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1-04》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小移工與大富豪 | |
◎基改作物的政治選擇 | |
◎印度司法首例 20人獵獅判坐3年牢 | |
◎牙買加觀光業醜陋面 紀錄片看得到 |
環境前線:小移工與大富豪 | |
■崔愫欣 | |
日前參加了一場新書發表會,發表會的地點十分特別,不是在誠品書店之類的時尚文藝空間,而是在中山北路上的一家教堂。 相信只要在週末經過中山北路的人,應該會有幾許印象;不復往日風華的中山北路,唯有在這附近仍充滿著熙來攘往的人潮,仔細一聽,夾雜著異國腔調的高聲談笑,讓人明暸自己來到了台北市著名的小菲律賓區。 小移工的故事 發表會上座無虛席,作家朱天心、唐諾、台大外文系教授張小虹與鄭村棋等人也到場支持,場外記者興奮地打電話到報社回報:「這場發表會非常成功,這個作者雖然是新手,但許多名作家卻說看到流淚……」 10月18日,台灣國際勞工協會(TIWA)與印刻出版社發表了《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這本新書的作者是文學新手,卻是社運界的資深工作者顧玉玲,將來台移工的真實心情與感受以文學的筆法串成一個個感人的故事,這是台灣第一本以移工為主的紀錄,也是移工運動者們與移工們的集體創作成果。 為何書名要稱「我們」?她將身處邊緣、遭到台灣社會漠視的一群異鄉人,一般通稱為「外勞」,也是一直被台灣社會排拒在外的移工,做為書中的主角;當了解每一個生命與牽連糾纏的歷史脈絡,透過同理心,他們不再是他們,而是我們,本勞與外勞都在同一塊土地上生存,也都被同一種資本邏輯所擺佈,但是卻被主流操弄得分裂互斥,彼此這麼地陌生且充滿敵意。但這都是茶壺裡的爭吵,不論如何這些為台灣經濟奉獻的血淚與汗水,似乎永遠都被棄置在黑暗角落。 大富豪的功績 相較於這種升斗小民的喜怒哀樂,媒體關心的當然是大富豪的人生,台塑集團負責人王永慶辭世,在社會引起的震盪固然不小,但媒體不斷的吹捧,脫離可忍受的範圍。早已不是威權時代的台灣,面對經營之神,彷彿又回到歌功頌德的奴性,台塑集團留給台灣社會的除了經濟產值,背後有著多少勞工與環境的犧牲奉獻?台灣社會付出了怎樣的成本?好像都不在媒體關心的範疇。 在經濟數字的背後,王永慶的勞動檢查簿是不合格的,除了屢次公開對政府建言削減勞工權利之外,當初台塑六輕到雲林麥寮蓋離島工業區,號稱可提供12萬個就業機會,衍生有60萬人口的產業,但如今卻擴大引進了大量外勞,甚至鼓吹要設立外勞專區,以方便用軍事化管理外籍勞工。提升設廠當地就業只不過是個美麗的謊言,給台西海岸線帶來的,是正以每年25公尺的速度內縮消失的威脅,學者預估10年內蚵田將不復見,經營之神的致富模式絕不僅僅是勤儉與刻苦耐勞而已,不惜犧牲環境來換取利益,這才是台灣經濟奇蹟的真相。 細數經營之神留下的環境帳本,也可以編織成一個個的故事,只是這故事裡的主角可能是沿海的生態、污染的農地、河水與空氣,以及雲林失去生計的漁民、屏東遭受污染的農民,甚至是遠在柬埔寨汞污泥中檢拾垃圾的貧民,若是有人一一地將這些故事記述下來,試想這也能成為全球化下的另類文本,污染的跨國連結。這時候小移工的故事又跟大富豪連接起來,不管是寫故事的還是做社會分析的人,可以將又一個主角納入,小移工來到台灣做工,以為來到了填海造陸的奇蹟之地,看到的卻是漂砂荒涼的貧瘠海岸。 書寫歷史的重要 台灣社會永遠喜歡嫌貧愛富,錦上添花,把大富豪奉為偶像,將小移工棄如敝屣。從來歷史的詮釋權往往掌握在擁有權力的人手中,因此移工只是面目模糊的外勞或幫傭,上新聞的都是打架、逃跑、偷竊等等負面表述,死掉10個移工也比不上一個富豪,社會各界一面倒地以「經營之神」歌頌大富豪創下的價值典範,生平如被神化,一個是天上,一個是地下,這個社會誰會注意渺小平凡的工人有怎樣的生命與感受? 只要看過顧玉玲所述說的故事,令人不禁慚愧我們曾是以什麼樣的偏見與冷漠,殘酷地對待這些我們劃歸為外人的族群。說起來,同樣處於社會邊緣的社運工作者不但關心,甚至起而為這些異鄉人發聲,而也非得要長期第一線的運動工作者才能敘說這麼深刻、細膩又充滿自省的移工生命故事,也才會以平行角度、而非學術的俯視分析或是新聞的窺探觀察,為台灣寫下這一頁移工史。 書寫歷史到底有多重要?有一段話一直刻印在心裡,導演蔡崇隆在拍攝另一部書寫歷史的記錄片《油症-與毒共存》,談起自己的拍攝動機:「如果說,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能被遺忘;這段歷史的空白,正好印證了台灣的環保運動為什麼始終難以振衰起蔽,台灣的公害及食品衛生事件為什麼迄今仍不絕於耳。」沒錯,大富豪與其一手所創立的財團歷史正等著人去書寫,但絕非媒體關注的財產分家與經營之道,而是理性地評斷其對台灣社會與環境的功過,解構台灣付出多少代價成就大富豪的功績。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
|
(回目錄) |
基改作物的政治選擇 | |
■倪世傑 | |
如果陳雲林可以自由活動,走在台灣街上,他應該會發現──小店鋪紛紛打上「China-Free」的標章,標誌出該商店所使用的產品不在中國製造加工。然而,與其說這是充滿對勞動人權與環境的關懷,不如說這又是國族主義在台灣久久揮散不去的表現。放在環境與食品安全議題上,10年來全世界最重要的三項議題:農產品自由貿易、有機耕作與基因改造作物,除了第二項民眾認識較多之外,其餘兩項國人較為陌生,而其中第三項,更是掀起漫天砲火。 隨著基因科技的大步邁進,基因改造作物的爭議從是否應該存在,過渡到能能否與一般非基改作物共存,歐盟執委會已於2001年的第18號指令做出相關規定,基本的精神是在預防與規避風險的原則下,核准基因改造作物在歐盟境內國家上市,採取與一般非基改作物共存的原則,原則上,基改種子與飼料的混雜界限值以不超過1%為原則。這一點在當時引發反基改作物團體的抨擊,因為一群科學家發現,基改的油菜種子會隨風飄散到相當遠的距離以外,並與一般非基改的油菜花進行雜交,這一來,讓一般非基改的油菜也暴露在未知的基因風險中。但歐盟執委會在這之後的政策方向,仍放在「具備一定隔離的共存」。 2003年,歐盟執委會負責農業事務的委員Franz Fischler,對歐盟各國政府發表一份建議書,建議各國可以對並存方式提出具體的辦法,各國政府可以提出基改作物的風險補償辦法,但不得片面的宣布禁止基改作物種植。之後,並具體的提出預防雜交的風險落於基改農民身上。對此,歐盟的基改業者表示歡迎,因為至少共存政策保障了他們的種植利益,環保團體則是大加批判,認為歐盟執委會的規定限制了各國政策的自由選擇權。消費者團體則認為這基本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必須嚴格的執行分離種植的規定。農民團體的政策比較搖擺,一開始,他們因為市場原因支持基改作物,但之後由於團體內的有機種植業者的反對,以及經濟上的顧慮及公眾的疑慮下,他們的立場開始變得更為謹慎。基本上,歐盟執委會基於經濟活動自由的立場,希望看到多種種植典範並存,這一點是沒有疑問的。 在英國,威爾斯地區的議會對歐盟親基改作物的立場表達出相當程度的反對,希望全數驅逐基改作物的呼聲甚強,他們通過一項適合非基因改造作物事宜環境的立法,歐盟執委會對此表達出反對的立場,但卻未發展出具體行動。但在2003年,歐盟執委會立場出現轉變,反而傾向威爾斯的隔離立法,即便威爾斯相關立法的意涵在於嚇阻基改作物的種植。 在奧地利,推廣有機栽種一向是聯邦政府重要的農業政策,而基改作物的利益與奧地利政府主張的有機作物利益正好相牴觸,在2002年,北奧地區的地方政府提出「無基改作物種植區」的政策,他們認為,因為農地普遍較小而且顧及有機栽種的必要性,4公里的隔離區規定對大規模種植區或許還辦得到,但對北奧地區的小農戶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歐盟執委會認定北奧地方政府此舉只顧及經濟社會生活層面而非環境保護的動機,不合比例原則。此案現正在歐盟法院審理中,法院似乎偏向歐盟執委會親市場立場的解釋。 德國的狀況比較特殊。在綠黨還在聯合政府的時期,大力推廣有機農業,這對基因科技作物帶來相當大的壓力,但2002年之後情況出現改變,主要的原因來自於鄉村地帶的發展,政府不希望農民之間因為基改作物的問題發生嚴重的爭執,因此採取嚴格的隔離政策。但仍可以發現,在社民黨-綠黨聯合政府時期對此規定較嚴,而基民黨-社民黨聯合政府時期則較寬鬆,而在野的自由民主黨則是大力支持基改作物研究與市場化的政治力量。 在台灣,一般民眾對基因改造食品的生產原理缺乏瞭解,而且不強烈反對基因改造食品,基本上農民栽種基改作物的市場阻力較小,但台灣每農戶農地面積約在一公頃左右,如未有相當嚴格的種植規範,基因混雜的狀況將相當嚴重,對台灣糧食基因安全的影響相當巨大,農政主管機關必須三思。 (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
|
(回目錄) |
印度司法首例 20人獵獅判坐3年牢 | |
編譯■潘忠廷 審校■莫聞 | |
在印度,有20人因非法盜獵基爾森林中瀕臨絕種的獅子,並販售其身體部位,遭法院判處3年有期徒刑,每人併科以罰金約2百美元。這是印度司法史上第一宗關於野生動物犯罪的刑事判例。這起案件由檢察總長庫馬爾親自帶頭調查,他表示:「這是印度第一起為了買賣而獵殺獅子的案件。」 檢察官沙卡巴拉說:「嫌犯不僅從基爾盜獵6隻亞洲獅,亦非法持有野生動物物品。兩位主嫌昆塔‧辛哈與那那卡‧辛哈早在2007年4月即遭查獲兩隻獅爪,而被逮捕到案。」 學名「Panthera leo persica」的亞洲獅,過去曾遍及北非海岸林,足跡橫跨北希臘至西南亞與東印度。而現今卻只剩印度基爾森林一帶才得以見到牠們的蹤跡。為了取牠們的骨頭入中藥以及爪子當避邪物,這些珍稀獅子的性命飽受盜獵者的威脅,常見獵捕手法包括電擊、或以深井作為陷阱。 在屬於半乾燥氣候的西印度,基爾森林是其中最大的一片「乾燥落葉林」,這片森林不僅是當前野生亞洲獅唯一的基因庫與家園,同時亦為7條河流的集水區,為乾旱的索拉什特拉(Saurashtra)提供水源,保障著生態安全。 古吉拉特邦林務局指出,當局在1970年代即發起「基爾獅保護區計畫」,並配合該計劃實施多項配套措施,如禁止伐木、核心地劃設為國家公園、重新安置游牧民族馬得哈里司人(maldharis)的游牧區域、並賠償獅子獵食家畜或傷人致死的損失,凡此種種,「均有利於生態」。 此外,林務局為了管制人類或家畜進出保護區,在區內設有檢查哨與無線網路,並部署相當數量的車輛與武器。 不過,即使如此,亞洲獅的生存仍岌岌可危,目前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中,列為「受威脅等級」。 |
|
(回目錄) |
牙買加觀光業醜陋面 紀錄片看得到 | |
編譯■丁秋仁 審校■蔡麗伶 | |
「牙買加環境信託組織」23日晚間推出一支片長92分鐘的紀錄影片,內容揭開薔薇色太陽、海與沙共成一幅絕世美景背後,所隱藏的猙獰事實,該片因此命名為《出賣牙買加》(Jamaica for Sale)。 本片採訪居住在牙買加與加勒比地區不同面孔與聲音,深切表達他們對於海岸線上一棟棟從地表竄起的豪華旅館建築的觀感。透過影像,呈現牙買加發展觀光業的代價是如何由人民來埋單。 例如,片中就剪輯了小型旅館業者與其他居民對於大範圍剷平紅樹林、溼地,以及許多原生鳥類與海龜的繁殖地等等的論爭。 片頭一開始,建築工人們細數來自西班牙的旅館業者剝削與虐待他們的低劣舉動。 漁民則列舉令人訝異甚至不禁諷刺的指證,在豪華旅店大肆開發下導致漁獲量銳減,迫使漁民們另覓新漁場,但終究是徒勞。甚至有旅館業者向他們抱怨旅館周邊海域遍尋不著豐富的海洋生態,使得遊客敗興而歸。 一些政治代表、社會科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對於牙買加觀光業發展所引發的諸多問題進行評議,包括奴役勞工的情況、窮苦人家仍是觀光利益的邊緣人,以及大規模開發帶來的衛生問題等。 《出賣牙買加》一片中描述亦描述到,為了替遊輪開道,一些富具歷史象徵意義的場址何其脆弱,別無選擇地被拆除。位於牙買加北部的費爾茅斯鎮正是一例,該鎮擁有百年歷史的碉堡、教堂,和人聲曾經鼎沸的市集,況且比紐約市還早出現自來水。 《出賣牙買加》中之一景為旅館保全人員在海灘上追趕當地人民。這片海灘原屬大家所共有,而影片在此一場景中放上加勒比歌曲《這海灘是我地盤》。然而,牙買加人損失的不只有明媚海灘的使用權。知名旅館的廢棄物處理站造成一鄰近村落內,瀰漫著揮之不去的惡臭氣味,社區居民對於這樣的情況卻無奈地直指無計可施。 另外,該片亦指出遊客們對環境造成的傷害程度:遊客平均飲水量超過當地住民10倍,且製造出3倍以上的垃圾。而觀光盛行也帶動對石油的需求,絕對加劇氣候變遷。 從《出賣牙買加》中可以看到在發展觀光的錢潮下,當地人民如何因此死亡、被限制活動以及被噤聲。因此,說本片揭開觀光發展的醜陋與代價,實不為過。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