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知名的奉天宮,是阿公、阿嬤熟悉的進香地,也是「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的故鄉。20多年前也因為林懷民的拋磚引玉,催生新港文教基金會,點燃新港人投入環境美化、文化紮根的希望之火。
1987 年,「大家樂」席捲台灣,路邊一座小廟、一棵老樹,只要有一點「神蹟」,都能吸引無數民眾膜拜、徹夜守候問明牌,明牌若靈驗,有人一夜致富,就大肆裝修蓋 廟或請電子花車脫衣舞酬謝,奔相走告中獎奇談;明牌若不靈驗,有人賭到傾家蕩產,不是搗毀神偶、就是將神像「剁腳手」洩憤。
新港,這個樸實的鄉鎮,也難逃「大家樂」狂風。為了親人、回新港開診所的陳錦煌醫師,發現許多求診的鄉親,因為猜明牌而整天得失心切,陷入焦慮、頭痛、失眠,整個以農為本的新港鄉正在崩解中。
當時,陳錦煌醫師想出文化治療的對策——舉辦藝文活動,讓鄉親在「脫衣舞」的環境中,多一個選擇。恰巧,有著親戚關係的「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返 鄉掃墓,陳醫師力邀林懷民率雲門舞集回鄉公演。林老師當場答應,隨即進行籌備,在幾位鄉親的熱情捐助下,募得15萬元,促成雲門舞集到新港公演。演出當 天,新港國中湧進近三千名觀眾,幾乎擠爆了活動中心,林老師上台謝幕時,他表示,身為新港子弟,他要全數捐出演出費15萬元,藉此拋磚引玉讓新港人以後能 看到更多表演。陳錦煌醫師為了讓這15萬元發揮更長遠的功效,構思成立基金會,向許多鄉親募集基金,經過不斷努力,四個月後,就湊足了成立基金會的門檻 100萬元,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開始推動許多社區工作。
二十年前的台灣還沒有「社區營造」的概念,但新港人就已開始面對社區問題、 著手解決。在「希望下一代不變壞」的號召下,許多鄉親紛紛加入基金會的志工行列,從環境綠美化、免費安親班、圖書巡迴車、到文化展演,新港更舉辦「新港國 際社區兒童藝術節」,將社區文化展現在世界舞台,一點一滴讓這座老鎮,有了新生。
嗷網路雜誌
廣場之外,野草莓要往哪去?
「野草莓座談會」高雄場
解放界線—故事才要開始
|
‧時間:2008年12月20日(六) 下午13:00-17:00
‧地點:高雄醫學大學 N109 第一教學大樓 1F (高雄市十全一路100號) (可由自由路或同盟路側門進入)
在12月14日舉辦的台北場座談後。高雄場座談,我們決定把師生、NGO打散,打算從這次運動中有些有意思卻不太被深談的議題著手,分別討論「那條線:公民社會與校園」、「鏡頭下的野草苺 :科技、媒體與性別 」、「國境之南:故事才要開始」。
自從野百合學運的場合開始,就一直有著反省「那條線」的聲音--那是對學生與市民社會的區隔與關連的反覆思索。「那條線」在南、中、北各地的學運場合,都有很多民眾到場打氣支持,也呈現著不同的互動風景。線內線外,對訴求的認同,以及對運動的期待,似乎也有些沒有被說出來的情緒跟故事。「那條線」,在這場學運的意義究竟何在?
從這次學運的PTT鄉民集結,繼而採用網路轉播的創意操作,到隨時必須應付大量媒體惡意扭的報導,「鏡頭下的野草莓」,企圖解構學生運動的自我看待以及被觀看的問題。學生運用網路科技的創意與困境為何?又如何面對如媒體的政治生態下被利用、被扭曲的現實。而在高雄野草莓的場合,還有一個特別的討論,也就是女學生在自家網路轉播下被觀看的經驗與運動的反省,這樣的聲音,在爭取自由與人權的場合中,凸顯了一些微小卻重要的權力互動。
何明修教授在「學生運動的南方問題」一文中,提到「高雄的學生運動的確是南台灣太陽底下的新鮮事」,然而也提到這次NGO的集結,讓城市光廊「成為了南部公民社會具體而微的縮影」。「國境之南」企圖延伸這樣的討論:南方作為怎樣的時空背景,過去曾經是運動蕭條之地,如今的遍地開花意味著甚麼,又與北部有甚麼不同?高雄的學者們在這次的運動中開始興致勃勃地集結,究竟是有怎樣的動機與希望?
比較可惜的是,這次座談的設計與時間安排上,並無法完整地邀請到所有認真關注著這場運動的朋友到場,也可能省略了場邊民眾的聲音;然而我們也期待這個座談只是啟動更多思考與行動的觸媒。就像「嗷」的初衷一般,「我們希望繼承民間社會之中樸實的精神,讓它凝聚為一股可以期待的力量」。
主題及與談人:
「那條線」:公民社會與校園(12:30-14:00)
邱毓斌(高雄市NGO工作者工會研究員)、林家薏 (成大外文所學生)、葉品言(高雄市產業工會)、謝禎芳(人本教育基金會)、蔡依伶(成大台文所學生)
鏡頭下的野草苺:科技、媒體與性別(14:00-15:30)
吳易澄(嗷網路雜誌編輯)、蔡伊婷(彩色頁女性願景協會)、管中祥(中正傳播學系)、豬小草(部落客)、何忻蓓 (高醫性研所學生) 、楊雅清(中山大學社會所學生)
國境之南:故事才要開始(15:30-17:00)
李宇軒(文藻學院國際事務系) 、王宏仁(中山大學社會所)、邱花妹(地球公民協會)、游勝冠(成大台文所)、林智鴻(中山海事所學生)、蕭旦倫 (嘉義生物機電工程學系學生)
(詳情請見)
|
|
走在新港街上,一個街口、一個路邊的小花圃,志工們總能說出,原先這個公共空間是如何髒亂,後來如何與附近居民溝通,再發揮怎樣的創意、利用廢物布置,進行 綠美化:在雜亂的空地,有志工以廢棄的枕木、植栽,營造出綠草與黃花的小花圃,讓灰冷的馬路有了生命力;在人來人往的早餐店旁,有志工利用農家廢棄的酒 甕,營造出一個小小的生態池;在居民常經過的路段,新港大專青年的創意彩繪,讓冰冷的街牆,變身為有著鯨魚、花朵的趣味街道。這些驚豔的街景,所需經費不 多,花費最大的是居民的用心、創意與汗水,但也因為這些參與,讓民眾會在意居家附近的公共空間,產生更深厚的情感,即使後來環境又變髒亂了,民眾會主動照 顧,而非像那些政府大筆預算、發包改造的街道工程,完工後亂了、髒了無人管。
不僅在街上,若走到其他社區,也能看到越來越多的新港人挺身,營造屬於自己的社區故事,咬仔竹社區就是一例。
進咬仔竹前,會穿過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綠色隧道,那四百多棵路樹,是居民們六年前親手種植的,有一年遇到颱風,公所的清潔隊準備將倒下的路樹鋸斷、移除,居民趕緊通報社區發展協會的幹部們,從清潔隊手中搶救下來,一天內,社區總動員用人力將一百多棵路樹扶正。如今,這些樹都已成高大綠蔭,讓居民、遊客可以快 樂的享受涼意。
咬仔竹的綠色傳奇,還有三角公園。那裡原本是荒廢、雜草叢生的低潭,常影響駕駛人的視線、導致車禍發生連連。後來,居 民討論,由社區發展協會和地主協調,讓居民們整理這塊地、改造為三角公園。三角公園不僅成了居民喜愛的地方,社區發展協會也以此作社區關懷據點,每週末辦 老人活動筋骨操、投籃、足球、槌球等活動,每年也舉辦「初二回娘家」活動,讓媽媽們休息、全村四十多戶都在這裡「辦桌」聚會,讓許多出外工作、久沒見面的 鄉親,重新聯絡情感。
這些故事,都是經營民宿的施大姐,帶我參觀咬仔竹時告訴我的,如果只是自己來,會覺得咬仔竹沒什麼,但若有社區 居民帶,就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從屋裡冒出來的雀榕、廟前的社區資源回收站、和獨居的90多歲阿嬤閒聊、參觀鄰居的農園,這裡看看、那裡聊聊,都會聽到很 多有趣的故事,一個早上還無法走出咬仔竹…..
新港人的創意,不只在社區綠美化,這幾年,他們也運用到「作生意」。一些傳統產業,融合新意,發展出許多有趣的新港玩法。
頂菜園社區協會,經營「頂菜園鄉土館」,讓大家坐牛車、體驗農村的童年記憶,還將老舊的豬舍改造成「豬舍客棧」,顛覆遊客對「豬」的刻板印象,在豬舍享用一 道道美味的農村美食;知名的工藝大師,設立「板陶窯文化館」,推展交趾陶文化,讓民眾了解一座廟宇誕生的過程,還能體驗交趾陶、剪黏製作,自己動手作可愛 的虎爺公仔、拼貼馬賽克、陶板畫;三兄弟經營傳統製香廠,有心傳承凋零的製香技藝,在事業有成後,成立「香藝文化園區」,讓大眾了解「香」的文化,不僅展 示香的典故、各國香料故事,更請師傅們現場製香,讓民眾明瞭,手上的一炷清香,是經過怎樣繁複的過程、多少的汗水而成。
新港,一個從打掃髒亂、綠美化、種樹開始改變的農村鄉鎮,有著熱愛家鄉、創意的居民,看似樸質、沒有太多炫麗,但新港的美麗需要放慢停留,聆聽這一個又一個故事,才能感受它的美麗。
精彩的新港,等你走進。
※新港在地組織長年推動社區工作不遺餘力,智邦生活館為鼓勵部落客貼近社區,特協助新港在地組織舉辦「部落客旅行團」。為鼓勵部落客報導社區,凡部落客參加旅行團後,前20位寫心得文章於部落格上,智邦生活館將致贈稿費500元。
————————-
「新港,部落客旅行團」2009年元旦連假,1/3-1/4就要出發!
活動網頁:http://npo.url.com.tw/homeland/
報名網頁:http://www.form.url.tw/index.php?sid=71&acv=click
*時間:2009年1月3日(六)、4日(日),兩天一夜
*名額:40人(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收費:每人2800元 (含食宿、當地交通工具、導覽解說、體驗材料、神秘小禮物)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新港文教基金會、財團法人新港奉天宮、新港文化休閒產業發展協會、新港魅力商圈、社團法人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新港鄉農會、新港鄉公所
[留言 / 轉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