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10-29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0-29》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教師必須面對的真相(三) 認識退撫基金 
  ◎學運如何再出發之二 嘗試與出路 



教育論壇:教師必須面對的真相(三) 認識退撫基金
  ■羅德水
全球金融海嘯席捲而來且短期間幾無起色契機,在總體經濟情勢不佳的此刻,60萬軍公教人員按月撥繳費率建立的「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以下簡稱「退撫基金)財務狀況究竟如何?應是全體基金提撥人必須共同關切的。不過,要談及「退撫基金」之財務危機,必須先對基金有一基本認識,以下分別從「基金之沿革」、「基金的管理與監理」、「基金的撥繳與給付」、「基金淨值與基金運用」對退撫基金做一概略式介紹。

一、退撫基金之沿革

從1945年迄今,台灣的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制度已歷63年,原本係由各級政府負擔退撫經費之「恩給制」,惟考量政經情勢與政府財政,自1973年始,政府即成立專案小組,研議將退撫制度改為由政府與公務人員共同撥繳費用建立「退撫基金」的「儲金制」。

經過整整20餘年研議,終於在1995年7月1日由公務人員率先加入「退撫基金」,公立學校教育人員與軍職人員則分別於1996年2月1日、1997年1月1日先後加入, 2004年1月1日,在完成「政務人員退職撫卹條例」之立法後,政務人員同步退出「退撫基金」,並取消月退規定改領「一次性給付」之「退職酬勞金」。自軍公教人員加入退撫基金之日起,即為各類人員適用退撫新制之日始,各類人員之新制退休金給予、及撫卹金之發放,依規定即由「退撫基金支付」。

職是,目前參與「退撫基金」者為公務人員、教育人員、軍職人員。基金之基本目標為:(一)保障退撫所得,加強安老卹孤。(二)依法提撥基金,確保退撫經費來源。(三)充分照顧退休人員,兼顧現職人員福利。

二、退撫基金的管理與監理

為了統籌「退撫基金」之管理與監理,政府於考試院下分別建置「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理會)與「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監理會)兩個機關。

「管理會」主任委員由銓敘部部長兼任(現任:張哲琛、前任:朱武獻),置委員13人至17人,由銓敘部遴聘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灣省政府、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業務主管各一人,及專家學者組成之。「管理會」下設「業務組」、「財務組」、「稽核組」負責退撫基金之收支、管理、運用等事項。

「監理會」主任委員由考試院副院長兼任(現任:伍錦霖、前任:吳容明),置委員19人至23人,由行政院、司法院與考試院秘書長及銓敘部、國防部、財政部、教育部、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人事行政局、台灣省政府、福建省政府、台北市政府、高雄市政府等機關首長及軍公教人員代表組成。其中,教育人員代表有二人係由全國教師會派出。「監理會」下設「稽察組」、「業務組」負責退撫基金之監督、審議、考核等事項。

茲將退撫基金管理、監理相關法規臚列如下:

1.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

2.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條例施行細則。

3.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委託經營辦法。

4.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組織條例。

5.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辦事細則。

6.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委員產生辦法。

7.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顧問遴聘辦法。

8.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監理委員會稽核作業實施要點。

9.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內部稽核作業實施要點。

10.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組織條例。

11.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辦事細則。

12.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管理委員會顧問遴聘辦法。

此處值得思考的是,前揭雙軌制的基金管理、監理模式能否充分發揮基金運用之最大效能?此外,目前「管理會」、「監理會」之委員組成均偏重各級政府部門之代表性,是否相對忽略專業性,實有待深入檢討。

三、基金的撥繳與給付

截至2008年9月止,參加「退撫基金」之公務人員計28萬6,199人(47.14%)、教育人員計19萬9,251人(32.82%)、軍職人員計12萬1,704人(20.04%),三類人員合計共60萬7,154人。自2006年1月1日起,各類人員之撥繳費用,係按提撥人本薪加一倍乘以12%之費率,由政府撥繳65%,個別軍公教人員繳付其餘35%。

基金給付分「退休金」、「撫卹金」、「資遣給與」、「離職退費」等四種,茲說明如下:

(一)退休金

1.一次退休金:以退休生效日在職同薪級人員之本薪加一倍為基數,每任職一年給與一個半基數,最高35年給與53個基數。

2.月退休金:以在職同薪級人員之本薪加一倍為基數,每任職一年,照基數2%給與,最高35年,給與70%為限。月退休金,於每年1月16日及7月16日各發放一次。

3.兼領月退休金:計有三種,分別是:兼領1/2之一次退休金與1/2之月退休金、兼領1/3之一次退休金與2/3之月退休金、兼領1/4之一次退休金與3/4之月退休金。

4.撫慰金:支領月退休金或兼領月退休金人員死亡時,另給與遺族一次撫慰金。一次撫慰金之計算,以其應領之一次退休金為標準,扣除已領之月退休金,補發其餘額,並發給相當於同薪級之現職人員6個基數之撫慰金;其無餘額者亦同。遺族為父母、配偶或未成年子女者,如不領一次撫慰金時,得按原領月退休金之半數,或兼領月退休金之半數,改領月撫慰金。

(二)撫卹金

軍公教人員任職未滿15年不幸死亡者,發給一次撫卹金;任職滿15年以上者,除每年給與5個基數之年撫卹金外,同時發給15個基數之一次撫卹金,每增一年加給半個基數,最高給與25個基數。

(三)資遣給與

以資遣生效日在職同等級人員之本薪加一倍為基數,每任職一年給與1.5個基數,最高35年給與53個基數。

(四)離職退費

1.參加人員不合退休資遣規定而中途離職者,得申請發還其本人原繳付之基金費用,並以台灣銀行之存款年利率加計利息一次發還。

2.參加人員年滿35歲或45歲時,不合退休資遣規定而中途離職者,得申請發還其本人及政府繳付之基金費用,並以台灣銀行之存款年利率加計利息一次發還。

四、基金淨值與基金運用

自退撫基金成立以來,基金淨值隨收支比例、基金收益率變動,2007年10月時,退撫基金淨值接近新台幣4千2百億元,為基金成立以來新高,惟受全球股災影響,截至2008年9月止,基金淨值約達新台幣3,640億元,基金規模退回2006年時水準。

茲將2008年9月退撫基金之運用範圍,依其比例整理如下:

1.國內外委託經營約1390億元(38.47%)。

2.存放金融機構約789億元(21.76%)。

3.國內上市(上櫃)股票約500億元(13.81%)。

4.國內外債券約492億元(13.58%)。

5.票券約268億元(7.4%)。

6.國內外受益憑證約142億元(3.91%)。

7.國外上市股票及指數型股票基金約37億元(1.03%)。

8.信託財產約1.2億元(0.03%)。

凡有新制年資之已退休或在職之軍公教人員,其退休金之給與、撫卹金之發放,均有賴「退撫基金」長期且穩定的收益,希望本文有助於提撥人認識基金之沿革、收支與運用,至於有關退撫基金之財務狀況,留待下回分解。
(回目錄)



學運如何再出發之二 嘗試與出路
  ■賴建寰
有一種詭異的現象是,近年校園改革團體中,對於校園結構的分析,策略與路線的辯論,幾乎越來越少了。我會敲起鍵盤,便是覺得該引發更多的討論與想像,使學生能有屬於自身的戰鬥位置。

從路線說起

或許基於個人的參與背景,我對於異議性社團,還是抱持較大的期待。在我看來,異議性社團的部份,依「社團風格」與「議題選擇」的分類,有「社會分析」與「個人主義」、「校園」與「校外」的分別。

在社會分析的風格下,社員的基本訓練就是,賦予其一套認識世界的觀點與方法,從而在這樣的世界觀下,選擇社團的目標與策略。但是,「社會分析」卻長期忽略「個人」的層次,就算讀完《共產黨宣言》或《1844經濟學哲學手稿》,依舊不會理解「為了什麼參與」、「為了什麼堅持」等。擁有的只是滿口教條式、蠻夷鴃舌般的左派詞彙,對於初次接觸社會運動的人,顯得既疏離且可笑。

因此,「個人主義」的風格,可說是對此的反動。他們開始注意到個人參與動力,與釐清社團內部的關係。只是,越到後來,這種風格逐漸成為「心靈諮商」,挖掘彼此「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輕」,視任何形式的分析與規則,為壓迫個人發展的夢魘。於是,他們蒙上了眼罩,將社會問題,當作個人心靈不健康的投射。

最先該改變的便是社團風格!我認為,從個人層次出發,帶領入門者走向運動者,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此後,才逐步加強社會分析的理解。因為,只有運動者本身親自體驗這樣的過程,方有可能向學弟妹解釋,參與、成功與挫折,甚至不輕易地以「過於冷漠」解釋群眾;同時,睜眼看世界,瞭解既有社會結構與其運作方式。

選擇戰場

去年,我參加樂生4月的遊行,乍見現場數千名的學生時,便有疑問:為什麼這些學生,積極地參與樂生運動,但回到關於自身權利的鬥爭上,大部分的人卻又缺了席?

在理解校園內種種不利於改革團體的困境之後,便會發覺,樂生成功地動員數千名學生,絕大部分並非來自校園本身的組織力量,而是透過外在力量一點一滴地牽動校園裡的學生。因此,校園內的其他議題,即便是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費問題,在缺乏組織經營下,當然與樂生不可同日而語。

於此,便引導出「校園」與「校外」的兩種議題選擇方式。兩種類型,並無高下之別,只在於對戰場的選擇是什麼。可惜,某些時候,我們的戰場選擇顯得措置乖方。我實在很難想像,一個常號召學生反高學費的團體,其戰場不是在教育部,便是資本論的讀書會上,馬克思可不會替我們組織學生。

許多時候,我能夠理解學生不斷向外跑的原因:目前,戮力從事校園議題的人,實在不多,僅存的又大都是些不入流的傢伙,孤單感遂油然而生,更別說經常遭逢挫折,而學長姐只會說「加油」之類的屁話;反觀,參與校外議題,不同學校之間的朋友,相聚而歡,又有學長姐可引導帶領,所獲得的成就感自然比前者大得多。但是,這樣放棄主戰場的作法,猶如從事勞工運動,卻離開工人、工廠與工會,雲遊凌虛之外,除非有出現足夠的外在力量,否則想因此醞釀出動員力,那還真是見鬼了。

我的意思是,如果打算從事相關校園議題,主戰場就會是校園。當然,主戰場是校園,不代表與外在切割。事實上,若只將焦點集中於校園,分析反對學費調漲,所得出的結論,往往會是極度貧乏的。

一種可能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經談到異議性社團,蔑視學生會與其他社團的情形。因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欲投入學生會的異議學生,好一點的貶之為「投機份子」,壞一點的則潑上「背叛運動」的墨水,就差沒要求「自我批判」了。對我而言,運動本身便有政治過程的面向,裡頭絕對會有合縱連橫與策略運用,就像是上了戰場,就要有開槍的覺悟。

我以為異議性社團,應積極討論如何參與學生會。在初期,重點應擺在與各地方派系的基礎工程上。意思是,建立與系學會、社團之間的互動關係,而所謂互動不單是認識而已。

舉例而言:社團招新擺攤時,大型社團幾乎不必擔心新生不足的窘境,但中小型社團卻為此戰戰兢兢;而社團聯展,校方為了場面好看,所邀請的也幾乎是大型社團。此時,學生會若可提供中小型社團,另一個展示社團的公開管道,中小型社團便會主動接觸學生會。接觸過程中,透過交談,紀錄各個社團的基本概況,從中找尋再接觸的機會。之後,可以嘗試透過這些社團,協助宣傳學生會的訊息。

上面的例子尚未結束,同時,組織想像也不只這種。重點是,自許進步的異議性社團,應當殺入紅塵,驅逐牛鬼蛇神,以不同的方式經營學生會,或著以不同的組織方式,取代學生會,另起爐灶。

研究轉向

校園運動是需要相當的研究在背後支持,但是,在台灣的學術領域,有關社會運動的研究,仍嫌不足。而僅有的研究之中,又大都與社運的現實脫節,無助於社運的實際操作。甚至,直接套用國外的理論或研究方法,加以界定、解釋台灣的社會運動,最後變成學術是學術,運動是運動,學術嘲笑運動沒有深刻的理論基礎,運動則譏諷學術關在象牙塔。

就我所知,目前已經有不少具有運動經驗的學生,考入研究所。對於研究生而言,在學位論文的壓力之下,並不會有太積極的參與。甚至,在學位論文的緊要關頭之時,便大鬧空城計,一般也很難去責怪他。或許該自問:我們這些具有運動經驗的準學術工作者們,可以做些什麼呢?

我認為,應建立起「研究生—大學生」之間的分工關係,這樣的分工關係,絕非僅止於學長姐偶爾分享經驗,而是定期生產論述、策略與方法,同大學生一起討論或修改。並且,在理論分析之外,運動史、組織工作、組織困局、案例分析、動員、如何緣起(產生)、如何成功、如何失敗,也是研究的重點。就運動與學術上的意義而言,大學生等於是擁有一群智庫,而這個智庫不會是頤指氣使,而是分工關係;另一方面,透過以上的過程,發展台灣在地性的理論與方法,藉此挑戰既有學術權威,才有會一定的基礎。

更重要的是,在這樣的分工關係下,相當程度上,有助於延長校園運動者的生命。一般來說,囿於大學學制,一位學生成為較成熟的幹部之後,便會離開社團,這是校園運動最大的致命傷。之後,一部分的學長姐,成為研究生或至其他團體工作之後,往往基於維護學弟妹的主體性,而不加以干涉,這當然好的。只是,如此一來,學生長期虛耗於一再摸索,一條有狗屎的路,卻沒人跟他講;就算自己堅持不會踩到狗屎,也缺少足夠的討論與質疑。

學運如何再出發?我所提供的圖像中,是來自現有校園結構的分析。作為校園裡的「進步者」,應該先屏除自己驕傲、天真、不食人間煙火的壞毛病,進而在社團風格、議題選擇與如何組織上,作出正確判斷。此外,離開社團之後,如果尚有熱情,是可以不同的參與方式,回饋給社團。

文末,我感到抱歉的是,這兩篇文章,幾乎將我所熟識、不熟識的朋友們,一干子都罵遍了。如同我在前篇文中提到的,文內所提及的想法,乃源自於自己的經驗,是在自我質疑的情況下,所產出的東西。如果,有人看了文章之後,因此而火氣驟升,不知道這樣的自我坦白,是否能稍事滅「火」。

(政大台史所碩士生)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