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0-01》 |
本期內容 | |
◎教育論壇:啟動草根教改 | |
◎英語充電站:外語政策與國際素養 |
教育論壇:啟動草根教改 | |
■羅德水 | |
自410大遊行倡議教改迄今已歷14個年頭,這些年來,教改相關問題逐一浮現,諸如:國教向上或向下延伸?九年一貫課程是否調整?國中生升學、高中職定位、大學招生問題等,基此,教育部已分別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高等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中小學教育永續發展委員會」,進行通盤檢討。 在此固然樂見教育部針對前揭重大教育議題提出解決之道,惟仍要指出,自從民國83年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成立並提出「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以來,關於教育改革,我們缺的並非一次又一次的檢討會與報告書,事實證明,十餘年來,台灣教育改革已然陷入無限輪迴的困境。 例如,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之實施,當年推動時,無論是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參與試辦的學校校長、乃至於協助課程規劃的學者專家,無不宣稱新課程將為台灣的國民教育帶來新願景,甚至對提出配套不足警訊的基層教育人員戴上「消極抗拒」、「反改革」的大帽子。可悲復可笑的是,幾年過去,帶頭摧毀所謂新課程願景的,不是別人,竟然正是當年極力鼓吹新課程理想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 再以近年來備受批評的所謂大學生程度低落一事為例,事實上,廣設大學的這十多年,不正好也是台灣出生人口急遽下降的年代?易言之,如今大學入學門檻頻創新低,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制訂廣設大學政策時即可預見,遺憾的是,在輿論強力要求檢討時,仍只見官員夸夸其談所謂後段大學的退場機制,甚少看到主其事者願意為當初錯誤的高教政策道歉。 舉以上兩個例子說明,用意不在唱衰教育部成立3個檢討委員會無助於解決問題,而是要指出:有許多教育事務的改變,是完全無須經由結構調整或提出新政策即可達成的;我們以為,在教育部再次進行教改檢討的同時,民間社會、特別是學校教育人員與學生家長,更應同步啟動草根教改。 何謂草根教改呢?亦即,在討論校園事務時或教學現場中落實教育改革精神。以中小學為例,校務會議法制化後,舉凡校務發展計畫、學校重要章則、甚至教科圖書之選用,均有待各校校務會議議決,以此觀之,校務會議的議事品質與專業性不啻決定了學校校務發展之走向。再如各校課程發展委員會之設置與功能,小從各學習領域節數如何安排,大到學校是否敢於拒絕主管機關違反法令與教育專業的各種指令,相當程度均取決於課程發展委員會是否願意堅持教育專業?若能於校務會議與課程發展委員會堅持教育專業,定能有所發揮。 無可諱言,培養教師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是過去推動教育改革時甚少被提及的環節,加上相關的教改檢討會議大多以教育官員、學者專家為主,久而久之,許多基層教師對於類似的教改檢討早已無動於衷。其實,基層教育人員不應枉自菲薄,誰說基層教師只能成為執行教育政令的工具?相較於曠日廢時的結構性或重大政策調整,只要教師願意將對教育專業的堅持,落實於校園公共事務的討論與教學現場的師生互動,基層教師的微小改變,有朝一日必能成為推動教改的巨大能量,進而從根本翻轉由上而下又不見得專業的決策模式,相信這也才是實現教改理想的關鍵所在。 (教師) |
|
(回目錄) |
英語充電站:外語政策與國際素養 | |
■李振清 | |
在20與21世紀全球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與科技的發展中,外語能力一直都是各國政府培育國際人才的重點政策之一。有效制訂並落實全方位外語政策的國家,大都呈現出教育制度健全、文化多元、科技發達、經濟繁榮、國力蓬勃的景象。雖然外語僅是一種人際與國際間傳遞思想的工具,但這種外語工具若能有效發揮與應用,確可改變一個社會的文化創新與未來發展。 英文與中文是當前全世界最重要、最具影響潛力的語言。在20世紀裡,英文已是全球非英語系國家公認為最重要的外語;中文則在本世紀嶄露頭角,成為西方國家熱衷學習的重點外語。任何想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國際政策釐定者,大都會把英文與中文制訂為外語政策的主軸,從而藉由教育、文化、外交的實質推動,落實全面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也藉此開創一個活絡與繁榮的現代化國家。 對台灣來說,外語並非僅限於英文。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等,也是國內各大學推廣的外語。為了因應國際社會的需要,韓文、阿拉伯文,甚至越南文也逐漸引進外語教學的新場域。然而,以目前的國際情勢來衡量,英語還是全球「外語」的核心。 歷史上曾長期排斥英語文的法國人,目前也開始緊跟北歐國家如瑞典、丹麥等國的腳步,積極學習英文。那是國際上的現實。有鑑於全球的多元發展與變遷,台灣更不能讓現代教育體制下衍生的「菜英文」,裹住自己邁向21世紀的步伐。今(2008)年9月19日由國立政治大學公企中心舉辦的「公共政策論壇:國家外語政策座談會」,意義深遠,同時也有深入探討的必要。 英(外)語政策的台灣共識 參加此次「國家外語政策座談會」的成員,包括了產、官、學界的代表。對教育改革與教育國際化至為關切的教育部政務次長呂木琳博士,在會中明示教育部對英(外)語教育政策的重視。教育部在全國各大學與高中,廣為推動的「第二外語教學」,包括日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等,就是一項具體的證明。 國立政治大學吳思華校長在場中表達對國家外語政策與國家前瞻的高度關切。在他主政下的國立政治大學,不斷藉由英(外)語文能力的提升,直接帶動校園的多元化與國際學術交流熱潮。筆者有幸多次參與盛會,也見證了政大學生英(外)語文能力提升的事實。 立法委員賴士葆對「高等教育與外語政策」著墨甚多。曾親自參與「挑戰2008: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的賴委員,非常關切台灣各大學的英語文教學績效,與整體的外語能力表現。因此,除了多元的外語政策與終身外語學習外,他建議「研擬國家考試加考英文」。這點很值得進一步探討。 輔英科技大學人文與管理學院院長陳英輝教授在「英語文全球在地化趨勢」中強調,國際英語已邁向區域性的多元特色。西方語言學家(Brown, 1995; Crystal, 1997; Hansen, 1997; Widdowson, 1994),均指出全世界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可以宣稱擁有英語的所有權(ownership)。當英語已成為全球共有的語言時,它在國際上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不可缺乏的基本工具。 《新聞週刊》(Newsweek)繼1982年的「English, English Everywhere」封面故事報導後,又在2005年3月7日以「Who Owns English? Non-Native Speakers Are Transforming the Global Language.」(誰擁有英語?非英語人士正在改變國際語言)為主題,強調一項全球性的事實:從政治、外交、文化、(高等)教育、科技研究與發展到經貿,英語幾乎已經成為人類各種行業的共同語言。 美國學者史密斯(Larry E. Smith)與伊利諾大學教授Braj B. Kachru所創辦的World Englishes學術期刊,就著眼在此種英語全球化與在地化現實詮釋,與理論探討上。 語言學家H. G. Wells在他1933年的科幻作品(work of science fiction)「The Shape of Things to Come」中,早已預測,到了2020年時,全球各行各業的人士,幾乎沒有人不懂得英語這種「世界語」(lingua franca)了。這也是陳英輝教授特別強調的一點。 高等教育與外語政策-英(外)語能力培養 21世紀是高等教育趨向更緊密的全球交流與學術合作,各國共通互惠、資源分享,提昇教育品質。這種高等教育國際化暨國際學術合作的契機,是現代人類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和省思所獲得的結論。哈佛大學前校長魯登斯坦(Rudenstine, 2001: 189)引用美國19世紀的小說家兼歷史學者Henry B. Adams(1838-1918)的宏觀思維,強調「教育並非僅侷限於正規教育,而是要追求,並儘量瞭解與涉獵全球事務的努力。」 一百多年後,Henry B. Adams的國際化學術交流與合作主張,已蔚然成為各先進國家提昇高等教育品質與人才培育的基本觀念。在世界各國一片培育人才,或育成「人力資本」(human capital)聲中,高等教育國際化、全球化的高等教育市場競爭(郭為藩,2004)、英語文能力提昇與有效教學,以及倫理的重建與實踐等,也已是全球各國積極推動的重要高等教育政策。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於95年3月在國立政治大學的一場演講中,針對台灣的高等教育現象慨然指出:「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台灣大學生共通的弱點是英文能力不夠強,無法充分吸收其他國家的創新研發。」(許佳佳,2006)。加上社會上混亂的價值觀,倫理偏差的弱點,亦快速浮現於高等學府。如此一來,大學生的英語文能力與國際觀也逐漸江河日下。大學生多元知識的歷練,以及宏觀思維,也快速式微。 從2002-2008年大學指考英文考科顯現的偏峰低分現象,到大學英文課程的規劃與實施,逐漸突顯出英語文已經逐漸成為大部分學生焦慮的事實。影響所及,熱衷出國留學,或接受國際學術挑戰與歷練的年輕人,愈來愈少,品質也逐漸下滑。 面對各國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之際,台灣各大學校院積極推動的「大學評鑑」,以及提昇英(外)語能力、教學與研究品質的努力,其實可直接促成全球學術交流與大學國際化。透過英(外)語文聽、說、讀、寫、譯能力的提昇,是真正落實大學國際化,與提升高等教育品質的基本途徑。 不管喜歡英文,或討厭英文,英文已經成為無所不在的國際語了。而在世界貿易組織(WTO)、亞太經合會(APEC)、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ECD)、世界銀行(World Bank),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等重要國際組織的促成下,不懂英文可就無法汲取最新資訊,進而廣結國際善緣了。誠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著名的專欄作家Thomas L. Friedman在他的暢銷書《世界是平的》(The World Is Flat)所闡述的觀念:全球化體系中,拉平競爭的立足點,維繫不被邊緣化的思維平衡。而英語文能力就是藉以拓展國際視野,建構邁向國際化的重要基礎建設。 當然,這種成就的大前提,就是要具備充分的英語文溝通能力,和藉由英文汲取廣泛知識的能力。 外語政策與公務人員英(外)語能力培養 在2006 至2007年間,筆者與林全教授、陳朝威董事長等產學界代表,應公務人力發展中心之邀,在「領導研習營」中,分批對全國各單位12職等的公務人員介紹「國際觀與全球化思維」的理念。筆者對來自各部會的司長、處長、檢察官、參事、局長、主秘等人員,所再三強調的現代國際化觀念是:提升英語文能力、培養國際宏觀,進而建構國際社會所追求的現代倫理與品德素養。筆者認為真正提升英語文聽、說、讀、寫、譯實用力,是培養優秀現代公務人員的一大課題。 在「國家外語政策座談會」中,行政院人事行政局政務副局長鐘昱男先生所發表的「公務人員全球化能力與外語政策 」,與筆者長期關注的人才培育問題,不謀而合。 鐘副局長下面的這一段話,點出了現代公務人員的英(外)語文亟需提升的迫切性: 「公務人員是規劃及執行國家政策的火車頭,為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亟需培育具有宏觀全球視野及處理國際事務能力的文官團隊。馬總統曾特別提及國家考試應加考英文,俾使我國公務人員得以在嚴厲的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行政院自92年研擬訂頒『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以來,為推動「全球接軌、在地行動」的策略理念,復陸續訂頒「提高公務人員英語能力計畫」、「提升公務人員英語能力改進措施」及「推動全民參與英語能力檢定測驗計畫」,期透過與公務人員陞遷考核、訓練進修及任用遷調等人事管理措施緊密結合之推動策略,全面提升公務人員英語能力。」 人事行政局所提出的「全面提升公務人員英語能力」方案,其實已進行良久。筆者也間接參與該局所屬的「公務英語線上課程」規劃與審查。從過程中,發現積極努力提升英語文能力的優秀公務人員,為數頗多。這種面向多元化與國際化的「公務人員英語能力提升與改進措施」,極值得持續推廣。 英(外)語能力培養的全方位展望 為了提升全民英(外)語文實用能力與國際思維,筆者認為務實的功能性作為,應列為政策性的考量,包括學校與社會英外語教育的銜接,與終身教育的推動。 1.教師成長:強化教師英文及教學能力;落實職前及在職培訓,並熟諳英文教材教法與創新教學內涵。 2.課程設計/教學:提升英文教學品質、創新課程設計,藉以提升學習成效。 3.學生學習動機與熱忱:激發學生的學習熱忱;進行創意與多元輔導。 4.貫徹大學評鑑效能:藉由大學評鑑,提升英文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 5.大學指考與學測加考英語聽力測驗:外語教育政策與升學考試可相輔相成。韓國已實施大學入學考試加考英語聽力測驗,成效至佳。 6.研擬國家考試全面加考英文實用能力,藉以提升公務人員英文基礎能力。 以上的思維與策略,當然需要集思廣益,方能跳脫出考試與補習的窠臼。為了培育國家未來的優質人才,讓台灣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社會、提昇國際競爭力,大家均應坦開心胸,迎向21世紀的未來世界。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