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9-01-07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9-01-07》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評幾點荒謬的校長延任藉口 
  ◎盧安達大屠殺與法國的尷尬 



教育論壇:評幾點荒謬的校長延任藉口
  ■羅德水
有關修正國教法第9條條文,好讓一年內屆退之中小學校長得於原校延任一事,雖然引起不少批評與反對,可惜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仍於97年12月29日初審通過修正草案。事實上,檢視這些支持屆退校長延任的說詞,不僅多數過於牽強,有的甚至荒謬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儘管如此,討論這些理由應該有助於一般人更加認識當今的中小學校園。以下幾點理由大概是有關支持校長延任中最為經典的說法了,特整理並回應如下:

一、校長辦學很辛苦,應讓校長風光退休

基本上,這樣的說法有以下二個問題:

其一,根本沒有人反對讓校長「風光退休」,相信任何兢兢業業的校長或教師也絕對都可以「風光退休」,現在的問題是,這些屆退校長明明在任期屆滿後早就都可以申請退休,退休的主動權完全操之在校長手上,為何校長不僅選擇不退休,反而要求於原校延任一年後再行退休?以即將屆齡為由要求延任一年之正當性與必要性何在?為了少數幾位校長的屆齡延任,破壞整體校長遴選制度,代價不也太高了嗎?

其二,校長任期屆滿後若選擇回任教職,難道就不能「風光退休」?我們以為,雖然選擇回任教職的校長屈指可數,但以維護校長遴選制度而言,相信學校教育人員更樂意讓尊重制度的校長「風光退休」,想要「風光退休」的校長到底還在等什麼?

二、校長久未接觸實際教學,擔心適應不良

無論是否同意屆退校長延任,總該就教育法制面與教育專業的角度據理力爭,悲哀的是,在相關討論過程,竟然連「校長早已遠離教學工作,回任教職恐怕適應不良」,都成為支持校長延任的理由,這樣的說法有以下幾個層面值得深思:

其一,為何校長會遠離教學工作?不難理解,校長必須處理學校行政事務,應該反問的是,校園裡的行政事務為何而存在?難道不是為了支援教學?不是為了提升教師專業而存在嗎?以此觀之,我們實在難以想像,一個遠離教學的校長如何引領教師進行專業發展?不客氣一點說,這樣的校長根本就是不適任校長,不思檢討改進也就算了,竟然還拿來作為支持其延任的藉口,如果這就是校長的專業所在,吾人真的也不必浪費時間關注校長遴選制度了。

其二,為何具有教學專長的教師不容易擔任校長?一般中小學教師在初任教職時,多少會面臨未來教學生涯究竟要朝教學專業或行政方向發展的抉擇,一個普遍存在於校園的現象是,絕少有專精於教學的教師在其教學生涯中能獲聘為校長,相反地,最終能擔任校長一職者,多數為長期浸淫於行政工作的教師同仁。雖然教育人員對這樣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不過,此一重行政輕教學的現象真有利於教育發展?實在值得進一步思考。

三、在職最後一年擔任校長退休金較多,應該讓校長延任

在所謂《教育人員退休所得合理化方案》(即公保18%變革一案)實施以前,中小學教育人員之退休金額度只取決於退休者的年資與本薪,完全不因退休者擔任之職務不同而有所差別,但自從假公假義的所謂改革方案實施以後,教育人員原本一致的退休給予不再,只要退休前一年擔任校長者,便不受前揭18%變革案之影響,造成肥校長、瘦教師的階層化現象,或許這才是這些校長非得爭取延任卻不能說的秘密。

讓所有教育人員感到悲哀的不也正是如此?對基層教育人員來說,這些當年對肥高官瘦小吏版本多數不置一詞的中小學校長,竟然直到退休前一刻,念茲在茲的還是如何能多領一些退休金,教育基本價值淪喪至此,如何不讓人心寒?

中小學校長遴選制度究竟何去何從?或者乾脆重回官派?並非不能討論,可以肯定的是,不找點像樣的理由就修法,除了坐實所謂量身修法的批評外,完全無助於提升校長延任的正當性。

(教師)
(回目錄)



盧安達大屠殺與法國的尷尬
  ■俞力工
去年11月19日,德國當局將於法蘭克福機場逮捕的盧安達政府禮賓官羅斯‧卡布耶(女)引渡至法國,以便讓法國司法當局直接審訊羅斯‧卡布耶涉嫌參與1994年擊落盧安達總統座機事件。該事件曾引發近百萬圖西族人遭殘酷屠殺的大悲劇。

法國通緝盧安達政要

羅斯‧卡布耶遭逮捕後,立即引起盧安達當局的抗議,除了立即驅逐駐盧的德國大使之外,還向聯合國提出申訴。

1994年大屠殺事件發生後,圖西族反抗軍(盧安達愛國前線,FPR)勢如破竹地打垮政府軍並掌控全國至今。新政府站穩腳步後,即指控法國當局要對屠殺事件擔負部分責任,並向23名法國駐留盧安達的軍事人員發出通緝令;而法國政府不甘受辱,隨即下令通緝包括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美和羅斯‧卡布耶的8名政府要員。

就旁觀者看來,此引渡事件相當荒誕不經,原因是,大屠殺事件早有盧安達國際刑事法庭的設立,其審判過程雖然緩慢,但至今仍在進行。如果法國當局能夠拿出確鑿證據,理應委託國際刑事法庭出面審理。如今越俎代庖,十分顯露大國對小國的頤指氣使,因此難免遭到非洲各區域性組織的一致譴責。另外,當羅斯‧卡布耶被捕之時,恰好盧安達總統保羅‧卡加美也在德國訪問。當他知悉羅斯‧卡布耶遭逮捕後,即刻到拘留所去看望這位女戰友。果真德國政府有膽,就應當將同受通緝的盧安達總統一併逮捕歸案。如此厚此薄彼,的確有些虎頭蛇尾。

該事件還有一個小插曲則是,在法國當局下達逮捕令之前,西班牙法院也做出類似的通緝盧安達要員的裁決,因此令人聯想到1998年英國政府逮捕前往英國就醫的智利前領導人皮諾契特事件。當時的逮捕理由是,皮諾契特在1973年左右曾涉嫌「謀殺智利民眾」與「殺害若干西班牙公民」。皮諾契特最後雖然因為健康原因沒有引渡至西班牙,卻也引起評論界的極多議論。眾所周知,西班牙內戰於1939年結束後,佛朗哥政權對民眾的集權統治一直維持到1975年。然而民主政府建立後,卻以高姿態放棄對法西斯政府的諸多領導人追究刑責。當時民主政府提出的口號是「忘卻過去的不愉快事情,以促成人民的大團結」。離奇的是,西班牙當局對數萬民眾遭受迫害的事件可以如此泰然處之,而對遠在拉美的皮諾契特就斤斤計較。於是乎,就再次說明,西方世界所謂的「寬容」,實際上是內外有別。

大屠殺事件究竟是怎麼回事?

早在德國與比利時先後對盧安達進行殖民統治之前,人口比例甚小的圖西族(佔全國人口12%到15%)便長期居於統治階層地位。殖民主義實施後,白人當局一方面對該地區的自然資源與勞動力進行殘酷剝削,一方面倚重圖西族的力量代為管理,因此越加激化圖西族與胡圖多數民族之間的矛盾。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胡圖族開始接受教育,也大批參與政府工作,以至於1960與1961年之交的選舉,由胡圖族勝選而改變了該國的政治結構。從此之後,圖西族人便淪於受壓迫地位,造成數萬人的逃亡。與此同時,盧安達於1962年的獨立,也改變了法國、比利時一貫偏袒圖西族的立場,轉而支援胡圖族政府起來。圖西族不甘受到迫害與驅趕,於80年代末便在烏干達政府與美國的軍事援助下,在烏干達境內的難民營內組織了反反抗軍。

1990年,現任總統保羅‧卡加美突然中斷了在美國軍官學校所接受的軍事訓練,回到烏干達並加入圖西族遊擊隊進攻盧安達。這支圖西族遊擊隊雖然擁有美國裝備,卻在法國、比利時所支援的胡圖政府軍的反擊之下無功而返。此後,幾經聯合國調解,並派遣數千名維和部隊維護停火協議,但內戰卻沒有因此停止。1991年後,法國大力支持盧安達政府,兩年之內甚至通過培訓,把5千名政府軍擴充為3萬5千名。盧安達當局則有恃無恐,一方面繼續壓迫圖西族民眾(1993年圖西難民人數高達百萬),一方面積極部署大屠殺,以求一勞永逸地解決「圖西問題」。圖西反反抗軍也不甘示弱,1993年所發動的一次軍事行動直逼盧安達首都,隨後在法國傘兵的干預下才被迫撤退。

1994年4月6日,載著盧安達總統朱韋納爾‧哈比亞利馬納和蒲隆地總統西普里安‧恩塔里亞米拉的飛機,在盧安達首都吉佳利附近遭導彈擊落,兩位總統均罹難。消息傳出後,原已準備就緒的胡圖族極端分子(包括政府軍與暴民)即刻大開殺戒,89日內屠殺了近一百萬圖西人與胡圖族的異己分子。

有關襲擊總統座機一事,迄今出現過幾種揣測,一是認為圖西反抗軍所為,目的在於趁亂對政府軍進行全面打擊。持此看法者,自然會得出圖西族反抗軍故意施「苦肉計」的結論。一種觀點認為該事件為胡圖族極端分子所為,目的在於對圖西族進行民族清洗。法國、西班牙政府顯然持前一種觀點,否則不會貿然對圖西族領導人下通緝令……。

聯合國坐視不救

值得推敲的是,為何國際社會坐視不救?首先,聯合國總部雖然再三從駐盧安達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負責單位得到預警傳真,但卻下令維和部隊不得採取超越自衛的軍事行動。如此反應,主要是因為安理會中,美國無意重蹈上一年索馬利亞行動的覆轍。蓋1993年,美國以聯合國維和部隊名義在索馬利亞進行軍事干預的行動遭到挫折,於是提出了「危國不入」、「不理會無戰略價值地區」的構想;中、俄則素來對干涉內政持反對態度;英國一向緊跟美國路線;法國雖眼看大屠殺進行得如火如荼,一時間卻不可能把支援盧安達胡圖政府的態度做180度的轉變。

大屠殺展開後,最令人詬病的國際表現,莫過於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即刻下令將原有的2千5百名維和部隊減少為270人,其主要原因在於盧安達極端分子把反對民族清洗的女總理殺害時,也一併殺害了10名比利時衛兵。5月17日,儘管此時安理會已決定派遣5千5百名維和部隊進行援救,但卻因為美國索取的運兵費用太高,最後卻無法成行。除此之外,採取觀望態度的法國駐留盧安達部隊,直到圖西反抗軍攻佔首都的11天前,即6月24日,才出動部隊進行干預。然而法軍在盧安達西南部建立緩衝地帶的過程中,卻允許盧安達畏罪潛逃的胡圖極端分子攜帶武裝,安然地隨大批難民投奔剛果民主共和國。

此後,正是由於這些流亡於剛果東部的胡圖極端分子在難民營內發展武裝力量,一方面侵犯了剛果的國家主權,二方面又再三以剛果東部為基地,向盧安達進行騷擾與進攻,最後便導致1996年盧安達圖西政府軍與烏干達政府軍(也親美)的聯合入侵,並於次年協助剛果的反抗軍領袖卡比拉推翻其總統蒙博托;以及,繼續於1998年誘發了一場涉及周邊8個國家參與、前後造成5百萬以上人口犧牲的「非洲世界大戰」。

有關1996年之後「大湖區」的亂局,筆者將另闢專文加以討論,而就盧安達本身而言,圖西反抗軍於7月中旬取得勝利後,最明顯的特徵便是法國影響力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美國則給與盧安達大規模經濟、軍事援助。於是乎,美國長期以來試圖從非洲大陸東北角(索馬利亞、厄利垂亞、吉布地)沿衣索比亞、蘇丹、盧安達、烏干達、肯亞、坦尚尼亞、尚比亞、辛巴威、波札那、南非而建立的「縱向軸心」,算是向前推進了一大步,而目前尚有待排除的障礙,除了索馬利亞、蘇丹兩個伊斯蘭教國家外,唯剩下左傾的剛果民主共和國與辛巴威。

話說盧安達的大屠殺,不只是改變了盧安達的政局,也改變了非洲的政治版圖,這尤其是讓胡圖族的後台,即法國感到狼狽不堪。雖然法國無意造成此慘絕人寰的大悲劇,卻對屠殺前大力武裝胡圖政府的行動難咎其責。或許,如今正是不願坐視原屬其勢力範圍的剛果民主共和國為親美的盧安達所肢解或侵佔,便突然拿1994年的總統座機遭擊落的事件來「圍魏救趙」。

法國對追究此事件如此熱衷,還可能出於一種衝動,即大屠殺事件以來,大家一直把圖西族視為「無辜受害者」,而胡圖族則是「不折不扣的兇手」。其實,與盧安達境況類似的國家,如蒲隆地,於1972年也發生過大屠殺事件(犧牲人口約15萬人左右),而當時的受害者卻主要是胡圖族。此外,1994年的盧安達內戰(也有近百萬胡圖族在政府軍戰敗、逃難過程中死亡),以及1996年以來,剛果境內的圖西族軍事團體的屢次軍事行動中,對屠殺胡圖族難民也從不手軟,而這些殘酷事件卻在國際媒體很少披露。或許,這也是國際宣傳上處於弱勢的法國感到憤憤不平之處……。

1994年的大屠殺,據一般估計,圖西族的人口比例由原有的12%到13%遽然減少為1%到3%。如今由於現政府不再以族群人口數字標示人口組成,因此當前圖西族的實際比例不為外界所知。不過,如果從宗教信仰人口加以觀察,胡圖族多數為天主教徒(占68%),圖西族則以新教居多(包括胡圖族新教人口共占18%),伊斯蘭教人口則僅有1%。據調查,這次的大屠殺也帶有濃厚宗教色彩,尤其是盧安達的天主教會曾積極鼓動消滅圖西族。令人感到意外的倒是1%的伊斯蘭教人口非但沒有參與殺戮,甚至還主動四下救援落難的各族受害者。也就因為如此,內戰結束後,原佔1%的伊斯蘭教人口,急劇增長至8.2%(2006年數字)。

羅斯‧卡布耶德的被捕與引渡,相信不過是場意圖引起視聽的政治秀,結果多半是不了了之。羅斯‧卡布耶素來有「鐵娘子」稱號,生長在烏干達難民營,坐過牢,打過遊擊,照顧過40萬難民的回歸,也擔任過首都市長等要職。據聞,盧安達政府內的婦女組成超過50%的狀態,便是出於羅斯‧卡布耶德的影響。此人偏好軍裝,言行潑辣。法國當局引渡這麼個難纏人物究竟是福?是禍?目前還真是難以預料。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