油可能受相關污染的警訊,直到當年10月,經過日本九州大學的檢驗結果出爐,證實米糠油內添加的多氯聯苯就是中毒的禍首,官方才正式查封彰化油脂公司,這時,受害人數已多達2,025人,是台灣環境公害史上最嚴重的悲劇。

2008年在中國,新聞揭發大陸商人為了降低成本及冒充高蛋白食品,在奶粉中加入三聚氰胺,導致嬰兒罹患腎結石,甚至因此死亡。由於大陸奶粉做為原物料行銷全球,毒奶風暴造成各國恐慌,台灣政府將食物成品中含大陸製造之植物性蛋白、奶精、乳製品等成分者一律下架檢驗,受害人數尚無法估計。

不同的時代,相同的事件,如今人人談之色變的毒奶事件,原來一點都不是新鮮事,但是等到新聞熱度消退之後呢?除了受害者本身,還會有多少人記得?而政府又能記取多少教訓?不會再犯下同樣的疏失與漏洞?現在的毒奶事件,讓受害廠商與民眾無法置信,衛生署難道不用為進口的食品檢驗負責?怎麼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回顧過往,這些歷史令人不禁擔心與憂慮,難道人們必須永遠與毒共存?

在台灣長大的我們,除了仍存有當年記憶的一代,依稀記得台灣曾發生過多氯聯苯毒油事件,有新聞的那一陣子,許多人不敢吃外食,生怕也吃到毒油;但事件過後,在台灣環保及公衛史上具有重要性的多氯聯苯毒油事件,還有多少人記得?在國民教育中沒有,甚至在醫學基礎教育中也沒有,這段歷史被社會選擇遺忘了。

但是受害者無法選擇遺忘,事隔30年,終於有了第一部關於多氯聯苯事件受害者的紀錄片《油症──與毒共存》出現,讓這件被遺忘的事件重新展現在台灣社會面前。

這部紀錄片在9月27日舉辦了首映會,隨即將開始全台巡迴放映,片中不僅僅是敘述了歷史事件,更多的是紀錄當年的受害者是如何堅強求存,患者不但顏面皮膚受損,毒性引發內臟、神經、生殖及免疫系統的諸多病症,而更嚴重的是女性患者會透過懷孕過程將毒性傳給下一代,其中有的因癌症過世,有的甚至在抑鬱難解下自殺。這不只是隨機的受害,由於米糠油比較便宜,受害者多半是社經地位較低的中下階層民眾,而令人不敢置信的是,由於國家的漠視,這一群油症受害者竟然無法從加害者或是政府得到任何制度性的補償。片中紀錄的主角的的確確是一路努力奮鬥下來的公害倖存者!他們抵抗的不只是身體內的毒,更包括社會的不公與歧視,制度的扭曲與漠視!

時隔多年,歷史現場的重建是件不容易的事,如何將對個人受害的同情,轉化到對社會結構的批判,也是不容易的。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蔡崇隆導演拍攝了以此為題材的紀錄片,實有深意。影片的介紹文字中開宗明義地說出了:「今日中國的三鹿毒奶粉事件,豈非是30年前台灣多氯聯苯米糠油中毒事件的翻版?而30年前台灣米糠油事件,不正是40年前日本九州油症的翻版?若不回到原點,細細檢視事件的軌跡,下一個悲劇又將在哪裡發生?」

這些公害倖存者的鬥爭,是在為我們留下歷史,讓人們去檢討與反省悲劇要如何不再發生,雖然時代進步了,但是仍然有為了開發與利益不擇手段的企業,仍有短視蠻頇無能的政府,我們的食品、空氣、飲水仍持續被檢查出含有各式各樣的化學物品,這些是真正關乎生存重要的事,而非新聞上短暫的政治口水,這一部紀錄片不但告訴我們這段不能遺忘的歷史,而且也讓我們知道,跟真實社會的這些倖存者相比,一切政客的謊言都無所遁形。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回目錄)



比較資本主義下的歐美環保運動發展
  ■倪世傑
過去,我們討論過為何德國與美國發展出不同的再生能源政策,在不同的資本主義(Varieties of Capitalism)體制下,西方國家的環保運動也呈現不同的風貌,而這些差異同常來自於歐陸與美國民主政治不同的實踐歷史。比如說,歐陸在18到19世紀多多少少都經歷過反抗皇權的鬥爭,並在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階級政治,也因為階級政治的鬥爭,帶來了強調參與及對話的協和式民主機制;美國在歷史上一直沒有君主的問題,在移民社會中階級問題並不尖銳,地區之間的差異往往是鬥爭的來源,像是南北戰爭,而非法國巴黎公社、德國耶拿起義等階級鬥爭。

這直接影響了美國和歐洲的環保團體如何讓公眾理解「環保運動的訴求」。美國是一個兩黨制的三權分立國家,無論在聯邦還是各州的層次,環保運動必須時常面對環保不友善的共和黨主政,缺乏活力以及財團滲透的各級議會,還有保守且毫不留情法院體系。對環保運動而言,在美國,決戰點往往只能在國會的立法結果,因此高度依賴於提供各種數據以佐證環保訴求的專家,環保議題變成專業間的論辯,因此遠離了一般民眾的理解;再加上美國社會中一貫存在反菁英主義傳統,民眾難以被動員起來關心環境議題。在歐陸國家的環保運動中,對「科學」的角色是呈現較批判性的態度,對科學能夠解決人類發展中的問題這一觀點是相當質疑的,畢竟,相當多的問題是從「科學」中產生,像是基因改造食品,就是基因科學發展下的產物。也因此,歐洲對基改食品的反對聲浪,遠遠高於美國。

再來是制度層面的影響。歐陸國家擁有或多或少的組合主義傳統,從瑞典的社會統合主義,到挪威的多元統合主義不一而足,在社會對話及參與為核心的制度設計下,各利害關係人(stakeholders)都可以坐上談判桌進行正式或非正式的協商,進行利益的分配與調處,任何的決策過程都是各方妥協下的產物。在美國,決戰點不是在國會最後的立法,就是法院最後的判決,對抗性質相當濃厚,因此美國的環保運動與企業還有政府的關係,也往往是對抗性的,合作的狀況甚為少見。

不同的環保運動發展軌跡也是造成歐美環保運動出現差異的重要因素。在歐陸國家,勞工運動、階級政治與社會(民主)主義是重要的社運歷史傳統,環保運動的組織、工作者與左翼的階級政治的意識形態與理念較為接近,對社會正義、階級壓迫、社會不平等的看法較為類似,存在對話的基礎。但在美國,由於階級政治不發達,環保運動較多是出於非政治取向的後物質主義反應,不能說美國的環保運動政治程度不高,但美國並未如歐陸國家能夠發展出實質意義的綠黨。

但這並不代表美國環保運動呈現孤立發展的態勢,與一般預期相反,美國的環保運動與其他社會運動的聯盟反而是強的,透過聯盟方式取得更大的政治影響力,比如說環保運動與工會、與婦女運動之間的聯盟。這與美國多元主義的傳統有關,各團體彼此獨立,但不排除議題性的結合。在歐洲,反而因為存在對話機制,環保運動未必需要與其他運動的聯盟強化其影響力,因為協和式的體制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參與對話的權力。

從議題設定、運動歷史軌跡以及與其他社運的聯盟這三點,觀察台灣的環保運動,也可以得出另一種鮮明的形象。就歷史軌跡來看,在戒嚴體制下幾乎消滅了台灣社會運動發展的空間,解嚴後的社會運動大部分都與民進黨存在過或多或少的合作關係,也因此當民進黨從地方到中央的執政過程中,許多過去的環保人士都成了政府官僚體系的一部分(高成炎曾任資策會副董事長、曹愛蘭曾任北縣政府勞工局長與勞委會副主委),吸納環保運動的能量。另一方面,台灣的各級選舉相當頻繁,許多地方性的環保問題可以透過地方政治機會結構解決,消弭了進一步鬥爭的可能性。而環保團體因為基層力量較弱,在議題上與特定立委合作也成為其重要的行動方式,進而降低形成綠色政治力量的需求。最後,由於台灣諸多社運團體都流於議題取向,存在同樣的行動邏輯,因此短期內還看不出運動界彼此聯盟的可能性。

(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回目錄)



五大湖法案定案 全美將齊心保育水資源
  編譯■施宏燕 審校■蔡麗伶、禾引
美國國會23日以390對25的高票通過五大湖區的保育專款,確保將永續使用這片覆蓋北美90%的淡水水域。五大湖州政府和環保人士對於國會正視水資源保護,同表讚揚。

目前,五大湖暨聖羅倫斯河流域水資源法案(Great Lakes-St. Lawrence River Basin Water Resources Compact)已獲得參議院及五大湖所在的每個州議會通過,終於結束長達7年的立法程序。這項提案將再提交布希,兌現他曾經答應將要簽署的允諾。

2005年,五大湖區內的美國8州政府曾和加拿大安大略及魁北克達成一項類似信任協定,希望對五大湖水資源使用計畫提出更好的區域性整合。

這次簽署的法案更加強調水資源需求日增,與汲取湖水的壓力問題。根據法案,日後將禁止再擴增汲取湖水的範圍,不過原本的汲取範圍在多項嚴格條件的限制下,流域附近的社區還是可以使用。

這項有關北美洲水資源利用的法案,是2005年12月由伊利諾州、印第安納州、密西根州、明尼蘇達州、紐約州、俄亥俄州、賓州以及威斯康辛州等州政府所協商,歷時近5年,最後終送至國會立法。

紐約州長派特森(David Paterson)表示:「五大湖法案通過,能確保控管汲取湖水所造成的危害,並為下一代保護這片覆蓋地球1/5淡水水域以及提供90%美國的珍貴淡水。」

這分法案將確保經由永續利用與可信任的水資源管理來維繫五大湖的生態。

各州將依法案的統一標準檢視五大湖流域的水源使用,不過未來還是可視當地政府的水資源管理計畫調整。

法案中也強調將發展區域性水資源保護與成效,每5年檢視實行成果。各州也應主動或依指示發展並實行相關計畫。

朝野在各方面的共識對法案是重要的支持,執政黨和在野黨議員、行政首長、地方政府人員以及資金管理者等等都能投入心力參與計畫。

民眾持續參與亦是法案執行中不可或缺的成份。由各州環境團體聯盟組成的非營利組織「環境美國」(Environment America),在最近的報告中指出,美國應當將水資源利用的效能列為首要目標,不該一逕地從五大湖和其他水道系統取水。環境美國淨水提倡計畫的李維(Christy Leavitt)表示:「保護五大湖不只是民主黨或共和黨該關注的事,這應是全美國都必須關心的議題。增進使用水的效能,就是發展節水的好方法。」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回目錄)



參議院檢視布希環境執政紀錄 共和黨抵制
  編譯■吳萃慧 審校■蔡麗伶
美國參議院環境與公共事務委員會(Senat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Works Committee)9月24日舉辦一場聽證會,檢視布希政府在公共衛生及環境事務上的執政紀錄,但是這場聽證會中,該委員會副主席(Ranking Member)、奧克拉荷馬州共和黨參議員殷霍夫(James Inhofe)並未出席,他是委員會的前主席。

參議員殷霍夫並非生病或是出遠門,而是蓄意抵制這場聽證會,並且安排兩位政府單位見證人表達他的抗議。結果,這兩位見證人都沒參加聽證會,也沒有任何一位共和黨委員參與此會。

殷霍夫的發言人馬瑞諾(Marc Morano)表示,這是參議員殷霍夫第一次對環境與公共事務委員會聽證會進行抗議。馬瑞諾說:「參議員殷霍夫的行動是要反制委員會多數黨(the Majority)拒絕同意一個少數黨(Minority)在這整個110期議期內所要求的聽證會,儘管這個少數黨已經要求許多次了。」

馬瑞諾表示,參議員殷霍夫曾經兩次以書面方式要求舉辦一個聽證會,來檢視「乙醇對全球糧食及牲畜飼料價格影響上新興問題、有關經濟永續性、運輸及基礎建設上的需求、水源使用以及許多其他環境議題」。在2006年參議員選舉以前,共和黨掌控參議院的時期,殷霍夫是該委員會前主席,他曾同意3項少數黨舉辦聽證會的請求。

一位參議院多數黨的職員表示,事實上,現任委員會主席的加州參議員鮑克瑟(Barbara Boxer)曾同意舉辦殷霍夫所要求的乙醇聽證會,但是時間安排上一直是項挑戰。根據這個消息來源在2007年8月23日所表示的,殷霍夫的其他聽證會要求都已經獲得同意,而鮑克瑟也允許參議員殷霍夫在奧克拉荷馬州主持「瀕危物種法案」(Endangered Species Act)及石油工業聽證會,這場聽證會是這位奧克拉荷馬州參議員所特別要求的。

消息來源還指出,參議員殷霍夫要求舉行其他有關「美國氣候安全法案」(America's Climate Security Act,譯註:又稱為Lieberman-Warner climate change bill,由Lieberman及Warner兩位參議員提出)的幾場聽證會,而這些聽證會也被照辦。

委員會裡的民主黨參議員們在9月24日的聽證會中聽取許多在布希政府環境及公共衛生執政紀錄裡都十分重要的見證人的說詞。

見證人之一的克拉克(Jamie Rappaport Clark)是野生動物守護者(Defenders of Wildlife)組織的行政副總裁。她曾在美國聯邦政府的國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及內政部(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服務20年。她在柯林頓政府時期的1997至2001年擔任美國漁業與野生動物局(U.S. Fish and Wildlife Service)的主任。克拉克告訴委員們:「布希政府的所作所為擺明了是要對『瀕危物種法案』所列瀕危物種的保護工作採取拖延戰術。」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