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無∕報主.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七六期

編輯室

別以為文創義工是一場美夢
[責任編輯:陳美靜]

2008年即將結束,從年初油價攀高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到近期金融風暴下通貨緊縮疑慮,這一年的變化不可謂不大。副總統蕭萬長亦在出席以「改變」為主題的台北雜誌年會時表示:在逆境中,台灣必須以文化創意產業再創主體性經濟,他願意擔任義工,協助文創產業排除困難往前走。
 
文化創意產業加工於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ies),探其字源乃起自文化工業(Cultural Industry),文化工業一詞最早於阿多諾以及霍克海默的著作中提出,這兩位學者心目中認為文化的理想狀態就是藝術,是人類創造力特殊卓越的形態,但當他們在二次戰後自德國逃離到美國,看到商品化的文化任人隨意買賣,喪失批判觀點潛能的文化全然瓦解,因而提出文化工業一詞。
 
隨著二次戰後重建的推展,資本市場蓬勃發展,到了七○年代經濟成長逐漸停滯,以製造業為首的各企業開始將觸角伸展至非本業的經營項目,其中尤以媒體產業併購最劇,大媒體潮便在此時捲浪而起。
 
而英文原文中複數型態的「文化產業」逐漸取代單數型態的「文化工業」也是在此時被提出,由於單數的「文化工業」用法僅指涉單一領域,因此便假設當代生活中所共存的所有文化皆依循相同邏輯運作,但擺在跨業兼併不斷的時局,不同產業內運作邏輯差異甚大,且複雜而矛盾的文化商品化過程並非平順而未經抵抗,因此逐漸以多樣性的「文化產業」取代原初決斷的概念。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中「文化產業與商業」(Cultural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的資料,  全世界的文化貨品交易在近二十年來已有數倍的成長,從1980年的953.4億美金到1998年的 3879.2億美金。在1996年,文化產品更成為美國最大宗的輸出品,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所有其他傳統產業(包括汽車、農業、或是航太與軍火等)產品的輸出。而在英國2001年創意工業的官方報告統計中,文化產業為英國創造就業人口一百九十五萬人,其就業成長率平均為 5%,為英國第二項產業盈餘。
 
七○年代以降,各國企業為求獲利卯勁擴張文化產業版圖,各國政府亦有意識推廣,反觀同時期處於戒嚴中的台灣,黨政軍掌控的無線三台剛成型,政治意識型態遠遠優先於文化經濟。當時行政院長蔣經國雖將文化建設置於十二項國家建設的末兩項,但其弘揚中華文化的目標仍是政治導向。直到1993年文建會主委申學庸提出的社區總體營造,才逐漸看到民間力量進入到國家體制內的文化運作。
 
雖說晚做總比不做好,台灣遲了外國二十年的文化產業推展,從主事機關的運作仍可看出其步履蹣跚。UNESCO認定文化產業的概念包括:印刷、出版、多媒體、聽覺與視覺、攝影與電影生產,若以此判斷主管機關則可粗劃為新聞局及文建會。
 
新聞局1947年在南京成立,掌管國內宣傳、國際宣傳、新聞分析及傳播業輔導,然在國共內戰、國民軍政府撤退至台、一直到動員戡亂的歷史背景下,新聞局首重的工作始終擺在國際宣傳上,此從歷屆25任新聞局長內有10任皆為外交相關專長出身可密切看出,而與文化產業攸關至深的傳播業輔導,則遠遠排在後頭。
 
2000年政黨輪替後,新聞局雖欲對有線電視及相關頻道進行重整,但在藍綠惡鬥下,新聞局落得政府發言人兼產業輔導者的尷尬地位,而後續雖在行政院組織法修正草案中將新聞局掌管業務拆併至外交及僑務部、文化及觀光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底下,但草案中的調整目前僅完成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的設立。
 
如今,上任不到八個月的新聞局長史亞平據聞將遭撤換,回頭檢視副總統蕭萬長提到的重視文化創意產業、地位尷尬卻仍無法有所調整的新聞局角色。台灣想在金融風暴中以文化創意產業走出困境,似乎不僅僅是副總統願意擔任義工,就可以編織出的美好願景。

 

媒大事

何不開放「性教育」的討論
[責任編輯:葉倩如]
 
台中圖書館借《腦筋急轉彎》一書給國小學童,內容涵蘊色情文字,學童家長向台中市文化局抗議。台中文化局長黃國榮回應:未來會全面檢討、請專家研判哪些書適合擺放在兒童區,也會評估是否建立分級借閱制度。
 
與此事件相類似的是兩個月前,《壹週刊》雜誌封面刊登露骨的性愛照片,許多台北市民向警方反應,警方報請檢察官查處,爾後台北地檢署判定涉及妨害風化,要求《壹週刊》在各大鋪設的銷售點(便利商店)下架。
 
小編媒批:

知名日本AV女優飯島愛疑似自殺過世,蔡詩萍發表評論質疑台灣的立委故作清高對此事臉紅、不瞭解也不發表任何意見。
 
如果贊同情色無罪,是人性需求的基本面,也是年輕人成長過程生命經驗的一部份。那麼,批評出版物內容不該保守,因為「情色」而引發分級制度對國內出版品「該如何分類」的討論,秉持基進派觀點的學者倡議性開放,確實是限縮出版內容的多元發展。立足在基進派的位置,不妨重新思考我們根植憑藉的中華傳統儒家文化,刻意壓抑對「性/性別」教育的自由討論,反倒造成學童習得偏差的性教育內容。
 
網路創業背後:貢獻更多的勞動力
[責任編輯:葉倩如]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被Google收購的YouTube線上影音分享介面,提供給會員分享原創影片且進一步分享廣告利潤,這樣的獲利設計,讓為YouTube創作影片成為一項熱門工作。《紐約時報》並且報導成功的案例:麥克.巴克利(Michael Buckley)所作的一週三次線上名人胡扯秀,吸引大量網友上線觀看他的影片,麥克.巴克利並進一步設計一套自己的影像節目「What the Buck?」,點閱率高達1億次。巴克利表示從YouTube廣告所賺的錢超過10萬美元,而因為全心投入YouTube線上影像工作,他辭去白天音樂傳播公司行政助理的工作。
 
小編媒批:
 
一般我們只見網路創業的高度彈性工作以及高獲利,但我們選擇忽略這些倚賴網路介面工作的勞動者,也許在實體空間中擁有較多自由,即我們所謂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其實是變相要求線上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勞動力,就如巴克利坦承,前置作業非常辛苦:「在我一周花40個小時在YouTube上長達一年後,才能營生。」
 
網路介入一般人生活甚而發展為工作的環境,值得討論的是這些工作者勞動條件是否更無保障,更易趨於一種自願性順服,不再有明確上班與下班的時間界線。再進一步釐清的是,國內法律規範如何提供給這些自由工作者一套合於勞基法規定的保障內容?

 

綠林好漢媒來稿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gmail.com)。此外,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gmail.com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報主的話:
搶救公視!展望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