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生、陸生的第一類接觸(下)
文.滕淑芬 圖.林格立
既然政府準備開放陸生來台修讀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就一定要先承認陸生的大學學歷,那麼,已經在這些大學取得學位或就讀中的台生,是不是也該被同等對待? 「政府希望站在制高點思考,既然其他國家都承認大陸學歷,我們不能再有封閉性想法,」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目前爭議在,大陸大學多,水準參差不齊,到底要先採認哪幾所大學、哪些科系、台生是否可以「溯及既往」等? 「即使大陸重點扶植的、名列『985工程』的39所大學,也不見得每所都是好大學,」身兼台生會(台灣留學大陸青年發展協會)秘書長的夏雯震,也認同政府「循序漸進、逐漸擴大」的原則。 他分析,1998年5月,中共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大百年校慶演講指出,要儘快打造出幾所一流的中國大學。為了達成目標,中共大量增加高教預算,集中資源給這幾所學校,除了原屬研究型大學的北大、清華、上海復旦之外,很多工科大學也名列其中。但諸如西北工業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等,知名度不高,建設基礎、教育資源不佳,還不如未列名的大陸研究機構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等只招收研究生的學術機構。 大陸學歷正常化 何卓飛則表示,未來採認的大陸大學名單,將參考「985工程」、「211工程」(21世紀前將打造百所一流大學)、藝術專業類大學等,以學術表現頂尖的大學為開放方向。目前可確定的是,台生就讀人數最多的大陸中西醫科系,將完全都不予採認。 何卓飛解釋,國內醫學系招生總額多少年來一直將總量限制在1,300人,就是因為醫生培育有過剩之虞,必須優先保障國內學生的就業權益;加上大陸某些醫學院校的入學門檻不高,連台灣的職校生都收,良莠不齊、也攸關人命,更甚者,大陸醫學科系的學制有5、6、7年制的差別,很難與台灣接軌,故暫時不會開放。 至於「該不該溯及既往」?也有爭議。 教育部和陸委會、海基會、學者專家開會討論時,有人贊成「追溯」,但也有人反對。一方認為,既然是同校系的學歷,就不應有前後之分;但反方則認為,如果之前「偷跑」的學歷都能追認,將「傷害法律尊嚴」。 在名單未出來,各方猜測不斷,恐怕要等到2009年一月情勢才會明朗。為此,陸委會將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教育部也將訂定「大陸學歷採認辦法」,並在「大學法」中增列陸生為「特種生」等。若所有法令都能在一月立法院休會前過關,那麼最快2009年秋天,大陸學生就可以來台就學。 教育不是市場 雖然有私立大學反映,台灣已進入少子化時代,私校招生不足問題嚴重,可否大量開放陸生,以挽救私校生存? 但何卓飛認為,大陸學生花錢來台唸書,就要有回收,有權接受良好教育。如果一下開放太多陸生,私校沒有足夠的師資、設備、宿舍等,管理上也會出問題。「我們不能壞了自己名聲,反而扼殺了以後的發展。」 另一方面,社會上也出現這樣的聲音──政府投入大量資源補貼國立大學,豈能用來培育對岸人才?這個說法雖不純然有理,但要不要讓國立大學招收陸生、或者限制國立大學只能招收研究生,甚至比照歐美對待外籍學生的方式,讓陸生繳交高於本地生的費用等,都還在評估,也會先行試辦一年,再提出檢討方案。 開放陸生不能與挽救私校混為一談,但若借鏡港澳,即可發現開放陸生將是一大「商機」。 1997年香港回歸大陸,經過協商後,直到2004年香港才承認大陸學歷,也開始開放雙向招生。目前香港12所大學、澳門5所大學,都開放招收陸生,幾年之間,內地生已達香港招生比例的5%。尤其優秀學生各國搶,可進「一本」大學的大陸尖子們,機會多,連香港科技大學、中文大學等亞洲排名前端的大學,都得祭出高額獎學金才能「請」得到這群人。 保守估計,大陸一個年齡層少則2,000萬人,而能進公立大學的本科生與短期專科生約有490萬人,其他民辦大學吸收500萬人,再扣掉「新富」階級將孩子送到英美留學者,剩下至少還有500萬人沒學校可唸,這其中有多少是願意花錢栽培孩子的各省小資產階級? 「大陸民辦大學是沒有『人格』可言的,因為90%沒有頒授學位的資格。」曾在大陸民辦大學兼課的夏雯震說,北京民辦學校就佔了全中國的一半(全國約300所),師資全來自博士研究生,先天不良、後天失調,但學費卻很貴,幾乎是大學本科的兩倍以上,如果來台唸書只要一學期再多花一點錢,就可拿到有價值的學位,將會很有優勢。 台灣開放陸生的吸引力在於,陸生帶回去的這張文憑是有用的;教育品質良好,有學到東西;可以到大陸的台資或外資企業實習,在就業上有優勢。 搭起雙向溝通 另一方面,陸生來台,可以刺激本地生的危機意識,良性競爭,而兩岸學子增進瞭解、互搭人脈,對大中華經濟圈的統合深化也有加分效果。 再放遠來看,台灣未來終需拋開保護心態,敞開胸懷,讓陸生留台貢獻所學。就像美國國力是奠基於外籍留學生與移民一樣,台灣若能進用大陸金頭腦,藉著大陸人才讓台灣產業升級起飛,這才是開放陸生的終極效應。 不過,2007年取得北大哲學博士學位的淡江大學兼任講師魏宏晉提醒,台灣校園中不乏本土意識高漲的學生,他們若不歡迎陸生,會不會在校園造成對立?再說,兩岸大和解氣氛能否持續?一旦政治風向改變,陸生會不會成為有心人鎖定攻擊的對象? 「一般中國年輕人也許沒有太強的政治意識,衝突也不一定因政治對立而起,但有可能被點燃。」當年曾被一群大陸同學嗆聲要「血洗台灣,把紅旗插上台灣!」的魏宏晉,對於大陸學子激昂的愛國與民族主義情緒印象深刻,而台灣政府和各校對此也應有所瞭解與防範,才能避免校園衝突。 從防堵到逐步開放、交流,兩岸年輕世代一步步靠近,但心理距離會因此縮短還是加大?如何互蒙其利而不是爭相仇視?兩岸的另類接觸,值得慎重以對。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12月號) |
擁有三千多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北京,集名勝古蹟、法政威權、人文景觀、經濟動能於一身,也是中國高等學府最多的城市,聚集了59所大學。圖為北京東郊的「798藝術園區」。
在理想與現實間、在學歷與成就間,年輕世代面對著嚴峻的考驗,只有靠勇氣與堅持,才能飛往希望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