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 : 經濟
歷史 : 美洲史
歷史 : 歐洲史
大蕭條期間失業的男人們在洛杉磯的美國退伍軍人就業局爭取工作機會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Inc. |
亦稱「1929年蕭條」(Depression of 1929)或「1929年衰退」(Slump of 1929)。
指從1929年開始、持續至大約1939年在北美洲、歐洲和世界其他工業化地區發生的經濟衰退。這是工業化的西方世界所經歷的時間最長和最嚴重的蕭條。
雖然美國經濟早在6個月前就已經進入蕭條,但大蕭條可以說是從1929年10月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市場價格的災難性暴跌開始的。(參閱1929年股市大崩盤〔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條)。以後3年中,美國的股價持續下跌,到1932年晚期跌到只及其1929年價值的20%左右。除了使成千上萬的個人投資者遭到破產外,這種資產價值的急劇跌落使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承受到巨大的壓力,特別是那些自己擁有股票的單位。因此許多銀行陷入資不抵債的地步;到1933年,美國25,000家銀行中有11,000家宣告破產。如此眾多的銀行破產,連同全國性的普遍對經濟喪失信心,導致消費和需求水平大大下降,也導致生產水平大大下降,從而加劇了呈螺旋狀下降的趨勢。其結果是產出的猛烈下降和失業的猛烈上升;到1932年,美國的製造業產出已降至1929年水平的54%,失業人數上升到1,200萬~1,500萬,占勞動力的25~30%。
大蕭條始於美國,但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經濟與歐洲各國經濟間所形成的特殊和密切的關係,它很快就變成世界性的經濟蕭條。戰後美國成為歐洲的主要債權人和資金融通者,歐洲各國由於戰爭本身和戰爭債務,而在德國及其他戰敗國則由於需要支付戰爭賠款,其經濟大受削弱。因此,一旦美國經濟陷入蕭條,美國對歐洲的投資信貸流量枯竭,歐洲的繁榮也隨之崩潰。德國和英國是對美國負債最重的國家,蕭條的打擊也最為嚴重。德國的失業率從1929年晚期開始急劇上升,到1932年初達到600萬人,占勞動力的25%。英國受到的影響雖不如此嚴重,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其工業和出口部門一直嚴重衰退。到1931年,許多其他國家也受到不景氣的影響。
幾乎所有的國家均通過徵收新關稅、提高原有關稅、對外貿進口規定配額來保護自己的國內貿易。這些限制性措施的效應是大大減少國際貿易的數量,到1932年,由於各國相繼採取阻止外國貨物進口的措施,世界貿易總值減少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