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Lucina,因著妳這封信,我也讀了這本書,同樣的,也不怎麼愛,原因應該同妳相近,感覺像看一場平面的電影,只有過程,感受不到深刻的情感深度。
關於家,我經常覺得,只要自己身在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家,如果有幸遇見合適的人,那麼歡迎他住下,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樂哀愁;一但變質,也就隨他去,家的本質不變,由我一人架構而成、不分時空、沒有地域之分。我努力朝這個目標努力,儘管過程也是波折頻頻、信心也曾反覆動搖,但終究還是讓自己回到正軌,終有那麼一天,我斷然能夠真正自由,可以一只包包行走天涯,那麼也就真的做到我身就是我家。
該有十年的時間(此刻依然持續著),我給週遭的朋友帶來很大的麻煩,他們斷續在金錢上提供協助、適時地拉了我一把,也有一些人終於受不了而消失音訊,但還有一些依然相信我的人,不離不棄,這些我都放在心上,這是否呼應了妳所謂的交易關係?我想是的。但換個角度想,易地而處,我也能夠理解每個人的行為。
我只能說,對於那些依舊在我身旁的人,我會永遠感恩,對於那些離棄的人,也不會心懷怨懟,但烙印心中的情感分量,彼此鐵定有所差異。
歲末年終,是我最傷感的季節,我從沒向人提起,自己向來恐懼聖誕節,當每個人都歡欣鼓舞地計畫著未來,我卻依然為明天而憂慮。
書,如果不能帶給人快樂、或者滌洗憂愁,那麼就把它拋在腦後吧!
過去就讓它塵埃落定,看現在、看此刻,無論好壞,都坦然面對、接受。
我是這樣看待現階段的自己,至於未來,就走著看,我們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不是嗎?
好好看、好好痛、好好哭、可以開懷大笑的時候也千萬別擔心縱情過度,這樣就好。
圖片出處|http://www.flickr.com/photos/darrellneo/2478098876/ http://www.flickr.com/photos/saylamarz/721510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