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偽田野報告—從小紀的訪談看暑期的共同工作
前提:熱血小紀的特殊性
2008年六月中時資方宣佈要大量裁員後,我有了一個機會和一群臨時編成的影像工作者合作,企圖用影像記錄這個中時裁員事件,提出批判或反主流的說法。這個時候社團正要開始進行紀錄片工作者的訪調計畫,於是我對中時事件紀錄工作的參與,也就帶著田野觀察的性質:一面操作,一面把觀察這個操作的過程。
和這個社會裡的大部份人一樣,我太過習慣媒體上川流不息影像,天真地以為這次的工作只是將所見錄下作為素材,需要時拼湊剪接就自有意義。一開始工作小組分工時,我的任務是提供資料、參與討論、聯絡受訪對象,並且在必要採訪時權充文字記者,我自己以為並不困難的。工作小組每週見面,回報採訪與記錄的進度,交換意見。
這個臨時編成的小組,成員背景各異,彼此也不熟悉,專業紀錄片工作者和完全沒有影像經驗者各半,大家都是以業餘時間投入,沒有穩定的工作條規和明確的分工體系。影像作為一種敘事,敘事的主題、體裁、方法,乃至於敘事中的角色(誰的故事?),以及可能的觀眾(說給誰聽?),也並不清楚,我們嘗試在合作中摸索分辨。就結果來看,我覺得不很成功。
面對這樣的彈性而無紀律的組合,工作開始後未久即有成員即陸續退出,也許是不適應,又也許是彼此理念的磨合不易。我猜想這反映了影像紀錄的工作性質:隨著事件的隨機發生與演進,影像紀錄的工作本身也具有機動的性質;為了應付這種機動性,團隊成員彼此必須具備高度工作默契,而默契應建立在長期交往養成的信任基礎上。由於欠缺這個前提,最後持續參與工作的小組成員還有三個(一個影像、兩個非影像)。其中影像工作者紀岳君—小紀,是我們當中最堅定也最有行動力的夥伴。三個月下來的每次事件現場,不論是突發的或是約定的,小紀無役不與。我一直以為影像創作是很個人的、很作者的,所以在這樣臨時機動的工作團隊中,小紀的堅定顯得很突出。
為什麼小紀願意堅持到底呢?我想對理解紀錄片的工作性質,小紀的理由會有意義。因此我找了小紀來談談看,他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