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0-22》 |
本期內容 | |
◎教育論壇:私校退撫基金應儘速法制化 | |
◎學運如何再出發之一 校園運動的結構與反省 | |
◎強子對撞器、諾貝爾物理獎與98物理科課綱的省思 |
教育論壇:私校退撫基金應儘速法制化 | |
■羅德水 | |
「國民年金」已於10月1日正式上路,「勞保年金」也即將於明年1月1日起實施,過去一段時間,政府部門大打置入性行銷廣告,彷彿台灣已進入人人有年金保障的時代一樣。 事實上,台灣各大小公共退休金(national pension)均潛藏程度不一的財務危機,若坐視不管,有朝一日,原本屬於社會安全制度一環、寓有跨代互助功能的公共退休金,極有可能演變成為跨代剝奪、債留子孫的社會危險制度。更何況,迄今為止,全台各私立學校的教職員工仍被排除在所有年金制度之外,成為台灣退休年金制度中的孤兒。 何謂年金(annuity)呢?年金原係商業保險用語,惟在各國陸續開辦公共退休金制度後,定期給付形態的退休金亦沿用「年金」一詞,易言之,如果退休金給付方式係採一次性給付,即不合於年金的基本概念。年金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是,一般受僱者退休後,再無正職工作與定期的固定收入,此時,只有建置定期給付的退休金制度,方能保障退休者的老年基本生活,這也正是退休金制度之所以被稱為社會安全制度(social security system)的主要原因。 許多朋友不解,私立學校的教師既然同為教師,應該也屬於軍公教人員,退休金怎麼可能沒有年金保障?實情是,目前在各級私立學校服務的教職員工,在退休時確實只能領取一次性給付的退休金,至於公教人員公保養老給付部分,不僅是私校教職員,就連受僱於公部門的軍公教人員,同樣只能領取一次性的公保養老給付。也就是說,自今年10月1日起,就連無工作的國民在年滿65歲以後都能按月領取國民年金,但全國近9萬名私立學校教職員工(依教育部統計,96學年度各級私校教師計6萬5,247人、職員計2萬3,516人),卻因制度設計,成為年金孤兒,亟待各界正視。 進一步言,私立學校教職員工被排除在所有年金保障之外,不僅嚴重違背社會安全度之建置,更明確違反國家法令。 教師法第24條明訂:「教師之退休、撫卹、離職及資遣給付採儲金方式,由學校與教師共同撥繳費用建立之退休撫卹基金支付之。」私立學校法第64條亦規定:「學校法人及其所屬私立學校教職員工之退休、撫卹、離職、資遣等事項,另以法律定之。」職是,公立學校教職員之退休撫卹基金已於民國85年2月1日建立,惟直到今天,私立學校教職員之退撫基金仍未完成法制化,嚴重侵害私校教育同仁之法定權益。 同一個國家的教師不應適用兩種不同的制度。馬英九總統的大選政見明確指出,「學校有公私之分,學生無公私之別」,「教師福利待遇,公私逐步齊一」,在此,吾人樂見教育部積極研議「私立學校教職員工退休資遣離職給予撫卹條例」草案,企盼草案在完成行政院審議後,能儘速送交國會完成立法程序。 (教師) |
|
(回目錄) |
學運如何再出發之一 校園運動的結構與反省 | |
■賴建寰 | |
7月17日,我參與由全國社區大學促進會等所主辦的「社會運動再出發系列座談二:台灣教育改革的反省與展望」,與會先進對於當前教改提出不少的犀利反省,使我受益斐淺。當時,我也向與談者提出如下的意見:「這場座談會的主題是『社會運動再出發』,即是社會運動無可避免地將面對組織問題。以反高運動為例,每年去教育部前抗議,到底有多少學生參與?幾乎變成幹部聯誼了!假設不談組織,只談應當如何,縱使理想再遠大,也永遠戳不進基層裡。因此,想知道與談者對這方面的看法。」 理想進不了基層 我提出疑問後,現場只有3位與談者回應問題。其中某位與談者更以「社運不只是抗議而已」充作回答,但是,我所要詢問的正是社運在抗議之外,是不是應該發揮更積極的功能?而不是只是一群幹部,在讀會中、座談會、抗議等場合,相濡以沫、自我陶醉,才會造成多數民眾對於社運的看法,只存有抗議的印象,真正的「社運只是抗議而已」。 我們必須正視以下幾個問題,為什麼「零體罰政策」宣示以來,體罰案件仍層出不窮?為什麼還有很多教師、家長與學生,認為體罰仍然是必須的?為什麼「一綱多本」會遭致反彈?這些除了有相對應的結構問題,尚未解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我們這些社運者,有時過於自以為是,造成基層跟不上,理想根本進不了基層。 這樣的反省,源自於自己過去的運動經驗,同時也是對自己的批判。高一時即參與「中學生學生權利促進會」,大一時加入「輔大黑水溝社」至畢業,大四時試圖聯合異議性社團,曾共同組織「異議性社團聯誼會」,除此之外,也到處參與各種議題,如今在政大學生權益部擔任顧問,也在輔大黑水溝社擔任指導老師。但是,參與越久,無力感卻日益加重,為什麼種種校園議題,學生常常事不關己?為什麼校方老是漠視學生意見?為什麼還有老師要體罰?為什麼有人還想走回一綱一本?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仍然只有「那些人很保守」、「太冷漠」,或著空喊「組織」,實際卻對此缺乏深入討論與想像,社會運動絕不會因此而再出發。 校園運動的結構與反省 我將校園改革團體,定位為「不只是壓力,且具有組織」,當然,純粹的壓力團體,就可能需思考以上的提問了。那麼,校園運動中,究竟該如何面對學生群眾呢?要找到可行的改變策略,則必須瞭解現有的校園運動結構。我認為,校園裡存在著五大團體,分別是校方、學生會、地方派系、群眾與教授(教授的部份,個人所知不深,故而不談)。 毫無疑問的,校方掌握校務上最大的決策權力(「校方」本身是一個籠統的詞彙,例如,職工人員負擔大部分的行政事務,但其應有的權利也經常遭到忽視),而且儘管主事者皆號稱重視學生意見,往往在推行事務時相當獨斷,以致於身為教育主體的學生,對於校園發展方向等重大事務,根本無法聞問。 過去代聯會時期,至少形式上有各系的系代表,組織架構尚稱完整。可惜的是,學生會出現之後,在組織上採取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權分立的形式,並把各系之間的組織鍵結打破,有如漂浮空中,形同自我閹割。這樣的組織架構,其實比過去代聯會的形式,更加地脫離群眾。 至於地方派系,裡面包含異議性社團、系學會、所學會、社團、同儕團體。在這些團體中,唯一對校內公共事務有所關心的,似乎只有異議性社團。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派系的團體中,彼此間並不存在著「組織」關係,而只是性質相同,被歸於同一大團體之中。 為了突破校園公共事務經常由校方獨斷的狀況,目前在校園中,以學生會與異議性社團對此問題,著力最深。然而,各自的發展卻都有些問題。 首先,許多學生會幹部迷信「學生會不該有立場」、「學生會的發言要有代表性」、「學生會是學生與校方的溝通橋樑」等。以上這些觀點,只是將學生會置放在較安全,不會出錯的位置上。試問,假使校方拒絕溝通該怎麼辦?又或著學校過河拆橋怎麼辦?學生會不是學生的父母官、褓姆、傳聲筒,如果現實的環境不利於學生,學生會就該有「立場」讓學生充分瞭解,並共同擬出一套解決方案與行動策略。 其二,雖然異議性社團往往具有反抗精神,理念也確實較具進步的色彩(但是,其中仍然有不少不肖份子,戴上進步的面具,卻露出嗜血的恐怖眼茫),可惜的是,進幾年來的狀況,反而是口號大於實際。一面高喊「組織學生、突破困境」,另一面卻因陳故習,每周在社辦舉行人數少得可憐的社課,以為貼出文宣,就會有人想來參加;或著印製不知道流通管道在哪的刊物;甚至,每年來一場「年度嘉年華」,抗議校方種種不合理的作為。說穿了,如果異議性社團的作為,不試圖作些改變,那只是一群有相同嗜好的人,組成「社會改革同好會」,彼此待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裡,相互取暖。 再者,異議性社團裡,大都有一種輕視學生會的氛圍,視其理念不進步、學校同路人等。仔細檢閱起來,異議性社團恐怕沒有太大的資格,作這樣的批評。例如,異議性社團大都批評學生會,只知舉辦逸樂性質的活動。我想反問,舉辦逸樂性質的活動,尚且需要一定的動員能力(儘管這樣的動員能力,仍然顯得微弱),才能號召眾多學生參與。如果換成異議性社團主辦,是否也能具有相同的動員能力? 其三,地方派系團體是校園組織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一個團體的觸手所及之處,其實相當有限,但是,學生會與異議性社團,卻並不怎麼重視。因此,兩者就算耗費大量的時間、精神,我認為校園結構的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這也是近年校園組織與動員上,不斷衰退的緣故,原因在於,缺乏與各式在地性組織的結合或著滲透。 群眾,不管在學生會或著異議性社團,一直是一個難解的問題。兩者同樣會疑惑著,為什麼學生會如此漠不關心?我認為,這代表我們努力得不夠。總和上述所言,學生會的「學生會不該有立場」,本身便是放棄組織群眾的宣示,在不該有立場之下,學生會往往淪為留聲機,花在與校方溝通討論的時間,甚至比起群眾還來得多;而異議性社團,則越來越有「社會改革同好會」的跡象,其理念令人肅然起敬,其作為則為之側目。更重要的是,兩者同樣都沒意識到地方派系團體的重要性,學生會只是將其當作「服務的對象」,而異議性社團,則對其庸俗的社團風格,不屑一顧。 我認為,唯有由下而上地建立起改革團體的後盾,所形成的壓力才能強大。同時,也對改革團體構成監督的機制。過往,我們花了太多時間,在理想層次上的討論,現在,應該多花些力氣在,「為什麼能」與「為什麼不能」的論題上。至於,我對目前校園運動結構的改變策略,有待下篇專文討論。 (政大台史所碩士生) |
|
(回目錄) |
強子對撞器、諾貝爾物理獎與98物理科課綱的省思 | |
■黃文龍 | |
最近高中98課綱爭議不斷,爭議核心之一為物理科,某報新聞報導:「98課綱基礎地球科學排除天文學的內容,高一基礎物理的內容包括『宇宙學』與『量子現象』,恐使教者難教,受教者難學。」筆者為高中物理科教師,有不同的看法。 仔細分析95暫綱的「古典物理觀與近代物理觀」與98課綱的「量子現象」課程範圍相同,98課綱尚且改善95暫綱「古典物理觀與近代物理觀」內容的不妥與教師難教、學生難學之處。 「21世紀全球85個國家,共同合力與出資於歐洲日內瓦近郊興建『強子對撞器』以探討物質與宇宙起源的關係」;「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南部陽一郎(Yoichiro Nambu)、小林誠(Makoto Kobayashi)、益川敏英(Toshihide Maskawa)三人,其中小林誠與益川敏英以『CP對稱性破壞』理論,預言基本粒子第三類夸克的存在。」這些先進的科學實驗串起「宇宙與物質的起源、基本粒子間的關聯性」,都以物理學為基礎,可見天文學與物理超越與地球科學的關係。 據此,98課綱將部分天文學的內容(即綜論性的「宇宙學」專章)劃歸為基礎物理的課程,並在「課程橫向統整,落實學生主體」的觀念下,於地球科學中移除與「高中物理及國中課程」重複的內容,應屬恰當。並藉此減少過去高中生以為天文學專屬於地球科學,大學選系後因物理基礎薄弱產生學習的困境。觀此,看不出這個以「學生為主體」的98課綱有何不妥? 98課綱高一基礎物理課程,真正的問題為「課程內容增加、升學競爭並未降低、教師的教學環境與教學現場並未改善」,做為一個基層高中教師,站在學生的立場,呼籲教育部在制定課綱時,應以「發展國家教育的長遠願景、學生的需求為本位,完善教師教學效能提升的機制,落實強化學生的國際競爭力」為要,做好配套措施:(1)安排教師新課程教學的進修;(2)升學考試命題需有對應的修正與宣導。 省思今日科學教師的基本要務,應是「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激發其追求事物原理的興趣,啟發其在科學創造及應用上的潛能」,課綱的制定,應以此為核心主軸設計課程內容,不應落於教學時數不足的困境。 (全國教師會高中職委員會副主委)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