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12-30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12-30》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溫室氣體減量法 漂綠多於行動 
  ◎告別2008 展望哥本哈根 
  ◎2008年天災多 聯合國救災人員忙翻天 



環境前線:溫室氣體減量法 漂綠多於行動
  ■馬康多
在全世界最盛大的抗暖大秀──波茲南會議落幕之後,行政院馬上重啟已遲滯半年的溫減法審議工作。這次審議過程,行政院方面經由環保署、能源局、工業局以及經建會的協調,提出所謂的共識版本,並委請立法院衛環委員會的召委徐少萍與鍾紹和攜手提送審議。

上週的審議過程,面對環保團體指出所謂的行政院共識版本「沒有減量目標」、「無具體行動期程」、「效能標準無罰則」、「充斥暴利的碳交易」、「加速淪為中國離島工業區的境外抵減機制」、「減量基金將成小金庫」等疑慮,環保署則稱,溫減法的規劃已「採行自願盤查登錄、強制盤查登錄與自願減量、效能標準與抵換交易、總量管制與抵換交易等四階段減量策略,皆已結合國際最新溫減策略、我國國情需求與能力建構工作,並設計相關必要配套措施」。但在環保署的澄清之中,卻仍無法解釋以下四大疑點。

可明定罰則,卻無法明訂減量目標?

如環保署所言,以於草案版本中「明確規範將處以超額量乘以每一公噸新台幣2千元計算所得的罰鍰」。然罰則之目的,乃為防堵污染源藉由減量成本高於罰鍰,不採用減量之措施。而根據歐盟碳交易機制(EU ETS)設計,自今年起至2012年的施行的第二階段碳交易機制中,已將罰款大幅由前一期的每噸40歐元,增加至每噸10歐元,以防止此類情事之發生。而環保署現所定出的罰鍰額度是否有助於遏止此類情事,則應於審議過程中加以說明。更令人疑慮之處為,相較於先前行政院版本,此共識版本已精算出罰鍰額度此類細節,但為何忽略溫減法中最重要的減碳目標?

缺乏驗證的碳抵減,將只是買空賣空

於此法審議過程中,環保署屢次表示「溫室效應係屬全球性環境問題,宜以全球觀點來思考經濟成本有效的減碳策略」,以強調推動國際合作抵減之正當性。惟現行國際減量機制中,台灣可參與的僅有自願減碳市場。然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研究指出,現行的自願減碳市場以及自願減碳標準,在驗證程序以及額外性上,均有闕漏。以台灣為例,已有碳資產管理公司,協助鹿威風力以及中威風力兩發電廠,申請認證碳抵減額度之用的黃金標準(Gold Standard),其中鹿威已被位於荷蘭的碳中和集團(Carbon Neutral Group)列為每年可提供其他污染源抵減26萬2,607公噸(註)。

然而鹿威風力發電計畫,其起因為能源局推動風力發電廠之設置,顯不應具有自願性碳減量之額外性。此類無額外性的減量計畫,將創造出虛假的抵減額度,導致所謂的節能減碳僅是買空賣空。而環保署於此法的減量機制之設計,應汲取國際現有碳抵減計畫之缺陷,而非任憑國際碳交易掮客之操作,架空溫減法效力。

國際減量比例,應有明確規範

既使溫室氣體為全球性議題,但各國對減碳過程之國際減量比例,均有明確規範。以美國為例,參議院中各議員所提出的各類抗暖法案中,均明確指出其總減碳量中,可採用國際抵減的比例。

歐盟於剛通過的氣候能源包裹法案中,雖明定以2020年時,較1990年減量20%為目標,但因其減碳量中,最高有4分之3可來自其他國際減量機制,因此被國際各大環保團體,包括WWF、綠色和平、地球之友、樂施會等,評為「抗暖化政策的恥辱」、「含毒的抗暖政策」。上述各情勢顯示,在台灣抗暖化過程中,若要仰賴國際減量,毋寧跟永續發展背道而馳。

碳交易制度之設計

環保署雖表示其碳交易制度設計之時,將參酌國際作法,保留所分配排放額度的一定比例,以拍賣方式釋出。但根據4月份時,工業局針對此法所提出的說帖,均以歐盟第一期碳交易機制多採無償核配為由,遊說各立法委員支持無償核配,無視於國際最新碳交易機制之設計,多大幅增加標售比例。而國際環保團體亦表示,唯有標售制,方能使充分減碳成本,避免污染源獲取暴利。

根據現行的行政院共識版本,僅以空白授權的方式,授於中央主管機關以及其他機關訂定之。而於上週立法院審議過程,環保署僅表示採用拍賣比例將參考歐盟第一期的5%,還較4月份審議時所堅持的15%退步。因此若環保署確實欲研擬一完善的碳交易制度,則應於母法審議時,明確規範碳排放權應採有償分配制,並對全民說明:在台灣排放權集中於少數企業的寡佔市場中,採用不同核配方式其影響為何?而非僅是以連歐盟本身都要拋棄的比例規劃為理由,為污染源解套。

環保署更引用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日前發表的國家別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以台灣在2008年的表現全球第32名,但在亞洲區域則領先泰國(35)、新加坡(38)、韓國(41)、日本(43)、中國(49)及馬來西亞(52)等國,試圖證成「我國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及再生能源評比等表現均獲得高分的肯定,並非如環保團體聲明中所指的表現不佳」。但事實上,根據該評比結果,在政策一項,台灣僅被評為「average」,整體排名上,在亞洲區,是落後於印度與印尼,其中政策一項上,亦較印度為差。難以從其評分報告中,得知所謂「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及再生能源評比等表現均獲得高分的肯定」。

從台灣抗暖政策整體規劃來思考,環保團體絕對支持溫室氣體減量法的立法,亦不反對政府減量政策規劃時,採用經濟誘因工具。但在上述疑點仍未解決,亦缺乏科學性研究來說服大眾時,既欲於今年結束前,力推此一充滿闕漏的溫減法,毋寧只是對6月份才高喊「節能減碳」最大的諷刺。

更需進一步指出,溫室氣體減量法、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以及能源稅條例等減碳三法之中,以能源稅條例進展最慢,行政院版都尚未提出。然能源稅為馬英九的競選政見,難道只是因為該法沒有碳交易業者與再生能源業者的遊說與施壓,所以行政院或國民黨就可不屑一顧?因此需再次強調,無論是從溫室氣體減量法本身的闕漏,還是減碳三法立法時程的一致性,都看不出馬劉體制決策理性。而在此情況下通過的溫減法,將只有「漂綠」(Greenwashing)作用,而無抗暖效力。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註:見http://www.climateneutralgroup.com/project.aspx?project=19。
(回目錄)



告別2008 展望哥本哈根
  ■倪世傑
俗語常說:「計畫趕不上變化。」全球氣溫驟升,北極冰帽溶解速度加快,出乎人的意料,因此促成了1997年《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去年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制訂了世人關注的《峇里路線圖》(Bali Roadmap),各大國競相承諾減排二氧化碳,同時,指定在兩年後召開哥本哈根會議,確定各國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今年12月初,聯合國氣候變化公約第14次大會,於波蘭大城波茲南(Poznan)召開,然而,在此前會議準備期間,金融危機已成為談判國家迴避減排的擋箭牌。

美國參議院出席波茲南會議代表團首領、前民主黨內總統初選參選人凱瑞(John Kerry),在前些時日曾表示,即將上任的歐巴馬政府,將受限於此次的經濟危機,無法像中國與印度一樣,提供一些誘因讓國內的企業減排,以達成國際協商下的目標。

回顧美國對是項問題的態度,1997年美國的代表團是簽了京都議定書,但當時的總統、民主黨籍的柯林頓,卻從未提交給參議院審定。究竟是柯林頓主動不願提交,還是囿於當時參議院保守黨居多數的保守氣憤瀰漫,送去也是不會通過,我們無從得知,但2009年1月20日後,總統歐巴馬是否會挾其一致政府(總統與負責國際條約簽署的參議院均屬同一黨派)的優勢,將《京都議定書》當做重要施政重點,凱瑞之前的話語,似乎已經透漏一絲玄機。

其中,我們還是不能忽略美國國力雖在下降,但仍舊是國際第一大國的角色。如果總統上任後將《京都議定書》交由參議院批准,但美國並未就溫室氣體減排方面進行任何國內立法,不僅有違第一大國的聲名,也有違美國利益團體政治的「傳統」。

一般均預料,美國簽署《京都議定書》的時間,應該不會在2009年春天。參眾院多數黨首領巴克舍(Barbara Boxer)與瓦克斯曼(Henry Waxman)均表示,他們會在2009年春天進行相關的國內立法,屆時美國國內利益團體對此有了活動的空間,美國國內相關立法會與《京都議定書》會產生多大的差距,是我們在2009年關注的重點,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哥本哈根會議召開之前,美國這方面是難有所進展的。

世界其它大國的態度呢?歐盟國家的態度較明確,他們希望能夠繼續減排,在2020年前達成減排20%的目標,甚至在哥本哈根會議中達成30%的目標。但這仍是一個有趣的狀態:歐盟國家內部仍舊是相當分歧的,東邊經濟發展較低的地區,減排成效較佳,降低了3成多,西部工業國在這些年反而是些微增排的。

美國的歐巴馬政府看來並不會在哥本哈根會議中做出什麼樣的實質承諾,但他或許會施加壓力給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中國至少在口頭上仍舊支持減排,但身為新興工業大國的中國,應該不會支持任何具體的減排目標;印度的態度跟中國類似,印度代表常挖苦的指出,當已開發國家民眾可以在高速公路上盡情地讓賓士車馬力全開,印度國內仍有5億人民晚上處於沒有燈光的狀態。因此,中國和印度頂多在人均排放量上下功夫,以人均排放為標準,只要其國內人均排放低於歐美即可向國際社會交代過去。

俄羅斯的態度則一直是不明的,但從天然稟賦來看,他們擁有儲量豐沛的天然氣資源,在碳排放上佔有優勢,對哥本哈根會議有可能是較友善的。

2008年已接近尾聲,平心而論,2008年在減排政策的成效是有限的,國際經濟風暴更讓對此一問題投下了未知數。在未來一年內,國際社會要如何面對減排目標的設定,2009年年底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將是這個答案的起點。

(政治大學政治所博士生)
(回目錄)



2008年天災多 聯合國救災人員忙翻天
  編譯■丁秋仁 審校■蔡麗伶
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處(UNDAC)5人小組12月23日已抵達巴布亞紐幾內亞,預備勘視北部海岸與鄰近島嶼日前遭受海水倒灌受創情形,以及協助評估當地3萬2千多名受難者的迫切需求。

高漲的海水一夕之間沖毀人們賴以維生的房屋、糧食,破壞供水系統、作物與園藝機具,導致受難者頓時一無所有。鑒此,當地政府第一階段羅列的必需物資包括:水桶、防水布、濾水藥錠、食物配給和防蟲、防瘧疾所需的蚊帳等。

包含災害評估與協調處在內的跨會評估團體皆已前往東塞皮克省(East Sepik),主要的任務是藉由蒐集具體的損害、影響與需求等資料,協助國家災害資訊處理中心掌握即時與完整的資訊。

與此同時,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第一次空運緊急重要物資,業已於12月22日順利飛抵辛巴威首都哈拉雷(Harare),以支援國內因失控的霍亂疫情而搖搖欲墜的公共衛生體系。

空運物資包括靜脈點滴、點滴設備、基本藥品、婦科與產科用品等等,有了這些物資將可助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一臂之力控制霍亂疫情,並且幫助當地政府提供心急如焚的母親進行基礎醫療服務。

而世界糧食計劃署則於哥倫比亞國內著手進行一項緊急行動,給予受到洪水與火山爆發威脅的3萬多名災民緊急救助。

哥國自2008年9月起因連日來的超大豪雨,使得各地紛紛傳出災情,超過一百萬人流離失所且奪走66條人命。據哥國官方指出,洪水災情在西北部地區最為嚴重,迄今從未見過如此滂沱成災的雨季,導致災區逾2萬4千人等待外界援助。另一方面,哥國南部烏伊拉(Nevado del Huila)火山11月底噴發,造成南部6千多人同樣處於等待救助的窘境。

2008年舉凡颶風、洪水與其他因天候異常而起的天然災害事件四起,加上世界各地政府對於災害預警訓練的需求增加,使得聯合國災害應變機關在這一年顯得分身乏術。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12月23日於一份聲明中表示,西班牙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相繼於2008年加入後,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處成員數目向上推升至67名,未來在自然災害發生後,勢必可以結合更多的資源,提供更適妥的緊急援助。

災害評估與協調處也在俄羅斯為獨立國協和中東的成員籌組災害預警訓練計劃。2009年起,將針對西非地區成員進行訓練。所有加入聯合國災害評估與協調系統的國家,皆有接受訓練的義務。

災害評估與協調處自1993年設立後,已於全球派遣183個工作小組,包括5組人員於2004末2005初至南亞受海嘯襲擊的國家,以及2005年10月至發生大地震的巴基斯坦,協助這些受創國家能迅速評估當前所需,並且協調現場災害應變工作。

(ENS環境新聞通訊)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