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10-08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0-08》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何需等待釋憲? 
  ◎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系列一:外台會拍紀錄片 融合多元社會 
  ◎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系列二:外台會拍紀錄片 融合多元社會 
  ◎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系列三:從遷徙台灣 到落地生根 



教育論壇:何需等待釋憲?
  ■羅德水
立法院全院委員會於10月1日對司法院大法官被提名人黃茂榮、陳敏、葉百修、陳春生與陳新民等人進行資格審查。針對民進黨籍管碧玲、陳亭妃兩位委員有關「教育人員不得組織工會規定是否不合憲」的問題,5位大法官被提名人一致認為:教育人員不得組織工會的規定不合憲。雖然「民間監督司法院大法官人選聯盟」發表聲明抗議大法官資格審查粗糙,不過,在國民黨團全力支持、民進黨黨團未進場投票下,5位大法官被提名人仍然一如預期全數獲得通過。

在此,我們對於5位大法官被提名人適任與否,以及大法官提名、審查機制暫且不予評論,可以肯定的是,此時此刻有關教師組工會事宜已經成為國、民兩黨無可迴避的議題。

眾所周知,民進黨在野時雖將「工會聯合組織多元化,開放公教人員組織工會」的主張寫入黨的「行動綱領」,然而,過去8年執政期間,民進黨表面上不時強調「人權立國」、「轉型正義」,實際上對於如何兌現教師組織工會的承諾,卻始終不見具體作為,每當其執政下的教育官員發表阻止教師組織工會的謬論,亦不見民進黨相關黨政要員加以制止或澄清,長此以往,要人如何相信民進黨支持教師組工會的決心?取得政權後隨即背棄在野時的承諾,難道不是民進黨之所以敗選的主因?

民進黨應該看到,無論是基於對前揭錯誤經驗的徹底反省,或是以實際作為重拾黨外精神,乃至於回歸到最單純的在野黨角色,對已經在野且是國會少數黨的民進黨來說,全力支持教師組織工會毋寧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相較於在野的民進黨,「完全執政」的國民黨對教師工會又該採取什麼立場?是以行動證明經歷8年在野洗禮的國民黨已經浴火重生?或是再次回到過往威權時期反對教師工會的立場?答案同樣不言可喻。

我們以為,正如同無從選擇的民進黨一樣,完全執政後的國民黨對教師組工會一事同樣無可迴避。過去8年民進黨執政期間,由於國內政局屢屢發生「朝小野大」的情形,使得民進黨每每可以大玩其兩手策略,將教師工會無法解禁的責任加諸於立法院的多數黨-國民黨團。相較之下,如今的國民黨不僅行政大權在握,就連國會也牢牢掌握4分之3席次,客觀上已經不容國民黨重施兩手策略的故技,易言之,對完全執政的國民黨而言,對教師工會的態度,要非全力支持,就是全力阻擋,絕無模稜兩可、游移取利的空間。

以目前國民黨完全執政的態勢觀察,要證明該黨真有決心擺脫固有的威權形象倒也簡單,亦即,在第7屆國會任內完成修法開放公教人員組織工會;相反地,如果國民黨壓根無心解禁,不啻等於告訴所有教師工會的支持者,無須再對體制內修法抱持任何幻想,人民應以具體行動維護憲法所賦予的基本權利。不過,必須提醒國民黨的是,若國民黨選擇走回昔日威權政黨的舊路,首先必須向人民說明清楚,為何在全面執政下,馬英九總統的競選政見仍然跳票?

討論至此可知,雖然國、民兩黨目前執政與在野之角色互易,但兩黨對教師組工會一事反而不再有推託逃避的空間,以此觀之,立委詢問大法官禁止教師組工會是否合憲,根本就是個假議題,國、民兩黨如有決心,何需等待大法官釋憲?本會期即應將工會法第4條修正案排入優先法案,並儘速完成修法。

(教師)
(回目錄)



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系列一:外台會拍紀錄片 融合多元社會
  ■中央社
社團法人外省台灣人協會「榮光一班」培訓各行各業學員拍攝的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最近首次影展播映10部外省庶民故事,獲得社會熱烈迴響,也期待在台灣社會或隱或現的族群對立氣氛中,發揮修補社會裂痕的融合橋樑功能。

外省台灣人協會(簡稱外台會)秘書長黃洛斐表示,許多同樣出身學生運動的朋友一直參與台灣民主與社會進步的打拚,但在後來選舉中,發現原來的朋友變了,變成用政治與立場看其他人如老榮民,令很多人難過,也促成外省台灣人協會(簡稱外台會)成立。

身為外省第二代的黃洛斐說,全世界的軍人都用年輕的性命捍衛國家,到老後,許多國家都有軍人退休制度,台灣近年卻對老榮民以放大的挑動態度做政治論述,許多外省榮民長輩的生命故事未被好好整理,長輩們已不認識當初所為奮戰的國家;但人要被社會接受、要被政府肯定,因此,外台會希望用文化的、軟性的方式,引導社會對立的兩方看到對方的故事且相互理解。

外省台灣人到底有多少?黃洛斐指出,近代戰爭導致的又一次人口大遷移,估計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時,跟著來台的所謂外省人大約兩百萬人,其中,有60萬名軍人,與當時的台灣人約6百萬人在蕞薾小島上,從228白色恐怖事件至今60多年,族群融合的道路艱辛有如難於上青天,也成政治人物操弄分化的工具。

前述60萬名軍人與眷屬安置在全台灣各地的眷村,形成世界上唯一的眷村文化,隨著一甲子時代變遷,許多老兵逐漸凋零,眷村逐漸老舊破敗,國民黨政府因此推動眷村改建工程;而行政院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最新統計顯示,榮民總數剩約49萬人,僅有8萬餘人有資格領取就養金,其中有1萬3千餘人是本省籍榮民。

擔憂眷村明年98年度全面拆建後,台灣重要文化特色之一的眷村文化將消逝,外台會也督促跨黨派立法委員修法把文化保存納入國軍眷村改建條例,外台會創辦人之一、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張茂桂時常說,希望眷村成為台灣多元文化、公民社會的資產。

外台會也試圖透過文化工作的人性關懷及記憶重建反思來修補社會裂痕,今年推動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人才培訓,經過專業培訓,來自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導演」初試啼聲,掌鏡轉出外省庶民的時代辛酸,影展的「父親」、「聚落」、「外省第一代」3個類型紀錄片10部,在叫好聲中帶給大家更多元的外省台灣人面貌。
(回目錄)



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系列二:外台會拍紀錄片 融合多元社會
  ■中央社
第二代掌鏡 化解老兵父親代溝

2008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影展播出《夢痕》、《變奏》等父親類型紀錄片,都是外省第二代兒女掌鏡紀錄外省第一代庶民父親的故事,偏見代溝因而化解,觀眾也有不同的感動,外省籍觀眾尤其認同老兵已在台落地生根不想回大陸的心聲。

《夢痕》導演陳一芸26歲、《變奏》導演林國欽50歲,都是第一次拿起攝影機拍攝老邁的父親。

陳一芸說,父親九歲離開江蘇鹽城老家跟國民軍逃難來台,耕讀傳家的祖父母叮囑父親不可學壞,父親也一直潔身自好,菸酒不沾,好學書畫,發現不可能反攻大陸就退伍,鑽研書畫創作拳指畫法,30年前約52歲時,娶小他28歲的苗栗客家女為妻,生下姊姊與她。

20幾年來,聽多了父親顛沛流離逃難的故事,陳一芸有些不以為然,不理解父親為什麼總是自律的不出門堅持創作,以高標準看別人而瞧不起別的老兵,影響她看外面也是自己認為對的才算對,這次拍攝紀錄片,父親很欣慰女兒願意接近他談創作,甚至老來罹患帕金森氏症與嚴重靜脈瘤的父親重新為她用拳指畫畫,也使她跨越偏見,開始理解與尊重。

林國欽是從16歲讀高中的兒子回想起自己的16歲,進而想瞭解84歲父親林海潮16歲從大陸當兵到台灣的過往大半生,因此參加外省台灣人協會的榮光眷影紀錄片人才培訓,導出第一部紀錄片《變奏》。

林海潮在紀錄片回憶,16歲時因20歲的哥哥新婚而代兄從軍跟日本作戰,參加海軍佈雷隊在長江佈雷,第一次打仗是半夜,沒家沒眷沒怕過,1949年隨部隊來台,遇到鄰居阿媽為人好並為女兒居間牽線,1955年結婚,林國欽說,父母攜手走過49個年頭,母親4年前不幸因肝硬化病逝。

林國欽陪伴父親走進曾經住過、改成國宅的眷村力行新村,回顧小時候家中總是有油條可吃,因為父親那時為了家計,以油條為副業,一晚可炸上一千多條油條;1988年父親首次回福州老家探親,重逢兄妹只講愉快事,1991年聽聞大伯死了,父親7年未回福州,1998年在他要求下一起回鄉掃墓才崩潰痛哭。

外省老兵來台各有不同際遇,紀錄片顯示他們當年變成軍人來台,都是時代戰爭命運的安排,如今都已在台娶妻生子,落地生根,對大陸只剩對親人的懷念。

觀眾則被陳一芸父母相互扶持的情感,以及母親不計較誰主內外而工作賺錢讓父親專心創作書畫所感動;一名大陸出生的外省籍觀眾被林海潮的三代同堂四代情感動,也說,「家在台灣感覺還是比較舒服」。
(回目錄)



榮光眷影社區紀錄片系列三:從遷徙台灣 到落地生根
  ■中央社
喜好攝影的前黑蝙蝠中隊外省老兵多年來投入拍攝眷村改建與荷花;雲南賈奶奶逃難時倉促嫁軍人來台先後生下6名子女,如今剩她孤獨中常送鞋給孤兒院童;吳奶奶河南開封唸高中時面臨共產黨解放軍壓境,倉促穿上7雙襪子隨國軍逃難來台;殊途同歸在台灣落地生根。

這些外省台灣人第一代因國共戰爭而遷徒來台的不同生命故事,由外省台灣人協會培訓的導演鄒立仁拍出《影像人生》,郭益昌拍出《賈奶奶的故事》,喻文莉拍出《七雙襪子》等紀錄片,讓外省第一代自己回憶。

鄒立仁是外省第二代眷村子弟,小時跟父母住桃園,結婚後租房子,到後來頂下的房子,都是眷村,面對眷村老舊破落被拆,相當失落,空軍少校退伍的他決定拍眷村改建國宅的紀錄片,認識的外省老兵劉伯伯說有照片,才知其無師自通攝影,愛拍荷花,細談又知曾是黑蝙蝠中隊空軍英雄,使他的紀錄片變成劇情片。

80歲的劉伯伯花4、5年時間同時拍下眷村身影與荷花,想使眷村活回來的鄒立仁看到劉伯伯拍照時全身抖動,心想不知什麼力量讓劉伯伯這樣,因而拍出老人家抓住荷花盛開到凋謝、戰時出任務同志驟然消逝,與眷村改建等融合個人與國家情感的老兵「影像人生」。

郭益昌是新竹清華大學人類所研究生,他只想紀錄原已認識的外省賈奶奶生命故事,他說,賈奶奶在雲南倉促嫁軍人,戰亂中生下兒女各一,後來隨丈夫與軍隊來台,物質匱乏中重建一個家非常困難,外省奶奶戰亂中如何做母親的故事已超越族群議題的意義。

落腳岡山眷村的賈奶奶一共生下6個子女,生活困苦到曾經不想活,卻仍為孩子活下去,如今子女長成,有兩個小孫女,卻大都在外,辛苦大半生的她,落地生根後,也與台灣許多老人一樣孤獨,常捐鞋給孤兒院童,也到長青學苑上課排遣孤寂,企盼子女常回家探望。

喻文莉是外省第二代,外婆早已逝去,眷村離她也已遙遠,但工作的事務所承辦眷村改建,要做田野調查找外省第一代多人供拍攝眷村紀錄片。

因此,她參加培訓學習把人文情感融入紀錄片的專業;找到的河南籍78歲吳奶奶,活潑親切似外婆,談到17歲在開封唸高中,在淪陷前緊急穿上7雙襪子與7件內褲逃難,逃到上海,因國軍一路撤退,再往南逃,最後到台灣眷村落腳的戰亂故事,仍然激動不已。

影展觀眾看了這些外省第一代台灣人回憶紀錄片,覺得年輕人應該知道,在台灣能生活安逸,全是外省第一代軍人當年血汗換來的,也不應該質疑政府編大筆錢養榮民,政府還應該給榮民更多照顧才對。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