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名符其實的『工業共生』
挑戰:該如何減少大工業區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一般觀念:『是有可能減少,但成本勢必會提高!』
長久之計:效法大自然,任何一丁點的廢棄物都是另一種生物的資源。
我們在六月二十六日星期四晚間抵達哥本哈根近郊。下一個行程地點是距離此地數公里的某家市中心大飯店,時間是明天早上九點整。剛好有一座新工廠舉辦落成典禮,我們應園區一家企業的邀請,有一整天的時間參觀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它位於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西方約一百公里處。我們預定要和來自全歐洲的五十多位金融記者、企業家和金融專家,一起搭巴士前往園區。這個機會讓我們的名字得以和許多知名大媒體一同亮相,讓我們感到非常興奮,名單上並列在『用八十人環遊世界』小組旁邊的,還有英國『金融時報』和法國『回聲報』等……不幸的是隔天早上,鬧鐘竟然沒響,等我們睜開眼睛,已經晚了二十分鐘。我們一面跨越市區的主要馬路,一面眼睜睜看到滿載記者的巴士已經出發,正從眼前經過。我們拔腿狂奔,拜兩個及時紅燈之賜,只要再拚個五分鐘就能趕上車了。萬歲!巴士司機替我們開門了。在滿頭大汗、氣喘吁吁地狼狽登上巴士後,我們立刻故做鎮定,多少得保住僅存的一絲專業嘛!
卡倫堡是丹麥最重要的一個工業園區,共計有九家獨立企業,其中包括全國最大的煉油廠和最大的熱能發電廠(原書註:所謂熱能發電廠是利用石油、天然氣或煤炭來發電的發電廠。)。過去十多年來,卡倫堡一直是生態和經濟共生的典範。這個『生態工業園區』令我們十分好奇,想更進一步瞭解它。這個園區最初的構想人之一約根‧克斯登森答應和我們碰面。他曾經在諾和諾德藥廠(全球第十二大製藥廠,也是這次參觀行程的主辦單位)擔任總經理長達十四年之久。他曾經參與許多生產園區的合作案,如今儼然是這種獨一無二『工業共生』模式的最佳代言人和擁護者。儘管我們可以接受讀者把這一章視為最不有趣的一個主題,也儘管我們在提到幫浦、渦輪機和廢棄物交換時,可以忍受讀者稍微打幾個呵欠,不過我們深信呈現在我們眼前的革新作法,是未來對地球環境最有利的一種工業模式。這個例子顯示,與其把所有的工業企業一概斥為『永無止盡』的大污染源,還不如多報導一下那些有心努力的企業。尤其像是卡倫堡工業區,他們可是大發利市呢!
約根‧克斯登森向我們解釋說:『其實,我們沒有特別做什麼計畫……』這個生態工業園區是過去三十多年來良知和努力累積的結果,是各家工廠之間經年累月發展出的水、廢棄物或能源交換方案。在這個舉世無雙的園區裡,一間工廠的廢棄物會成為另一間工廠的資源。環環相扣的廢物利用方案可以減少各自原料和能源的消耗量,但每項合作案最重要的目標還是節省金錢。約根告訴我們:『更加善用資源,並把廢棄物回收再利用之後,我們各自的成本都明顯降低了!』一開始最早的合作案是Statoil煉油廠提出的,當時正值一九七○年代初期,用水供應相當困難,因此Statoil請政府當局在卡倫堡河畔架設一條連接到煉油廠的水管。Statoil也必須有所回饋,它必須在用完水之後,負責提供熱水給鄰近的熱能發電廠,而且要把水淨化,讓送出來的水至少要和進去時一樣乾淨。
過了幾年,熱能發電廠的工程師們向附近的工廠提議,請對方直接用工廠排放的水蒸氣來提供熱能。對方表示同意,所產生的電力也可回過頭來供應自家工廠或機組使用。到了一九八○年代晚期,有一間漁業養殖公司進駐,它相中的是熱能發電廠所排放出來的乾淨溫水。從此以後,這間漁場每年都能出產近兩百噸優質的鱒魚和鮭魚。
目前最新問世的合作案和廢物利用有關。廢棄物再也不會被丟棄,而是變成一種原料,或是變成鄰近其他工廠的資源,像是熱能發電廠會把排放出的二十萬噸石膏(一種含水硫酸鈣)賣給鄰近的石膏板廠。以前這些廢棄物會被堆到垃圾場,現在卻可以運到對面的工廠回收再利用。另一個例子是,諾和諾德藥廠製作完胰島素後,會產生一百多萬噸多餘的酵母,全數被用來替鄰近農場的八十萬頭飼豬補充營養。
如今一共有二十三項合作案(其中十項涉及水資源的共享、七項涉及能源、六項涉及廢棄物)讓卡倫堡工業區全面降低對地球環境的負面衝擊。每項合作案的出發點都是希望儘量減少浪費,所以各家廠商事前都詳盡研究了提案是否可行,彼此間也簽訂詳細的合約。二○○一年,九家企業的總投資額約為七千五百萬歐元。自從第一件合作案實施以來,企業們共節省了超過一億六千萬歐元。從經濟的角度來看,這些方案都是有經濟效益的,而且回本的速度很快,絕大多數都在兩年內回本,最多的也不超過四年。
這個模式是否能推廣到其他地區呢?約根‧克斯登森認為,這種合作模式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省錢。雖說丹麥人對環境問題特別關心(原書註:丹麥是全世界第一個成立環境部的國家,當時是一九七三年。),但若非有助於節省開銷,這些方案一個也不會實現。而且自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每一項合作案都是園區各方人士長期磋商的心血結晶,從企業、政府、非政府組織到當地居民都共同參與。
這個例子恰恰印證了工業大廠不但可以在賺錢的同時提升效能,還可以大幅降低自身對環境的衝擊。我們不禁想把工業生產的過程比擬為生物的新陳代謝反應,卡倫堡好比是一個生態系統,有各種不同的交互作用和互相倚賴的關係,既發生在工廠與工廠之間,也發生在園區與周遭環境之間。其實,卡倫堡是在效法大自然……在大自然環境中,任何的『廢物』都是另一種生物的資源。而在演化上,一種生物所消耗的資源越少,存活的機率就越高,這是在物競天擇下求取永續的一大優勢。
大家對於傳統工業工廠的概念,長期以來一直普遍停留在一種刻板印象,認為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然而,地球既不可能無止盡地出產金屬或石油等資源,也沒辦法一口氣把一大堆垃圾產品吸收掉,至少趕不上目前人類製造垃圾的速度。工業廠商不見得就是『歷史罪人』,而且將來勢必要藉由他們,才有可能打造出更環保、更乾淨的經濟體制。卡倫堡的例子正象徵著未來我們需要稟持的精神,而約根‧克斯登森正致力於把這種思想革命推廣到全世界。
─ 本文摘自席維昂‧達爾尼
&馬修‧勒胡
《綠色企業力──改變世界的八十個人》 TO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