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的流逝,空間的轉換,相乘累計成記憶的存在。想要瞭解台灣今日建築樣貌的成形,首先當認識台灣過去建築發展的脈絡,要瞭解台灣建築發展的脈絡,就應當自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品開始認識。
得獎/推薦
推薦序作者:漢寶德、夏鑄九
生命與配合生命的設計,才能展露一種簡單的豐富。──王鎮華/德簡書院主持人
建築的孕生源自地域的自然風土,始及於文化風土層面。學建築的人應放開眼界建立宏觀的歷史、文化觀。──吳明修建築師
這樣的創舉將會影響學界本地對現代建築歷史的研究,且奠定了重要的起步作用,亦將會使本地的建築教育對我們自己的建築歷史重視。──陳邁建築師
回顧這些前輩建築師的作品和事蹟,才頓悟「回到未來」的真諦。──張哲夫建築師
藉著「承先」,一磚一磚的堆疊,疊砌成一座心靈圖像,就會有歷史、懂得判斷。有了正確的判斷,自主性文化就能建立,也自然可以「啟後」。──廖偉立建築師
這些建築師從不同的地方來到台灣,他們大多體認到自己站在一個開創性的時間節點上。在物質匱乏的情況下,仍能堅持自己的建築理念與信仰實踐,努力在這塊土地上創作出屬於這個地方的建築。──陳良全建築師
戰後第一代的建築師曾為台灣辛苦耕耘。在這些前輩建築師中,有些人我們認識,但有些人的貢獻卻長期被忽視了。這次的展覽使大眾有機會重新認識前人的耕耘。──洪育成建築師
靜隱各處的經典圖說陸續出現,觸摸到那個年代的建築文獻,開始填補所受建築教育中空白的一段,感慨和震驚對台灣建築歷史的無知,以及對博物館員來說摸到了歷史的沉重責任。──陳登欽/立台灣博物館祕書
希望台灣過去的建築斷層,能在跨世代的建築討論中,重溫舊夢,讓建築設計的價值橫跨世代的鴻溝,共同為台灣未來建築發展努力。──邱文傑建築師
我們處在一個缺乏信念的時代,對於老建築的反芻,希望能讓我們更加認真面對建築。──孫德鴻建築師
作者簡介
王俊雄,美國康乃爾大學建築碩士,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博士。現任淡江大學建築系專任副教授,主授設計,並探險於台灣建築的現代性呈現。著有〈國民政府時期建築師專業制度之研究〉、〈國民政府時期南京首都計畫之研究〉、〈浮游的片段─台灣博物館空間解讀〉、〈把現代建築洗出來─洗石子與台灣建築現代性〉、〈憂鬱的現代─王大閎與台灣建築現代性1950-70〉等;其它多篇建築評論,散見於建築專業雜誌。且曾參與多項公共空間的規劃與顧問工作,希望從中尋求身為公民的意義以及從僵化制度中產出自由與美感的可能。其他身外之物包括:一堆內容彼此不相干的書籍,一溫室蝴蝶蘭與兩隻狗。
徐明松,建築史學者與建築、都市評論,銘傳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威尼斯建築學院建築碩士、義大利國家建築師。著有《柯比意:城市‧烏托邦與超現實主義》(田園城市,2002)、《古典‧違逆與嘲諷:從布魯涅列斯基到帕拉底歐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田園城市,2003)、《打開建築的第一道門》(總策畫與合著,誠品書店,2005)《建築桂冠:普立茲克建築大師》(合著,木馬,2005)、《王大閎》(合著,建築師全聯會雜誌,2006)、《十城十美》(合著,聯經、2006)、《跟著建築去旅行》(合著,聯經、2006)、《王大閎—永遠的建築詩人》(木馬,2007)。
內容簡介
要瞭解台灣今日建築樣貌的成形,首先當認識台灣過去建築發展的脈絡,要瞭解台灣建築發展的脈絡,就應當自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作品開始認識。
台灣現代建築在二次大戰之後有了相當明顯的轉變,一方面由於脫離日本殖民,日籍建築師紛紛撤離台灣,另一方面隨著國民政府來台,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形式成為主流,加上台灣50年代接受美援之後所面對的20世紀現代主義風潮,1950-1970戰後的這20年成為20世紀台灣建築發展最特殊的一個階段。
本書所介紹的作品來自三類戰後第一代建築師:一、在中國大陸出生,在大陸或海外受教育後來台的建築師;二、外國建築師;三、在台灣出生,在日本受教育的建築師。此戰後第一代建築師的養成教育皆不在台灣,但他們的作品深深影響了下一代在台灣接受建築養成教育的建築師,進而逐步形塑出現今台灣建築的風貌。
活動訊息
2008.10.11-10.28
台中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將舉辦「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搭配展覽會有一系列導覽與演講活動
10/11
徐明松(策展人、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巨人肩膀上的侏儒──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的繼往與開來
10/18
王增榮(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講師)
不知所措的年代,不知所措的現代─-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發展的處境與省思
10/25 王俊雄(策展人、淡江大學建築系副教授)
何謂現代?試析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之現代性
2009年6月「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展」將巡迴至台博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