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懶人旅行筆記

懶人旅行筆記
2008.12.3/報主.懶人Sylvie

本期內容:
‧在下一個廢墟──談廢墟佔領文化與流逝的空間系列講座
‧12.04(四) 在廢墟之城,我們看見光/張維修
‧12/11(四) 沒房子的人找尋沒人的房子/Em Black
‧12/18(四) 廢墟與建築/徐明松
‧12/25(四) 廢墟,殘物,文學/阮慶岳

在下一個廢墟──談廢墟佔領文化與流逝的空間系列講座

終於順利策了這系列講座。
講師們皆是一時之選,聯繫過程中與幾位講師溝通也很有趣,四位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有實際佔屋經驗的,也有從建築與文學的方向談起。如果你對這個議題感興趣或是有些好奇,都歡迎12月每週四晚上八點,一起來誠品信義書店3F mini Forum與我們聊聊廢墟文化。

講座時間:8:00pm-9:00pm
講座地點:3F Mini Forum
活動方式:免費入場,歡迎參加
在下一個廢墟──談廢墟佔領文化與流逝的空間
走在台北街頭偶爾可見廢棄屋舍,也許是公家機關或私人單位的閒置財產,正等待財團將之夷為平地,再次新建為更具商業價值的高樓。然而,即使在如今看來是蚊蟲、流浪者聚集的廢墟場域,卻承載著過去生活的軌跡,許多廢墟建築甚至是極具歷史意義的所在。
佔屋運動(squatting)在國外其實已行之有年,2006年台北小南門一帶也曾發展出一場小規模佔屋行動。究竟佔屋運動背後的文化意義為何?而那些廢棄建築的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與美學?


12.04(四) 在廢墟之城,我們看見光/張維修


本週四第一場講師張維修,當初是透過Bbrother推薦,後來又從子Q那裡問到電話。維修曾一起參與過小南門廢墟行動,除了在台大城鄉所攻讀博士,也身兼國家資產搶救連線召集人,並且曾親自拜訪與研究國外佔屋運動,他將會就台北的廢墟場域與國內外佔屋運動與大家聊起。
12.04(四) 在廢墟之城,我們看見光/張維修(台大城鄉所博士候選人、國家資產搶救連線召集人)
廢墟不是城市的未來,而是現在進行式。隨處可見的日式木造平房,往往承擔無名火與環境髒亂的替罪羔羊,成為塗鴉探險者的樂園,另一方面卻也提醒著台北曾為殖民城市的現實和百萬豪宅誕生的前世。
你我公寓大樓的家,也可能突然變成廢墟,只因為都市更新的到來。當閒置空間、蚊子館的批判力道不足之時,撰寫資本主義城市的歷史,不妨試試增列「廢墟」這一章。撇開台北101的亮麗,看看另一面的台北廢墟。


12/11(四) 沒房子的人找尋沒人的房子/Em Black


Em Black是一個很酷很有想法的女孩。與她結識是有次無意間閱讀她blog關於無政府主義的文章,後來則因一場舉辦在西門町龐克店看【culture jam】紀錄片活動而認識。Em Black自身對國外佔屋行動有很多了解與實際經驗,這將會是一場十分難得的分享。
12.11(四) 沒房子的人找尋沒人的房子/ Em Black(Infoshop.org and Autonomous Rhizomes Asia)
「If I can't dance,it's not my revolution.」偌大泛黃壁紙半脫落掛在牆上,黑色奇異筆寫滿一牆璧電話與留言,空出來的區塊寫上這句話。這是李里安在一次行動策劃時寫上的,至此我已好久沒見到他。從我們搬進來的那天開始算起,這個房子至少遭過幾次火災,不過我們都只是繞著房子轉,燒也燒不完。
像這樣房子坐落在郊區,若是你開著車繞個幾圈就會找到,多半是城市人買下原本作為渡假小屋,但一年沒來幾次,幾年之後他們就遺忘了這裡。當我們再次開啟庭院鐵紮門時,這裡只剩下一片枯疾,廢墟。
是我們為他們找回生命。我們,不是強佔者。我們,是一群沒有房子的人,找尋沒有人的房子。


12/18(四) 廢墟與建築/徐明松


徐明松老師是我很尊重的一位前輩。去年徐老師為建築師王大閎籌備一場【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展覽,以及出版了【王大閎:永恆的建築詩人】一書,他對台灣戰後建築的研究與推動一直不遺餘力。如果大家有印象,我曾介紹過王大閎先生即是小南門台銀宿舍案(廢墟行動)的建築師,因此徐老師這次願意受邀我感到十分開心,老師將會從廢墟建築一路談起。
12.18(四) 廢墟與建築/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評論、策展人)
廢墟令人感傷時間的流逝,散發出哀悼,因而是片斷,對無法復原完整的鄉愁。流動在廢墟裡的時間,由於觀者的想像與介入,經常懸置而重疊。



12/25(四) 廢墟,殘物,文學/阮慶岳


阮慶岳老師是我一直希望合作的講師。幾年前閱讀老師的著作【恍惚】,當時心中想:如果以後策劃廢墟議題講座,其中一位要邀請阮老師。九月時,便在一場講座現場與老師了交換名片,人生際遇很奇妙,心中所寄望的,總有一天悄悄實現。
12.25(四) 廢墟、殘物、文學/阮慶岳元智大學藝術創意系系主任兼藝術管理所所長)
廢墟能讓我們見到什麼呢?
是一種初生現象裡見不到、只能藉著死寂而得感知的永恆性。
因為時間感的消失,賦予空間某種難以描述的恆久的沈重感,是那種在嬰兒臉上見不到、只能在老人臉上見到的生命重量。
而這往往就是文學的源處。



報主的話:
我沒有每篇文章都發電子報,所以還是請盡量到我的blog囉 http://www.wretch.cc/blog/lazysyl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