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大事
何不開放「性教育」的討論 [責任編輯:葉倩如] 台中圖書館借《腦筋急轉彎》一書給國小學童,內容涵蘊色情文字,學童家長向台中市文化局抗議。台中文化局長黃國榮回應:未來會全面檢討、請專家研判哪些書適合擺放在兒童區,也會評估是否建立分級借閱制度。 與此事件相類似的是兩個月前,《壹週刊》雜誌封面刊登露骨的性愛照片,許多台北市民向警方反應,警方報請檢察官查處,爾後台北地檢署判定涉及妨害風化,要求《壹週刊》在各大鋪設的銷售點(便利商店)下架。 小編媒批:
知名日本AV女優飯島愛疑似自殺過世,蔡詩萍發表評論質疑台灣的立委故作清高對此事臉紅、不瞭解也不發表任何意見。 如果贊同情色無罪,是人性需求的基本面,也是年輕人成長過程生命經驗的一部份。那麼,批評出版物內容不該保守,因為「情色」而引發分級制度對國內出版品「該如何分類」的討論,秉持基進派觀點的學者倡議性開放,確實是限縮出版內容的多元發展。立足在基進派的位置,不妨重新思考我們根植憑藉的中華傳統儒家文化,刻意壓抑對「性/性別」教育的自由討論,反倒造成學童習得偏差的性教育內容。 網路創業背後:貢獻更多的勞動力 [責任編輯:葉倩如]
《紐約時報》日前報導,被Google收購的YouTube線上影音分享介面,提供給會員分享原創影片且進一步分享廣告利潤,這樣的獲利設計,讓為YouTube創作影片成為一項熱門工作。《紐約時報》並且報導成功的案例:麥克.巴克利(Michael Buckley)所作的一週三次線上名人胡扯秀,吸引大量網友上線觀看他的影片,麥克.巴克利並進一步設計一套自己的影像節目「What the Buck?」,點閱率高達1億次。巴克利表示從YouTube廣告所賺的錢超過10萬美元,而因為全心投入YouTube線上影像工作,他辭去白天音樂傳播公司行政助理的工作。 小編媒批: 一般我們只見網路創業的高度彈性工作以及高獲利,但我們選擇忽略這些倚賴網路介面工作的勞動者,也許在實體空間中擁有較多自由,即我們所謂的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其實是變相要求線上工作者付出更多的時間與勞動力,就如巴克利坦承,前置作業非常辛苦:「在我一周花40個小時在YouTube上長達一年後,才能營生。」 網路介入一般人生活甚而發展為工作的環境,值得討論的是這些工作者勞動條件是否更無保障,更易趨於一種自願性順服,不再有明確上班與下班的時間界線。再進一步釐清的是,國內法律規範如何提供給這些自由工作者一套合於勞基法規定的保障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