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10-21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0-21》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核能復興與簡化資訊的詭權 
  ◎金融風暴下的環境危機 
  ◎金融風暴下 仍有重金投資保育 



環境前線:核能復興與簡化資訊的詭權
  ■康世昊
「非核家園」的朝野共識,自國民黨上台前後,數度受到部分產官學者的質疑。反對非核者的主論調是指證為了因應氣候變遷的危機,幾個原本不再建造新核電廠的歐洲國家以及美國政府都準備下新訂單。在他們眼中,「核能的春燕已經翩然蒞臨歐洲!」,於是台灣,當可跟進。

然而這隻「核能春燕」若透過國家、市場和社會想像的連結反省來追尋,將發現,它的蒞臨,其實是一種得將事實極度簡化再製造的市場行銷!

國家:核能在各國仍是爭議

大部份觀察者對於台灣國內事務熟悉,清楚絕大多數政策變換並非表面所言,而是政治考量、壓力團體等因素的綜合產物。然而這種敏銳度一旦在觀察外國政策變動時,卻簡化到彷彿歐洲不存在各種矛盾對立的勢力。荷蘭聯合政府在最近數年內的變動該如何詮釋,就是一門很有意義的功課。

的確,荷蘭政府於2005年中止了1994年國會通過的逐漸廢核方案,但這還不等同荷蘭已經準備要蓋新核電廠。其中值得我們嚴肅對待的,正是政治決策中出現過的波折。目前的聯合政府其實是不同調的,也就是說,蓋核電廠還不是一個權力分享聯盟內部可建立的共識。一方面有總理不時表態歡迎核電廠,另一方面有工黨籍的環境部長在幾經內部折衝後,表態該國政府不會給予新核電廠申請許可。這不正類似台灣前幾年情況的翻版嗎?

在理解現實的複雜和多元後,我們自可大方面對在核能議題上明確贊成的幾個歐洲政黨,去探究背後故事。是的,英國工黨的近任領導者支持核電,法國更有頗高核電比例。但同時間我們也看到,英國工黨的這兩任領導者,本身受信任或支持度都大幅下降,法國則仍有一半的人不樂見增建核電廠。這也說明,為什麼歐盟執委會的報告書下,還有許多尊重各國決策的但書。但書之必要,正因為不論導向哪一個政策,都是一種角力和內部爭論的選擇。正如也有這樣的極端的例子:截至目前為止,西班牙的執政與反對黨,都將支持核能視為不利選舉的政策,支持再生能源仍是最大公約數。當然,反對簡化思考的我們,還是應該理解為西國本身擁、反核勢力的角力局面。

結論一:立論者的專業視野、廣度和深度,在外國政策的詮釋上,最能考驗其專業能力。一個論述分析若把歐洲國家政策描述的像沒有政治角力的聖壇,就失去可參考的價值。

市場:核電投資與管理在歐洲仍面對窘境

被冷凍多年的核電產業,自從核能被標榜為較少二氧化碳排出的能源選項,的確讓相關業者和各國的一部份政治集團,找到了這項科技有利於公眾的潛在擴張動力。市場潛力卻不等於市場價值,核能在營運和市場上的缺陷,也就是去面對作為能源市場的供應端,其價格、電力管理和管理隱瞞,仍然是面對市場時的主要限制。

先不說英國電力市場主要業者,仰賴英國政府的「非化石燃料能源購買義務」(Non-Fossil Fuel Obligation, NFFO),取得私有化後,採用核能電廠部分私營業者可能的虧損而出現的另一種補貼,讓他們不會因為核電造成的企業赤字壓力而放棄核電,如此才能讓核電在電力供應中繼續擁有一定份額。可見市場上該產品不受歡迎,風險頗高。

另一方面,營運和管理風險,也是核電在歐洲各國政府間屢被批評的負面評等。2007到2008這一年度,幾件發生在西班牙加泰隆尼亞地區的核電事故,加泰隆尼亞地方政府怪罪Iberdrola and Endesa兩家電力公司為了節省成本所引進的轉承包制,是輻射外洩意外事件的主要原因,再一次提醒核電廠做為電力市場供應者的不確定性並未解決。

即使是擁核的德國現任政府,也於9月初出面証明,在下薩克森邦兩處發現了兩個被輻射洩漏污染達20年的地區,消息一方面暴露先前的地方政府知情不報,同時保守派政府也承認德國必須嚴肅面對核廢料儲存的問題。類似的輻射外洩污染也發生在法國,連續在7月間被發現兩起輻射外洩污染案例,一樣有法國電力公司(AREVA)拖延通報等問題。

突然間,這些歐洲電力公司都有蓄意隱瞞輻射外洩事件的不良紀錄。這一兩年的意外事故,凸顯電廠管理鬆弛的問題,在核電問世數十年後逐一浮現。做為電力市場上的投資對象,其風險管理的紕漏,顯然就是一部份歐洲民眾無法接受核能的主因。

結論二:核能稱不上是能源市場選項裏的模範生

社會:簡化思維掩蓋資訊平台

回到核能復興的大力宣傳本身,被簡化想像的資訊,是窄化國際視野還是延伸?或許學者專家們各有評斷。但不能否認,核能作為專業者發言優先的領域,是個極易被知識霸權宰制的領域。擁核反核的資訊傳遞者──知識份子──都陷入誰掌握科學真理的框架。而現實裡,只有從市場取得利益的社會集團,能為了利益實現而投入資源,持續接受和再製造來自其他地區社會的訊息。相對地,公眾社會對核能資訊詮釋則是萎縮的,因為國家與市場的相關訊息,不會有提供雙向平等的機會,因而從知識壟斷與杯葛不信任開始的社會形塑,延展的是個難以彌補的社會裂痕。

說了多年了,台灣需要多元但獨立的能源評估單位,民進黨做不到、國民黨也做不到,人民何必再浪費精力於兩個選舉公關甚於實際能力的黨?在能源問題上,支持獨立於政黨外的社會組織才是起點,從建立國際能源資訊的平衡性和多樣性思考原則開始。

結論三:別把能源與電力政策託付給一群治不了國,只會叫賣個人環保、個人消費的蛋頭菁英。請勇於發言、勇於行動!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回目錄)



金融風暴下的環境危機
  ■倪世傑
美國金融風暴來襲,世界股市一路下挫,英國、冰島的私營銀行紛紛由國家接管,美國財政部也入股了九大私營銀行。這一次金融風暴影響力的確是後勢強勁,不光是民眾對經濟前景悲觀不已,就連四週前上任的日相麻生太郎都坦承:「我看不到(股市)底部在哪裡。」在台灣,即便民間私人儲蓄高達新台幣6兆之譜,但消費市場一片冷清,就連台北市大安區的房價都拉回到兩年前的水準,馬英九加劉兆玄兩人花了8千元買了3雙新皮鞋,似乎也難以挽回疲軟的消費信心。

面對可預見的衰退,過去幾年各國爭議中的溫室氣體排放政策,在上週歐盟會議中就面臨艱困的挑戰。去年,歐盟27國領袖承諾在1990年排放基準的基礎上,於2020年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20%,但當前全球景氣亮起了大紅燈,波蘭、希臘、義大利與斯洛伐克等東南歐國家,認為必須重新調整去年訂定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因為如要復甦經濟,就有可能採取振興消費的方式,而消費的擴大將造成更多能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投注在新能源研發的成本較高,一來一往之間,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就出現了疑問。義大利回鍋的右派總理貝魯斯科尼就坦言,若亦要大力符合排放標準,就必須要花費1,810億歐元,

反倒是同屬保守派陣營的法國總統沙柯吉對此表示了嚴正的看法:氣候變遷的最終期限是相當重要的,因此我們不能用金融和經濟危機當作藉口來降低排放標準。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巴馬也表示,美國的保守派也一直在找尋機會,看看能不能找到延緩溫室氣體排放標準的藉口,與其稱他們是「否認者」或是「延緩者」,還不如說是「inactivist」(指對造成原因充滿質疑但壓根也不想改變者)。

同一時間,英國氣候變遷暨能源大臣米立本德(Ed Miliband)也表示,英國將施以更嚴格的排放目標,而且即便在經濟危機下,也絕不會降低過去的政策標準,因為「氣候變遷比我們在幾年前所設想的來得更快」,「必須立即減緩氣候變遷的速度」。但米立本德同時也表示,這不包括航空器與船舶的排放,但它們的排放仍會包含在整體目標中。

這讓我們不禁懷疑起即便強力維護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的國家,是否在此立場上附有但書。高耗能產業像是煉鋁業、鋼鐵業、水泥業、造紙業紛紛以產業外移作為要脅,威脅歐盟如果繼續採用這一套限縮溫室氣體排放的架構,它們將把廠房遷移到低環境標準的地區,法國、義大利、德國和波蘭這些工業化國家的政府,也希望能夠免除這些產業的懲罰措施。歐洲時間11月25到27日,這些歐盟國家的高耗能產業業者將於布魯塞爾召開大會,討論該要如何因應「產業危機」,歐盟重工業化國家又要如何同時面對產業界的挑戰、國際規範以及公民社會的質疑,在經濟風暴下如何在統治合法性與產業資本的發展、相關勞工的就業間求取一個平衡,是我們下一個階段關注的焦點。

除了產業界外,在經濟危機下最易受害的無疑還是不會說話的大自然。美國政府花費7千億美元援助銀行體系,與此同時,德國批准了一項規模至多5千億歐元(6,706.5億美元)的救助計畫,以提振該國金融體系。此次全世界各國投入救援的規模,少說也會在2兆美元之譜。然而,Pavan Sukhdev所領導的一個名為「生態系統與物種多樣性的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Ecosystems and Biodiversity)的團隊,發表了一份與英國史豋報告(Stern Review)齊名的報告書,根據這份報告,每年因森林濫伐帶來的各項經濟損失高達2兆美元,等於每年都發生一次全球金融大風暴。

當經濟困頓,剝削大自然成為最快解決的方式。我們會對金融風暴帶來虧損感到驚訝,但卻未必對每年迅速消失的森林感到憂心,即使後者帶來一年的損失,相當於數十年發生一次的大規模金融風暴。

(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回目錄)



金融風暴下 仍有重金投資保育
  編譯■YT Chen 審校■莫聞
「我想現在大家一定都同意,如果要避免人類、自然活動在各個領域的崩解,我們就必須馬上採取決定性行動,一刻耽擱不得,也不能再只是照章行事。」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總幹事瑪騰烈福(Julia Marton- Lefevre)在4年一度的世界保育大會上如此表示。這場在西班牙巴塞隆納舉行的盛會,聚集了來自保育團體、政府、非政府組織、學術界、私營企業、婦女和在地組織的8千位專家。

當世界正面對金融危機的糾纏時,在世界保育大會上,民間團體、環境學者、政府和企業界一直在定義一種與眾不同的前進模式。IUCN主席莫莎(Valli Moosa)說:「在前4 天,政府領導人和非營利組織社團均提出保護地球的呼籲,對於環保的重視已成為決策者的優先考量。」

這為期10天的會議於5日開幕,即使在金融危機最艱困的時期,在這場合中也宣佈設立了多項大筆的保育投資基金──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承諾,提供5千萬美元協助保育團體,在氣候變遷下進行8個生物多樣性熱點的保育工作。

這8個熱點都棲息極高密度的生物種類,且其中有許多是當地特有物種,但都面臨極嚴重的威脅。這些熱點包括湄公河下游流域、東喜瑪拉雅山、位居亞洲與太平洋交界的美拉尼西亞(Melanesia)、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和艾伯丁裂谷(Albertine Rift)、加勒比海諸島、以及拉丁美洲的南/北安第斯山脈。

麥克阿瑟基金會主席斐頓(Jonathan Fanton)出席世界保育大會時表示:「氣候變遷問題的規模和迫切性,需要國際性保育團體更加努力面對。面對氣候變遷威脅下要成功達成保育目標,科學共享、行動協調和迅速回應的能力均是必備的條件,而這一切都需要更多的資金支援。」

總金額達3千3百萬美元的穆哈默德賓薩伊德物種保育基金(Mohamed bin Zayed Species Conservation Fund),也在9日的會議上發言。該基金是由阿布達比王儲穆哈默德賓薩伊德所成立。王儲表示,當基金在2009年1月開始運作時,「希望能對全世界物種保育做出真正的貢獻」。這個基金將著重在全球性課題,所有動植物種的保育均可適用,不會特別指定某些地區或物種。

另外,10日的會議上也公開一項新計畫:「拯救你的商標」(Save Your Logo),該計畫將鼓勵一些用瀕危生物作品牌標誌的企業投入更多棲地保育資金,希望能吸引私營企業參與,並建立大眾對於生物多樣性保育的支持。

在此計劃的初期試驗階段,全球環境基金(GEF)將投資5百萬美元,與世界銀行、IUCN、比利時非政府組織「諾埃研究所」(Noe Institute)合作,以便從私營企業尋求針對保育的共同投資。

因應氣候變遷,會議上也宣佈了一項有關森林管理指導原則的協議:「森林與氣候變遷行動倡議」(Initiative on Forests and Climate Change);該協議由一個250人組成的團體「森林對話」(Forests Dialogue)宣布,其組成成員包括政府、林業公司、商會、環保團體、社會團體、國際組織、林地地主、原住民和森林所在社區的代表。

「森林與氣候變遷行動倡議」提出具體的永續森林管理方針:遏止森林砍伐和惡化、積極支持數百萬仰賴森林維生的社區居民生計,該倡議認為這些方針必須列為全世界的最高優先任務。「森林對話」團體指出:「這是因為森林和林業產品特別有助於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物、進行碳補集,進而減緩氣候變遷對人們所造成的傷害。」

其他影響深遠的協議也在第一週會議中達成結論,包括一項公海治理的主要原則,以及另一項規範漁民團體和保育團體的新合作關係。

德意志銀行資深主管蘇克德夫(Pavan Sukhdev)指出,類似像「生態經濟學與生物多樣性」等為了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全面性而積極的經濟學方案,正陸續出爐,象徵著保育團體和企業界之間的合作正展現新力量。

IUCN副總幹事傑克遜(Bill Jackson)說:「我們正親眼目睹一個決定性的時刻:不同的願景相互整合的決定性一刻,在某些案例中也正逐步達成重要和影響久遠的共識。我們認清了新的事實,儘管大部分是負面的,但也看到了新的科學和解決方案。我認為我們正建立一種不同且更有效的方法來處理基本的保育問題。」

世界保育代表大會已進入第二階段,IUCN成員在此階段會選出一位新主席和委員會成員,並對關係到IUCN未來4年主要工作方針的決議進行投票。

IUCN是全世界成立最久、組織最大的全球環境網路,總部設立於瑞士日內瓦附近的格蘭。IUCN是一個民主決策的機構,成員有一千多個政府和非政府成員組織,以及來自160國家共1萬1千位的志工科學家和專家。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