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12-19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換個紓困標準
解讀馬多夫騙局
  兩分錢:新聞的終結
  政經掠影:三挺政策挺到誰



【社論】
換個紓困標準
 
 

「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確實是一句好口號,若執行得當,也不失為躲過全球性經濟風暴的對策。莫說高調,在當前情勢下,政、資、勞三方同舟共濟,似乎也是不得不然之之舉。

但問題是該怎麼做呢?目前為止,我們看到了「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甚至是像DRAM的「政府挺企業」例子出現,但最後一個環節「企業挺勞工」,則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

無薪休假愈來愈多,勞工惶惶不安,所幸勞委會最後懸崖勒馬,改口稱不得低於17,280基本工資。但誰都知道,王如玄主委的宣示不是重點,而是勞委會究竟有多大的能耐執行?各地的縣市政府、地方勞工主管機關,恐怕多數都不做如是想。王如玄如果要正視聽,不妨在一週內調查、公布全台實施無薪休假企業,並開罰。讓企業們知道,「企業挺勞工」既不是隨便喊喊的敷衍口號,也有它依法行政的底線。

其次,政府對企業的紓困與協助,也應與企業的勞動保障連結在一起。我們想想,包括美國汽車業在內的許多待紓困產業,不也是以「工作機會」來凸顯他們被紓困的迫切性與正當性?果若如此,政府便應該要求企業如其所言地履行他們對於勞工飯碗的基本保障。換言之,政府應該明確表態,凡是有大量解雇問題、無薪假低於勞基法規定的企業,將無法獲得金融紓困的力挺,若過了這關,才會進入到紓困的評估範圍裡。

我們之所以有此倡議,絕非一般認為的只顧勞工罔顧資方。實際上,我們是「顧經濟」。因為大量解雇與無薪休假一旦氾濫成災,則消費信心勢必動搖、民間消費將進一步萎縮,屆時再多金額的消費券恐怕也無濟於事了。

對資方,政府所宣示與執行的勞動保障,其實也終將會回饋到他們身上來。畢竟,個別的資方容易因景氣而有裁員、減薪的自保動作,但若形成個別企業的解雇競賽,則低迷的消費將讓企業利潤變得更不可期。因此,盡可能地在總體面減少失業、促進消費,才能扭轉這一波零利率、零成長的危機漩渦。

換個紓困標準,多些紓困配套,其實是可以讓政府的「三挺」更有力、更有效,政府應該考慮。

(回目錄)



【左右看】解讀馬多夫騙局

【左看】
馬多夫化的資本主義
李亮/文字工作者

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人們似乎非常需要一些個人作為目標來指控、究責。近日的馬多夫詐騙案就是最新的例子。人們多集中於馬多夫的詐騙手法如何導致投資者的錯誤信任,最終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但是,今天的金融危機卻明顯不是起因於錯誤地信任了不值得信任的人。因為今天的銀行直接評估投資風險與信用的機能早已弱化,而是依賴統計模型進行估算,且此種估算的職責又再進一步分派給信用評等機構,致使信用風險評估與放款者系統性地分家;同時,傳統的資金安全閥也被據說可以分散風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代替,發行越多,放貸數額就可以衝得越高。

當然,這絕不是說馬多夫僅僅是無辜的代罪羔羊;其人確實利用富人社群的心理,以高明的形象包裝作掩護遂行詐騙。但即使如此,其中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人們普遍低估風險、高估信用的態度,卻也是數年來的金融泡沫制度性地鼓吹起來的,而且深植於各投資機構、評等機構乃至監管機構的作為與架構之中,並非早有破綻可尋的馬多夫個人所能鼓動。

質言之,馬多夫不過是早已馬多夫化了的資本主義的副產品。




【右看】
有錢人想的和你沒兩樣
王放/政治評論員

自由市場本應是歷史上最平等、最蔑視權威的力量,但台灣的小股民與投資大眾卻總是習慣膜拜大師,股神、財經名嘴與富人的成功經驗充斥財經書刊,「有錢人想的和你不一樣」的想法深植人心,人人唯恐自己不只是輸在起跑線,恐怕在心靈深處就已敗北。

馬多夫詐騙案的爆發,除了再次證明華爾街鉅子多為貪婪狡詐之徒,更無異是對上述風潮的當頭棒喝。曾經擔任那斯達克主席的伯納‧馬多夫,靠著經營上流社會關係與動人的持續獲利紀錄,形成一個類似高級私人俱樂部的網絡,非經介紹不得加入。而就像沒有人會去懷疑五星級飯店的廚房衛生一樣,這些加入馬多夫圈子的超級富人也對馬多夫深信不疑,而且正由於許多知名富人的加入,及其尊貴與秘密、專屬的包裝,對馬多夫的懷疑、檢視也會被理解為一種冒犯,同時會被馬多夫掃地出門。

這種玩弄人性心理、財務上以新投資者的錢償付舊投資者的龐茲詐騙手法,在歷史上屢見不鮮,但卻有一大堆超級富人與投資機構落入陷阱,總損失估計達數百億美元。面對詭譎多變、資訊不對稱的自由市場,眾生一律平等,有錢人與你我其實沒兩樣。

(回目錄)


兩分錢:新聞的終結
■陳子軒(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身為一個新聞系的教師,似乎不該做出如此垂頭喪氣的評語,然而,最近一週來新聞媒體的表現,已經不得不讓人徹底覺悟與絕望。立委邱毅的假髮,在電視新聞的眼中,是比兩岸正式三通更重要的新聞;匿名爆料可以是頭版新聞;一雙飛鞋,成了全世界新聞媒體的焦點。

還有什麼是比觀賞他人的困窘更具娛樂性的電視呢?這也是為什麼綜藝節目的整人橋段或是《歡樂夏夏叫》這類節目歷久不衰的原因,對於邱毅被扯掉的假髮,電視新聞一則又一則的播,攝影記者沒捕捉到那一刻,就把晚報的照片拿來用吧!順便把過去的資料帶再調出來,搜尋邱毅禿頭的蛛絲馬跡。對於邱毅在欠缺證據的情況下,頻頻利用電視爆料,本人絕不認可。他的困窘,看在綠營人士眼裡,相信是大快人心。禿頭,不該是什麼該遮羞的事,假髮,也不該是個人自我防護的偽裝,但是上述這些都與此事件被報導得荒腔走板無關。

邱毅的假髮被扯,的確是個非常非常誘人的新聞素材,邱毅尷尬的表情與頭頂,正應允了這些電視新聞主管夢想的畫面,但是這樣的處理方式,正中了攻擊者的下懷,邱毅的困窘加上媒體的煽風點火,焦點根本不在攻擊者身上,完美的轉移。尤其還有不斷嘲諷與加油添醋的新聞主播,更讓人難以忍受,試想,如果是妳的素顏或是髮膠撐起的頭髮突然間塌了下來,在攝影機前曝光,妳作何感想?同理心,是新聞報導取捨最簡單但卻最困難的標準。許多人曾批評台灣的新聞媒體是偽善的,但其實它們早已連偽裝都懶得了。

同一天,聯合報以一則匿名讀者爆料的黃睿靚八卦作為頭版新聞,儘管文中強調該報記者求證的過程,但實不足以作為新聞報導的依據,更遑論頭版的醒目位置。美國新聞業對於報導中匿名的使用原則,大抵有二,第一,絕不用匿名來源評論其他人;二、報導的首要引言,絕不用匿名來源。在台灣?哈!

新聞的終結,也不是只在台灣上演,另一則國際新聞,美國總統布希連續閃過伊拉克記者兩次的「飛鞋攻勢」,也成了當天最「重要」的國際新聞。

若要說這些是新聞的淪喪,或許見仁見智,但是我們的確面臨了新聞的質變,傳統新聞的終結的確已經來臨。論壇報團面臨破產,紐約時報大樓可能被抵押借款,國內各家媒體的困境當然也不是新聞了。這樣的大環境下,為了生存,只好有些情非得已。與國內重要報社的社長對談時提及,國內媒體記者竟要開始背負「業績」壓力時,他辯解道,他們還是會要求記者堅守一定的底限:「例如像壯陽藥那些當然不能碰。」原來,我們的底限真的已經這麼低了,新聞的終結,已經來到。

(回目錄)


政經掠影:三挺政策挺到誰
■卞中佩(社運工作者)

面臨台灣越來越大規模的裁員無薪休假風潮,喊了一陣子的「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三挺政策,全國勞工都該問,到底挺到哪裡去了?

三挺政策不是不可能徹底達到,在政府挺銀行及銀行挺企業這個部分,的確能夠以明的或暗的政策,要求銀行少抽銀根、貸款鬆綁,但在企業挺勞工這一塊,台灣政府除了道德喊話,又有什麼武器要求企業就範?

長期以來,勞政單位就將裁員、減薪、調動等勞資爭議,推給企業的指揮管理權,現在全球性金融風暴擴散,更是符合所謂裁員減薪要件,勞委會貼心地提出卻被罵翻天的無薪休假資方可給付低於勞基法基本工資,就是在這種邏輯下做出的決策,既然政府都同意企業裁員工,資方又怎麼會客氣。

講遠一點,資方的指揮管理權,就是外人難以知悉的黑洞。這次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確又凶又狠,但重點是,個別企業真的是撐不下去逼不得以裁員的嗎?還是趁勢裁員?企業的財務狀況從來就是資訊公開的禁臠,上市上櫃公司已經不乏造假作帳,加上企業高層預留資源的決策權,沒政策工具又膽小怕事的「小政府」根本就僅能選擇閃得遠遠的。

這裡面就牽涉到救企業的弔詭。台灣政府已經長期提供補貼、補助讓企業巨幅成長,當泡沫經濟竄起時,企業常常肥到流油,還算專注本業的企業,就擴大產能,而想惡搞的,就五鬼搬運,到了經濟危機時期,不是產能過剩就是債留台灣,再向政府大喊救命,政府卻仍只能扮演被綁架的財神爺,仍聽企業的一面之詞給資源。

所以三挺政策,最有可能的狀況就是落實在銀行挺企業這一塊,政府拿納稅人的錢,挺這些會繼續動大刀裁勞工的企業。目前政府對於企業挺勞工,的確僅有道德勸說,連銀行挺企業前,政府當給錢的大爺時,要求企業簽保證不裁員切結書都不敢提了,還能有什麼期待。

至於推給勞資協商,那勞委會真該摸摸良心,近幾年工會組織率持續探底,有工會的勞工,都需仰賴政府做後盾,更何況沒有組織的工人。這陣子拿給員工簽署的自願減薪、無薪休假同意書,勞委會都該表態是勞工在失業脅迫下自始無效的契約,也難怪勞委會做出無薪休假得以給付低於基本工資的解釋後,勞工團體會這麼生氣。

政府該公布三挺政策宣示以來,多少企業受惠於銀行的力挺,而這些企業又有多少是最近進行大裁員。老實說,既然企業不挺勞工,銀行挺企業也是白花納稅人的稅金,除了讓資方繼續當大老闆之外,對社會毫無益處,倒閉了也絕對不可惜。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