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73期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8.11.19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73期】巴士底獄


第二屆數位出版金鼎獎公布,智慧藏勇奪年度出版公司、最佳電子資料庫兩項大獎!

面對數位時代,你可以不囧!新聞局數位出版推廣講座11/15起於央圖台灣分館開跑!

97年新聞局數位出版線上博覽會,數十種優質數位出版品供您免費試用!

熱帶台灣怎麼會有冰河?為您解開台灣氣候變遷的黑盒子!


18世紀法國大革命期間,人民攻進象徵專制王朝的巴士底獄,爭取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反對當時的特權階級(天主教教士、貴族)為了解決國家財政危機,企圖對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增稅,因而使其成為革命的主力群眾,抵抗長期以來特權階級把持國家朝政的不公平情形。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法國大革命
French Revolution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Faguo Dageming
【中文詞條】法國大革命
【外文詞條】French Revolution
【作  者】劉宗緒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法國大革命


巴黎群眾攻打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

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

三個等級的矛盾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個別企業僱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已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國王路易十六。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藉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法國大革命是整個第三等級在資產階級領導下發動起來的。

革命的爆發和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制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7月14日群眾攻克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 .........看全文

【西方觀點】

法國大革命 (1787~1799)
French Revolution (1787~1799)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法國大革命 (1787~1799)
【外文詞條】French Revolution (1787~1799)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史學與歷史事件(運動、條約、戰役)

1787~1799年間震撼法國的革命運動。既表示法國舊秩序已告結束,革命的起因包括不能充分供養的人口太多;將富有的和日益擴大的資產階級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農民不願支持封建制度;法國參加美國革命戰爭,是國家財政徹底破產。1787年增加特權者賦稅,引起了「貴族集團」的叛亂。國王路易十六世召開三級會議,由教士、貴族和第三等級組成。代表們在一個基本問題上發生分歧,第三等級在網球場集合,宣誓如不制訂新憲法,他們絕不離散。國王終於作出讓步,成立國民議會。但國王和貴族陰謀推翻第三等級的消息引起1789年7月的大恐慌。1789年7月14日,巴黎的群眾進攻巴士底獄。國民議會擬訂新的憲法,發表《人權和公民權利宣言》,宣布公民有自由、平等以及反抗壓迫的權利。1791年的憲法意圖建立君主制政權。國民議會將教會地產收歸國有以清償公共債務,並改組教會,實行《教士公民組織法》。路易十六世企圖逃出法國,但在瓦雷訥被截,押回巴黎。新國家主義的法國,在法國革命開始之前,於1792年4月向奧地利和普魯士宣戰。1792年8月,法國革命者把王族關入丹普爾監獄。殺死囚禁在那裡的貴族和教士。1792年9月,新的議會,即國民公會--分裂成吉倫特派和極端分子的山岳派。宣布廢除君主制,建立第一共和。路易十六世受到國民公會審訊,以叛國罪判處死刑,並於1793年1月21日處決。山岳派奪得權力,他們實行極端的經濟和社會政策,引起了強烈的反抗。但是恐怖統治把反抗分子鎮壓下去。1794年革命政府軍隊大敗奧地利軍隊的勝利使恐怖統治、經濟和社會的限制失去意義,於是力主採取限制措施的羅伯斯比爾於共和2年熱月9日在國民公會中被推翻,次日被送上斷頭台(參閱Thermidorian Reaction)。保王黨想在巴黎奪取,但是共和4年葡萄月13日(1795年10月5日),被拿破崙‧波拿巴粉碎。國民公會通過的憲法規定:行政權由五人督政府行使,立法權由兩院行使。戰爭使法國督政府和立法兩院之間的對立日益激烈。後來通過政變(主要是果月十八日政變和霧月十八~十九日政變),才解決了雙方的爭執。波拿巴推翻了督政府,並成為第一執政官。

         

巴士底獄 (1370~1789)
Bastille (1370~1789)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巴士底獄 (1370~1789)
【外文詞條】Bastille (1370~1789)

知識分類: 世界歷史篇>歐洲史

巴黎的中世紀要塞,成為專制的象徵。17~18世紀為法國國家監獄,是關押要犯的地方。1789年7月14日(法國大革命之初),巴黎暴動群眾攻占了這座堡壘,並釋放了犯人,這場戲劇性行動象徵了舊政權的結束。後來革命政府拆毀了巴士底獄。1880年以後將7月14日這一天定為法國國慶日,即「巴士底日」。

TOP

革命法庭
Revolutionary Tribunal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革命法庭
【外文詞條】Revolutionary Tribunal

知識分類:歷史:歐洲史

法國大革命期間國民公會為審判政治犯而在巴黎成立的法庭,為實行恐怖統治的最強力的機構之一。革命法庭由一個陪審團、一個檢察長和兩個代理檢察長組成,均由國民公會任命。革命法庭的判決不得上訴。隨著羅伯斯比在救國委員會中的權勢日漸增長,革命法庭的過火行為也日益增多。1794年6月10日,在羅伯斯比鼓動下,頒布了牧月22日法令,禁止囚犯雇用律師為自己辯護,不再聽證詞,規定死刑為唯一刑罰。在此以前,革命法庭於13個月內曾宣判1,220人死刑;在通過法令和羅伯斯比垮台之間的49天中,有1,376人被判處死刑,其中多為無辜。送交法庭的犯人名單由一個民眾委員會草擬,修訂後由公安委員會和救國委員會聯合簽署。羅伯斯比是向法庭提供犯人的主要人物。革命法庭於1795年5月31日被撤銷。

TOP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6.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