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無∕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七三期

編輯室

中時集團「旺旺」來 不假他人之手的幕後

【責任編輯:林昶宏】   

中時媒體集團基於對社會的責任與使命,在經營環境日益艱困之際,為期永續經營發展,決定邀請旺旺集團蔡衍明先生接棒經營。蔡衍明先生表示,接手中時媒體集團目的在於維護具社會價值之媒體並善盡社會責任,未來將與余建新先生及時報集團員工攜手努力,開創更美好的願景,並繼續弘揚時報集團的價值理念。

                                                   -中國時報聲明2008.11.15-

余家送走一甲子事業
 
不久前市場上才傳出壹傳媒將收購中時集團部分媒體的消息,震撼各界之餘,沒想到事態竟有戲劇性轉變,最後殺出程咬金-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以個人投資名義,傳言斥資204億買下中時集團旗下《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中天電視及中國電視等媒體,不含時報出版社、時報旅行社,而中時董事長余建新未來將擔任顧問,創報58年的中時基業(見註一)就此拱手讓人。
 
民國39年創報之初,余紀忠就宣告世人:「辦報最高的原則,就是要在任何關鍵時刻,發揮無私無懼的報人本色,為時代做見證,為歷史留記錄。」在他的領導下,中國時報曾撰文直指國民政府的《出版法》危及新聞自由,甚至不惜與國民黨政府決裂,在頭版刊出民進黨創黨新聞,是當時唯一刊載消息的平面媒體(張慧英,2002「自由、民主、愛國家;開明、理性、求進步」的文人辦報理念至第二代經營時,已經被商業投資給沖昏了頭
 
投資經營不善成致命傷
 
余家第二代所面臨的環境或許較為艱鉅。新興媒體發達,國人閱讀習慣改變,報紙失去利基;蘋果進軍台灣掌握讀者口味,搶食市場大餅;全球經濟走下坡,廣告量減少等因素,在在考驗經營者能耐。然而,中時似乎無法不受這些變動影響。今年6中國時報社長林聖芬表示,中國時報將裁員減張,風格轉向菁英報,三個月後中時實施人事精簡,地方新聞版被刪除,報紙張數縮減為十張
 
對比面臨同樣困境的媒體,上述理由似乎不足以解釋中時動作幅度為何如此劇烈,令人懷疑背後經營是否出了問題。
 
市場解禁推崇私有化之後,普遍相信多角化與整合經營能節省成本,增加利潤,並且提供消費者更好的服務,因此跨媒體集團一個個壯大,而中時集團的企業版圖也已經跨足許多領域(見註二),影響力可想而知。雖然如此,由文人掌舵的企業經營模式並沒有因而如虎添翼,躍上枝頭。
 
光是中國時報本業,就已經自顧不暇。王尚文(2005)指出,中國時報培育不少人才,人脈關係建立良善,珍貴資訊與獨家報導取得不難,只要能充分運用,應可在飽和的市場中另闢藍海。但是由於經營理念與管理模式尚待調整,未能明確區隔目標市場,造成提供的服務不夠多元;且行銷策略模糊,沒有系統性的操作方式。於是中國時報在開放競爭的市場環境下日益虧損。
 
過去,余家還積極進軍大陸投資水泥、平面媒體等,但最後都因營運不善無疾而終,民國90年到96年間累積虧損高達六十億元。近幾年余建新以榮麗投資作為私人投資理財工具,開始跨媒體併購,中天電視台雖然帶來不少廣告收益,但是在余建新個人與中時集團財務左支右絀狀況下,終於垮台,緊急求售。傳聞余購買連動債受金融海嘯波及,損失幾十億元,才會斷送大好江山。而整個過程在經營權轉手他人之後才被媒體揭露。
 
媒體經營需回歸新聞本質
 
在經濟不景氣期間,疏於本業經營、投資不善、個人財務通集團金庫,是中時集團之所以迅速倒下的關鍵。尤其產業民主未能落實,資本家不願公開財務狀況,公司營運狀況起伏不定,容易造成員工人心惶惶。此外,為節省成本採取人事精簡,間接導致勞動控制,進一步惡化新聞從業人員的勞動條件、扭曲專業倫理。媒體身為第四權,為民服務,其經營者豈可不謹慎?
 
文人辦報落得如此下場,未來商人接管又能有何表現?前者雖不善經營尚且具備新聞風骨,而後者追求經濟效益,或許可以活絡市場,但若以《蘋果》為例,腥羶色內容就不是多數閱聽人所樂見。從此次交易期間,政商各界紛紛勸余建新打消與壹傳媒交易念頭,即可意會。那麼,棄蘋果選米果,會不會是殊途同歸?或者真能如同聲明所述,「維護具社會價值之媒體並善盡社會責任」?還有待時間證明。

附註:

 

一、中時集團沿革

 

1950年-創辦《徵信新聞》,內容以財經為主。

1960年-《徵信新聞》改名《徵信新聞報》,正式邁向綜合性報紙之途。

1968年-《徵信新聞報》改為彩色印刷,更名為《中國時報》。

1978年-成立時報文化出版公司,發行《時報周刊》,創辦《工商時報》。

1988年-報禁解除,《中國時報》與《工商時報》同時擴版出報六大張,創辦《中時晚報》,成立中時網路事業發展委員會。

1995年-成立「中國時報系全球資訊網」,即中時電子報。

2001年-余紀忠卸任中國時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由余建新接任。

2002年-中天電視所有權易主,由中時買下。

2005年-《中時晚報》停刊,中時透過榮麗投資收購中國電視公司、中國廣播公司、與中央電影公司等三家國民黨營媒體。

2006年-中時釋出中廣與中影股份。

2007年-余建新正式宣布成立「中時媒體集團」。

2008年-《中國時報》裁員減張,地方新聞停刊。旺旺集團入主中時集團。

 

◎整理自張慧英(2002)、中時集團與中天電視網站、wikipedia

 

二、中時集團企業版圖

 

平面媒體-《中國時報》、《工商時報》、《時報周刊》、時報出版。

電子媒體-中天電視、中國電視、時報資訊、中時電子報。

媒體以外-中國時報旅行社、時藝多媒體傳播、時報國際廣告、時報育樂、台灣物流行銷公司、時報文教基金會、榮麗投資。

 

◎整理自中時集團網站、商周1094

 

參考資料:

 

王尚文,(2005),<新環境衝擊下報紙行銷策略之硏究 : 以中國時報為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張慧英,(2002),《提筆為時代-余紀忠》,台北:時報出版。

《商業週刊》,<《中國時報》易主了!>,第1094期,頁54-58

《商業週刊》,<三張關鍵骨牌 推倒余家王朝>,第1094期,頁62-66

《天下》,<米果搶贏蘋果—旺旺收購中時集團>,第409期。

 

Our Questions

 

1. 對於報社經營,你有什麼樣的想法?該如何在競爭過度的市場中開創藍海?

2. 在媒體集團化的發展下,要如何爭取產業民主,要求資方結構、交易透明化,以保障員工權益?

 

媒大事

署網路言論自由 真能捍衛人權? 

 【責任編輯:陳遠宜】  

美國網路三巨頭-微軟、雅虎及Google1028日共同簽署全球網路倡議(Global Network Initiative,GNI),誓言保護網路言論自由。這項協議是由網路企業、人權團體、學界及投資人共同簽署,這三家公司承諾無論在何處做生意,都會努力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此外,若當地政府要求違反人權,他們將不交出客戶個人資料。

 

小編媒批:

 

這項協議宣示性質多於實際行動,就如同批評者指出的,該方案並無明確規定具體行動。再則,這些企業大廠真的會放棄在中國的商機嗎?從過往的一些案例來看,情況可能不是這麼樂觀。Google的中國版搜尋引擎,台獨、藏獨、法輪功等敏感字眼皆被限制使用。微軟配合中國政府,關閉中國媒體觀察家安替的部落格,雅虎則將中國記者師濤的個人資訊透露給中國政府,導致師濤被判刑10年,可說三大巨頭都前科累累。如果中國版的Google仍然無法搜尋到一些敏感的政治資訊,有什麼理由相信企業家是玩真的。

 

雅虎Google合作案 宣告破局

 

【責任編輯:陳遠宜】

 

美國司法部以雅虎Google合作案違反市場上服務、價格、創新三項競爭要素,損害消費者權益,否決其合作修訂案,若雙方執意合作,將遭到起訴。Google見勢不可為,決定退出合作,雅虎只好回頭尋求微軟收購。

 

小編媒批:

 

從今年初,雅虎的購併案就鬧得沸沸揚揚,先是微軟要求收購被拒,接著是與Google合作案橫生枝節。美國司法部的考量不無道理,在搜尋引擎市場上,Google市場占有率為56%~66%,雅虎則為18%~21%,若兩家公司合作,市佔率就佔了約九成,對於其他業者及消費者而言,恐會損害權益。雅虎這幾年發展不順,缺乏創新使得它將搜尋引擎市場拱手讓給Google,此外,經濟景氣蕭條,導致執行長楊致遠為了平息投資人的怒氣,急欲以出售來重振雅虎。但網路三大業者的合作,動輒壟斷整個市場,雅虎可能需要想想購併之外的方式。

 
媒轉載

[媒改社、媒觀、記協、傳學鬥 聯合聲明]

 

馬總統競選承諾跳票

媒改團體譴責行政院購買報紙新聞版面置入政治行銷

 

針對行政院於聯合報、經濟日報及中國時報購買整版專輯之置入性行銷,曾於選前發起反政治性置入行銷、並獲得馬蕭競選總部正面回應的記協、媒觀、媒改社與傳學鬥等四團體,共同發表聲明譴責行政院此一作法,並要求新聞局長必須就此事件作出說明,更需提出如何落實「不進行政治性置入行銷」競選政見之具體政策。媒改團體聲明如下:

 

一、  馬蕭競選辦公室曾於今年四月十八日函覆推動「反政治性置入行銷」的台灣記者協會,承諾就任後將責成行政院落實競選政見中有關「政府不得進行含有政治目的置入性行銷;不得從事含有政治目的的政令宣導;政府廣告預算應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機制,不得偏好特定政治立場媒體,徹底落實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原則。

 

二、  但本週聯合報、經濟日報、中國時報、與工商時報卻相繼以半版與全版不等之規模,刊出行政院長劉兆玄之個人專訪,並以新聞版面的「專輯」包裝,進行政治目的之置入性行銷。

 

三、  行政院以政府預算購買媒體新聞版面,讓政治力量透過商業操作介入媒體,不但侵害了媒體作為第四權的角色,也公然違背馬英九之競選政見,媒改團體予以嚴正譴責。

 

四、  我們要求新聞局長史亞平對此事件必須馬上說清楚、講明白,同時立即提出落實「不進行政治性置入行銷」的政策與相關作法。

 

五、  媒改團體同時籲請所有新聞工作者,當發現自身所處媒體違背獨立報導原則、接受不當之政治或商業之置入性行銷時,向外界披露與說明,以結合媒體閱聽人的監督力量,共同維護媒體獨立客觀之角色。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報主的話:
媒體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