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無∕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七一期

編輯室

日昇日落-紐約太陽報宣告熄燈! 

[責任編輯:陳遠宜]

2008年9月30日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最後一天發報,總編輯Seth Lipsky在頭版跟讀者正式道別,結束了6年半的營運。 

停刊原因

Seth Lipsky於9月4日即公開說明公司資金有困難,如果無法得到援助,極有可能於九月底結束營運。消息見報後,許多讀者寄來一百甚至兩百美元的支票,但顯然無法解決報社的財務困窘。Seth Lipsky在9月30日的公開信指出,在本世紀最困頓的經濟環境下尋求資金的奧援顯得格外困難。雖然紐約太陽報曾經聲稱每日擁有紐約市最具影響力的讀者十五萬,但是Seth Lipsky表示實際上付費的讀者只有一萬四千名。為了建立發行量,在某些地方紐約太陽報甚至整年都提供免費報紙。此外,大紐約地區向來是自由派的中心,保守派人數並不多,但是該報當初成立即是標榜想提供不同的聲音。 

關於紐約太陽報

紐約太陽報於2002年4月16日成立,位於紐約市。定位為中高階知識份子的菁英報,售價一美元,高於紐約郵報與紐約每日新聞的50分。該報創辦人Seth Lipsky,為前華爾街日報記者。2001年秋天,他集資一千五百九十萬美元,隔年成立紐約太陽報。Seth Lipsky一開始想經營只有六頁的報紙,但受到股東Conrad Black的反對,Conrad認為需要有16頁含運動及商業版的報紙。2002年4月16日紐約太陽報正式發刊,頁數達到18。為了區隔與紐約時報重視國際版的差異,強調該報重視本地新聞,其頭版為紐約市政。此外,紐約太陽報也以著名的藝術報導及精美的照片聞名。投資者包括民主黨領袖委員會(Democratic Leadership Council)前主席Michael H. Steinhardt、曼哈頓研究中心(Manhattan Institute)的榮譽主席Roger Hertog、投資團體負責人Bruce Kovner。早期投資者有報業巨亨Conrad Black,Conrad來自加拿大,靠著報紙的交易獲取利潤。他從加拿大進入英國報業,進而擁有澳洲的第二大報業集團,有「小梅鐸」之稱。2003年Conrad被控掏空霍林格國際公司(Hollinger International)4億美元資金,去年以詐欺罪被芝加哥法庭判刑6年半。霍林格在Conrad於2003年去職後,即售出紐約太陽報股份。 

政治立場與爭議

紐約太陽報的政治立場以右派為中心,報社立場是一種新保守派的觀點。報紙精神是有限制及誠實的政府、憲法與法律之下的平等、自由市場、健全的貨幣體系、以強大的外交政策支持自由及民主。在政治上支持小布希政府出兵攻打伊拉克,外交上強力支持以色列及警告伊朗的威脅。此外,2008年美國總統選舉候選人,則支持共和黨提名的麥侃。紐約地區向來是美國自由派的重地,媒體立場多傾向自由派,紐約太陽報是少數支持共和黨、言論偏向保守派的報紙。但是也因為該報的政治立場,引發許多爭議。2003年,紐約太陽報因為一篇未署名的社論而引發批評,該篇社論指責反對伊拉克戰爭的人應被起訴為叛國罪。Scott Sherman曾在左翼雜誌The Nation撰文批評,他指出紐約太陽報對於美國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份子注入保守的意識型態,該報對解決紐約市的都市問題著重於調降課稅、採行教育券及自由市場。而華爾街日報與紐約市長彭博則給予紐約太陽報高度評價,該報過去幾年也熱衷於報導台灣加入聯合國的議題及國際生存所面臨的困境。即便外界對紐約太陽報褒多於貶,但是該報的停刊,對於困頓的美國報業而言,顯然只是開始,不是結束。 

因應危機-週一不出報、縮版、裁員

根據經濟學人及彭博社的報導指出,由於廣告及發行量的下滑,使得美國報業採取開源節流的方式以渡過危機。2007年光是白報紙,價格就漲了35%,美國報業協會更指出,企業刊登廣告第二季減少了16%,如果減少印刷量,改為刊登網路上,則可減少運輸成本,有助抵銷紙張成本的漲價。

美國堪薩斯州報(McPherson Sentinel)從八月起開始實施週一不發報,該報宣稱這是不需裁員,也不需減版的做法。其他省錢的方式包括刪除專欄及縮版,MediaNews Group Inc.旗下的鹽湖城論壇報刪除專欄及縮版,停刊一份下午發行的小報。華爾街日報縮版,紐約時報採取商業及體育版面合而為一、買斷員工合約、裁員等方式。互相競爭的報社開始合作,例如一起送報以節省運輸成本,或彼此共用新聞,因應裁員後新聞報導不足的問題。

此外,美國第三大報業集團麥克拉齊(McClatchy)宣佈裁員,該公司目前正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而去年買下擁有芝加哥論壇報和洛杉磯時報論壇集團(Tribune)的澤爾(Sam Zell)公司,正裁撤大量記者,並打算出售論壇集團大樓和芝加哥小熊隊來籌措資金。紐澤西州的Star─Ledger(明星紀事報)在九月初宣布因為廣告持續衰退,目前正與該報司機工會談判,公司可能於明年一月出售或是結束營業。該報發行人阿瓦迪於七月初要求750名全職員工中的200人需於10月1日前申請合約買斷,公司也需要與其郵寄員工工會達成一項新的協議。 

重新思考經營方式

網際網路與全球經濟不景氣促成了報業的重整,美國如此,其他國家的情況又是如何?德國的資深記者卜蘭托(Heribert Prantl)表示,傳統報紙「報新聞」的功能雖被網路取代,但是報紙的優勢在於深度,與網路強調的速度是可以互補的,以便宜方式生產的報紙,讀者看了自然想丟。就德國而言,即便網路日愈重要,但2007年報紙及廣告的營收仍佔德國媒體廣告營收的四成六。以南德日報而言,這些年強調品質的結果,使得它的發行量日愈增加。德通社(DPA)與德國新聞服務社(DDP)也改採多角化經營,如進軍網路,推出新產品擴充財源。從德國的經驗來看,裁員顯然不是唯一可行的方式,報社最需要的應是重新思考經營方式,尋求出路。 

Our Questions:

1.  請問你對美國報業所面臨的風暴有什麼看法? 

2.  為何報業營運出現問題,勞工總是只能接受裁員?你認為還有其他的方式嗎?  

 

媒大事

 [責任編輯:葉倩如]

1. 中央廣播電台在10月1日進行人士改組,依法定任期應到明年9月底,但在今年5月政權交接後,幾位工作團隊的核心人物坦言承受新聞局的壓力,集體請辭。根據央廣內部人士表示,從今年7月開始,藍營的立委多次質疑央廣節目偏頗,而在七月新聞局接到中國官方媒體質疑央廣偏頗報導的傳真,曾以此要求央廣改善節目方向。

小編媒批

中央廣播電臺(簡稱央廣)在2003年因為民進黨執政更名為「台灣之音」,原隸屬國防部,在1996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中央廣播電臺設置條例》,改制成為「財團法人中央廣播電台」,變遷由行政院新聞局主管。名義上屬財團法人,實質上政府每年編列近500億的預算給央廣。

央廣人事改組事件,不少評論將此現象與政黨更替掛鉤討論,有人擬比央廣就像「美國之音」是政府的傳聲筒,但依立法改制的過程來看,央廣應具備公共媒體的性格與責任,如何讓節目內容更多元而不只是受政黨色彩牽引,突顯媒體組織的專業以及獨立性,才屬關懷的焦點。

2. 好萊塢六家大型電影公司日前計劃起訴RealNetworks,以阻止RealNetworks經銷DVD拷貝軟體(Real DVD),用戶可依定價30美金使用該軟體,複製以及拷貝DVD影片。類似的情況,在台灣秀出亮麗票房的國片《海角七號》近期在坊間出現繁體中文、畫質清晰、音效極好,幾可亂「正版」的盜版DVD。

小編媒批

文化商品的盜版行為,在法律層面上來說,實屬違法行為。然而,就人類使用科技簡單進行再製的行為層面,不免讓人再思盜版行為究竟「盜」了誰,是文化商品(例如影音創作內容)產製過程中誰的利益被侵蝕?是創作者,還是創作過程的經理人(例如唱片公司、廣告商)?簡單來說,盜版行為於法於道德不合理,但它確實刺激我們思考:在資本主義的社會中,盜版業或許不受道德標準的認同,但正因為有這種需求,創生這類的供給,不過,在維護創作人心血結晶的著作權利以及刺激文化創作的目標下,如何理解(不必然解決?)盜版問題,是值得辯論的課題。

 

媒轉載

 2008傳播學生鬥陣秋冬讀書會—

「科技」始於人性,終於何處?察覺科技對當今社會勞動產生的影響

今年(2008)十一月開始,我們嘗試將讀書會循著「科技」的軸線,作為理解當今社會勞動過程的一種面向。

常言,「科技」始於人性,而我們不免進一步發問,「科技」該終於何處?與其停滯在這樣懸然未決的大哉問裡,不妨轉向面臨我們當下正在發生的現況:科技對當今社會的勞動過程產生影響如何被察覺。

閱讀先從《共產黨宣言》開始,定調這次閱讀的方向。爾後,納入當代潮流思想大家米歇爾‧傅柯的思想--在讀書會過程裡,藉著大家的討論,釐清傅柯常被援用的「權力」概念,接著,閱讀拉克勞的《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理解傅柯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可能性。讀書會的尾聲,引入「科技」的討論,在閱讀與彼此討論激盪之中,漸漸析出科技與當代的勞動過程相生關係,瞭解科技隱而未察的作用力。

希望有興趣與熱情的大家一起來共享我們的讀書會與討論!

地點: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辦公室

(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06樓之1

時間:2008/11/2~2008/1/11,每隔週日上午十點至十二點(共6次)。

讀書主題與週次進度:請見本文最下。

▲讀書會進行方式:定在隔週的週日,由參與讀書會的成員輪流導讀(導讀者事先製作準備讀本摘要與問題),簡單導讀後開放討論。

▲基本要求:準時出席,全程參與,但保留請假的彈性。聚會前閱讀完畢指定讀物,聚會中積極發表心得意見。

△報名辦法:

來信請寄 scstw2003@gmail.com ,並附上以下資料,以便於我們與您聯絡。

------------------------------------------------------------------------

姓名:

學校系級/工作單位:

電話:

Email address

-----------------------------------------------------------------------

我們收到來信會儘快回覆確定。(因為場地空間有限,請有積極興趣的朋友趕快報名)

2008秋冬傳學鬥溫暖讀書會,暖烘烘的精神糧食上菜囉

11/2 相見歡!
Marx, Karl, and Engels, Friedrich. (1848).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中譯本: 《共產黨宣言》)
 
11/16
Foucault, M. (1995). 《規訓與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頁:135-227。
 
11/30
Laclau, E.(1994). 《文化霸權和社會主義的戰略》,陳墇津譯。台北:遠流。頁67-126。
 
12/14
Dreyfus, Hubert L. and Paul Rabinow. (1992)《傅柯:超越結構主義與詮釋學》,錢俊譯。台北:桂冠。頁187-216。
 
姚人多(2002)。〈傅柯的工具箱-權力篇〉。《當代》,175:70-83。
 
12/28
O'Doherty, Damian and Hugh Willmott. (2001). Debating labour process theory: the issue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relevance of poststructuralism, Sociology, 35 : 457-476.
 
1/11
Meiksins, Peter. (1996). Work, new technology, and capitalism. Monthly Review: An Independent Socialist Magazine. 48(3), p99-113.
Doolin, Bill. (1998).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s disciplinary technology: being critical in interpretiv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ystems.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3: 301-311.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報主的話:
歡迎大家與我們分享訪調結果,互相砥礪!另外,預告我們新一輪讀書會即將開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