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想國的小小數學家
◎蕭紫菡
兩條長度一樣,懸掛物重量不同的擺錘,哪個擺盪的週期較快?
兩個數字,加起來是一百,相減是二十四,這兩個數字分別是多少?
還有,什麼是交換律?什麼是平方數?
怎麼徒手畫出一個很「正」的星形?…
這些需要費心思考的問題,如果想不通,誰說只能向大人求救?
二○○八年一月十三日,人本教育基金會數學想想國,舉辦了一場成果發表會,而呈現的方式,就是邀請過去兩年參加數想國的孩子擔任每關的關主,教來參加闖關的大人數學!
很多人疑惑小孩會講解嗎?當天,現場便有一位媽媽,在人群中擠到了其中一個三年級攤位前方,發出疑問:「嗯?這關怎麼都是小孩?沒有老師嗎?」只見眼前這幾位小關主對他點點頭,告訴她:「請把跑關卡拿出來,你知道怎麼用手比出九的乘法嗎?」大人搖搖頭,小關主立刻拿出兩隻手,現場比給大人看:「九一得九,九二十八,九三二十七…」
媽媽看見小孩每比一個,就依序把其中一隻手的尾指、無名指、中指縮起來,自然形成一種九、十八、二十七的視覺數字…旁邊的爸爸忍不住跟媽媽說:「你知不知道為什麼要縮一隻指頭?因為九是『十扣掉一』的數字概念,所以他每乘一次就要扣掉一隻…」
這些,大人從前在學校可能從來不會討論,甚至不曾想過,只是把它背起來的乘法規則,那天,思考引導的責任全交付給孩子來做!
現在念小學三年級的文元逵,在現場認真地和大人切磋:「你們看唷,二乘三和三乘二的結果是一樣的,這就叫做『交換律』。…所謂的『平方數』,就是自己乘自己,像這樣…」他在一張滿布數字的乘法表上,和大人解釋其中的規律性和邏輯,告訴大家為什麼這張表只要背一半就好。
有的大人顯露相當驚豔的神色,而有些大人即便聽了仍有些疑惑,卻會開始與關主或旁邊的大人做出熱烈的討論。
這樣的景象,是超乎許多人預期的。
總以為,畢了業,「數學」這重擔就可以好好卸下,它從來不會是一種讓人想「熱烈討論」的話題。但,那天在現場,好幾個攤位不只讓所有大人感受到:「原來我沒有想像中地懂數學背後的道理!」除此之外,也讓許多大人感受到:「原來學數學可以這麼好玩!」
像是有一攤專門在討論伽俐略的「鐘擺理論」,兩條繩子分別掛上了水管與紙筒,要大人猜猜哪個擺的週期較快?大人開始做起實驗,一下子要求兩條繩子要等長,一下又想試試替換另兩個懸掛物來擺盪會有什麼結果,直到最後試出,原來「擺的速率與重量和擺幅無關,和繩子的長短才有關」,關主告訴他:「恭禧你,你得出的結論和伽俐略是一樣的!」大人才露出欣喜的神色離去。
「大人也需要重建信心,過去,大多數人學習數學的經驗是挫折的,只知公式要背起來,不知道它怎麼來的。所以,面對孩子,大人也常不知怎麼辦,只好照舊要求孩子,無形中也把挫折複製到孩子身上!」數想國總監吳麗芬說,數想國的教學目標,就是要讓孩子從思考、討論的過程中,自然掌握知識,建立自信。
一年級學生用劇場方式擺攤,孩子躲在布幕後方,伸出手,讓觀眾猜猜他們伸出的是左手還右手,許多大人喃喃說:「我從小就一直搞不懂!」但在這一關,孩子們讓大人發現「假裝那隻手是自己的」,有利於判斷左右,這是「投射能力」的具體展現。二年級教大人「算式的情境」,例如,二十一加二十四等於四十五,如何造出一個符合這算式的故事情境呢?
「教人很好玩,因為每個人想數學的方式不太一樣!」在數想國學習一年的文逵說,他喜歡用思考的方式學數學,「像是,在學校學乘法表,老師不會告訴你它是怎麼來的,這裡會用很多方式讓你慢慢了解,我可以用想的,還可以表達我自己!像是之前老師問我們:『你們覺得『尖尖』的才是『角』,還是『不尖』的才是『角』,我以前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只知道老師說這是角就是角了,所以一開始我還以為『不尖』的才是『角』。這一年,我變得會去想到以前沒想到的東西。』」他述說時那神采飛揚的臉龐真令人著迷!
大人過去享受不到的美好,在那個下午,數想國的孩子活靈活現的,與他們分享了「想想」的樂趣!確實,只要有好的教材與引導,數學可以是故事、是詩、是歌,是每個人的一部份!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5期
數學要真好,四大營養素要夠
愈來愈討厭數學? 愈來愈害怕考試?愈來愈覺得無聊?愈來愈難以快樂?是孩子學習出了問題?還是家長的陪伴出了問題?要怎麼解決?
10/15起,我們開辦「數學親子門診」,
提供免費諮商服務,歡迎預約!
門診預約專線:(02)2749-2783
什麼是「四大營養素」? >>閱讀處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