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11-1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金融海嘯的三帖處方
消費券的被消費命運
  寰宇縱橫:沙柯吉的國際政治權術
  扣問求音集:由金融風暴到經濟蕭條



【社論】
金融海嘯的三帖處方
 
 

從8月15日雷曼兄弟投資銀行申請破產,已經過了3個月。這段金融海嘯驚心動魄,而且嚴重程度不斷加大,有如資本主義世界罹受惡疾,各國政要以及學者專家們莫不殫盡心力,力圖開出正確的處方,以期藥到病除。綜觀這些處方,可以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認為病因在於氣血不順(資金流動性太低),體內敗血四處淤積(衍生性金融商品壞帳太多)。為求氣血順暢,必須下猛藥(如美國預備投入7千億美元購買這些問題債券),以免氣血不順而引起其他併發症(例如,產業界因為資金流動性低,貸款不易或貸款利息太高而周轉不靈)。必須承認,各國政府下的藥不可謂不重,但是迄今為止,成效似乎不彰。以美國為例,首批款3千5百億美元(即總額的一半)開始啟動不久,就花掉了3分之2以上,後面排隊等待救援的金融機構數以百計。成效如何呢?從美國汽車製造業巨無霸通用汽車公司傳來現金枯竭的危機,就可以知道那兩千多億美元丟出去,並沒有挽救人們擔憂的生產部門資金週轉不靈的危險。道理很簡單,這筆錢只是用來購買壞帳。但是因為壞帳規模太大,幾千億美元雖然是天文數字的等級,卻還不足以消除所有的壞血塊。更重要的,這樣做只是治標,真正的病因還未消除。金融業即使獲得拯救,卻是中氣不足,而且心有餘悸。簡言之,人們的信心不夠,金融行庫不敢輕易貸出。

第二類認為關鍵在於心理,即信心不足(對市場),特別在股市方面。由於股市直接影響企業的融資以及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信心不足將有可能引發全面的經濟危機。針對此一可能的大災難,各國領導人多不斷作出信心喊話,以免股市繼續崩盤,連帶影響各生產企業的融資。不幸這項策略也未產生預期的效果。前述美國汽車公司拉警報,說明這些信心喊話並未達到目的。

第三類認為只要維持經濟持續的運轉,就可避免全面的經濟危機;至於當今的金融危機,只能讓它發作一陣,然後逐漸恢復。因此首要之務,在於保持經濟的成長,避免過度的衰退。為達到此一目的,主張擴大投資以拉動需求。這本質上是1930年代凱因斯的處方。

近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的20國高峰會議,人們可以看到歐美國家以第一個處方為主,新興國家則多採用第三個處方。哪個處方可以奏效,就有待未來的發展來驗證了。

(回目錄)



【左右看】消費券的被消費命運

【左看】
排富不過是為了低調迎富
康世昊/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國民黨立委說得最坦白,發放消費券是為了刺激經濟,而不是擴大社福,那就不必再浪費時間討論符不符合公平正義了。帥哥馬政府本質上就是拚命迎富又還假裝苦民所苦。最大破綻就是該黨那位連榮譽主席向來不必親民,但當當談判門面又缺他不可。

帥哥馬老愛念兩句「增加消費救經濟」的論調/笑話,消費券恰恰就是馬式經濟學的展現,把刺激景氣當做一次性作戰,成不成功不重要,有做做樣子就好。如果要長長久久、細水長流,就該面對最大難題:民眾穩定消費必須先有穩當收入,有適當水平薪資、有穩定的工作才有辦法把鈔票變成消費券。就像一戶人家天天不夠飯吃,政府只給一個月飯吃,就以為他們生活改善了?馬政府不會那麼笨,他們的真目標是用政府的財源流動保障生意人店面的經營。

問題在於那不是政府的錢,不管是從歲收編列預算,還是舉公債措財源,政府既然不是公司,其實是國民財富的管理與分配者。那筆財源就反映目前國內矛盾的偏向:少給資本家財務壓力。因此,替富人減稅和發放消費券同時並行,反而拼湊成目標是保障資本家財庫的政策。拿到消費券的人可要歡呼並留念,因為換到的東西不是要讓你天天歡呼,而是讓企業家心安!




【右看】
排富條款是過度小心
連佩梧/文字工作者

行政院正規劃發放消費券,財政部長次長曾銘宗近日表示,將針對消費券訂定「特別條例」送立法院審議,視額度大小決定,但因歲計賸餘、第二預備金都不夠,因此將發行公債籌措財源。此案本周就會定案,會「非常快」送立法院審查。曾次長解釋,一旦消費券訂定「特別條例」,就可排除原本預算法第23條例「舉債收入不得為經常性支出」、公債法第4條的舉債上限等限制,透過發行公債解決財源問題。

有趣的是,經建會規劃舉公債籌得的財源使用方向是希望朝「排富」,主要是希望有限資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根據經建會規劃,消費券設定排富條款,僅發放給每戶年所得120萬元以下的家庭,預估將有5百萬個家庭受惠。但財政部官員卻又放話給外界透露,消費券的發放應不要設置排富條款,而且不應限定採購地點或產業等,只要是合法的商家都能使用,認為消費限制愈少,才可達到刺激消費的效果。多數立委如立委林德福、潘維剛、賴士葆等人都支持發放消費券,但反對「排富」。想當然爾,既然發放消費券不屬社會福利,而是為了刺激消費,那又何必排富,錢能轉進市場獲利最重要。政策的性質說白了:刺激消費促進景氣不分貧與富,我們納的稅,貧人富人一起花就是!

(回目錄)


寰宇縱橫:沙柯吉的國際政治權術
■王北固(社會評論者)

11月14、15日兩天在華盛頓舉行20國(G20)高峰會議,美國候任總統歐巴馬因尚未就職而謙謹迴避,地主國仍由在位但已跛足的小布希代表,此外實際上有兩位主角:全球寄望救「市」主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以及歐盟輪值主席法國總統沙柯吉。

去年美國次級房貸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與經濟危機,近兩月日益白熱化。上(10)月3日美國國會兩院通過8千多億紓困案之後,歐盟與美國競相局部銀行國有化,雙方開始發生對於自由主義經濟立場的微隙;10月19日G20緊急會首度在華府登場,沙柯吉開始「放炮」,申言加強國際金融監管,與美針鋒相對。繼於24、25日美國未到的北京亞歐高峰會上,沙柯吉再度強調同一立場,而被國際媒體評為「左轉」。

11月14、15日G20正式高峰會上,沙柯吉三度強調與加強國際金融監管,獲得胡錦濤4項建議第一項的大力回應,之後返回歐洲立即「乘勝追擊」發出震撼言論:歐洲的飛彈防禦(反飛彈)計劃應即暫停,並且勿再討論。

最近兩年激化出美俄「新冷戰」的反飛彈問題,是制俄、破壞德俄和解、分化歐盟的一石三鳥之計,德法鑑於前「華沙公約國」波蘭、捷克的恐俄症,一直緘默不言。沙柯吉就任法國總統後,去年7月還提出削弱德式歐盟、迎合英美海權的「地中海聯盟」,高度親美抑德;並在今年5月西藏事件時,趕超德國「人權外交」聲勢,大搞巴黎阻撓京奧聖火遊戲,卻踢到中國民氣鐵板,而立即轉向。

8月8日沙柯吉風光參加京奧開幕式,次日俄強人總理蒲亭自北京返俄督戰喬治亞,半月戰事暴露美國虎頭蛇尾,也讓英國自嘲歐盟為「紙老虎」,歐盟輪值主席國總統沙柯吉從而醒悟,美國的反飛彈逼俄過頭了。

俄自喬治亞撤軍後不久,美國金融泡沫開始破滅、國際威信陡降,沙柯吉開始轉向回頭,美國總統大選前幾天,提出組成「歐洲軍」的倡議,顯然,這項「排美」武力正是10年前喧騰一時的「歐洲軍團」、架空美國對北約領導權的翻版。現在,美國新總統才選出來10天,沙柯吉就積極準備迎「後布希時期」而杯葛反飛彈了。

沙柯吉話題的爆炸性在於:歐巴馬當選的次月,他「闢謠」說並未準備中止反飛彈,俄總統趁勢表示歡迎中止,旋於G20峰會前兩天,五角大廈將領還高調對歐巴馬放言,不可退卻飛彈之事。4、5天之內,沙柯吉就在火上灑鹽,翻雲覆雨,時機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

(回目錄)


扣問求音集:由金融風暴到經濟蕭條
■姚欣進(社會評論者)

上週日剛結束的20國高峰金融會議,主要是針對還在持續演變中的全球金融風暴,提出全球性的解決方案。

然而,目前全球金融風暴的關鍵,已不在於短期的貨幣流動與信心危機是否能及時遏阻,而在於:這全球金融風暴帶來的後遺症是什麼?它有可能會演變為全球經濟危機嗎?

全球金融風暴雖然非常嚴峻,但它直接的問題,畢竟只是金融層面上的問題,如銀行間的貨幣流通問題,民眾對金融機構的信心問題等等。自30年代全球第一次經濟蕭條以來,各先進國早已學到了充分的歷史教訓,如何以政府的手段與國家資源來及時化解金融危機的問題。這些手段,主要是政府不惜以天文數字的赤字預算來撥款紓困給銀行,甚至以政府保證民眾存款的方式來重振民眾對金融機構、對貨幣體制的信心。這次全球金融風暴爆發以來,各國政府無不如此操作。以此來看,全球金融風暴在短期內應是可以掌控的,其災害應可獲得控制而不致於蔓延為全球貨幣體制全盤崩潰地步。

即使如此,金融風暴之後的全球經濟局勢卻將面臨更不可測知的未來。從目前已浮現出來的種種徵兆來看,我們恐怕要面對一個當代主流經濟學家完全不熟悉的新現象︰全球經濟蕭條。

目前,大部份的經濟評論者都同意,未來兩、三年內全球經濟將是經濟緊縮、衰退的局勢。但依戰後50年來的經驗軌跡來看,經濟衰退是每3、5年就會循環出現的,而大約每兩、三年後(甚至更短的時日)就會由谷底慢慢爬升至繁榮局面。

但這些經濟景氣循環的論點,卻沒有深入討論如果長期的衰退,長期的在谷底徘徊而沒有復甦力道,那經濟是否會長期的卡在這階段?

也就是說,過去即使全球經濟每次都能從谷底短暫徘徊後就重新復甦,但若這次金融風暴傷害太劇烈了,那全球經濟又怎能保證它能在幾年後又重上復甦的軌道呢?

以歷史經驗來說,真正的全球經濟蕭條只有發生過一次,即全球經濟在緊縮與衰退後,長期的在谷底徘徊。那就是自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後,一直到1954年,才會到當年的股市指數;這段蕭條期整整走了25年!

而真正促使當年低迷的經濟重新恢復活力,乃是兩大因素。其一是第二次大戰,這是以暴烈的戰爭摧毀型式,提供了社會全面重建的商機,其二是戰後基本生產技術的全面創新(如電子業與化工業)。

以今日條件來看,要在短期內發掘出全面性的生產技術創新(如90年代的資訊科技),是非常困難的。而要寄託另一場世界戰爭來帶動「創造性破壞」,更是不符當前人類和平需求。若是如此,啟動全球資本主義的繁榮前景又在那裡呢?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