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嬉遊文字
2008.12.8/報主.俞伶

本期內容:
‧◎孤身與自己面面相對
‧◎是牢籠是噩夢和無止盡的磨折
‧◎好好看、好好痛、好好哭

◎孤身與自己面面相對

收到Lucina的來信,提到她新近閱讀一本書之後的後續效應。

她在信裡寫道,許是受書名《流理台下的骨頭》誤導,想像內容該是謀殺、驚悚之類的故事,然而卻不然,一如作者江國香織在<後記>中所言,她寫了一個奇怪的家族的故事,起因於認為觀察別人的住家,是很有趣的。

Lucina提到,也許是因為無法從書中讀到相關事件、人物的明確脈絡,因此不是很喜歡這本書,但也讓她開始思考起自己與家人的關係。她問自己,是否曾仔細觀察過住家生活景況、家人對生活甚至生命的看法?

沒有。她說自己回答得斬釘截鐵,再往深處細究,也許,她想著,是因為當她真正懂得思考之際,自己關注的對象僅有自己,憂慮著逐日衰退的功課卻束手無策、厭惡自己逐漸肥胖的身軀卻無能為力、痛恨家中無止盡的爭吵,那一再重複的怨懟……她只想遠遠地拋開這一切……

於是她找機會離家,越遠越好,然而過程並不順利,儘管最後還是如了願,即便結果不如預期。

那段時間,她離家談不上萬里,但的確曾經因為想家而落淚。她記得自己在宿舍頂樓陽台,夜已深,她孤身一人置身颯颯風聲之中,默默地垂淚,但不是因為惦念家人之故,只是尚未習慣新的環境、首次孤身與自己面面相對。

漸漸的,她說自己也漸入佳境,於是偷偷搬住校外,回家頻率從每週一次、每月一次、段考結束之後,再變成寒暑假……終至變成三大節,迄今,她不再回家。

一個不回家的小孩,她說,每年總有相同的人問她相同的話,妳今年什麼時候回家?不回去,那妳年夜飯怎麼辦?這時她會更心傷,因為她不回家已有多年,然而他們卻問得彷彿是頭一遭、關注的只是年夜飯!

展讀自此,我想著自己是否也隸屬於那粗心的一群?也許不盡然,我只是選擇保持沉默;不問、不提、不說。因為我不知道她想要什麼?如何才能讓她感覺好過一些?然而有一年,我終於開口,「有什麼需要,隨時打電話給我。」往後的每一年,我總不忘記這麼說上一句。


◎是牢籠是噩夢和無止盡的磨折

我繼續讀信,她說,家之於她是牢籠、是噩夢、是無止盡的磨折……但卻從未曾讓她動念自組家庭,也許是因為她一早體悟,那首「我的家庭真可愛,幸福美滿又安康……」並不存在,也許是受夠了那些無止盡的、那些關於付出與回報的差異,那些「誰愛誰多、誰又少做了些什麼」的怨懟耳語……她說,自己只想要安安靜靜的生活。

我想起「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幼年時期喜愛的公共電視節目「愛的進行式」,後者也許是吻合那首歌的意境,記得自己還頗欣賞劇中父母對待孩子的開放態度;允許爭辯、重視孩子的想法,但心裡也明白,這一切不過是戲。

她說,妳難道從不認為家人關係和人與神的關係相去不遠?不,她以粗體字加強了語氣,與神的關係其實是家人情感關係的雛形。

我有些納悶,與神的關係?於是迫不及待地繼續閱讀,難道妳從不覺得人與神的關係是一種交易?妳向神央求幸福、快樂和財富,並允諾一但獲得,必定做出某種程度的償還,也就是所謂的還願。如果這不是交易,那麼該稱之為什麼?

我啞口。續看妳的文字。本來無論親情、友情和愛情都該是無償的情感,可惜,大部分的人顯然都不贊同,尤其是親情,怎會有酬償之類的疑問,而妳卻無時無刻都感受到,因此,妳盡量不麻煩他人,但這樣的信念也曾動搖,於是開了口、讓自己變得脆弱、尋求協助……結果只是人人紛紛避而遠之……

信僅寫至此,可以稱之為無疾而終?我覺得也許只是Lucina再也無法繼續往下寫。

我在數年前終止苛責自己,無論工作、生活還是親情、友情甚至愛情,因為憂懼會將自己逼至癲狂的境界,屆時,我除了一事無成之外還成了個神經病,可能再難再站起來。也許我今生截至目前為止所做的每一項決定都只是努力讓自己在瀕臨癲狂前止步。


◎好好看、好好痛、好好哭


Dear Lucina,因著妳這封信,我也讀了這本書,同樣的,也不怎麼愛,原因應該同妳相近,感覺像看一場平面的電影,只有過程,感受不到深刻的情感深度。

關於家,我經常覺得,只要自己身在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如果有幸遇見合適的人,那麼歡迎他住下,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樂哀愁;一但變質,也就隨他去,家的本質不變,由我一人架構而成、不分時空、沒有地域之分。我努力朝這個目標努力,儘管過程也是波折頻頻、信心也曾反覆動搖,但終究還是讓自己回到正軌,終有那麼一天,我斷然能夠真正自由,可以一只包包行走天涯,那麼也就真的做到我身就是我家。

該有十年的時間(此刻依然持續著),我給週遭的朋友帶來很大的麻煩,他們斷續在金錢上提供協助、適時地拉了我一把,也有一些人終於受不了而消失音訊,但還有一些依然相信我的人,不離不棄,這些我都放在心上,這是否呼應了妳所謂的交易關係?我想是的。但換個角度想,易地而處,我也能夠理解每個人的行為。

我只能說,對於那些依舊在我身旁的人,我會永遠感恩,對於那些離棄的人,也不會心懷怨懟,但烙印心中的情感分量,彼此鐵定有所差異。

歲末年終,是我最傷感的季節,我從沒向人提起,自己向來恐懼聖誕節,當每個人都歡欣鼓舞地計畫著未來,我卻依然為明天而憂慮。

書,如果不能帶給人快樂、或者滌洗憂愁,那麼就把它拋在腦後吧!

過去就讓它塵埃落定,看現在、看此刻,無論好壞,都坦然面對、接受。

我是這樣看待現階段的自己,至於未來,就走著看,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不是嗎?

好好看、好好痛、好好哭、可以開懷大笑的時候也千萬別擔心縱情過度,這樣就好。


圖片出處|http://www.flickr.com/photos/darrellneo/2478098876/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ylamarz/721510105/



報主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