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慈濟大愛人物誌
 
慈濟大愛人物誌
2008.12.3/報主.慈濟基金會
交際應酬的人生
張明輝求學時期,由於父親警察職業的關係,幾乎年年換學校,單單小學期間就轉學七次,多年來一再更換新環境的他容易感覺不安,因此習得一技之長的念頭強烈地深根在腦海中,張明輝發誓若自己有了家庭一定讓家人無後顧之憂,於是就讀高職時選擇電工,18歲畢業後隨即開始工作。

成家立業後,張明輝時時因為工作去交際應酬,抽菸與喝酒就是他生活的全部,根本沒時間陪家人。承包水電工程的他也沒有固定的收入,常常得靠妻子王秀蓮工作貼補家用,因此夫妻倆人各忙各的鮮少互動。

因為應酬喝酒,張師兄騎摩托車時常發生車禍,最嚴重還造成鎖骨斷,臉上縫了40幾針。抽菸的習慣雖在王秀蓮鼓勵戒菸成功三年,然而因為工地文化,又故態復萌,一天甚至高達三、四包。當時已經是慈濟會員的王秀蓮都不敢參加志工活動,深怕被別人嗅出身上的菸味與酒氣。
兒器捐大捨 遺愛人間
然而無常來臨誰都抗拒不了,民國92年一場無預警的車禍,奪走了正值璀璨年華,剛滿18歲的么兒的生命危在旦夕。在人生最低潮的時後,張明輝工作之餘,就隨著慈濟志工做環保,有時也把工作所剩的廢物料也一併帶回做回收。

這段長期與慈濟志工互動的期間,張明輝接觸了佛法錄音帶及慈濟月刊,藉由月刊了解到器官捐贈的意義及重要性,又加上看到兒子住院期間,與自己無親無故的慈濟志工全程的關懷與陪伴,內心很受感動。因此,當醫師最終判定腦死後,隨即同意捐出可用的器官:一個心臟、兩個眼角膜、兩個腎臟,還有一朵肝臟,一共救了六個人,等於救了六個家庭。張明輝表示,這是他唯一能代替兒子年輕的生命,所做的最後一件善事,他深信兒子ㄧ定也贊同其作法。

張明輝回憶表示,兒子個性熱心且獨立,從小就自己洗鞋子,家境並不寬裕,兒子在物質上從不奢求,甚至自己打工賺取零用錢,他的乖巧體貼,為何當初都沒發現到?面對兒子的驟逝,張明輝只能用「痛」與「懊惱」來形容失去兒子的難過,於是總是喝著悶酒,還經常倒在路邊或土地公廟旁,讓同樣面對喪子之痛的王秀蓮與其他慈濟志工來幫忙攙扶回家。

在告別式結束後,王秀蓮希望張明輝也能加入慈濟志工行列,期望能將對兒子的愛和所有他來不及付出的部分,轉而投入大愛。於是透過大家的接引,張明輝承擔醫院急診室志工,透過「醫療志工」的角色,感觸「生死」是人生的起站與終點,張明輝表示親眼看到芸芸眾生的生老病死,才透徹體悟生死皆自在。
做志工化悲痛為大愛
參與醫療志工後,只要看到病患喝醉酒,就會拿自己的例子勸導,現在的張明輝表示,終於瞭解原來平安能做是就是一種福氣。

雖然腳在小時候得到骨結核花很多錢醫治,後來又到台大醫院洞手術,鐵釘髖骨,關節有一點不能動,形成長短腳,但整修屋子從地平整好、做焊工、鋪連鎖磚、水電隔間等加上做環保,張明輝做起事來絕不輸人。 

民國96年張明輝與王秀蓮一起參與志工培訓,不僅一起深耕安康環保站,也參與安坑環保站鐵工、木工與水電工作,夫妻同心共同完成事情,透過志工服務,兩人的情感顯得越來越甜蜜。

雖然現在偶爾還會想到小兒子,但張明輝已將這份小愛擴大到醫療志工及環保工作,同時將對王秀蓮的愛與感恩化為行動,戒除所有壞習慣,並將專業付出在志工服務上,雖未聽到張明輝親口說出,但對這份湧現出來的愛,更有其意義。加入慈濟志工行列之後,張明輝不僅找到人生方向,也找回失去已久的家庭和樂。

 
本期內容:

 

 

 
報主的話

 

撰文者:慈濟志工 王芬蘭;攝影者:慈濟志工 楊韻如
 

| 寫信給報主 | 留言板 | 電子報首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