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大林藝文生活報
2008.11.16/報主.嘉義縣大林鎮立圖書館
 大林鎮中山路老街活化主題活動預告

一、計畫緣起:
每一個進步的城市,一定都有美麗的街景,作為它們共通的特色;記憶的印象,生活的足跡,文化的傳承,美食的魅力……就在中山路!中山路老街活化開始了,大林鎮公所將於聖誕節前辦理主題性活動,整合在地文化團體、學校,凝聚在地店家共識,創造消費者前往意願,提昇店家營業額。

二、活動時間:97年12月20日                   上午10:00至下午5:00

 三、活動內容:
*大林鎮立托兒所幼兒踩街表演活動
團學校才藝表演,讓活動熱鬧展開。

*於活動當天,剪綵儀式完成後,以彩炮   機發送現金折價券,讓消費者於活動當日憑券至店家消費抵用,促進買氣,提昇店家營業額,達到推廣與宣傳的目的。

*舉辦各項有趣好玩的活動,匯集人潮。

*舉辦農特產品競標義賣活動,所得捐作      公益,幫助弱勢兒童。

    ~ 竭誠歡迎鄉親蒞臨參加 ~

 回憶在故鄉的街路重逢(上)文:美坊

一、契子       

在浪漫的巴黎,風情萬千的香榭大道襯托了這個城市的美麗光彩;在繁華的紐約,華爾街的巍峨熱鬧,凸顯了這個城市的多元文化色彩;在現代化的台北,凱達格蘭大道的欣欣氣象,展現了這個城市的成長風貌。每個城市都有它的歷史,每條道路都有它的故事;三峽老街、鹿港古鎮、艋舺商城、府城古堡,歷史仍在延續,故事還在訴說……

而在我們的家鄉大林,以火車站為中心點延伸而出的一條街道—中山路,一直是鎮民的生活重心,人們在此買菜、在此購物,隨著年齡的增長,進行著不同的消費行為;物換星移,時空冉冉,行人的足跡來來往往,街道的路面修修補補,不知不覺間,走過了數十年春秋,路還是路,風貌卻已不同;人還是人,卻有著各自的記憶壓縮;達達馬蹄,屬於過客;漫漫行旅,終歸於家。這就是家鄉的街路,街路上有著我們太多的行蹤與回憶,如今,點滴回憶將在故鄉的街路重逢了。

 一、 戲園仔巷

(一)民國34年
年少的父親剛考上嘉義初中(今嘉義高中初中部),那時爺爺舉家搬到了大林戲院旁的巷子裡,父親的活動範圍就以巷子為中心,每天一大早走約100公尺去火車站搭火車,到了嘉義市,再走3公里路去學校。頭髮長了,就在車站前的理髮店剪個平頭。那時的孩子,缺資源少娛樂,除了讀書,週日最喜歡守在戲院口,等著看免費的散場戲(戲院在電影後半段會打開門,很溫暖的讓沒錢看戲的小孩「撿戲尾」)。

(二)民國38年
在戲園仔巷正對面,大林第一家製餅店開彰了,「日香珍餅舖」人稱「賣餅卿」的第一代開山始祖,以精巧手藝製造香甜可口的大餅,每當烤餅出爐,濃郁的香味飄過整條街,總是引人垂涎三尺。同年,「錦榮男飾」也就地做起生意,那年代,可沒什麼成衣賣,而是襪子、肥皂等雜貨,沒想到那生意一做就是六十年。

(三)民國97年
秋天的太陽帶著夏日的餘溫,午時的中山路依然一片火辣。我踩著街道上新鋪的磚塊,棗紅、土黃、青灰掺雜,好像許多故事的混合、堆砌、重組。這條街比起六十年前,拓寬了一倍,原本低矮的舊房子,有一些拆掉重建樓房,有一些仍是舊時模樣,形成新舊房子雜陳的趣味。父親口中的大林戲院早已緲無蹤跡,三層樓的大同服務站取代了它的位置。「日香珍餅舖」在六十年後,依然遵循古法,每天製作香噴噴的囍餅,糕餅出爐時,濃郁的香味依然在整條街迴盪……

大林戲院在日據時代稱「東新座」,占地三百坪,建物高十公尺,可容納五百名觀眾。左側巷道即稱「戲園仔巷」(今中山路17巷),也就是父親兒時出入的成長環境,這裡曾經有醬油廠、有磚仔窯,也是承攬火車站貨物裝卸業務的「大林運送店」的員工之家。在戲院繁盛之期,方圓之內聚集了許多小攤販,人潮集結,熱鬧非凡。如今,「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戲院沒了,繁華的舊時代也緩緩被隱藏、淹沒了,我依循父親年少時候的足跡,在這條街路上,彷彿看見他那時的生活歷歷如在眼前;一時之間,恍然明白,這條街的歷史,對我們而言,是多麼重要了。(未完待續)

  書香花園之二     文:美坊

美的無盡藏
推薦書名:《漢寶德談美》
作 者:漢寶德
出 版:聯經出版公司

「美」是什麼呢?我們先來看看幾位文學、藝術家的說法: 美的欣賞開始於感覺,但是要通過智力的活動。──達文西(L.da Vinci)
美是一種和諧完整的形式。──雨果(V.Hugo)
自然總是美的,美是性格的表現。──羅丹(A.Rodin)
美感經驗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的特質。──朱光潛

雖然每個人對「美」的定義不盡相同,但可以了解,美是自然的、和諧的表現形式,而這樣的形式是必須為人們的感官認知所接受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充滿俯拾皆是的美;嬰兒一個甜甜的笑,有著純真之美;辦公室一方長得綠意盎然的小盆栽,充滿生氣蓬勃之美;平疇萬里的田園,是自然之美;高聳入雲的建築,是天與化工之美;一首詩經過心靈的觸動,同時有了文字之美與情感之美;一幅畫透過視覺的觀察與內在的觀照,所產生美的感染力,常讓人感動不已。

近年來台灣經濟快速成長,然而,我們的精神生活品質與財富卻不成比例,我們擁有富裕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品質卻顯得粗糙而浮華,未能深入享有美的精神氛圍;我們經常碌碌於外在繁忙的事物,幾乎沒有時間佇足於春花朝露、秋月澄空的美景;我們每天吃飯喝茶、杯觥籌措,但未曾感受優美的人生源流為何;我們的高樓大廈櫛比鱗次,但是堪稱經典之美的建築卻聊聊無幾。誠如作者所言: 儘管台灣社會富裕,追逐時尚,但我們的社會文化卻因為缺乏對「美」的元素的重視,在房舍建築、生活方式與生活品質等的思考上,隨著國際間的交流頻繁與漸次啟發,呈現無法再隱藏的、缺漏的一面。

顯然地,我們對美感的認知與對美感的掌握發生了問題,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方向呢?作者以其在建築、藝術上的專業知識,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日常器物為例,為我們開啟一扇「美」的大門,讓人一入其內,便如入寶山,裨能滿載豐盛的收穫而歸。

事實上,生活中的器物之美,是數說不盡的,一把椅子,一張桌子,一只茶杯、一個碗、一只筆筒以及文房四寶等,都具有不同程度與觀點之美感,只是我們處身其中,習以為常,便忽略其美了。

《漢寶德談美》一書,提出西方國家對美的學習經驗,包括從宗教上浸潤的感染力;從文藝復興時代傳承下來悠久的文化根基;從十八、九世紀開始,深感教育救國的重要性,除了科學教育,也重視藝術教育的養成訓練,他們在各級學校間的「圖畫」課上,曾下過很大的功夫,西方國家人民有今天這樣的美感素養,除了深厚的傳統之外,是經過教育的努力得來的。  

我們或者在美感教育方面出現斷層,但傳統文化給了我們豐富的財產,只是仍須透過教育,教我們重新認識美的能力。

作者在本書中談美,一直強調美非高不可攀、遙不可及的理論,而是具有實用價值與生活趣味的,他始終鼓勵讀者從生活中去發掘美,從感官上去直覺美,從一般器物上去體會美,從大自然的廣闊空間中去觀察美……這個世界如此廣大多姿,而美是無盡的蘊藏,也是無止盡的追尋。

 
本期內容:

 

 

 
報主的話

 

大林鎮上最熱鬧的一條街:中山路老街,自1900年成街以來,已逾百年。保存文化資產與活化老街的機能,一直是公所及地方努力的方向。本期藝文報配合大林鎮公所將於12月20日舉辦的老街活化主題活動,以中山路老街為書寫主題,希望我們一起從回憶中,追尋舊時代的風華,並且展望未來的新契機。

    徵稿啟事:

每一條街道都有它的歷史與故事,因為你我生活在其中,我們的步履足跡都是這條街的存在記憶。請各位朋友就你所知道、認識、記憶的大林中山路老街,寫下屬於大林的故事與心情,與我們分享。來稿請寄:mei307kimo@yahoo.com.tw,作品如獲採用,我們將致贈精美小禮物一份。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