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大師的代表作豈能錯過 文◎Sophia
這件事要從兩年前說起,當時小編還是一個菜到不行的菜鳥編輯,負責到了一本法國小說《偶遇》,當時這位法國當代文學大師勒‧克萊喬的筆力即令小編印象深刻,簡單的故事及登場人物,加上優美如詩的簡潔文字,卻充滿張力及閱讀之後的餘韻,在『有眼不識大師』的情況下讀到這本書中的兩個故事,真的有一種被抽離、被提升的寧靜感受。
因為很喜歡《偶遇》,也因為既然身為責編不看不行,於是小編也看了自家出版的勒‧克萊喬另一本著作《金魚》。在《金魚》中,勒‧克萊喬用一個漂泊的小女孩萊伊拉,描寫諸多人性能對一個小女孩有多少的欲望、索求,場景從北非到法國巴黎,甚至美國城市,探討的依然是人與命運、人與自然,文字依然內斂但力道十足,但閱讀起來的感受卻與《偶遇》有著頗大差異,讓小編其實有些納悶,自己真的有讀懂這位在歐陸獲獎無數的大師之作嗎……
這個疑惑一直要到前些日子才解開。十月九號是二○○八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的日子,而得獎的居然就是我們這位大師,除了與有榮焉,小編也再重讀了一遍《偶遇》與《金魚》,這一次,小編覺得自己終於看進了兩書主角的世界。《偶遇》中的娜希瑪漂泊而堅強,縱使面對大海也從未想要逃避,她的挑戰除了來自同伴與大自然,更來自她日益成熟的內心,因此整個故事雖然寧靜,卻醞釀著許多的情緒與沉思,也就是這些向內發問的自省,帶給整個故事獨特的爆發力。而《金魚》中,場景從大海變成了沙土,配角們也變得多樣而複雜,不同的人們不斷出現在萊依拉的生命之中,帶來不同的生命故事與欲望的形態,感覺上《金魚》比起《偶遇》喧嘩多了。但藏在變化場景字裡行間的,還是主人翁不斷自我探求、向內延伸的解答方式,那不只是歐陸作家處理北非的慣用手法、也不只是獵奇式的書寫異國,終於,小編看到了《金魚》中的寧靜張力,也更加為大師折服。
人性中不變地總有黑暗與光明,但勒‧克萊喬並不只是揭發黑暗或歌頌光明,在那內斂卻力量十足的文字之下,被彰顯的是個人面對自然與命運時,渴求尋找希望的心。這位當今世界文壇最重要的大師,作品中有著濃厚的人文色彩與人道主義關懷,他用一雙來自歐陸、卻成熟於旅行之中的作家之眼,寫下第三世界邊緣人們的生命之歌,卻不故作悲憐,也不賣弄煽情。他讓故事的主角用自述帶領讀者活一遍,如詩、如歌,更如畫。這一回我們特別為《金魚》換上全新封面及文案說明,若你還不認識這位文壇大師、又或你曾經和小編一樣讀過卻心存疑惑,來讀讀《金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