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10-27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後扁時期的民進黨黨內風暴
台灣首次小班制公投 
  哈巴狗電台:疾病不存在
  看守台灣:善用消費者的力量



【社論】
後扁時期的民進黨黨內風暴
 
 

鄭新助、唐碧娥、黃慶林。1025,他們前後簇擁著阿扁,一齊走在「反黑心商品第一大隊」,浩浩蕩蕩的從頂好商圈走到景福門。跟隨阿扁腳步一路壓陣的,還有陳唐山、姚嘉文、蔡同榮以及號稱的20萬群眾。

阿扁的法律責任或許一時之間還未能有定論,但隨著枕邊人、家人以及周邊的親佞一一進入特偵組應訊列為被告或是收押於土城看守所,阿扁的政治貞操早已毀壞殆盡。儘管如此,根據《遠見雜誌》於本月21日公布的民調,認為何人有能力帶領民進黨時,表態傾向民進黨的民眾中,47.9%認為是黨主席蔡英文、36.7%認為是前總統陳水扁。隨著扁家洗錢一案證據逐漸水落石出之際,收押阿扁也只在與時間賽跑,而阿扁棲身土城「忠一舍」之日,挺扁派與民進黨蔡英文主席之間的競爭將迅速浮上抬面,台灣當前最大在野黨的黨爭即將展開。然而,這一場「大茶壺風暴」會怎麼引爆,又會指出什麼樣的方向?

民進黨黨內權力結構長期以來偏向深綠,也因為深綠的可操作性高,在立委初選時成功地K掉了「11寇」,但也種下北、中台灣一片藍的敗因。因此,蔡英文上台之際力促以協調的方式產生縣市長候選人,力圖弭平黨內因初選帶來的紛爭,也不無希望能夠繞過深綠這一塊,挑選貼近主流民意的候選人,增加勝選的籌碼。然而,即便蔡英文百般不願立即處理深綠,活動力強的深綠還是自己會找到出路。繼續擁抱阿扁不過是階段性的選擇,重點是立即接收後扁時期的群眾,一步步向想像中的黨內親中派(前新潮流系)逼宮,而黨主席蔡英文,就是其中的代表。

兩造對決,雙方競相爭奪綠色正統,重振被近766萬票擊垮的民氣。王定宇的「神之左手」,成功地「推」出了自己在深綠群眾中的一片天,投鼠忌器的蔡英文,也只能以一句「遺憾」輕輕帶過,與遲遲不同阿扁割袍斷義,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也讓蔡英文必須重新回到捍衛台灣主權的老戰場,向馬英九宣戰之餘,意在言外的,是繼續同後扁時期的「王定宇等」爭奪民進黨路線的主導權。

「人創造歷史,但是他們並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並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馬克思百年前的真知灼見,預示了蔡英文即便有心找回「本土、清廉、改革」的民進黨創黨價值,在挑戰者的議題設定下,她也只能將心力率先放在「本土」這一點,進行意識形態領導權的戰役,清廉與改革價值的重塑與喚回,看來在這改革黃金期中,並無法排入民進黨的議事議程。換言之,一個在國族問題泥淖中持續糾纏的反對黨,與環顧四週目茫茫的執政黨所組成的政治體系,根本無力也無心面對1971年以來最迅猛的全球資本主義大衰退。說這是這一代「台灣人的悲哀」,也還真是恰如其分。

(回目錄)



【左右看】台灣首次小班制公投 

【左看】
關鍵不只班級人數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對於高市教師會提案的首次「小班制公投」,筆者樂見且十分支持這項公投提案,然而從「提升教學品質」的目標來看,無論此次公投能否順利通過,教師會諸君都不能以此為滿。

「教學品質」這個概念,向來被升學主義界定為狹義的「是否有效達成知識傳遞」。但所謂的教學品質,應包括學生的學習動力是否在教學過程中被有效激發;學生是否在參與教學過程掌握了更有效的學習方法,進而在課業學習與生命態度等方面都逐漸養成自力、自主、自律的能力等方面。準此,「小班制」非但不能代表教學品質的提升,甚至連「提供必要條件」都說不上,只能算是提供更有利於教師提升教學品質的方案。

事實上,若按前述標準,教學品質能否提高與「班級人數」之間並無直接絕對的負相關關係。其首先取決於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是否民主——究竟是按學生表達的學習意願與需求來決定?抑或由教師片面決定?亦取決於教師在教學態度上是否只將學生視為工作對象。而這些關鍵,皆屬於教師會有權有責檢討使力的範圍。

綜言之,「教學品質」的意涵需要不斷被擴充、發展,提升教學品質亦無止境。小班制訴求雖值得支持,但公投結束後,若教師會不能持續朝此目標嘗試邁進,恐怕難脫「只提利己訴求」之譏了。




【右看】
小班制未必討好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高雄市教師會以「每班人數不得超過25人」為內容,發動首次地方性公民投票,並於下月15日舉行。「落實小班制」雖是民間爭取已久的訴求,但在當前的條件下貿然施行小班制,卻未必能如願帶來教學品質的提升。

首先,高雄市小學班級人數現為平均每班32人,施行每班以25人為限的小班制,意味著班級總數必須因此而瞬間增加,無論公私立學校,其用於聘任教師的人事支出亦必隨之增。然而在教育預算與學校收入無法隨之增長的狀況下,不但可能間接排擠硬體設備的購置或修繕,具體上亦造成「更多班級輪流使用現有的有限硬體資源」的情況,試問教學品質究竟是提高還是降低了?

再者,隨著小班制施行後的班級數暴增,除了增加總授課時數而造成教師人力(尤其是導師)嚴重短缺之外,更會因此增生不少與班級數相關的行政工作。然而就校園現狀來看,教師普遍必須兼行政工作,怎麼可能因為小班制而有餘裕思考提高教學品質、改善師生關係等複雜問題?

因此,與其以「小班制」為訴求而導致更為吃力不討好的後果,教師會何不思考以「減少教師每週總授課時數」或者「立法規定教師不得兼任行政職」等真正能釋放工作壓力的訴求?

(回目錄)


哈巴狗電台:疾病不存在
■陳真

Francious Delaporte在其名著《Disease and Civilization》中有這麼一句話:「疾病不存在,存在的是一種操作(practice)。」這並非說細菌不存在,而是說唯有透過概念操作才能理解世界。在英國常見到宣導防制兒虐的廣告,畫面上一個媽媽罵她小孩「白癡」。若這便是兒虐,小時候左鄰右舍動輒拿籐條追著小孩打、嘴裏罵著「夭壽死囝、膨肚短命」的爸爸媽媽們,豈非全應逮捕歸案或強制送精神科治療?

把疾病視為一種如樹木般的「自然物」(natural kind)是荒唐的;即便是腦瘤或斷條腿也不是天生就是「病」。唯有對現象進行「概念化」,原本事實中立的諸般現象才足以取得「規範意義」(normativity)而成為一種「病」。光是尋找更多所謂「證據」並無法豐富對所研究對象的理解;現象既以概念形式方能存在,也唯有透過概念分析與操作才足以深化意義,進而成為一有效的建構物。

人們常說:「讓證據說話」。但證據不會說話,會說話的是人。證據之所以不說話是因為,證據和結論之間有著一道無法單憑證據跨越的規範性鴻溝,唯有透過概念議論方能跨越。再多的證據也無法證明某種行為是一種兒虐或家暴,唯有透過概念操作,這樣一些社會概念或法律概念才足以成立,進而透過「醫療化」(medicalization)的概念型塑而成為一種「病」;混淆這兩套截然不同的概念形成模式是荒唐的。

我不反對尋找生物病因,但若以為該病因解釋了該病做為一種概念的存在卻純屬無稽之談。「病」既非天生,亦非一成不變,過去同性戀不但是一種「罪」,同時也是一種「病」,今日卻儼然時髦。同樣地,腦瘤長再大,血壓飆再高,都不足以成為一種病,除非我們對這些現象進行概念化,賦予疾病意義。

「概念化」就像一扇窗,透過它,才能型塑世界的模樣,這就像把一顆大石頭藉著概念操作與實證說明,雕刻出某種模樣;當形移勢轉,世界的模樣便也跟著改變。科學是這樣一種充滿價值色彩的智能活動,而非價值中立的機械化尋寶工作,那是科幻,而非科學。我不反對量化與客觀,我反對的是概念的粗糙與反智、包藏無數偏見的假客觀以及缺乏概念深度的所謂實證研究。概念深度與現象無關,更非來自證據本身,而是來自對於「知識之為物」的抽象思考與議論滔滔。

(醫師)

(回目錄)


看守台灣:善用消費者的力量
■謝和霖

近來全球金融風暴所造成的股災,讓許多投資人荷包大減,加上新政府上台前後未認清國際情勢而輕率倡言的口號,接二連三未能兌現,讓國人信心頓失,國內股市跌幅更是冠於全球。在信用緊縮下,這波金融風暴,可能會波及其他產業的營運,影響既深且遠;其所帶來的骨牌效應,宛若真實風暴所帶來的土石流,令在產業鏈中下游的人們戰戰兢兢。

我們是否能安然度過這波金融風暴,目前尚言之過早,然而其所帶來的消費力進一步降低,已令新政府兩位首長備感壓力,但在未能提出有效對策下,僅以宣導式的帶頭買西裝、皮鞋、月餅等,試圖要人民在損失慘重之餘(不論是套牢、或是失業),還要多消費,成效如何可想而知,也讓其同黨大老批評為如同小孩玩大車。不過,從這兩位「小孩」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到,帶動目前這經濟體的火車頭,其實是「消費」。在消費者不再熱情捧場下,任何金融鉅子、房市大亨、電子龍頭、石化大老,都只能像無助的幼子,瑟縮著、祈求著,甚至哭嚎著。

這場景,令人不禁想起聖經的啟示錄,在世界末日來臨時,那些以往不可一世、胡作非為的政治人物與有錢有勢者,蜷縮在山洞和巖穴中;這末日其實不是末日,而是重生的前奏曲;在這場金融風暴的狂風暴雨下,我們宛若聽到地球長吁了一口氣,如同日本宮崎峻卡通《神隱少女》中的河伯,在經過一場洗禮後,吐出了長久以來累積在河體中的廢棄物。

而消費者,在這場風暴中,可以是魔鬼的大軍,也可以是上帝的天使,端看我們是否要繼續聽從兩位迷信擴大內需、十二大建設、甚至一中市場的小孩,讓經濟體毫不節制地消耗地球、糟蹋地球,還是要正確使用我們的消費力,去創造出一個永續的經濟,讓我們與後代的子孫,在尊重地球生態的限制下,與萬物共存共榮。

在目前經濟體下,許多人的消費是在廣告刺激下,為了時髦、方便,所做的不必要消費;但在永續的經濟體下,消費者所做的消費,是明智而審慎的消費,必要的消費,比如不購買隨手即丟的產品或包裝,不購買有毒害的產品(如PVC產品),並儘量在地消費,鼓勵對環境友善的在地產品(如共同購買在地有機食物),因而培育出負責任的在地企業或市場(如農民市集)。

永續經濟的消費,或許培養不出富可敵國的大企業,但可減少貧富差距,讓多數人可以滿足基本的需求,同時快樂的活著,因為永續經濟講求的不是你死我活的市場競爭,只追求少數人物質生活水準的經濟成長;而是互助合作,追求人類真正的進步與福祉,讓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人類發展。而我們每個消費者,都握有這改變的力量。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