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大林藝文生活報
2008.10.17/報主.嘉義縣大林鎮立圖書館
   尋找社區老照片     文:向國棟(大林國中 )

大林國中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活動

一、緣起

大林國中老舊校舍重建工程乃教育部為改善老舊危險教室而核定本校改建北大樓及東大樓與科學館補強,在陳明文縣長視察本校環境後,指示將向教育部爭取東大樓拆除重建,以便求得與新校舍及校園環境之間的和諧與一致,並希望藉由教室的拆除重建而獲得校園景觀的新生,也藉由公共藝術的設置賦予本校及附近社區重新出發的動力,亦可藉由藝術創作,建立校園、師生、與社區居民溝通之軟性對話平台。

二、藝術創作與設置理念

本公共藝術設置案之宗旨以尊重自然與人文環境為前提,期創作者針對設置基地場域及在地人文特質所呈現之條件特質,塑造出公共藝術應呈現之公共性、藝術性、環境議題與在地文化,且融合在地文化的藝術作品,以達提升環境品質與增添藝術氣息之目標,故設置之計畫理念如下:

1.應符合在地自然與人文之環境特質,創作之過程及成果,均能展現當地之傳統與現代的承傳精神,並契合在地生活價值之作品

2.創作者應充分深入瞭解基地現況,體驗在地生活與傾聽在地居民之聲音,並經詳實精準的調查及評估,以其創意與風格之展現,創造兼具視覺美感和學校環境風格的藝術創作。

 3.本案不在於單一的藝術品提供,而在於創作形成的過程中,鼓勵民眾積極參與,透過對話與溝通,使本藝術設置機會得以成為民眾與藝術美學的媒介,將人文藝術融入生活中。

4.作品的設置成果除維持空間使用的流暢性外,更鼓勵藝術作品設置能與公眾持續互動而於生活中產生對話。因此,本公共藝術可以是另一種對於在地之歷史與願景的「閱讀」方式,也可以是對於本地環境文本的紀錄。

5.引入『大林在改變』的概念,來成為熱絡社區的動能,以社區活動來回顧歷史人文與文本,活動的成果亦將藉由藝術家與活動的參與來成為藝術創作的發想基礎。

三﹑民眾參與

本校所處社區居民組成以年長者與學齡兒童居多,本案期待扮演世代間的觸媒角色,故民眾參與除以本校師生為對象外,更希望於本案藝術之形成過程中,邀請社區民眾得以於任何可能的活動型態或方式來引發參與。本公共藝術設置計畫於規劃階段作業中,本校將將先以影像攝錄之方式(如:有關社區之照片、紀錄片)收集本校周邊社區之人文與生活現況,以作為引發藝術家創作思考之核心素材。

藝術家對於本案之民眾(師生)參與提案,可盡其舉辦社區活動,或透過表演、遊戲、說故事等方式,邀請社區民眾至校園內與學生互動,並進而與藝術家對話,藝術家可以觀察者角色,藉由藝術創作來反映及紀錄互動的過程及感受,進而創造一種不同生活經驗之社區共同記憶。

1、由照片開始說故事本校邀集全校學生提供一本社區(亦可為大林家鄉)的老照片,並在背後(或另一張卡片)以簡單文字述說出關於自己的故事。校方再行選擇出數十張成果,除製作專題網站外,將於藝術家與社區說明會時請學生或家長說出改變中的感受。

2、社區民眾共同參與尋找社區老照片的活動是全面性的,希望所有生於此、長於此的大林居民一起來提供有關於這個地區的人、事、物的老照片,希望透過「記憶」與「再記憶」的追尋,讓本計劃與活動更圓滿。

四、蛻變—傳統與新生

基於由「糖業」之於在地環境的文本探索,與由「蛻變」所延伸之「保存記憶」議題,本案期能將本設置案,由設置需求的行程,至設置過程的發展,乃至最終成果,均能成為一種即將發生於本社區的「事件」,由這個事件的發生來編織出一個於在地的另一個新的故事文本,可以隨時開始,但故事可以持續下去,而沒有結束的一天。對於本案以「銳變」議題提供參選藝術家作為輔助思考,但不限定其創作主題需侷限於本議題之中,而期望藝術創作能藉由這些環境特質的觀察去形成觀點,深入探討基地環境之文本,打破狹義的「美化」、「藝術品」…等狹義化思維,期待於設置過程中,藝術創作本身可引發「關懷」與「親近」之議題,且能對於在地之社區居民創造出一段有趣的生活經驗,並促使這段藝術構成行為的發生,亦能為學生記錄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書香花園之一                         文:美坊

知識人的文化價值傳承與社會責任

推薦書名:《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

作 者:余英時

出 版: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內容簡介: 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起源於一個民族的共同生活方式之中,經過系統的整理、提煉、闡明,形成一套基本規範,並在這個民族的精神生活中發生引導作用。而這一整理、提煉、闡明的重大任務,就中國傳統而言,一直是由「士」承擔著的。  

「士」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歷史,從先秦各派的「士」開創出中國價值系統的原始形態開始,「士」在中國的政治與社會中始終占著一個重要的位置,擔負著一份責任,即使經過千百年的時移事易、朝代更迭,依然在這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度裡,自成一股中堅的力量。 

而在台灣,處於民主社會中的現代之「士」(即一般稱之為「知識分子」或余英時教授所謂的「知識人」),由於文化認同的問題爭議不斷,加上價值觀的錯亂與混淆,某些所謂之「士」的表現,或貪婪、或粗鄙、或逢迎上位、或口出妄言、或為爭一己之私利而黨同伐議,或為遮掩自己的錯誤而謊言不斷,種種醜陋的言行舉止,既是社會的錯誤示範,也是當今教育的一大難題。若說「知識人」為今日社會之菁英,那麼一些菁英分子的脫序演出,已是今日社會最大的問題之一;在憂心之餘,我們閱讀了余英時教授所著的《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更有一種深刻的省思在心中縈迴;如何重整我們的文化價值體系,如何重建一個富而好禮的社會價值觀,應是我們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之一。

本書是余英時教授薈萃近三十年的研究見地,耙梳中國知識人與價值體系之間交相形塑、影響的綿密關係。書中許多見解即使經過多年,仍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可見余教授治學嚴謹之一般。而其著力於中國文化價值體系之研究與維護之用心,更值得身處現代社會的我們用心去思考,並勉力學習之。

   書法教學值得推廣    楊秀如  中林國小教師

在ㄧ次輔導知能研習-藝術治療的課程裡,聽到江學瀅講師談到:「其實書法是藝術治療最好的方式。因為他可以使人情緒穩定。要將書法寫好,必需先控制好流動的液體-墨水。流動的東西對人而言有不安定的感覺,能夠控制好流動的東西,情緒自然就會穩定。一個人情緒穩定,學習上就沒什麼問題」。聽畢她的演講後,我如沐春風,雀躍般的回家和外子分享研習的收穫。因為我們都喜歡書法,也喜歡教小朋友寫書法。

在小學裡,書法似乎有漸不受重視的感覺,老師常會將它挪用去上別的課程。加上資訊電腦的普遍,書法被視為耗時耗力,尤其一切講求快速的速食文化更是將進步慢,無法一蹴可幾的書法屏棄在外。因此,代表中華文化的書法漸漸的不受重視了。

現在的孩子缺乏耐性,不喜歡思考,希望馬上得到立即的結果;挫折容忍度較低,遇事情不太會先思考解決的辦法;脾氣暴噪、自私自利,少站在對方立場想,常為一點小事爭吵。我常在想:是不是資訊社會、速食文化、填鴨教學帶給他們的後遺症?產物?

我喜歡教孩子寫書法,因為書法不但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表現藝術美感,更重要的是可讓人情緒穩定。寫書法時必需先將心靜下來,專心一致、集中精神用心體會,才能寫出合乎要求的字來,於是沉著穩定的人格就在書法練習中漸形成。

一個情緒穩定、有耐心的孩子,相信他在人生的旅途中較能安定自在,不管面對各種學習、挑戰或人生風暴中。

最近在民生報看到一則報導,是高雄長庚醫院醫師寫的。他說:書法可治療神經衰弱、精神委靡、手臂發麻、腰酸背痛,甚至動脈硬化等慢性病。不少療養院用寫字來治療神經衰弱患者,效果很好。寫字本身是一種高尚的藝術享受,人們可從書法藝術中,汲取「營養價值」很高的精神食糧,陶冶性情,排除憂慮和煩惱。另外,寫字要求集中精神,心平氣和,通過筆端,輸送到點、橫、豎、撇、捺的字裡行間,即所謂:「以通身之力而送之。」這樣,就會很自然通融全身的血氣,使體內各機能柔和,而不是生硬的調整;大腦神經的興奮或抑制也因此得到平衡,且有助於鍛鍊手臂甚至腰部的肌肉,從而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書法家的壽命比一般人長,原因就在這裡。

「情緒穩定的孩子學習上少有障礙;情緒穩定的孩子處理事情較圓融。」這是不用懷疑的,大家都會贊同這句話。期望代表中華文化的-書法,能發揚光大。

 
本期內容:

 
報主的話

一、 台鐵大林車站新建跨站式站房即將落成啟用,新建築美輪美奐,其建材及設計共7項符合「綠建築」指標,並代表交通部參選入圍行政院公共工程土木類「金質獎」。新的大林火車站將成為大林一座新地標,本期電子報刊登大林火車站新景觀照片,請鄉親們搶「鮮」看。

二、 大林國中為設置公共藝術,徵求有關大林的歷史老照片,歡迎所有大林人共襄盛舉,為過往足跡增添美好的記憶。

三、 每一本書都是作者的人生縮影與智慧結晶,藝文報自本期開始,將開闢新單元—「書香花園」,不定期介紹好看的書,希望與您共享閱讀之樂。

四、孩子學寫書法,不但傳承中華文化的精神,表現藝術美感,也可讓人情緒穩定,讓沉著穩定的人格就在書法練習中漸形成。本期藝文報中林國小教師楊秀如老師<書法教學值得推廣>一文有精心獨到的分析與見解。

    活動預告

為慶祝中山路老街活化改造工程順利完工,及大林火車站跨站式站房落成啟用,大林鎮公所將於12月中、下旬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敬請期待。

    更正啟事

 9月號大林藝文生活報美食介紹「三郎豆花」,獲得讀者熱烈迴響。但因作業疏忽,將老闆「張三郎」先生誤寫成「林三郎」,特此更正,並向張老闆致意。

    徵稿啟事

每一條街道都有它的歷史與故事,因為你我生活在其中,我們的步履足跡都是這條街的存在記憶。請各位朋友就你所知道、認識、記憶的大林中山路老街,寫下屬於大林的故事與心情,與我們分享。來稿請寄:mei307kimo@yahoo.com.tw,作品如獲採用,我們將致贈精美小禮物一份。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