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俞伶 │嬉遊文字

俞伶 │嬉遊文字
2008.10.13/報主.俞伶

本期內容:
‧★語言幻化模糊難辨的身影
‧★偉大的人必須終生感受深沈的悲傷
‧★生命可以冷然得冠冕堂皇
‧資料來源

★語言幻化模糊難辨的身影

「死亡」除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之外,還有些什麼?

始終無法想像,「殺人」意念的成形,憤怒可能是肇因、怨恨也能是動力,然而施以暴力、眼睜睜看著一個人斷氣!還是教我百思不得其解。
也許就像蟑螂也可能永遠不能明白,我怎能輕易一腳就將牠跺得黃汁四溢?

然真是這樣?

依照慣常的邏輯思維,我們揣想一個人之所以跳脫常軌、做出異於常人的行徑,必然受過無法抹滅的生命重創,於是追本溯源,總不免發現,幼年的生活經驗,通常都是禍因。

母親羊水正常該是什麼色澤?想來必然不是綠色,因為艾弗雷的母親認定羊水之所以呈綠是因為嬰孩與生俱來的毒素造成,而她從不曾想要生育,無論是這一胎還是前三胎。她譴責自己貪戀性愛的歡愉,認定是種罪,不住渴求上帝的寬恕,嬰孩則是貪歡的嚴懲。是否因此而扭曲艾弗雷的心靈?也許不脫干係。亙古迄今,關於人的腦波活動、思維成形、心理狀態,始終是團謎,已知依舊是滄海一粟。

書中寫著,艾弗雷無法理解這個世界,沒人為他解釋這個世界的種種,沒人告訴他何謂善惡、何謂對錯?除了兄長羅爾夫;他身兼兄、母、父三職,讓艾弗雷得以窺見世界的一隅,卻依然是以他自己的認知而非兄長原意。

早逝的哥哥羅爾夫在臨終前叮囑他,什麼是都別默默忍受,不要害怕,只要有力量和清楚的頭腦,尤其是必須擁有主控權,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如果無法比別人強就得比人聰穎。一如無法扯斷一根繩子,那麼該如何?拿把刀割。

這難道是錯誤的箴言?我並不認為,只是我們永遠不知道語言經由不同心靈、智識將如何被詮釋、酵化、分解、重組、架構,最終變成超乎我們能夠理解、無能辨識的姿態、模樣。

艾弗雷是這樣開始了自己的人生和世界;從哥哥的死亡開始。無法接受兄長就這樣消逝;鐵錚錚的事實,卻怎麼也無法接受。為了認識死亡,他將烏鶫按進裝滿水的大碗,觀察牠在痛苦中慢慢淹死;綁住貓的後腳,倒吊、活活剝皮,充滿樂趣地看著牠長時間嗚嗚哀鳴,受盡折磨而死;將老鼠關入塑膠罐裡,看牠徒勞無功地掙扎、想方脫困而嘖嘖稱奇;掐死一隻兔子,見牠垂死掙扎中雙眼突出,卻想著,牠看見的不是自己而是死亡本身。

這段嘗試除了教他體驗死亡之外還導出另一個結論:死亡來不來臨,全部操之在他。一如羅爾夫所囑,擁有主控權。


★偉大的人必須終生感受深沈的悲傷

然而,真正定型死亡真義卻是神父論及「靈魂」的一席話:當人體有殘疾或受致命傷害時,靈魂會脫離肉體。是靈魂讓人之所以為人,它有感覺能思考懂愛恨。死亡讓靈魂獲得解脫,進入永生。好人的靈魂,幸福快樂,也就是所謂的「天堂」;壞人的靈魂,永遠無法幸福快樂,永不滿足,那就是所謂的「地獄」。

當確認靈魂會在人死的瞬間飛走,原本自哥哥喪禮後不發一語的艾弗雷開始開口、也恢復正常飲食。

而生命的意義,是如何成形?在他首度弒殺之後。他理解自己生命的意義:自己之所以存在,並非讓女性幸福快樂、也與累積豐厚財富無關而是收集孩子;他是為了收集孩子而存在。孩子是上帝的玩具,只有他可以避免這些玩具對生命感到失望。

那麼是否意味著艾弗雷對生命感到失望?為什麼他會失望?因此讓他透過死亡阻斷失望;因為唯有死亡,靈魂才能獲得解脫,才能享有幸福快樂?
你也對生命感到失望?或者我該問,你曾感受到生命中的希望?因為沒有希望就不懂失望,甚至絕望。然而多數人、一般人,如果對生命感到絕望,動念的絕非殺人而是自殘。

也因此,艾弗雷認定警察無法緝捕他,因為他們不過是凡夫俗子、聰明機智遠遜於他,根本無法揣測、理解他殺害幼童之際,腦海究竟轉些什麼思緒;「正因為他們不瞭解他,所以絕不可能找到他」。

這是他的驕傲,無庸置疑,然也是他選擇清苦生活、與世隔絕的原因?
杜斯妥也夫斯基《罪與罰》是他最愛的書,熟讀至滾瓜爛熟的程度,文中所言「真正的天才有權力殺死其他人,天才根本不應感到痛苦,也不必為他們灑出的鮮血而痛苦。」

他認定自己就是書中所指的天才,但他感受到痛苦,進而詮釋成,真正理解能力強、真正內心擁有深刻情感的人,絕對無法避免苦難傷痛。他相信,真正偉大的男人必須終生感受深沈的悲傷。

他討厭這個世界,無法忍受必須付款、微笑、彬彬有禮,必須證明自己身分,必須有問有答,必須強迫自己喜歡聽見別人問候、攀談,必須遵守法律、住戶公約、交通規則,必須打電話、寫信、通知、拒絕、達成協議……這世間的一切一切,他感到無比反感。(只是,又有誰樂在其中?)他只想活著,全神貫注於他自認獨一無二且自得其樂的想法。

「收集孩子」是他的人生使命,但從不主動,從未尋找下一個受害者,事情就這麼自然而然發生了,連他自己始料未及。

一如他生命的終結。


★生命可以冷然得冠冕堂皇

生命是否需要意義才能存在?有了意義之後又如何?因此得以確認死亡的意義?

生命之於你的意義是什麼?向來認為,自己無權決定生(但可以決定是否孕育另一條生命)卻有能力決定死。

死亡向來是對別人殘忍(對那些愛你的人、在意、關心你的人),對自己能有什麼損失?

我未曾細想,也不知是否擔憂面對死亡,唯一可確認的是畏懼必須仰賴他人協助、照料才能苟延殘喘的生命。當得知生命所剩無幾,我會感到害怕、恐懼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生的恐懼卻無所不在,但我並不因此而選擇死亡更遑論殺人,儘管我曾數度想砍爛身邊惡人嘴臉,想看見他們血肉模糊的呻吟、痛苦,那麼我同艾弗雷樂趣橫生地看著被剝皮倒吊的貓咪奄奄一息而亡又有什麼差異?

這是一部書寫一種生命狀態的小說,對常人而言可能脫軌,對艾弗雷而言卻是他生而為人的使命,而對於那些慘遭殺害孩童的父母,生命因此驟變,只是更好還是更壞,難道不也是一種選擇?

生命的弔詭也在此。

這場閱讀,談不上驚悚也無須理解更遑論諒解,因為何來的資格?因為那不是我的生命,但卻教我識得一種生命形式、一種生命狀態,它可以如此冷然、如此冠冕堂皇,雖然是虛構卻仍可在我們處身的真實世界窺見,只是我們不熟悉、只是我們未曾親身經歷,但相信它存在的理由,蓋因新聞事件、還有未曾間斷的傳聞、以及耳語、傳說。

我喜歡羅爾夫臨終的叮囑,那的確是在這險惡的生命叢林中的生存法則:
一、什麼都別默默忍受。
二、不要害怕。
三、要有力量、要有清楚的頭腦。
四、擁有主控權,決定自己的生活。
五、比別人聰穎。

我沒有一項做到。如果真能一一踐履,是否真能獲得幸福快樂?

而關於這個世界?有人曾為你解釋過?你真的曾經理解過?也許沒有人有答案,因此只能仰靠宗教指引方向、訴諸星座、命理想方釐清所謂的真相。

而關於善惡、對錯?究竟是誰設下界定的標準?我們始終清楚,是非黑白從未分別,力求分明只招致訕笑、吃悶虧的噩耗,真相是:我們總是置身灰色地帶、灰色邊緣。灰色是新白色也是新黑色,永遠當道,始終最in,也只有熟練操控它,才有能耐恣意揮灑出生命絢爛色彩,固守黑白,生命也永遠只有黑白兩色。

因此,生命難道不是一場遊戲?一切端賴你如何玩、怎麼耍弄?


資料來源

★出版Blog網址 http://www.locuspublishing.com/blog/play/?p=26

★亞馬遜書店 http://www.amazon.de/Kindersammler-Sabine-Thiesler/dp/3453024540/ref=tag_tdp_sv_edpp_i/277-3681354-4042713

★書籍cover|http://autorennetz-nrw.de/mah3/html/index.php?name=News&catid=&topic=8

★圖片出處|
http://www.flickr.com/photos/7218238@N08/2705182093/
http://www.flickr.com/photos/joao/50136317/
http://www.flickr.com/photos/marketseq/1456109651/



報主的話:
Sabine Thiesler “Der Kindersamm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